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rTMS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康复治疗相同,rTMS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FMA)积分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P<0.05),rTMS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孙红  付伟  王玉平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0):2208-2212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大脑半球语言功能区定位的可靠程度,预测术后发生语言功能障碍的风险性.方法 对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依据国际脑电10/20电极安装系统在各患者双侧大脑半球头皮表面标记各刺激点.嘱患者行自发言语作业时,在各刺激点上给予高频、阈上强度的rTMS,同时观察rTMS对言语输出的影响.结果 7例患者均被rTMS诱导出言语中断.诱导位点在F8(F7)/T4(T3)之间的颞前区,大致位于Broca区头皮投影区附近.结合其他评估结果,最终有5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语言功能无损害;所有患者评估中未见癫痫发作.结论 高频rTMS对难治性癫痫患者语言优势半球的术前定侧评估是较为安全、可靠的,有望取代侵入性的Wada试验.  相似文献   

3.
经颅磁刺激(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于1985年由Barker等在英国研发成功,经过20余年的迅速发展,TMS现已取得长足进步。根据刺激脉冲不同可分为3种刺激模式:单脉冲TMS ( single-pluse TMS, sTMS )、成对脉冲 TMS (paired-pulse TMS,ppTMS)和重复性TMS(repetitive TMS, rTMS )[1]。其中用于临床治疗的主要是rTMS,rTMS是指连续给予一定频率的TMS,大脑可产生依赖于刺激次数的长时程效应。根据刺激频率的不同,又可将rTMS分为高频和低频两种,一般认为,低频rTMS具有抑制皮质兴奋性的作用,而高频rTMS则具有兴奋皮质作用[2]。 rTMS可以根据刺激参数和被刺激区域功能状态的不同,引起不同的生物学效应,且这种生物学效应在刺激停止后仍可持续。 rTMS在神经科的临床应用已逐步得到重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rTMS可以应用于帕金森病、脑卒中、癫痫、疼痛、特发性震颤、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现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rTMS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和新生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采用开颅电凝法制作大鼠左侧局灶性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随机分为假刺激组、高频低强度刺激组和高频高强度刺激组.在缺血后连续刺激1周和2周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检测大鼠大脑缺血侧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表达,比较相同时间点各组间大鼠神经功能NSS评分,了解rTMS对脑缺血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高频阈上rTMS治疗可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治疗效应与rTMS强度和时间相关,并能有效增加缺血侧BrdU阳性细胞数和Nestin标记的新生神经细胞数(P<0.05).结论:高频阈上rTMS可促进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是Sheffield大学Barker教授于1985年首次提出的一种通过磁场刺激大脑皮质诱导皮层下产生电流的一种神经电生理技术.美国于1992年率先推出了第一台重复经颅磁刺激仪,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指重复进行成串的规律性TMS脉冲刺激,基于rTMS具有无痛、无创伤、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等特点,目前不仅应用于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价,也扩展到疾病的治疗,特别是近几年rTMS治疗脑梗死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最高的疾病,脑梗死后大部分存活患者存在残疾,主要为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现将rTMS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焦虑抑郁共病(CAD)心理期待反应大脑高级功能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90例研究参与者随机分为3组,电针合并rTMS组(针磁组)30例予电针百会、印堂、神庭、神门、内关等穴,配合rTMS治疗,磁刺激组(rTMS组)30例采用单纯rTMS治疗,针磁组和rTMS组均按临床常规给予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治疗,30例基础治疗组单纯采用药物治疗.各组于治疗前和治疗10天后采用日本Nihon Kohden诱发电位仪检测Cz-A+导联关联性负变(CNV),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①各治疗组治疗前CNV期待波起始点(A点)潜伏期较对照组有延长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针磁组治疗后A点潜伏期较治疗前和基础治疗组显著缩短(P<0.05);各治疗组治疗前后、各组间期待波波幅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②各治疗组治疗前命令信号后负变化(PINV)回归基线百分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结合rTMS可显著提高CAD患者心理期待反应启动过程,改善精神动力不足;电针、rTMS和抗抑郁药物可降低患者大脑唤醒水平,缓解患者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7.
袁珊  谢席胜  冯胜刚  张红玉  郭志伟 《西部医学》2019,31(11):1730-1735
【摘要】目的 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尿毒症失眠患者的疗效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 fMRI)下大脑自发神经活动低频振幅(ALFF)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失眠患者31例,分为rTMS治疗组(n=21)与空白对照组(n=10)。rTMS治疗组接受rTMS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进行评分及rs fMRI图像采集。空白对照组不接受rTMS治疗,不采集rs fMRI图像,其余与rTMS治疗组相同。对比分析rTMS治疗组治疗前后睡眠量表评分及低频振幅(ALFF)的差异。结果 rTMS组治疗15d后,与治疗前及空白对照组入组15d后相比,尿毒症失眠患者睡眠情况明显改善。rTMS组治疗前后ALF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双侧眶额叶、双侧杏仁核、左侧海马、左侧前扣带回的ALFF值增高,双侧脑岛的ALFF值降低。结论 低频可rTMS通过影响大脑相关脑区神经活动强弱来治疗尿毒症患者的失眠,改善睡眠结构。  相似文献   

8.
