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柔比星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等肿瘤的化疗中,但因耐药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多柔比星耐药的产生机制可能涉及转运蛋白、凋亡蛋白、DNA修复功能、酶等因素。逆转多柔比星耐药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为临床上克服多柔比星耐药提供了有效方案。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释,并期待提出更合理的策略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方罗  林能明 《肿瘤学杂志》2007,13(5):424-429
文章主要就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新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不同给药时间和不同剂量下的药动学研究,以及多柔比星联合用药时、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的特殊群体的药动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增加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敏感性的机制。方法(1)用不同浓度的多柔比星(0、0.01、0.02、0.04、0.08、0.16、0.32、0.64、1.28μg/ml)与0、2μmol/L的阿托伐他汀联合处理MDA-MB-231细胞,通过细胞计数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450 nm波长下的吸光度值,从而计算细胞活力。(2)分别用0.3μg/ml多柔比星、2μmol/L阿托伐他汀单药及两药联合处理MDA-MB-231细胞,并以未经任何药物处理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通过Hoechst染色检测MDA-MB-231细胞凋亡情况,通过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通过Western blot检测MDA-MB-231细胞中caspase 3、caspase 9、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转录因子2(SREBP2)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表达。细胞活力比较采用析因分析,未凋亡细胞数、划痕面积百分比、穿膜细胞数及不同蛋白表达等指标的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1)与多柔比星单药相比,阿托伐他汀与多柔比星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活力(F=243.043,P<0.001);不同浓度多柔比星组细胞活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03.617,P<0.001);两个因素存在交互作用(F=21.030,P<0.001)。(2)各组的未凋亡细胞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94.00±4.24:阿托伐他汀组:57.00±1.41,多柔比星组:34.50±2.12,阿托伐他汀+多柔比星组:19.00±2.83,F=261.021,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各组间的划痕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8.94±3.59)%,阿托伐他汀组:(31.00±2.99)%,多柔比星组:(40.16±2.38)%,阿托伐他汀+多柔比星组:(60.86±3.60)%,F=42.080,P<0.050]。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及多柔比星组相比,阿托伐他汀+多柔比星组划痕面积均增加(P均<0.050)。各组穿膜细胞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01.20±14.55,阿托伐他汀组:75.80±7.33,多柔比星组:32.40±4.78,阿托伐他汀+多柔比星组:8.80±2.50,F=118.031,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各组MDA-MB-231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caspase 9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8.854、247.530,P均<0.001)。与多柔比星组相比,阿托伐他汀+多柔比星组caspase 3、caspase 9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均<0.050)。4组MDA-MB-231细胞中HMGCR、SREBP2、LDLR蛋白的表达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83.193、227.470、586.087,P均<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多柔比星组中HMGCR表达明显升高,SREBP2、LDLR表达明显降低(P均<0.050);与对照组相比,多柔比星组HMGCR的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0),SREBP2、LDLR的表达明显降低(P均<0.050),阿托伐他汀组HMGCR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0);与多柔比星组相比,阿托伐他汀+多柔比星组HMGCR表达增加(P<0.050),SREBP2的表达降低(P<0.050),LDLR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0)。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HMGCR表达,减少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使细胞更依赖于外源性胆固醇的摄取;多柔比星通过抑制LDLR表达减少外源性胆固醇的摄取;因此,当两药联用后由于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使细胞更依赖于外源性胆固醇的摄取,对多柔比星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4.
