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知柏地黄丸为滋阴清热之名方,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抗疲劳、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疾病和儿童性早熟等。从草本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对知柏地黄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根据复方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 Q-marker)“五原则”,从质量传递与溯源、成分特有性、成分有效性、复方配伍环境以及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知柏地黄丸Q-marker进行挖掘,初步确定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地黄苷D、毛蕊花糖苷、盐酸小檗碱、黄柏碱、莫诺苷、马钱苷、丹皮酚、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为知柏地黄丸的Q-marker。研究可以为复方中药质量标志物筛选及质量控制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肉苁蓉苯乙醇总苷微乳制剂,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滴定法制备微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的含量。结果所制备的微乳外观澄清透明,电镜下乳滴呈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16.6 nm,p H值为5.1~6.9,黏度为5.42 mm2·s^(-1),8000×g离心30 min未见分层;微乳中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平均含量分别为7.337,3.596 mg·m L^(-1),RSD分别为1.29%、1.60%。结论肉苁蓉苯乙醇苷微乳制备工艺简单,性质稳定;所建立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具有简单、专属、稳定、可重复性的特点,可用于肉苁蓉苯乙醇苷中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PLC-Q-TOF-MS/MS)分析肉苁蓉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肉苁蓉传统功效的现代药理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索肉苁蓉的质量标志物。采用HPLC-Q-TOF-MS/MS技术,快速分析荒漠肉苁蓉与管花肉苁蓉的化学成分,运用SwissTargetPrediction、DAVID等数据库对肉苁蓉发挥功效的潜在靶点与作用通路进行预测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药理作用-功效”网络。该实验共鉴定出47个化学成分,涉及95个作用靶点,作用于56条信号通路,实验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探究了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肉苁蓉苷F、2′-乙酰毛蕊花糖苷、肉苁蓉苷A、紫葳苷Ⅱ、红景天苷、管花苷B、6-去氧梓醇、8-表马钱子酸、益母草苷、巴尔蒂苷、京尼平苷酸、连翘脂素葡萄糖苷15个化合物发挥药效的作用机制并预测为肉苁蓉的质量标志物。该研究鉴别了肉苁蓉的化学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阐释了肉苁蓉传统功效的现代药理机制,并结合质量标志物核心概念完善肉苁蓉的质量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参照历代本草和医籍中记载的生地黄汁4种制备方法进行研究,以期找到最符合百合地黄汤方义的生地黄汁制备方法。方法 经古籍文献考证,已知制备生地黄汁的4种方法分别是鲜地黄捣汁、鲜地黄蒸汁、鲜地黄煮汁、生地黄煮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PLC-Q-TOF-MS),分析4种方法制备得到的生地黄汁的化学成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技术(PCA)对其质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①从4种生地黄汁共鉴定出27个化学成分,包括10个环烯醚萜苷类、14个苯乙醇苷类、2个酚酸和1个紫罗兰酮。4种生地黄汁中共有的化学成分有15个,包括7个环烯醚萜苷类、7个苯乙醇苷类和1个酚酸。②4种生地黄汁共有的化学成分,经对照品比对的有5个,分别为梓醇、桃叶珊瑚苷、地黄苷D、益母草苷和洋地黄叶苷C。③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在鲜地黄捣汁中未检测到,但在鲜地黄蒸汁、鲜地黄煮汁、生地黄煮汁中均检测到,说明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是鲜地黄受热后产生的,并非鲜地黄的原有成分。④通过对洋地黄叶苷C和毛蕊花糖苷的一级、二级碎片离子比对分析,结合两者及异毛蕊花糖苷3种化学成分的空间结构异同,认为毛蕊花糖苷是由洋地黄叶苷C受热断裂糖苷键,脱去一分子甘露糖转化而来。⑤毛蕊花糖苷可异构化生成异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的相对含量随着鲜地黄受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毛蕊花糖苷和洋地黄叶苷C的相对含量却并未相应减少,推测洋地黄叶苷C也是由其上游成分转化而来。结论 鲜地黄捣汁与其他3种方法制备得到的“生地黄汁”在成分方面有显著区别,其他3种方法制备的“生地黄汁”化学成分组成较相似。虽然4种方法均可用于制备“生地黄汁”,但以鲜地黄蒸汁、鲜地黄煮汁和生地黄煮汁作为百合地黄汤中“生地黄汁”的制备方法更合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选择肉苁蓉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5种苯乙醇苷类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筛选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最优条件提取后,利用HPLC法检测不同干燥方式肉苁蓉的松果菊苷、肉苁蓉苷A、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成分含量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密切值法分析5种苯乙醇苷类成分含量,选择最佳干燥方式。