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NeuN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电钟(EA)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核抗原(NeuN)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Wistar大鼠12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rTMS组和电针结合rTMS组(结合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脑缺血后7、14 d与28 d 3个不同时相、不同脑区NeuN与NeuN/BrdU表达的变化,并现测其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海马颗粒下区(SGZ)和侧脑室下区(SVG)缺血后7 d,NeuN和NeuN/BrdU阳性细胞数量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d表达达到高峰,28 d表达开始下降,其中增加最明显的为结合组,电针组和rTMS组也有明显增加,但电针组和rTMS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模型组增加最少;从组间比较看,电针组、rTMS组、结舍组与模型组在7、14 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在7、14 d时均高于电针组和rT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rTMS组和结合组各时相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模型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结合组为明显.结论 电针结合rTMS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促进缺血侧不同脑区NeuN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和新生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采用开颅电凝法制作大鼠左侧局灶性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随机分为假刺激组、高频低强度刺激组和高频高强度刺激组。在缺血后连续刺激1周和2周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检测大鼠大脑缺血侧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表达,比较相同时间点各组间大鼠神经功能NSS评分,了解rTMS对脑缺血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高频阈上rTMS治疗可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治疗效应与rTMS强度和时间相关,并能有效增加缺血侧BrdU阳性细胞数和Nestin标记的新生神经细胞数(P<0.05)。结论:高频阈上rTMS可促进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焦虑抑郁共病(CAD)心理期待反应大脑高级功能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90例研究参与者随机分为3组,电针合并rTMS组(针磁组)30例予电针百会、印堂、神庭、神门、内关等穴,配合rTMS治疗,磁刺激组(rTMS组)30例采用单纯rTMS治疗,针磁组和rTMS组均按临床常规给予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治疗,30例基础治疗组单纯采用药物治疗。各组于治疗前和治疗10天后采用日本Nihon Kohden诱发电位仪检测Cz-A+导联关联性负变(CNV),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①各治疗组治疗前CNV期待波起始点(A点)潜伏期较对照组有延长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针磁组治疗后A点潜伏期较治疗前和基础治疗组显著缩短(P<0.05);各治疗组治疗前后、各组间期待波波幅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②各治疗组治疗前命令信号后负变化(PINV)回归基线百分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结合rTMS可显著提高CAD患者心理期待反应启动过程,改善精神动力不足;电针、rTMS和抗抑郁药物可降低患者大脑唤醒水平,缓解患者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痉挛(post-stroke spasticity,PSS)是卒中后常见的运动障碍表现形式之一,发生率高。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群及下肢伸肌群肌张力增强。痉挛很大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质量,故PSS的治疗尤为重要。PSS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法牵伸、神经阻滞疗法等,治疗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目前没有统一最优方案,以综合治疗为主。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磁刺激技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当中。经颅磁刺激治疗痉挛按治疗部位不同可分为应用于中枢及应用于外周。应用于中枢时,根据治疗模式的不同又分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高频rTMS以及模式化TMS。研究大多采用1 Hz-rTM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少量研究应用间歇性爆发性θ波刺激(iTB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10 Hz-rTM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高频rTMS或iTB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提高皮层兴奋性,加强上位中枢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降低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和肌梭敏感性,改善痉挛症状。而低频rTMS作用于非受累侧大脑半球,降低非受累侧半球的兴奋性,减少非受累侧皮层对受累侧皮层的抑制作用,恢复双侧半球间的平衡,间接加强受累侧半球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应用于外周目前的研究基本采用高频rTMS治疗。本综述旨在阐述经颅磁刺激在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性肩痛(hemiplegic shoulder pain,HSP)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性肩痛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rTMS组)20例,对照组(假rTMS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消炎镇痛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结合rTMS治疗(刺激频率10.0Hz,强度80%的静息运动阈值,刺激时间10s,间歇50s,总治疗时间20min,周一至周五每日1次,间隔2天继续治疗,2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周),而对照组则给予假rTM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和第4周,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评估肩痛程度,量角器测量被动肩关节活动度,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ugl 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评估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对比低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感知提醒(SC)治疗与单独使用rTMS治疗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单侧忽略患者忽略严重程度、上肢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评定者盲法设计,将33例右侧脑卒中后单侧忽略患者随机分为rTMS+SC组(n =16)和rTMS组(n =17)。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rTMS+SC组患者同时接受rTMS以及SC治疗,rTMS组患者仅接受rTMS治疗。rTMS治疗采用经颅磁刺激仪,刺激左侧后顶叶皮层,刺激频率1 Hz,刺激强度为90%静息运动阈值,治疗时间为1次/d,5 d/周,连续治疗2周;SC治疗采用佩戴提醒腕表,每天累计提醒时间为3 h, 5 d/周,连续佩戴2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评定单侧忽略严重程度〔单侧行为忽略常规子量表(BIT-C)和凯瑟琳博格量表(CBS)〕,上肢运动功能〔上肢运动评分量表(FMA)、上肢活动量表(ARAT)〕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良巴氏指数(MBI)〕。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与单纯rTMS治疗比较,rTMS+SC组在BIT-C方面改善更好(P <0.05)。其余CBS、上肢功能(FMA、ARAT)指标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MS联合SC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患者单侧忽略症状, 可望作为单侧忽略的多技术联合治疗策略之一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母其文 《西部医学》2014,(4):397-403