MiR-34a对乳腺癌Mcf-7/ADR细胞株多柔比星敏感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静  杨洋 《齐鲁肿瘤杂志》2013,(24):1888-1891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耐药株MCF7/ADR中miR-34a的表达差异及miR-34a对于多柔比星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MCF-7细胞及MCF-7/ADR细胞中miR-34a的表达差异。采用转染技术,以脂质体为载体,在MCF_7/ADR细胞株中过表达miR-34a后,检测其对于多柔比星耐药活性的影响,同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法技术检测靶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MCF-7细胞株和耐药株MCF-7/ADR中miR-34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1±0.03和0.76±0.04,在耐药细胞株中呈现下调表达,P=0.007。MTT结果显示,MCF7及其耐药株MCF-7/ADR细胞多柔比星半数抑制浓度Ic5。分剐为(0,22±0.02)和(18.7±0.09)ftmol/L。对耐药株MCF-7/ADR过表达miR34a后,MCF-7/ADR细胞对多柔比星的ICso降低为(10.7士0.11)mol/L,明显增强此细胞株对于多柔比星的耐药敏感性。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转染阴性对照RNA相比,于耐药株MCF7/ADR细胞中转染miR--34a后耐药相关靶基因Bcl-2和CCNDl的mRNA水平分别降低了0.46±0.02(P=0.002)和0.33±0.02(P=0.008)。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过表达miR-34a后,可明显下调靶基因Bcl-2和CCNDl的表达。结论:上调表达miR34a可以增加耐药细胞株MCF-7/ADR对于多柔比星的耐药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多柔比星(ADM)是一种广谱、高效的蒽环类抗肿瘤药物,长期应用容易导致累积性、不可逆性心脏病变.有关ADM心脏毒性的机制较复杂,主要涉及氧化应激、线粒体病变、心肌细胞凋亡等.近年来一系列减少ADM心脏毒性而不影响其抗肿瘤活性的措施被人们采用.文章就ADM心脏毒性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期望为改善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敏  孙红成  薛鹏  洪艳  田聆 《肿瘤》2015,(3):237-245
目的 :研究RNA干扰技术抑制B细胞特异性小鼠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B cell-specii c murine leukemia virus integration site-1,BMI-1)基因表达对肝癌细胞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化疗耐药性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Dox耐药的人肝癌细胞系MHCC-97H/Dox(简称97H/Dox),同时以其亲本细胞系MHCC-97H(简称97H)为对照;采用MTT、细胞克隆形成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耐药性、克隆形成能力和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肿瘤相关分子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 RNA)瞬时转染的方法抑制2种细胞中BMI-1基因的表达,然后再用MTT法检测耐药细胞97H/Dox和亲本细胞97H对Dox的耐药性变化,以及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亲本细胞97H中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肝癌耐药细胞系97H/Dox的耐药性稳定,并呈多药耐药特点,其克隆形成数也明显多于亲本细胞97H(P<0.05);相对于97H亲本细胞,97H/Dox耐药细胞中BMI-1、ATP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 member 2,ABCG2)和金属基质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分子的表达水平上调(P值均<0.05)。si RNA介导的BMI-1基因沉默可以显著提高97H亲本细胞及97H/Dox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Dox的敏感性(P值均<0.05)。在97H亲本细胞中,BMI-1基因沉默可显著降低磷酸化Akt(phospho-Akt,p-Akt)、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c-Jun N-terminal kinase,p-JNK)和ABCG2的表达水平(P值均<0.05)。结论 :BMI-1基因表达上调可能参与97H细胞耐药性的获得,抑制BMI-1表达可增强该细胞对化疗药物Dox的敏感性。因此,干预BMI-1表达可能是提高肝癌化疗反应性的一个候选策略。