结果最佳提取工艺:甲醇体积分数55.14%,液料比46.39,提取时间38.50 min。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密切值法分析表明,采用冷冻干燥法所得到的肉苁蓉品质最好,80℃烘干次之,40℃烘干最低。结论使用该工艺提取肉苁蓉,其5种苯乙醇苷类成分提取完全、充分。虽然冷冻干燥法炮制肉苁蓉所保留有效成分最高,但从生产角度考虑,采用80℃烘干法炮制能达到成本和功效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不同生长年限和采收季节对内苁蓉主要有效成分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影响.方法: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肉苁蓉主要有效成分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结果: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含量以3年生及3年生以上、秋季采收为最佳采收期.结论: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季节均可影响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本研究结果为肉苁蓉最佳采收年限及采收季节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丽楠  陈君  杨美华  陈士林  刘同宁 《中草药》2008,39(12):1887-1889
目的鲜品肉苁蓉渣和汁有效成分量比较及其药用研究初探。方法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肉苁蓉多糖的量;采用大孔树脂-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苯乙醇苷的量;采用《中国药典》肉苁蓉项下HPLC方法,测定了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量。结果以肉苁蓉多糖、苯乙醇总苷、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主要有效成分的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鲜品肉苁蓉渣中除多糖的量与汁中相差不明显,其余有效成分的量均明显高于其汁,最大相差依次为8、785、230倍。鲜品肉苁蓉渣部分经冷冻后多糖的量显著升高,苯乙醇总苷的量明显下降。结论鲜品肉苁蓉渣部分与其汁相比药用性更高,为鲜品肉苁蓉科学用药及其保健食品开发提供依据。同时,鲜品肉苁蓉渣部分经冷冻后有效成分的量明显改变,为鲜品肉苁蓉的储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组织培养体系,并考察干旱胁迫对其中苯乙醇苷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液质联用技术分析管花肉苁蓉愈伤组织与悬浮培养体系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绘制其生长曲线,并通过渗透压调节剂(NaCl、甘露醇和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考察组织培养体系中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变化。结果管花肉苁蓉愈伤组织与悬浮培养细胞均能生成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绘制管花肉苁蓉愈伤组织生长曲线,确定30d为最佳继代时间;NaCl和甘露醇所诱导的干旱胁迫不利于愈伤组织细胞的生长及其苯乙醇苷类成分的积累,而6%PEG6000能显著促进悬浮细胞中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生成,诱导15d后,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生物量分别为(1.07±0.10)g/L和(0.12±0.01)g/L,分别可达细胞干质量的20.94%和2.27%,为对照组的1.29倍和1.19倍。结论 PEG6000介导的干旱胁迫对管花肉苁蓉悬浮细胞中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积累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芪是一味补气良药,具有抗衰老、抗肿瘤、免疫调节、降糖调脂、抗纤维化、抗辐射等药理作用。该文通过对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论,基于传统功效、化学成分有效性、可测性、植物亲缘学及药动学等进行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推测其总多糖,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槲皮素和芒柄花素等黄酮类及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和黄芪甲苷等皂苷类可作为黄芪的质量标志物。为规范黄芪质量研究和标准建立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黄芪及其相关产品生产过程地控制和质量监管。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7,(8):1711-1715
目的:建立车前子生品及盐炙品中京尼平苷酸、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3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Agilent-C_(18)(4.6 mm×150 mm,5μm),以甲醇(A)-0.5%醋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结果:京尼平苷酸、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浓度分别在0.007~350μg/m L;0.04~200μg/m L;0.09~450μg/m 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该方法分离效率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车前子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马孟莉  张薇  孟衡玲  卢丙越 《中草药》2021,52(19):6023-6031
