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重烧伤后肠粘液成分变化与肠源性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烧伤后回肠粘膜的病理变化,肠粘液及其中IgA成分的变化及这些变化与肠源性感染关系,我们利用小鼠制作TBsA25%Ⅱ度烧伤模型,分别于伤后0.1,1,6,12,24小时观察;(1)小肠末端的病理病变;(2)测定小肠粘液层厚度及粘液中蛋白,己糖,唾液酸的含量;(3)检测粘液IgA血清IgA及粘膜囿有层中分泌IgA浆细胞数;(4)各时相小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菌培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预防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52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选择性肠道去污法和早期肠道营养,基础方法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氧哌嗪青霉素和头孢唑林,创面用10%磺胺嘧啶银乳剂。结果 观察组中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采用选择性肠道去污法和早期肠道营养可以降低严重烧伤病人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严重烫伤后肠源性感染与肠淋巴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严重烫伤后肠腔内的细菌和内毒素能否通过肠淋巴循环向全身播散,我们选用Wistar大鼠46只,制作大鼠肠淋巴瘘模型,随后分为烫伤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烫伤前和烫伤后3、6、12、24小时收集肠淋巴液,动态检测肠淋巴液内毒素清除量,肠道细菌培养阳性率及菌量,以及回肠粘膜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烫伤后肠淋巴液内毒素清除量和肠道细菌阳性率及菌量明显增加;病理学检查发现:回肠绒毛中央乳糜管明显扩张,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提示:肠淋巴循环是严重烫伤后肠源性感染的另一重要途径;肠粘膜屏障受损是发生肠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严重烫伤后肠源性感染与肠淋巴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严重烫伤后肠腔内的细菌和内毒素能否通过肠淋巴循环向全身播散,我们选用Wistar 大鼠46只,制作大鼠肠淋巴瘘模型,随后分为烫伤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烫伤前和烫伤后3、6、12、24小时收集肠淋巴液,动态检测肠淋巴液内毒素清除量,肠道细菌培养阳性率及菌量,以及回肠粘膜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烫伤后肠淋巴液内毒素清除量和肠道细菌阳性率及菌量明显增加;病理学检查发现:回肠绒毛中央乳糜管明显扩张,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提示:肠淋巴循环是严重烫伤后肠源性感染的另一重要途径;肠粘膜屏障受损是发生肠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烧伤后回肠粘膜的病理变化,肠粘液及其中 IgA 成分的变化及这些变化与肠源性感染的关系,我们利用小鼠制作 TBsA 25%Ⅲ度烧伤模型,分别于伤后0.5、1、6、12、24小时观察;①小肠末端的病理病变;②测定小肠粘液层厚度及粘液中蛋白、己糖、唾液酸的含量;③检测粘液 IgA 血清 IgA及粘膜固有层中分泌 IgA 浆细胞数;④各时相小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菌培养。结果表明:伤后小肠出现病理改变。粘液成分有变化,粘液中 IgA 含量持续下降且与肠源性感染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肠源性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Early in 1962,after an extensive review including 312 cases of bacteremia in burn patients, we were surprised to find that there was about 30% of bacteremia in the patients who had no detectable microorganisms from repeated wound cultures, but blood cultures were usually positive for gut flora. From that time on the idea of gut-origin infection emerged. In following twenty year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n in Wistar rats with 30% TBSA full-thickness bur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uoresee in labeled enteric microbe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acteriod fragilis and Candida albicans) could translocate through the stress injured intestinal wall and were recovered in viscera! Organs. The radioisotope 125 Ⅰ labeled endotoxin began to ascend in concentration in portal vein since 15 minutes postbum. Radioauto graphy of liver sections demonstrated the labeled endotoxin granules. With the creation of minute mesenteric lymph fistulas, the clearance of endotoxin and TNFα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 in lymph fluid exited from the intestine. All above evidences indicated that the gut is a potential route of endogenous infection, and it also explained how did the patients menifest sepsis early after burn injury without a definite infectious focus. Now the concepts of gut-origin infection are commonly accepted, the measures like early enteral feeding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estinal barrier has been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7.
采用30%TBSA Ⅲ度烫伤大鼠模型,分不同时相(伤后3、6和12h)腹腔注射头孢噻甲羧肟,并通过血液、内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细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头孢噻甲羧肟对预防烫伤大鼠绿脓杆菌肠源性感染的效果。结果表明,伤后3h 和6h 开始用药组,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分别为 P<0.001和 P<0.05),而伤后12h 开始用药组则无明显降低(P>0.05),但其肝、肾组织中的菌量也明显减少(P<0.01)。同时我们还动态观察了烫伤大鼠血液和内脏组织中药物的浓度,结果表明,用药后血、肝和小肠粘膜中能迅速达到有效药浓度,并维持4h 以上,但肠系膜淋巴结中未检测到药物。提示:大面积烧伤病人早期,短程使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对预防肠源性感染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30%TBSAⅢ度烫伤大鼠模型,分不同时相(伤后3、6和12h)腹腔注射头孢噻甲羧肟,并通过血液、内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细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头孢噻甲羧肟对预防烫伤大鼠绿脓杆菌肠源性感染的效果。结果表明,伤后3h和6h开始用药组,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分别为P<0.001和P<0.05),而伤后12h开始用药组则无明显降低(P>0.05),但其肝、肾组织中的菌量也明显减少(P<0.01)。同时我们还动态观察了烫伤大鼠血液和内脏组织中药物的浓度,结果表明,用药后血、肝和小肠粘膜中能迅速达到有效药浓度,并维持4h以上,但肠系膜淋巴结中未检测到药物。提示:大面积烧伤病人早期,短程使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对预防肠源性感染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头孢噻甲羧肟对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30%TBSAⅢ度烫伤大鼠模型,分不同时相(伤后3,6和12h)腹腔注射头孢噻甲羧肟,并通过血液,内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细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头孢噻甲羧肟对预防烫伤大鼠绿脓杆菌肠源性感染的效果。结果表明,伤后3h和6h开如用药组,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分别为P<0.001和P<0.05),而伤后12h开始用药组则无明显降低(P>0.05),但其肝,肾组织中的菌量也明显减少(P>0.01  相似文献   