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NF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是近年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新成员,显著特点是它仅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对正常细胞无毒性作用。TRAIL可作为骨肉瘤靶向治疗的潜在有效药物,但单独使用时已被证明作用有限。而多柔比星可对肿瘤细胞产生广泛的生化效应,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作用,可嵌入DNA而抑制核酸的合成导致细胞死亡。本研究旨在探讨TRAIL联合低剂量化疗药物多柔比星对骨肉瘤MG-63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方法:MTT法测定TRAIL和多柔比星对MG-63细胞单独及联合作用的细胞凋亡率,DNA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000ng/ml的TRAIL与4.3μmol/mL多柔比星合用于MG63细胞24h时后,测细胞抑制率为36.65%,明显高于单用TRAIL(1000ng/ml)时的21.67%及单用多柔比星(4.3μmol/ml)时的10.25%(P〈0.01)。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及凋亡率测定均显示,合用比单用有更多的骨肉瘤细胞凋亡。TRAIL联合应用多柔比星能显著增强对MG-63的杀伤、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明显高于单独应用TRAIL组或多柔比星组(P〈0.05),并且这种作用随培养时间延长及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结论:TRAIL是一种有望应用于临床的新型生物制剂。TRAIL与多柔比星对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具有协同作用,能高效杀灭骨肉瘤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40例淋巴瘤患者均行脂质体多柔比星联合化疗,并观察其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 40例淋巴瘤患者总有效率为80.0%,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结论 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淋巴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转铁蛋白(TF)修饰多柔比星脂质体,并探讨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脂质体,利用硫酸梯度法制备多柔比星脂质体,然后采用后插入法制备 TF修饰多柔比星脂质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乳腺癌细胞 MCF-7和 MDA-MB-231对 TF-多柔比星脂质体的摄取,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 法)检测 TF-多柔比星脂质体靶向作用 MCF-7和 MDA-MB-231细胞后的杀伤能力,软琼脂克隆集落实验检测 TF-多柔比星脂质体对 MCF-7和 MDA-MB-23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MCF-7细胞和 MDA-MB-231细胞对 TF-多柔比星脂质体摄取率显著高于多柔比星脂质体;MTT 法检测结果则显示,TF-多柔比星脂质体对 MCF-7细胞[(20.8±3.2)μmol/L]和 MDA-MB-231细胞[(20.1±3.0)μmol/L]杀伤的 IC50显著低于多柔比星脂质体[(158.6±24.6)μmol/L;(160.1±25.1)μmol/L)]和游离多柔比星[(161.7±26.2)μmol/L;(166.9±27.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16.03,P <0.001;F =75.29,P <0.001)。软琼脂克隆集落实验显示,TF-多柔比星脂质体对克隆集落的生长抑制显著优于多柔比星脂质体、游离多柔比星及对照组[MDA-MB-231细胞直径:(60.5±10.4)μm、(94.3±16.8)μm、(131.8±22.6)μm、(162.8±30.3)μm;MCF-7细胞直径:(31.8±5.5)μm、(62.1±11.1)μm、(108.6±18.6)μm、(157.4±29.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7.17,P <0.0001;F =178.23,P <0.0001)。结论 TF-多柔比星脂质体对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够高效、特异地杀死乳腺癌细胞,为体内治疗乳腺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羊轶驹  孙振球 《肿瘤》2012,32(8):599-60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22:6 ω-3]逆转由多柔比星( adriamycin,ADR)引起的胃癌SGC-7901细胞的耐药性.