目的明确草果Amomumtsao-ko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在姜科的进化地位。方法利用IlluminaHiseq4000测序平台对草果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序列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并以绿苞闭鞘姜为外类群,通过MEGA6软件构建ML系统发育树,分析姜科物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草果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63 648 bp,鸟嘌呤和胞嘧啶含量(guanine-cytosine content,GC)为36.0%,包括一对29 776 bp的反向重复区(IRs)、一个大单拷贝区(LSC,88 741 bp)和一个小单拷贝区(SSC,15 355 bp);共注释得到113个基因,包括4个rRNA基因、30个t RNA基因和79个蛋白编码基因;在草果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123个SSR位点,大部分SSR均由A和T组成;豆蔻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和结构相似,IR边界高度保守;聚类分析显示草果与豆蔻属的海南砂A.longiligulare、阳春砂A.villosum、绿壳砂A.villosum var. xanthioides、爪哇白豆蔻A. compactum和白豆蔻A. kravanh亲缘关系最近;适应性进化分析发现rpl20、rps11、ccsA、clpP、ycf1和ycf2 6个基因在进化过程中被正向选择。结论获得了完整的草果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明确了姜科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为研究豆蔻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及物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常晶茹  姚萱航  张雪薇  周仪  刘翠晶  刘霞 《中草药》2022,53(22):7201-7206
目的 通过分析吉林产10种黄芪属植物的ITS2、matk、rbcL、psbA条形码序列,为黄芪属植物的物种分类鉴定及其亲缘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共收集30份样品,以ITS2、matk、rbcL和psbA作为条形码序列,对黄芪属10种植物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并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结果经校正处理后,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ITS2、matk、rbcL和psbA4种片段,单独的每一种片段并不能将10种植物全部鉴别出来,只能鉴别出部分植物,即蒙古黄芪A.membranceus var.mongholicus、扁茎黄芪A.complanatus、糙叶黄芪A.scaberrimus、华黄芪A.chinensis、草木樨黄芪A.melilotoides、细叶黄芪A.angustissimus、兴安黄芪A.dahuricus、新巴黄芪A.hsinbaticus;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以锦鸡儿Caragana sinica为外类群,10种植物中,华黄芪为单独1支,细叶黄芪与扁茎黄芪聚为1支,糙叶黄芪、斜茎黄芪与新巴黄芪聚为1支,膜荚黄芪A.membranceu、蒙古黄芪与草木樨黄芪聚为1支,并且这3者与兴安黄芪关系较近。结论 ITS2+rbcL+psbA组合可以将8种黄芪属植物鉴别出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种黄芪属植物被划分为5支,该聚类分析结果与《中国植物志》中10种黄芪属植物的传统分类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汪璐  杨纯国  韩文凯  崔亚君  高峰  马海光  隗立国 《中草药》2023,54(12):3999-4011
目的 基于实时景深扩展-大图影像拼接与偏振光显微鉴别技术,对柴胡2个基原品种柴胡Bupleurumchinense或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及4种市场常见混淆品(竹叶柴胡B.marginatum、藏柴胡B.marginatumvar.stenophyllum、锥叶柴胡B. bicaule、大叶柴胡B. longiradiatum)的性状、微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为柴胡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性状鉴别研究采用性状及微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研究采用普通光明场与偏振光暗场对比观察法,结合实时景深扩展成像、大图影像拼接技术,拍摄获取药材组织横切面全息彩色影像图。结果 获取了柴胡及其混淆品的性状及微性状影像数据,首次获取了该类药材横切面显微鉴别普通光及偏振光全息彩色影像数据。对柴胡2个基原品种及其4种混淆品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相比,性状鉴别补充研究了精细微性状鉴别特征,对柴胡药材根或根茎的上、中、下部位横切面进行对比观察,确定了柴胡药材根或根茎上部横切面组织构造最具特征性,为最佳的横切面显微研究部位。结论 可以综合应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乌天麻Gastrodia elata f. glauca、绿天麻G. elata f. viridis、红天麻G. elata f. elata和黄天麻G. elata f. flavida4种药用天麻变型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遗传信息差异,为天麻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 从不同产地收集了40份不同天麻变型的花茎。应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相结合技术,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80对引物中筛选出15对多态性高的SSR引物。对这些天麻花茎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统计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群体遗传结构,结合40份天麻的HRM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从15对SSR引物检测到11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7.6个。天麻样品的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和Nei’s多样性指数(Nei’s diversity index,Nei)的平均值分别为0...  相似文献   

15.
