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雷  胡登科  朱勇 《全科护理》2021,19(32):4504-4506
目的:探讨两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病人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进行DPMAS治疗病人10例共进行治疗40次,分为单胆红素吸附治疗组与双胆红素DSPMA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下降水平,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及白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总胆红素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胆红素吸附治疗清除胆红素效率优于单胆红素吸附治疗,同时丢失一定量的白蛋白,在实施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过程可以联合双胆红素吸附治疗.  相似文献   

2.
刘雷  胡登科  朱勇 《全科护理》2021,19(32):4504-4506
目的:探讨两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病人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进行DPMAS治疗病人10例共进行治疗40次,分为单胆红素吸附治疗组与双胆红素DSPMA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下降水平,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及白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总胆红素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胆红素吸附治疗清除胆红素效率优于单胆红素吸附治疗,同时丢失一定量的白蛋白,在实施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过程可以联合双胆红素吸附治疗.  相似文献   

3.
胆红素血浆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12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免疫吸附是利用吸附材料从血液中特异性地或有选地吸附并去除致病物质,它与血浆置换同是清除体内致病因子,使病情改善,但免疫吸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血浆置换,而且不浪费血浆,在血浆缺乏或对血浆过敏的患者,免疫吸附是最佳治疗方案,胆红素吸附与血浆置换作为“人工肝”的两种治疗方法同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在效措施,但因价格昂贵不能做为常规治疗。我科2000年11月~2002年5月应用日本旭化株式会社制造的全电脑自动控制Plasauto iQ血液净化机对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胆素血浆吸附术(PA)治疗12人次,收到较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血浆吸附容积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的4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根据单次治疗的血浆吸附容积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胆红素清除率等指标。结果40例患者共行60次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其中显效4例,有效5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单次治疗的血浆吸附容积C组(1.0 L≤血浆吸附容积<1.4 L)或E组(1.8 L≤血浆吸附容积<2.2 L)相较于B组(0.6 L≤血浆吸附容积<1.0 L)胆红素下降率更显著(t=-2.403,P=0.023;t=-2.405,P=0.032)。C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差值高于B组(t=-2.068,P=0.048)。治疗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t=-3.662,P=0.001;t=-2.828,P=0.008),国际标准化比值升高(t=-3.092,P=0.004),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t=4.786,P<0.001),血小板计数减少(t=4.963,P<0.001),C反应蛋白下降(t=3.088,P=0.004)。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单次治疗的血浆吸附容积达到1.0~1.4 L时胆红素的清除效果最具优势,延长吸附柱的治疗时间仍存在一定的吸附能力,可以增加胆红素的清除效率,推荐单次治疗血浆吸附容积为3.5~5.5倍个体血浆容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免疫吸附系统 (KM - 890 0系统 )对 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进行血浆置换 ,血浆交换速度 30ml/min ,以等量的同型血浆或 4 %白蛋白稀释液为置换液 ,每次血浆交换量 2 5 0 0~ 30 0 0ml,每例血浆置换次数为 1~ 3次。结果 血浆置换前直接胆红素 (2 78.3± 74 .2 ) μmol/L ,间接胆红素为 (6 37.4± 1 2 2 ) μmol/L ,总胆红素 (91 5 .8±1 82 .8) μmol/L ,血浆置换后直接胆红素 (2 2 8.4± 78.3) μmol/L ,间接胆红素 (4 2 8.4± 1 75 .8) μmol/L ,总胆红素 (6 5 6 .8± 1 78.2 ) μmol/L ,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 <0 .0 5 )。结论 血浆置换可有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6.
血浆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细胞大量坏死的危险信号。长期高胆红素血症极易发展为重型肝炎。为尽快降低肝病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含量,减少重型肝炎的发生率,我院采用血浆吸附疗法治疗4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雷  董菲  胡登科 《循证护理》2023,(7):1269-1272
目的:探讨个体化血浆流速对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病人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2月18例肝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共进行61例次DPMAS治疗),根据血浆流速分为两组,20~30 mL/min组14例,>30~50 mL/min组4例。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和时间段总胆红素清除率、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DPMAS治疗单位时间内总胆红素清除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PMAS治疗总时间段内总胆红素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MAS治疗血浆流速分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MAS治疗血浆流速推荐>30~50 mL/min, 1 h清除总胆红素效率最高,治疗时间建议2.5~3.0 h。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免疫吸附系统(KM-8900系统)对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进行血浆置换,血浆交换速度30 ml/min,以等量的同型血浆或4%白蛋白稀释液为置换液,每次血浆交换量2 500~3 000ml,每例血浆置换次数为1~3次.结果血浆置换前直接胆红素(278.3±74.2)μmol/L,间接胆红素为(637.4±122)μmol/L,总胆红素(915.8士182.8)μmol/L,血浆置换后直接胆红素(228.4士78.3)μmol/L,间接胆红素(428.4士175.8)μmol/L,总胆红素(656.8士178.2)μmol/L,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浆置换可有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红素吸附(BA)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治理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体会。方法 21例患者(男17例,女4例,年龄40.12±12.97岁)33例次行BA联合CRRT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中出现的并发症和处理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均完成治疗,主要并发症循环血路压力异常增高4例次(12.12%)、静脉壶下端堵塞1例次(3.03%)、一过性血压下降2例次(6.06%),经处理后均顺利完成治疗。结论 BA联合CRRT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安全治疗模式,有进一步扩大研究和推广应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对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我院自2000年以来先后对30例高胆红素血症的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PE)治疗。在缩短治疗时间、加快黄疸消退、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全部病例为2000~2002年住院患者,临床诊断按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  相似文献   

