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8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方法 619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89例,回顾性分析其在性别、年龄、术前血常规、肺功能、手术时间、方式、出血量、合并疾患、电解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在年龄、合并疾患、术前心电图异常、电解质异常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术前血常规、肺功能、手术时间、方式、出血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年龄>65岁、术前心电图异常、合并疾患、血钾<4 mmol/L的患者术后应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1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术前心功能不全、术前FEV1/FVC≤70%、术前低钾血症、贫血、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性别、吸烟、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年龄>65岁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118例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3.73%,年龄> 65岁、心功能不全、术前FEV1/FVC≤70%、术前低钾血症、手术方式、贫血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患者性别、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术后PO2降低、吸烟、手术时间在对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年龄> 65岁、心功能不全、术前FEV1/FVC≤70%、术前低钾血症、手术方式、贫血为术后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术前准备、术后心电监护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RF)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84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肺癌手术治疗。术后按照是否发生RF分为RF组和非RF组。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术后R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84例患者术后有33例发生RF。2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灶长度、肿瘤部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组年龄≥60岁、吸烟、全肺切除比率高于非RF组,术中出血量、术中液体输入量高于非RF组,第1秒用力呼气肺容积(FEV1)、第1分钟最大呼吸量(MVV)、用力肺活量(FVC)低于非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吸烟、全肺切除、术中出血量多、术中液体输入量多、肺功能低下是肺癌术后R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吸烟、全肺切除、术中出血量多、术中液体输入量多、肺功能低下是肺癌术后R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术前危险因素评估,选择合适手术方式,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降低RF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开胸术后低氧血症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开胸手术对肺功能的影响 ,国内外有不少文献报道 ,其中高龄患者、术前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者、术前肺功能中、重度阻塞性减退者、高体重肥胖等都被公认为是术后发生低氧血症及至ARDS的诱因。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山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 1999年 5月 - 2 0 0 0年 4月间胸外科手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病例进行了总结回顾。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2 9例 ,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11例 ,年龄 46岁~ 76岁 ,其中 >6 0岁者 2 2例。贲门癌切除 ,食管—胃弓下吻合 10例 ;肺叶及全肺切除 9例 ;中段食管癌切除 ,食管—胃弓…  相似文献   

5.
目的:多因素分析中老年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中老年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术后尿失禁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中老年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的危险因素。结果:中老年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中,发生术后尿失禁31例,发生率为31.00%。经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BMI、吸烟史、饮酒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前列腺手术史和手术时间与术后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者术后尿失禁发生率高于年龄≤60岁,术前尿失禁者术后尿失禁发生率高于术前无尿失禁者,术中无保护尿控神经者术后尿失禁发生率高于术后保护尿控神经术者,膀胱功能失代偿者术后尿失禁发生率高于代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年龄>60岁、术前尿失禁、术中无保护尿控神经和膀胱功能失代偿为影响术后尿失禁危险因素。结论:多因素分析中老年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术前尿失禁、术中保护尿控神经和膀胱功能失代偿,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术后尿失禁发生。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观察胸部肿瘤患者术后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的状况,探讨其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记录930例在我院成功实施外科手术的胸部肿瘤患者术前、术后心电图,分析各组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发生类型、年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结果: 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5.16 %)高于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 (1.40 %),尤见于食管贲门癌组术后患者;>60岁的老年人心律失常发生率高(14.52 %)。结论: 胸部肿瘤患者术后应高度重视预防和处理快速型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肺癌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与防治措施。方法 对1995~2001年肺癌切除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57例患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龄、术前心电图异常、全肺切除术以及术后缺氧等是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结论 术前积极治疗心脏原发病,严格掌握全肺切除适应证。术后吸氧等是减少及防止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熊斌  李红稳 《现代肿瘤医学》2019,(16):2849-2852
目的:探讨老年脑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于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老年脑肿瘤患者147例,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脑脊液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与未感染组11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术后脑脊液感染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脑脊液感染危险因素。调查资料包括性别、平均BMI、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大小、后颅窝手术、手术时间、脑室外引流、颅内感染灶。结果:老年脑肿瘤147例患者,发生术后脑脊液感染34例,感染率为23.13%。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平均BMI、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吸烟史和饮酒史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肿瘤>5 cm多于未感染组、后颅窝手术多于未感染组、手术时间>3 h多于未感染组、脑室外引流多于未感染组、颅内感染灶多于未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5 cm、后颅窝手术、手术时间>3 h、脑室外引流和颅内感染灶为影响术后脑脊液感染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脑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肿瘤大小、后颅窝手术、手术时间、脑室外引流和颅内感染灶为其危险因素,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患者36例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结直肠癌术后无吻合口漏患者36例作为未发生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肿瘤距肛门位置、肿瘤分期等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距肛门位置、肿瘤分期Ⅲ、Ⅳ期、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低蛋白、吻合口方式、有无术前新辅助化疗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距肛门位置<7cm、肿瘤Ⅲ、Ⅳ期、糖尿病、低蛋白、手工吻合、术前新辅助化疗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距肛门位置<7cm、肿瘤Ⅲ、Ⅳ期、糖尿病、低蛋白、手工吻合、术前新辅助化疗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实施干预措施,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胸部肿瘤术后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我院1991-998年6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实施胸部肿瘤手术后出现的49例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对同期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术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老年冠心病是开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基础,术后应严密监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胸部肿瘤手术后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肌供血情况。