方法:体外常规培养人低分化胃腺癌细胞SGC-7901,分别以DHA、ADR单药和DHA+ADR联合作用于细胞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FCM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中ADR的蓄积情况;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多药耐药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protein,MDR) P-糖蛋白p-170的表达情况.结果:DHA与ADR联合作用于胃癌SGC-7901细胞后,DHA能够增加ADR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细胞形态观察发现死细胞明显增多;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细胞中的ADR蓄积量约增加2.1倍;细胞中p-170 mRNA以及蛋白表达降低(P均<0.05).结论:DHA能够增加胃癌细胞SGC-7901对ADR的敏感性,放大ADR的肿瘤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舌癌淋巴结转移模型中舌癌细胞耐药特性,探讨舌癌转移与耐药相关性。方法:在建立舌癌淋巴结转移模型的基础上,取淋巴结转移的舌癌细胞进行HE染色与免疫组化检测P-gp和LRP耐药相关蛋白,并分离纯化其细胞进行耐药特性检测,包括半数抑制浓度(IC50)、耐药倍数(re-sistance index,RI)与细胞内多柔比星荧光强度。结果:转移淋巴结中舌癌细胞表达P-gp和LRP蛋白,其分离纯化的子代细胞对多柔比星IC50为(1.86±0.026)μg/mL,对照的亲本(Tca8113)舌癌细胞IC50为(0.26±0.005)μg/mL,RI为7.15;进一步检测淋巴结转移舌癌细胞内多柔比星浓度,其多柔比星荧光强度为6.13±2.48,明显低于亲本Tca8113舌癌细胞的12.36±3.59,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的舌癌细胞有一定的耐药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诱导EL-4细胞适应性反应中ATM基因的作用。方法:EL-4细胞应用渥曼青霉素处理后接受低剂量0.075 Gy预先照射,再分别进行较高攻击剂量照射(1.0,1.5和2.0 Gy),RT-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ATM mRNA及蛋白表达。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进程变化。结果:渥曼青霉素能够阻断ATM基因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应用渥曼青霉素后直接接受攻击剂量照射和应用渥曼青霉素后先接受低剂量0.075Gy预先照射后再接受攻击剂量照射,均能诱导EL-4细胞发生适应性反应。结论:ATM基因可能不影响低剂量电离辐射诱导EL-4细胞发生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类型抗瘤中药制剂对结直肠癌NK、T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的影响。方法分别制备三氧化二砷(As2O3)、川芎嗪(LHC)、黄芪(AMB)、氧化苦参碱(MOX)、猪苓多糖(PUPS)、蒿甲醚(ART)等6种中药制剂作用后的结直肠癌细胞Colon26再培养上清,以不经中药制剂作用的相应上清为对照;MTT法检测不同中药制剂作用后对Colon26所致小鼠脾细胞NK杀伤活性、ConA诱导转化抑制的影响,直接免疫荧光FCM法检测对小鼠脾细胞IL-2Rα、CD3ε+ζ+及CD3ε-ζ+表达抑制的影响。结果As2O3、PUPS及ART对NK杀伤抑制的下调约50%左右,LHC及AMB可下调约75%左右;AMB的下调作用最强。LHC和PUPS作用后对CD3ε-ζ+表达抑制的初始下调幅度约80%~90%,AMB和ART作用后初始下调幅度约40%~50%,MOX可完全消除抑制并明显促进表达;LHC的下调作用最强。AMB、PUPS及ART对T细胞诱导转化抑制的下调程度较强(下调约50%),维持时间较长;ART对IL-2Rα表达抑制的下调作用最强(下调约50%),维持时间较长;AMB对CD3ε+ζ+表达抑制的下调作用最强,不但可完全消除表达抑制,还可进一步促进表达,维持时间亦较持久。结论不同类型抗瘤中药制剂下调结直肠癌免疫抑制的类别、程度、出现和维持的时间不尽相同;下调肿瘤细胞产生的NK、T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是中药制剂抗瘤效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从儿茶素、槲皮素、大豆苷元、芝麻素、阿魏酸和白藜芦醇等六种植物多酚类化合物,筛选出对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方法MTT法初筛对MCF-7/ADM细胞具有毒性作用的植物多酚类化合物;再通过均匀设计筛出无毒性剂量时联合多柔比星(阿霉素)对MCF-7/ADM细胞抑制作用最强的植物多酚类化合物;最后经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筛出后的植物多酚类化合物联合阿霉素对正常肝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槲皮素、白藜芦醇、阿魏酸能抑制MCF-7/ADM细胞增殖;经均匀设计后认为白藜芦醇联合阿霉素对MCF-7/ADM细胞的抑制作用比其余两者明显;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证明白藜芦醇联合阿霉素对正常肝细胞无毒性作用。结论白藜芦醇联合阿霉素对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且基本无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5.