刘畅  曾宪法  杨小英  赵宇  张涛  周思旋 《中草药》2023,54(8):2558-2565
目的 研究勾儿茶属药用植物多叶勾儿茶Berchemia polyphylla及变种光枝勾儿茶B. polyphylla var. leioclada叶绿体基因组成及结构特征,同时为勾儿茶属系统发育及进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Illumina平台对勾儿茶属药用植物多叶勾儿茶及变种光枝勾儿茶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序列进行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与同科小勾儿茶属、枣属、枳椇属、鼠李属、冀核果属等的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在鼠李科植物中系统发育位置。结果 多叶勾儿茶和光枝勾儿茶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典型环状四分体结构,全长分别为161 185、161 210 bp,注释得到131个基因,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86个,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勾儿茶属与鼠李科其它药用植物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表明,勾儿茶属叶绿体基因组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叶绿体基因组之间没有重排或倒置,IR区序列变异最低,LSC区的变异程度最高,其中ndhA、ycf1、ycf3、rpl16、clpP以及atpF等基因的编码区存在差异,这些位点为勾儿茶分子鉴定提供新位点。系统发育树表明勾儿茶属与鼠李属及翼核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川牛膝和伪品头花杯苋、杂牛膝及其掺伪品进行快速鉴别。方法:采用性状特征结合泡沫试验对川牛膝、伪品、掺伪品进行鉴别,其中性状特征方面,对形状、大小、质地、色泽、气、味6个方面进行观察及鼻嗅口尝,泡沫试验方面,以产生的泡沫体积为判断指标,对取样量、加水量、振摇时间、粉末粒度、水温、重复性、掺伪比例及其稳定性8个方面进行考察和验证。结果:性状特征方面,川牛膝及其伪品头花杯苋、杂牛膝在形状、大小、色泽、质地、气、味上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伪品存有色红、味苦麻的专属性鉴别要点。泡沫试验方面,优选的泡沫试验参数为,称取待测样品粉末(过3号筛)0. 3 g,置具塞刻度试管中,加水10 m L,密闭,用力上下振摇1 min,静置5 min,所得方法能鉴别出川牛膝、伪品和掺伪5%以上的掺伪品。川牛膝、伪品和不同比例的掺伪品产生的泡沫体积在5~30 min内无变化,9 h内略有下降,但幅度很小,且掺伪比例越高,产生泡沫的体积越大且稳定性越好。对8批川牛膝和8批伪品验证得出,川牛膝产生泡沫体积均2 m L,伪品均13 m L,5%掺伪品均 5 m L,表现出统计学差异。综合性状特征结合泡沫试验,得出川牛膝真伪及掺伪的5个专属性鉴别要点。结论:通过5个专属性鉴别要点,性状特征结合泡沫试验能有效的将川牛膝和伪品头花杯苋、杂牛膝及其掺伪品鉴别区分,且具有准确、简易、时耗短、可行性强等特点,为川牛膝真伪及掺伪鉴别提供新的方法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军  张召雷  王晓敏  刘立轩  冷晓红 《中草药》2022,53(24):7871-7879
目的 采用传统形态鉴定方法结合DNA条形码分子检测技术对黄芪及混伪品种子进行鉴定。方法 收集黄芪及混伪品种子、市售黄芪种子样品共58份,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游标卡尺进行种子外观形态特征的观察和记录,测定千粒重;提取单粒种子的基因组DNA,PCR扩增、双向测序获得ITS2及psbA-trnH序列。使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kimura二参数(kimura two-parameter,K2P)模型计算遗传距离,进行物种鉴定分析。结果 黄芪及混伪品种子在颜色、形状、长、宽、厚度及千粒重等方面存在细微差别;ITS2的测序成功率为100%,黄芪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最大遗传距离;ITS2序列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将蒙古黄芪A.mongholicus var. mongholicus聚为独立一支,并将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锦鸡儿Caragana sinica、蜀葵Althaea rosea及黄芪属其他物种分开,可进行黄芪及其混伪品种子的鉴定。基于外观形态和ITS2条形码序列鉴定发现12份市售黄芪种子中有1份为斜茎黄芪。结论 基于种子形态鉴定和ITS2条形码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准确鉴定黄芪及混伪品种子,为规范黄芪种源及种植生产,进而保障黄芪药材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周山地重楼属植物药用资源的筛选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琴  樊小莉  杨莉  徐智斌  冯波  王涛 《中草药》2019,50(2):526-534
