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亚低温治疗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维持5~6d;常温治疗组未采用亚低温治疗,根据GOS预后评估系统评估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与常温治疗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显著下降(P<0.05);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治疗可使部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脑组织顺利地度过创伤后脑水肿期及减轻继发性脑损伤,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对收治的部分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22例应用亚低温治疗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4.
张燕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443-444
亚低温治疗在国内已被列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规治疗,尤其是广泛脑挫裂伤脑水肿出现严重颅内高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主要是指全身降温和局部降温,头部局部降温通常难以使脑降至亚低温水平,而全身降温方法较可靠[1].由于32℃以下亚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目前临床多采用32~35℃亚低温.  相似文献   

5.
赵红军  焦慧平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2):2001-2002
目的 评价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40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冶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比较其显效率。结果 总显效率治疗组为80%,对照组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平均分成两组,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亚低温治疗;B组行常规综合治疗。结果 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行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国内外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结果表明亚低温 (肛温在 2 8℃~ 3 5℃ )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 (GCS评分≤ 8分 )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2 ] 。我科于 1 999年 3月至 2 0 0 1年 6月从收治的 5 8例重型颅脑伤病例中 ,随机择取 3 0例给予亚低温治疗 ,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将 5 8例重型颅脑伤病例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以下简称亚低温组 )和对照组。其中亚低温组 3 0例 ,对照组 2 8例 ,两组病例临床资料见表 1。表 1两组病人临床资料项  目亚低温组对照组年龄 38 50± 1 6 2 0 38 0 7± 1 2 0 1男 /女 2 6/ 4 2 …  相似文献   

8.
亚低温治疗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的氧气耗量;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 分)的临床疗效,综合分析其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自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30例患者,其中痊愈20例,好转7例,死亡3例.死亡的3例患者均为肢体运动障碍以及精神方面出现障碍的患者,本组的亚低温治疗死亡率为10%.结论亚低温治疗属于颅脑损伤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大大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是目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2001年1月~2003年1月我科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21例,效果良好,现将有关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永剑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258-1259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49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25例,均于伤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为32.0~35.0℃,脑温度为33.0~35.0℃,持续1~7d。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对照组24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法,降温但未使用冬眠疗法。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高ICP、高血糖血症分别显著下降(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超早期多机制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伤后4~10h内全麻下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术后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超早期亚低温治疗方案,包括伤后3h内冰毯降温,并持续至术后48h,同时持续静脉点滴金尔伦4~7d(2.4 mg/d);术中用15℃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硬膜腔及血肿腔,使脑表温度低至32℃~35℃.术后选择性头部冰帽或颈部大血管表面放置冰块降温等.比较术后颅内压的变化、预后评价及对血清NSE、MBP、S-100β蛋白含量及脑脊液Aβ水平影响.结果 术后24h、48h、72h及1周,观察组颅内压分别为(20.2±1.6)、(16.5±2.9)、(16.5±1.7)、(12.8±3.5) mmHg(1mmHg=0.133 kPa),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7±1.9)、(22.8±2.0)、(21.6±1.8)、(17.8±4.3)mmHg;术后1个月,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7%;对照组术后24h、48h、72h、96h脑脊液Aβ水平明显高于术前,观察组在同时间点的脑脊液Aβ水平则低于术前;T1~T4时脑脊液Aβ水平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观察组NSE、MBP及S-100β均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观察组恢复良好率为7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两组比较,P< 0.05.结论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优于单一开颅治疗,可通过降脑耗氧量、减轻炎症反应、抑制钙超载等多种机制综合发挥脑保护作用,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术后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徐黔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3):317-319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同期住院GCS≤8 分的重型颅脑创伤术后患者158例,随意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79 例采用亚低温治疗外,余治疗方法与常温对照组79例相同,两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并经统计学分析,以比较组间疗法之优劣。结果 亚低温治疗前后颅内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结果:良好60例(75.9%),中残7例(8.9%),重残4例(5.1%),植物生存1例(1 .3%),死亡7例(8. 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于降低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颅内压,稳定颅脑内环境,促进创伤修复,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修补房间隔缺损9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优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手术修补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死亡,并发脑气栓1例,3 d后神志恢复;肺炎2例.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修补房间隔缺损,对内环境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该术式首选.  相似文献   

15.
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头颅局部亚低温技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局部亚低温治疗组50例在常规术后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手术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1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亚低温治疗后7 d颅内压改变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生存率及恢复良好率提高(P<0.05).结论 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张眉  裘五四  姜启周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9):2883-2885
目的 探讨院前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患者血清氧自由基丙二醛(MDA)的变化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院前亚低温组(A组,65例)和对照组(B组,55例).A组院前即给予亚低温治疗,而B组仅在入院后给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第7天及第14天血清MDA变化,采用GOS评分比较6个月后疗效.结果 两组第7、14天的MDA水平[A组(10.4±1.5) nmol/L、(8.2±1.2) nmol/L,B组(12.6±1.9)nmol/L、(10.0±1.4)nmol/L]均高于入院时[A组(6.9±1.1)nmol/L,B组(6.6±1.0)nmol/L],以第7天时最高,且A组在第7、14天时均明显低于B组(t=2.337、2.512,均P<0.05);A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47.7%(31例),高于B组的38.2%(21例),而病死率为12.1%(8例),低于B组的21.4%(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2,P<0.05).结论 院前亚低温治疗能改善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减轻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5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颅内压水平、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治疗3个月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颅内压水平和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颅内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14 d后,两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明显降低颅内压,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LCI)高热患者血清皮质醇(CORT)、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变化,观察头部低温降温对i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羟胺氧化法、丙二醛法测定49例(A组)LCI应用头部低温降温与43例(B组)应用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者入院第2天及高热后第2天、第3天、第4天血清中CORT、LPO、S01)含量,并与30例健康人(C组)作对照。同时对两组生存者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A、B两组入院第2天较C组CORT、LPO明显升高和SOD降低(P〈0.01)。A、B两组高热第2天较入院第2天CORT、LPO均明显升高和SOD显著降低(P〈0.05,P〈0.01)。A组高热第4天较入院第2天和高热第2天CORT、LPO显著降低(P〈0.05,P〈0.01),SOD升高(P〈0.01)。B组高热第4天CORT、LPO仍高于和SOD低于入院第2天(P〈0.05)。结论 头部低温可有效使LCI高热患者CORT、LPO降低和SOD升高,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9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单双日随机分为亚低温组(52例)和常温组(4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加用头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ADL)、欧洲卒中评分(ESS)和临床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治疗后30d时ESS为(74.4±13.8)分明显高于常温组(65.0±17.6)(t=3.121,P〈0.01),ADL治疗后10d、30d、90d分别为(39.2±32.2)、(59.3±29.7)、(64.0±31.5)分高于常温组的(23.9±19.8)、(49.3±27.3)、(56.0±30.1)分(t=2.611-2.736,P〈0.05—0.01);亚低温组总有效率(78.8%)比常温组(46.7%)高(χ^2=10.953,P〈0.01)。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减少经济和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20.
低温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宇平  罗伟良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5):2043-2044
目的 探讨低温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低温治疗组及常温治疗组,两组患者除低温组给予低温干预外,余治疗方案均相同.所有患者均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预后、脑梗死面积及血管再通率方面的差别.结果 低温治疗组较常温治疗组具有更好的预后(P<0.05),其缩小梗死灶面积的效果比常温治疗组显著(P<0.05),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温治疗可减小急性脑梗死患者局部梗死灶面积,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