程光惠  赵红光  李艳博  郭伟  龚守良 《肿瘤》2007,27(4):269-271
目的:研究低剂量电离辐射诱导EL-4细胞适应性反应中p53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为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诱导细胞适应性反应的DNA损伤修复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EL-4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其照射剂量分别为1 Gy、2 Gy和3 Gy),以及诱导适应性反应照射组(其照射剂量分别为75 mGy+1 Gy、75 mGy+2 Gy、75 mGy+3 Gy)。应用流式细胞仪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p53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结果:单纯照射组p53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预先给予75 mGy照射诱导的适应性反应组其p53蛋白水平较单纯照射组则显著降低(P〈0.01)。p53 mRNA水平表现出与p53蛋白表达相同的变化。结论:p53蛋白在诱导适应性反应照射组中低表达,说明其在低剂量电离辐射诱导适应性反应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低剂量电离辐射对LAK细胞治疗动物骨肉瘤的影响.方法:培养的UMR-106细胞接种在月龄大鼠的前胸壁皮下,建立动物骨肉瘤模型.将LAK细胞分别经不同剂量X线辐照后,分别于3、6、9、12、15、18和21d进行细胞计数.采用3H-TdR释放法测定LAK细胞的杀伤活性.winn氏测定法测定LAK细胞对皮下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大鼠肿瘤发生率达到100%,动物模型建立成功.LAK细胞在第6~9天时,3.25 mGy受照组细胞扩增量明显大于对照组.经0.65、3.25 mGy辐照及未辐照的LAK细胞输入荷瘤小鼠后,其生存期以3.25 mGy组为最长.将骨肉瘤细胞与LAK细胞一并注入小鼠右后肢皮下,30 d后发现,3.25 mGy辐射的LAK细胞小鼠未见肿瘤生长,而0及0.65 mGy辐照的LAK细胞小鼠,可见质量2.0g肿瘤生长,对照组为6.25g.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可以使LAK细胞扩增,低剂量电离辐射后LAK细胞的杀伤活性及对骨肉瘤的抗瘤作用均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砷酸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放疗增敏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及传代方法,加入不同浓度亚砷酸,48h后用四唑盐实验(MTT)法检测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制率.不同剂量6兆伏X射线照射肝癌细胞株,48h后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存活分数.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1.25-10mg/ml),亚砷酸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呈浓度依赖性;亚砷酸联合放疗能降低HepG2细胞存活分数,可以使细胞存活曲线的D0值从单纯放疗组的1.94降至1.75,放射增敏比为1.38.结论:亚砷酸对肝癌细胞株HepG2具有放疗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技术对比研究,比较应用不同外照射技术时肿瘤靶区适形指数的差异,以及肺等正常组织受照射容积剂量与放射性肺炎并发症发生概率(NTCP)的关系.方法: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28例胸中段EPC分别设计三种照射技术(A:常规3野;B:适形3野;C:适形5野).比较在同一处方剂量(66 Gy)时肿瘤靶区的适形指数,全肺受照射剂量与肺的NTCP的差异.结果:A、B、C三种照射技术比较:1)靶区的适形指数从0.55±0.09提高至0.76±0.04 和 0.78±0.06.2)肺平均剂量从(16.54±2.35) Gy降低至(13.26±1.93) Gy和(3.38±1.61) Gy;肺的V20从(32.95±6.43)%降低至(23.01±6.25)%和(24.8±4.47)%;肺的V30从(17.25±4.96)% 降低至(12.18±3.66)%和(6.75±2.93)%.3)肺的 NTCP从(6.9±6.86)%降低至(1.14±1.11)%和(1±1.02)%.A、B和C三种照射技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的靶区剂量分布较理想,显著降低正常肺的照射体积和剂量,减少放射性肺炎NTC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蜂胶黄酮(pinobanksin-3-acetate,PB3A)对体外培养的大肠癌SW480细胞中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因子2 (regulator of G-protein signaling 2,RGS2)和GTP结合丝裂原诱导蛋白(GTP binding protein overexpressed in skeletal muscle,GEM)基因转录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PB3A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100 mg/L PB3A作用下人大肠癌细胞SW480中RGS2和GEM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情况.结果 100 mg/L PB3A药物的干预诱导SW480细胞出现悬浮的细胞碎片、细胞体缩小、变圆、皱缩.药物干预之后,SW480细胞中RGS2和GEM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调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RGS2和GEM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蛋白质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T-PCR检测结果,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测出RGS2和GEM高度正相关(r=0.929,P<0.01).结论 PB3A干预大肠癌SW480细胞后使RGS2和GEM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上调表达.PB3A的抗大肠癌作用机制可能与RGS2和GEM基因的上调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拓扑替康(TPT)对人肺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克隆形成试验检测TPT对人肺腺癌细胞放射效应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PT联合放射线作用后人肺腺癌细胞的周期分布。结果:按照多靶单击模型拟合单纯照射组及加药照射组的细胞放射存活曲线,两组的D0、Dq 及N 值分别为1. 605、1 .734 和2 .946;1 .340、0. 587 和1.550。放射增敏比(SERD0)为1 .2。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单纯照射组的S期细胞比例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加药照射组细胞S期堆积被消除。结论:TPT对人肺腺癌细胞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其机制与TPT抑制人肺腺癌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并杀伤对放射线不敏感的S期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