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壮乡医话     
<正> 疏肝与柔肝治肝之法,前贤留下极为丰富的经验。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难经》:“损其肝者缓其中”。《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时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分有肝气、肝风、肝火三大证治,提出治肝三十法。这些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高桃  张惜燕  米婧  徐子雯  雷正权 《陕西中医》2023,(11):1589-1591
慢性头痛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基于“治肝卅法”,从肝气、肝火、肝风阐释慢性头痛的证型、病机关系及针灸治疗。肝气、肝火、肝风“同出而异名”,始于气郁,化而为火,盛则为风。肝气头痛多由情志不遂导致,宜疏肝理气,病久血络不通,宜疏肝通络。气郁化火或肝热素盛,酿热化火致肝火头痛,宜清肝泻火。肝肾阴虚致肝风头痛,初起宜息风和阳,后期则息风潜阳。针灸治疗须辨明头痛处于肝气、肝火、肝风哪个阶段,选择相应的治肝之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清·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将肝病分为肝气、肝风和肝火三大类、立28法进行证治,博而约,为肝病证治系统地总结了治疗规律。鉴于眼和肝的密切联系,治肝法在治疗眼病中亦有重要价值。1 肝病证治及用药大全 肝主疏泄、立藏血、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肝火上冲,内风多由火出。所以说: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治肝诸法,都针对肝气、肝风、肝火的传变过程,辨证而立论。肝为刚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而肝阴肝血常为不足,根据这一特点,将治法按补虚、泻实分类,归纳如下(见附表)。  相似文献   

4.
王泰林"肝气、肝风、肝火"证治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医家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提出了“治肝三十法”,分为肝气,肝风,肝火三类证治,肝气即肝气郁滞,王氏按由气至血,由轻至重,由本脏及他脏的线索,提出了治肝,气八法;对肝风,据其虚实及不同证型,提出了治肝风五法,但未能全面概括,而治肝火七法,则针对不同火热症状,采用清,泄,化三法治火,并从整体考虑,利用五行生克关系以治相关脏腑,本文对王氏肝气,肝风,肝火的证治加以分析归纳,并总结其特点和不足,以供临床肝病证治参考。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认为:肝在胁下,应春喜升,其性条达,功主疏泄,而恶抑郁。若为情志所伤,则肝气郁结,冲逆化火,风阳妄动,而产生肝郁、肝火、肝风诸症;且肝主藏血,体阴用阳,内寄相火,极易形成阴亏阳亢之候。前人分肝郁、肝火、肝风论治,以柔肝养阴为补肝正法,实得治肝病的要领。  相似文献   

6.
《西溪书屋夜话录》系清、王旭高所著。王氏在文提出“肝气、肝火、肝风三者同出异名”。其宗旨为:“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也就是说,肝气过盛则产生肝火,肝火亢盛而产生肝风,亦即肝阳化风之理。而肝气者则多由于肝之疏泄不利,抑郁而为病理现象。在治疗上肝气者以疏肝理气为主;肝火者以清肝泻火为主;肝风者以平肝熄风为主。  相似文献   

7.
王旭高肝病论治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名家王旭高为疗肝病之大家,其肝病证治特点为:以肝气、肝风、肝火立论,注重脉证,强调外感六淫、内伤情志及痰饮痴血均可致肝病,疏畅条达以治肝气,柔体济刚以熄肝风,补虚泻实以治肝火。  相似文献   

8.
在祖国医学文献里,对于肝病治法的探讨相当广泛。例如清代李冠仙,根据内经三法:“肝欲酸(五脏生成篇);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脏气法时论),”结合病情变化和脏腑之间的关系,订立了十法。王旭高又以肝病的类别,分肝气、肝风、肝火三个方面,结合兼症,订出三十法。现今对肝病研究更加深入,在临床上获得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9.
<正> 概说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丹溪谓:"气有余,便是火",是指肝气肆虐,则肝火、肝阳上升,肝风煽动而言,肝风一证,泛指头痛、耳鸣、眩晕、郁冒、筋掣、搐搦等临床症状,颇与现代医学高血压、高血压脑病、血管性头痛等病之表现相似.它的形成,其标多从火化而来;其本多由阴亏血少.盖阴亏则阳亢,血少则生热,热盛生风,故前人有内风多从火出之说.肝风上冒巅顶,以阳亢居多,旁达四肢,因血虚为甚,临床宜审辨之.  相似文献   

10.
朝鲜民族医治疗肝病有其独到之处 ,临床疗效奇特 ,笔者在朝鲜族地区生活 2 0多年有所体验。众所周知的肝病 ,在临床最多最复杂 ,治法亦繁。知其要则能以常达变。朝鲜民族医治肝善用以肝气、肝火、肝风为纲 ;以“木郁达之”为法 ;以“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 ,酸泻之”为度。用以上纲、法、度为治肝之要诀 ,临床效如桴鼓。1 欲治肝先明其理肝主疏泄 ,是肝脏具有主藏血功能之前提。肝为刚脏 ,体阴而用阳 ,性喜条达 ,而恶抑郁 ,与精神意志的调节功能关系密切。在病理上 ,邪气侵犯或七情失调 ,最容易影响到肝的…  相似文献   