10.
创伤后肠源性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后肠源性感染的防治重点在于维护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肠粘膜屏障功能、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和肠道免疫功能),采取有效措施调理机体免疫功能,同时阻止或限制过强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严重汤伤后肠源性感染与肠淋巴循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索严重烫伤后腔腔内的细菌和内毒素能否通过肠淋巴循环向全身播散,我们选用Wistar大鼠46只,制作大鼠肠淋巴瘘模型,随后分为烫伤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汤伤前和汤伤后3,6,12,24小时收集肠淋巴液,动态检测肠淋巴液内毒素清除量,肠道细菌培养阳性率及菌量,以及回肠粘膜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烧伤后肠源性高代谢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烧伤后高代谢是创伤应激、炎症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面是烧伤后高代谢的主要源由,已是公认的事实;本文探讨烧伤后是否存在肠源性高代谢。 20世纪 80年代以来,进行了三方面研究:(1)早期肠道喂养(early feeding,EF)与延迟肠道喂养(delayed feeding,DF)对比研究,历时10年,共用700多只动物[大(豚)鼠600只、小猪60头、家兔60 /只],观察了 200多例烧伤患者,其中 21例烧伤面积(45±12.6)%TBSA[深度烧伤(29.8 ± 8.9)%TBSA]患者作了重点…  相似文献   

13.
失血性休克、烧伤休克及内毒素休克都能引起动物肠道细菌转移到肠外组织,导致肠源性感染。这种感染多为革兰阴性菌的混合感染,在创伤休克后的疾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受到临床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烧伤后清洁肠道与肠源性高代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烧伤后是否存在"肠源性高代谢”.方法在建立严重烧伤加清洁肠道动物模型基础上,将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对照(B)组和烧伤加清洁肠道(D)组.观察了大鼠伤后0~10d静息能量消耗(REE)的变化,同时检测了伤后1、3、5、7、10d血中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1(IL-1)的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烧伤后两组大鼠的REE、TNF、内毒素和IL-1均明显高于伤前.两组相比,D组的REE、TNF、内毒素和IL-1较B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相关分析显示,REE同内毒素、TNF和IL-1呈显著正相关(r1=0.77,P<0.05;r2=0.81,P<0.05;r3=0.90,P<0.01).结论清洁肠道可降低烧伤大鼠高代谢反应,大鼠血中炎症介质的含量也下降,提示烧伤后存在肠源性高代谢.  相似文献   

15.
汪仕良  黎鳌 《普外临床》1996,11(4):215-219
  相似文献   

16.
烧伤感染在外科感染中是一较突出的问题。历经曲折的过程,认识到防治的关键在于外科干预。救治过程中应全面重视潜在的感染途径,包括肠源性感染。外科抗生素的应用应重视应用的时机和时限。对重症感染、抗凝疗法、强化胰岛素治疗和糖皮质激素用法的改进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严重烧伤后肠道细胞与创面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府伟灵  肖光夏 《中华外科杂志》1994,32(10):615-618,T107
采用PUC19质粒载体示踪加限制内切酶指纹图谱分析法和荧光标记菌示踪法,对肠源性感染与创面感染的关系进行研究。依据PUC19质粒的特点设计了动物模型。110只Wistar大鼠在PUC19质粒载体菌肠道定植后,至成30%TBSAⅢ度烫伤,于伤后6、12、24、48小时和12天分别活杀,做荧光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质粒提取及酶切。结果显示:烧伤早期肠道内细菌可播散到痴下组织定植,荧光示踪菌检出率为32  相似文献   

18.
蛋白质营养不良是外科病人中常见的并发症。而肠道细菌通过肠粘膜侵入体内形成的肠源性感染又是80年代外科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课题。本文对蛋白质营养不良促进肠源性感染发生的机理作了详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肠巨噬细胞的分布、生物学功能、肠巨噬细胞与肠源性感染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烧伤感染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自60年代中期由于开发了几个有效的局部抗菌药物和创面处理方法的显著进步,烧伤总面积和Ⅲ度烧伤面积的LA50有显著提高,侵袭性感染发生率有一定下降,但以感染和以感染为动因的多脏器功能衰竭仍为烧伤死亡的第一原因。烧伤感染一直是烧伤临床工作所关注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烧伤感染的几个主要临床问题:烧伤感染的概念、烧伤创面细菌生态学和烧伤中心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和讨论。一、烧伤感染的概念1962年Teplitz提出“烧伤创面脓毒症”概念前,有一个使临床医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发现一部分烧伤病人出现典型的败血症症状,但血培养始终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