11.
12.
Alternating 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with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 can rapidly remove bilirubin and ammonia and supplement the essential substance from the blood, which could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相似文献   

13.
总结1例肝功能衰竭患儿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技术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治疗前准备、DPMAS治疗中的观察要点、血管通路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经过6d的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谷丙转氨酶降至160IU/L,总胆红素降至234.4umol/L,白蛋白、球蛋白比例由原来的1.27升至1.55,患儿临床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透析滤过(PDF)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疗效及对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诊治的100例肝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PDF治疗,观察组给予DPMAS治疗,比...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ICU收治的8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共接受12例次DPMAS治疗,收集患者收入、转出ICU时的检验指标及首次DPMAS治疗前后的检验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患者死亡。所有患者首次DPMAS治疗后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总胆红素:(198.61±78.89)μmol/L vs (236.44±76.29)μmol/L;直接胆红素:(162.73±65.81)μmol/L vs (186.41±62.81)μmol/L;间接胆红素:(35.88±15.97)μmol/L vs (50.03±18.16)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延长[(18.98±5.40)s vs (16.19±3.5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所有患者在DPMAS治疗中均发生血压下降,治疗过程需应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维持灌注,但治疗结束后均能自行恢复。 结论DPMAS可以高效地清除胆红素,但不能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一过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护理。方法将本院进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75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和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干预实施前后2组患者的皮肤瘙痒程度评分、瘙痒发作时间及HAMA、HAMD评分,并对比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的皮肤瘙痒缓解程度。结果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的皮肤瘙痒程度评分、瘙痒发作时间、HAMA、HAMD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的上述各项评分及瘙痒发作时间均有所改善,但综合护理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组患者的皮肤瘙痒缓解率为86.84%,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配合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尿毒症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延长瘙痒发作时间,改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8.
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给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共治疗40例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血常规、电解质、血浆氨、内毒素变化及不良反应,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显著下降,胆碱酯酶(CHE)上升,凝血酶原时间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血浆氨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治疗前后均呈阴性,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肾功能、电解质均无明显变化,40例次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中38例次顺利完成治疗,1例次因管路内凝血提前终止治疗,1例次出现血压下降,经对症处理后继续完成治疗.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病人瘙痒症的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春晓  李亚洁 《护理研究》2004,18(20):1791-1793
介绍了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病人瘙痒症的临床表现、病因、治疗与护理、不足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