目的挖掘具有药用价值的优异重楼属植物资源,缓解药用重楼资源压力,为促进重楼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在四川盆周山地采集21份重楼资源,根据表型筛选出大块茎资源GQ与MH,多芽资源GK。初步形态鉴定后,利用DNA条形码ITS、psbA-trnH序列,采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ML系统聚类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HPLC法检测其主要活性成分皂苷的含量,以预测其潜在药用价值。结果形态学结合分子鉴定结果表明,GQ、GK和MH分别依次为华重楼、滇重楼和长柱重楼。GQ、GK、MH和对照滇重楼(CK)的重楼皂苷Ⅰ、Ⅱ、Ⅵ、Ⅶ的含量及其比例表现各异,其中总含量表现为GQMHCKGK,重楼皂苷Ⅰ在GQ和MH中占比较高,分别较CK高出67.61%和73.25%,而重楼皂苷Ⅶ在GK中占比最高,表现为56.38%。结论 GQ、GK和MH分别为产于四川盆周山地特定居群的华重楼、滇重楼和长柱重楼,引种至成都平原后性状表现优良,为后续的重楼的育种研究提供了材料基础;同时3个资源均具药用潜力,其中长柱重楼MH居群资源的重楼皂苷Ⅰ及重楼皂苷总含量较高,为滇重楼、华重楼替代药材的筛选提供了新选择。  相似文献   

19.
石斛属植物及其混淆品的茎表皮细胞特征及其鉴别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音  包英华  王文全 《中草药》2011,42(3):593-597
目的分析石斛及其混淆品茎表皮细胞特征,评价其鉴别价值。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制作药用石斛及其混淆品的茎横切片;利用测微尺测量茎表皮细胞的显微特征。结果 39种药用石斛及其混淆品的茎细胞形状特征和细胞壁的增厚程度种间差异较大,而种内差异较小;石斛及其混淆品茎表皮细胞的细胞壁有3种增厚现象,分别为不均匀增厚型、均匀增厚型和无增厚型;金钗石斛属于无增厚型,马鞭石斛和铁皮石斛属于不均匀增厚型,但密花石豆兰和云南石仙桃属于均匀增厚型;《中国药典》收载药用石斛茎表皮细胞的切向和径向直径比值为小于1.65±0.24或大于2.39±0.49,而3种混淆品均为1.98±0.23~2.35±0.77。结论表皮细胞类型和大小以及切向与径向直径比值可以作为鉴别石斛的主要显微特征,尤其对《中国药典》收载的3种药用石斛能够提供更加可靠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20.
宋育红  陈作毅  张君诚 《中草药》2015,46(21):3228-3234
目的在对长柄石杉Huperzia serrata、闽浙马尾杉Phlegariurus minchegensis、华南马尾杉Phlegariurus austrosinicus和有柄马尾杉Phlegariurus petiolatus 4种石杉科植物的L-赖氨酸脱羧酶(L-lysine decarboxylase,LDC)基因编码区进行克隆的基础上,对长柄石杉的LDC基因全长序列进行分析并预测其蛋白结构。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以石杉科植物叶片提取的总RNA为模板克隆得到LDC基因编码区序列,通过BLAST比对和MEGA5.0软件对克隆的序列进行分析。采用RACE技术获得石杉科广布种长柄石杉的LDC基因全长序列,并对其蛋白的二级结构及三维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克隆的4种石杉科植物LDC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被注释为编码LDC的基因序列保持高度的相似性,长柄石杉LDC蛋白与NCBI中的蛇足石杉LDC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很高,与蕨类植物江南卷柏的同源性也较高。长柄石杉LDC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 266 bp,编码403个氨基酸,Gen Bank登录号KF040056。结论克隆得到4种石杉科植物的LDC基因,分析了长柄石杉LDC基因的全长序列并预测其蛋白结构,为进一步阐明石杉科植物石杉碱甲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