11.
肝体阴用阳 ,易动而难静。肝阴肝血一旦不足 ,肝气既可乘脾 ,亦可上而冲心 ,或上而侮肺 ,任其纵横 ,所以肝无单纯之虚证 ,以虚实兼夹为常见。《内经》治肝有三法 ,“肝欲酸” (《素问·五藏生成》)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以辛补之 ,酸泻之” (《  相似文献   

12.
王泰林,字旭高,为清·同治年间名医,名闻苏浙等地。著有《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医方歌括》、《西溪书屋夜话》、《医学刍言》、《环溪草堂医案》等书。《西溪书屋夜话录》篇中《肝症证治》载治肝三十法,对肝病证治的阐述颇为详尽。王氏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然肝病虽多,王氏以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为纲,辨证施治。在肝气证治中,创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柔肝、缓肝、培土泄木、泄肝和胃、泄肝之八法;在肝风证治中,创…  相似文献   

13.
《类证治裁》为清代医家林珮琴所著,书中将肝气、肝火、肝风三病合而论述,语言精当,对后世医家多有启迪。在生理特点方面,林珮琴认为肝易横逆犯胃,且刚性难驯;在病因病机方面,提出三纲学说,认为肝气、肝火、肝风相互联系,逐层递进;治则上明辨阴阳,分而论治,滋肾潜阳,调摄营血。整理分析《类证治裁》中肝气、肝火、肝风的辨证治疗经验,对我们了解林珮琴在肝病方面的辨证思路和用药方法大有裨益,有助于指导临床相关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清代著名医家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提出了"治肝三十法",其中有治肝气八法,治肝风五法,治肝火七法,对王氏肝气、肝风、肝火的证治别具一格,体系完备,法则健全,方药独到,随证治之,既注意到其变化规律,也揭示了相关脏腑的影响,明确标本、先后、缓急,确立了相当完备的治法,实为肝病史上至精至微者.  相似文献   

15.
<正> 三、[原文]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一法曰:熄风和阳。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羚羊、丹皮、甘菊、钩藤、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一法曰:熄风潜阳。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相似文献   

16.
医海珠玉     
肝气不可犯,而肝血自当养也;肾阴不可亏,而肾气不可亢也。《医宗必读》此言肝、肾两脏各自的生理特点和治疗上应注意的事项。肝经之病,一为气郁阳亢国;一为阴亏血虚。阴血不足可导致阳亢火旺;阳亢火旺又易耗阴灼血。故治疗时,气郁者宜疏宜散,阳亢者宜清宜镇。疏之散之则气郁自调,清之镇之则亢阳自平。肝之阴血常患亏虚,阴虚者宜滋,血虚者宜补。补之滋之则虚者自复。所谓“肝为刚脏,喜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名医王旭高素以肝病治疗闻名,通过分析《环溪草堂医案》中《肝气、肝火、肝风》一门的61例病案,初步研究其临证治疗肝病的学术思想。王旭高认为阴虚阳亢、肝脾不调与痰瘀阻滞是肝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治疗重视养肾阴以抑肝阳,培脾土以抑肝木,结合活血化瘀、消痰除湿,主次分明,收效斐然。  相似文献   

18.
杜文采 《四川中医》2000,18(8):10-11
临床上凡高血压病涉及肝的病理 ,中医则称之为肝旺 ,表现为脏腑功能升降失常 ,气血运行逆乱 ,其中主要为肝的升发太过———气逆、阳亢、风动、火升。《临证指南·肝风门》华岫云言其病理关键为“窍络阻塞”。窍络可理解为脑血管 ,其阻塞之物乃为痰浊、水湿、瘀血 (病理产物 ) ,其病机为肝气、肝阴、肝风、肝火。气、火、风一源而三歧 ,王旭高云 :“三者同出而异名。”同出者 ,出于肝也 ,故本病的基本病位在肝。倘无气逆、阳亢、风动、火升 ,则纵有痰浊、水湿、瘀血 ,不至于阻塞窍络 ,故本病之治则侧重调肝。肝属木 ,主疏泄、升发 ,体阴用阳…  相似文献   

19.
“肝生于左”,是《内经》对藏象肝的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揭示了肝具有升发功能的实质,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助肺气肃降以调畅气机,济心之君火以温通血脉,启肾中元气以固护生命,协脾胃运化以化生气血,帅卫气达表以抗御邪侵等。其临床意义在于说明肝病多与升发失常相关,如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等,由肝升发太过所致;而肝气郁结、肝气虚衰、肝气虚寒,则为肝升发不及之变。此外,“肝生于左”还说明了肝病多见左侧部位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20.
谈肝气证治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7,27(5):10-12
“肝气”一词,出自《内经》。其义有二:一是生理名词,指肝的生发之气,即生理功能;二是疾病名词,指肝脏病气,即病理状态。后世医家多将“肝气”作为病名,俗称“肝气病”。“肝气”病机乃肝脏作用过强使然,而肝郁为肝脏作用不及所成。二者病机不同,症状亦异。“肝气”大致可分为肝气内结证、肝气上冲证、肝脾不和证、肝胃不和证、肝气冲心证、肝气夹痰证、肝气下逆二阴证、肝气下逆任冲证等。其证候演变有一定规律,临床用药当遵《内经》之旨:“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酌情加用行血、养肝、降气之品,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