重复经颅磁刺激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非侵入性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改变刺激部位及与刺激部位存在解剖连接部位的皮层兴奋性。动物实验已证明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对皮层兴奋性产生持久性效果,并有效改变突触连接性。因其无创、无辐射且操作简便,重复经颅磁刺激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康复医学及认知领域,成为一种最具潜力的临床治疗方法。本文对重复经颅磁刺激从动物实验到中风、抑郁、帕金森等临床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提供实时交互式经颅磁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中风病人中的初步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病、高发病,且致残率高,早期药物甚至手术治疗可及时挽救生命,但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方面研究仍有诸多不足.针灸在改善中风后弛缓性瘫痪肢体运功功能障碍方面取得明显疗效,且无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但临床上具体针刺方法较多,无统一操作规范和疗效评定标准,且不同方法间存在一定疗效差异,现对针灸改善中风后弛缓性瘫痪运动功能障碍方面展开综述,望对今后治疗卒中后弛缓性瘫痪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赖泽飞  黄岚  樊萍 《当代医学》2022,28(7):42-44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rTMS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语言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言语功能情况、失语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任务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促进脑卒中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脑卒中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按照完全随机化设计将所有患者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和假刺激组,每组40例。高频组患者使用高频rTMS(10 Hz)治疗,低频组患者使用低频rTMS(1 Hz)治疗,假刺激组患者行rTMS假刺激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功能、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大脑皮层兴奋性及任务态fMRI影像变化。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病灶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治疗前、治疗后5 d、治疗后3个月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功能)(FMA)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评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患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MEP最大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假刺激组患者患侧运动区激活无明显改善,低频组患者患侧运动区激活增加,健侧运动区激活降低,高频组患者患侧运动区激活明显增加。治疗后高频组与假刺激组比较,高频组患者患侧M1、SMA明显正激活;低频组与假刺激组比较,低频组患者患侧M1明显负激活;高频组与低频组比较,两组患者双侧M1、辅助运动区(SMA)均明显正激活。结论 基于任务态fMRI的rTMS促进脑卒中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大脑皮层兴奋性、局部神经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法配合高压氧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软瘫期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分期针刺之软瘫期刺法+高压氧)和对照组(传统针刺+高压氧),每组30例。治疗前、后均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对中风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后FMA、FIM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方面,分期针刺之软瘫期刺法配合高压氧治疗优于传统针刺配合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感觉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感觉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易上肢功能评定箱(simple hand evaluation facifities,SHEF)、修订Ashworth量表、修订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康复评分均有明显改善(SHEF治疗组P<0.001,对照组P<0.05;修订Ashworth P<0.01;MBI P<0.001),但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SHEF P<0.05,修订Ashworth P<0.01,MBI P<0.001).结论 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实施感觉再训练对提高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脑卒中是全球人口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每年导致约550万人死亡,脑卒中后大约有60%的患者处于残疾状态,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目前脑卒中的治疗主要侧重于恢复大脑血供和治疗中风引起的神经损伤,对于脑卒中后导致的外周系统障碍的治疗研究相对较少。骨骼肌是脑卒中后主要影响的外周功能器官,在脑卒中后神经系统的损害会导致肌肉失神经支配,从而导致偏瘫或肌肉力量下降,缺乏神经支配使肌肉无法产生运动所需的肌力,从而无法完成日常任务。在整个过程中骨骼肌出现各种继发改变,包括骨骼肌无力、骨骼肌痉挛、骨骼肌萎缩等,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而对骨骼肌变化的机制研究则证实脑卒中后骨骼肌的结构和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其中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骨骼肌中炎症标志物的升高,骨骼肌蛋白的降解,肌纤维的表型转变都与脑卒中后骨骼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因此脑卒中后骨骼肌的修复及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现有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骨骼肌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能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恢复神经肌肉接头的联系,增强外周与中枢的联系,促进骨骼肌肌纤维的生长,从而达到肢体功能的恢复。本文对脑卒中后骨骼肌的康复治疗进行综述,阐明相关机制,以期为脑卒中后患侧骨骼肌的康复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