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Myelodysplastic Syndrome(简称MDS),过去称为白血病前期(“白前”—Preleukemia)。以往曾广义地将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Fanconi’s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铁粒幼细胞性贫血,Down’s综合症都归入“白前”。由于本综合症名称混杂,又不能完善地表达其 相似文献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染色体变化和病态造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短期培养法,G显带技术研究5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核型变化,并用记分法定量研究46例MDS的病态造血的程度。结果表明,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率为49%,最常见的异常为 8。检出染色体均染区2例,提示癌基因扩增;检出自发性早熟凝聚染色体6例,与多核细胞及多倍体细胞相关。发现病态造血严重者其核型异常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4.
6.
<正> 白血病前期(简称白前)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都是骨髓多能干细胞水平的病变,两者都存在无效性造血,也都可以发展为白血病.但MDS是描述性的泛称,它不仅包括白前,还包括一组更多的疾病,其中各类疾患演变为白血病的发生率各不相同.白前则大多属于回顾性诊断,在发生白血病之前很难确诊,其后也未必发生白血病,因此白前的命名取义似嫌不当.MDS乃按骨髓造血异常而命名,并未指明一定发生白血病或其它定向性疾患,既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7.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1)
目的观察消癌平注射液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模型动物外周血象、骨髓象以及骨髓病态造血的影响。方法采用诱变剂DMBA复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大鼠模型。观察消癌平注射液对MDS造模大鼠外周血象、骨髓增生程度以及骨髓病态造血的影响。结果模型组WBC、RBC、HGB和PLT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 0. 01)。消癌平大、中剂量组WBC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 0. 01,P 0. 05),维甲酸组、益血生组、消癌平大、中剂量组RBC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 0. 01,P 0. 05),维甲酸组、消癌平大、中剂量组HGB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 0. 01,P 0. 05),益血生组、消癌平大、中剂量组PLT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 0. 01,P 0. 05)。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明显降低(P 0. 05),益血生组胸腺指数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 0. 01),维甲酸组、消癌平大、中剂量组脾脏指数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 0. 05)。模型组骨髓增生程度评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 0. 01),维甲酸组、消癌平大、中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评分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 0. 01,P 0. 05)。模型组骨髓病态造血评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 0. 01),益血生组、维甲酸组、消癌平大剂量组骨髓病态造血评分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 0. 01,P 0. 05)。结论消癌平注射液对MDS模型大鼠外周血象降低有提升效果,能调节骨髓增生状态与改善骨髓病态造血,并能增加脾脏指数。 相似文献
8.
9.
10.
本文系统观察一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演变过程,由RA—s经RAEB、RAEB—T转化为急性白血病(AL),并经透射电镜观察了幼稚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现核浆发育不平衡、核周隙扩张,线粒体肿胀、扩张,嵴排列紊乱、模糊等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根据Southern印迹杂交结果设计并合成适当引物。方法以32例MDS、13例可疑MDS、53例其他血液病和8例正常人骨髓细胞DNA为模板进行PCR。根据PCR结果和用于上述Southern印迹杂交的限制性酶切位点,设计并合成2个寡核苷酸(Oligos)经地高辛标记,对33例MDS(包括转白血病者),3例可疑MDS和19例其他血液病患者骨髓细胞涂片作原位杂交(ISH)。结果MDS有共同的PCR产物电池带型。MDS原位杂交均呈阳性反应。对照组19例中仅有1例AA阳性反应,可疑MDS3例中有2例阳性反应,且杂交信号的增强与MDS转白血病相关(P〈0.01),也与SCD阴性相关(P〈0.01)。结论建立起MDSPCR基因诊断法,笔者设计的两条Oligos所包含的限制性酶切位点的确是MDSC-erbB重排位置和重排/扩增位置,为MDS基因治疗提供了靶基因的靶位置。 相似文献
14.
1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是一组以难治性贫血伴多系造血细胞质和量异常为特征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特征为无效造血、细胞减少、造血细胞及其前体细胞性质异常。可以经过克隆性病程进展转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其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病态造血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49例初治M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重新诊断分型,按IPSS进行分组,观察骨髓形态学改变,包括病态造血累及系别以及常见病态造血特征,COX多因素分析骨髓发育异常与无白血病生存期(LFS)与总体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 随访中位时间35(9~82)个月,随访期间66例患者死亡,34例患者转急性白血病.单因素分析骨髓发育异常累及系别与预后的关系,仅有粒红巨三系发育异常为LFS及OS预后不良因素.对诸多的病态造血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粒系核质发育失衡、假pelger核、红系核碎裂、多核红,以及小巨核、单圆核、多圆核均为LFS预后不良因素,而假Pelger核、多核红、小巨核、单圆核均为OS预后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粒红巨三系同时存在发育异常,以及多核红细胞、小巨核均为L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而假pelger核为OS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骨髓三系发育异常、假Pelger-Huer异常、小巨核细胞、多核红细胞等病态造血现象对于早期预测MDS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异常的原因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新余市人民医院诊断的MDS患者34例,将所有患者分为低危组(n=11)和高危组(n=23),并另选病例对照组(n=12)和正常对照组(n=15),分别对他们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结果高危组CD-11b/CD+11b比值明显高于其它3组,CD-16/CD+16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病例对照组,MFI(CD1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MFI(SSC)明显低于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的诊断中加强对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异常的诊断,有助于提高MDS患者诊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免疫异常表型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用多种单克隆抗体,用流式细胞测定分析仪,对79例MDS、70例良性血液病人(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感染)的骨髓细胞免疫表型进行测定分析。[结果]MDS89.3%以上有二系或三系免疫袁型异常,其中CD19、CD13、CD14、CD33、CD34、HLA—DR免疫标志变化最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髓系抗原表达明显增高,而且随MDS进展恶化。FAB亚型抗原表达出现规律性变化:RA→RAS→RAEB→向RAEB—T转化。较早期髓系抗原表达(如CD13、CD33)逐渐增加,而较晚期髓系抗原表达(如CD15)逐渐减少;同时伴淋系抗原表达逐渐减少;骨髓干细肜祖细胞表面抗原(如CD34、HLA—DR),随着MDS恶化发展,有逐渐明显增加异常表现,而且CD34、HLADR早期抗原表达增高者,常常预后较差,易于转化成白血病。[结论]MDS病人骨髓细胞免疫异常表型,有利于MDS诊断、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对治疗、预后判断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