方法:对430 例胸部肿瘤病人术后1 ~3 天进行12 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术前心电图异常307 例,约占71 % 。术后心电图异常345 例,约占80 %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劳累、低血钾三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各种心律失常、急性心梗、急性心肌缺血、 Q R S 低电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术后明显增加。结论: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与术前心脏疾患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术中和术后的不良刺激以及低氧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患者手术治疗后发生肺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行手术治疗后发生肺转移的 HCC 患者,以手术时间至发现肺转移为肺转移时间。分析患者手术前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术后病理及患者出现肺转移的时间。采用 Kaplan -Meier 法计算不同危险因素肺转移的累积发生率,并以 Log -Rank 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将21项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 COX 回归模型依次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肺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综合患者术前及病理资料,经 COX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前影像学检查中肿瘤的最大径、数目、有无癌栓及术后病理学检查中包膜是否完整、有无坏死、卫星灶是影响 HCC 患者手术后肺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肺转移高危患者,术后辅助性 TACE 治疗可明显延长肺转移出现的时间(P =0.010),而对非高危患者无明显影响。结论: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最大径≥10cm、病灶多发和合并癌栓及术后病理学检查发现瘤灶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坏死成分较多和有卫星灶,是HCC 患者手术后发生肺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肺转移高危患者术后1个月接受辅助性 TACE,可降低肺转移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冉博  张桦 《现代肿瘤医学》2019,(12):2158-2162
目的:探讨骨转移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骨转移瘤患者143例,分析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危险因素。结果:143例骨转移瘤患者中,发生神经功能障碍34例,发生率为23.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平均BMI、原发性恶性肿瘤类型、手术方式、术前放疗、骨科并发症和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术前即有神经损伤、术中神经牵拉和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组术后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的百分率高于年龄≤60岁、术前没有神经损伤、术中未发生明显神经牵拉和肿瘤进展相对较慢患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神经损伤、牵拉神经和肿瘤进展快速为影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转移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受多因素影响,为提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浓度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从250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中筛选出合并糖尿病患者82例,发生以入院平均空腹血糖为界定值分为4.44~7 mmol/L和≥7 mmol/L两组(入院基线阶段)、以术前平均空腹血糖为界定值分为4.44~7 mmol/L和≥7 mmol/L两组(术前状态),以术后一周平均随机血糖为界定点分为4.44~11.1 mmol/L和≥11.1 mmol/L两组(术后状态)进行分析。结果以入院血糖为界定点分的两组、以术前平均血糖为界定点分的两组和以术后一周平均随机血糖为界定点分的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术前合并慢性疾病,手术方式,营养给予方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入院基线阶段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血糖控制良好组明显降低了肝损害、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P<0.05);术后血糖控制良好组明显降低了肝损害、电解质紊乱,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食管贲门癌患者,有效控制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60岁以上胸部肿瘤术后心律失常申佃京临朐县人民医院(临朐262600)胸部肿瘤开胸术后心律失常是常见心血管并发症。我院1989年6月~1995年6月期间,对224例60岁以上胸部肿瘤患者开胸术后心电监测,发生心律失常84例,占37.1%。其中室早29...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对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防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5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食管癌手术患者资料,对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超过60岁、FEV1/FVC<70%、术中失血超过600ml、术前半量放疗是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后镇痛是保护因素。结论对于高龄、术前放疗及术前肺功能下降的患者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术式,术后常规镇痛。  相似文献   

17.
经食管床胃代食管术中缝合纵隔胸膜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经食管床胃代食管术后的并发症。方法:将100例胸段食管癌切除变食管后胃经食管床提到颈部吻合,其中58例缝合纵隔胸膜固定胃(缝合组),42例不缝合纵隔胸膜(对照组)。术后观察有无胸闷、气促、呕吐等症状,拍胸部X片了解胸胃的位置及大小,随访有无“胸胃综合征”的表现。术后3个月做肺功能检查并与术前对比。结果:缝合组暂时性胸胃排空障碍1例,保守治疗缓解,全部病例X胸片示胸胃无移位,无“胸胃综合征”发生,手术前后肺功能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术后早期出现胸胃排空障碍5例,4例保守治疗好转,1例胃扭转再次手术治愈。X胸片示胸胃不同程度移位34例,“胸胃综合征”6例,23例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比术前下降10%-15%。结论:经食管床胃代食管术中缝合纵隔胸膜可明显减少因胸胃移位而产生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监护中心刘颖珍主任医师等,利用小剂量卜受体阻滞剂,有效地预防胸部肿瘤开胸术后病人的心律失常。对62例胸部肿瘤开胸术后病人因手术期的血浆几条酚肢(以)等的监测结果表明,血浆CA含量从术中开始升高,术后1-ffe天最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与血浆CA含量高峰相吻合。同时,有心律失常组术后血浆肾上腺素含量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组。这主要是由于血浆含量升高,使心脏的自律性和应激性增强,极易诱发心律失常所致。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他们针对术后血浆CA升高这一因素,对对例开胸术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诱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期间在肿瘤医院住院予以肺癌手术的患者419例进行调查,对肺癌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前吸烟、老年(≥65岁)、肺气肿病史、术中心包损伤、全肺切除的手术方式、术后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并发症(肺不张、液气胸)和术后镇痛均与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术前积极治疗心肺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术后加强心电监护及预防处理,这样可减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老年肺癌术后心律失常94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虹  郑世营  沈振亚 《肿瘤》2000,20(6):438-439
目的:分析老年肺癌术后心律失常,探讨其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分析1994年2月 ̄2000年2月老年肺癌手术329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94例,选择术前相关因素为术前心电图、肺功能和血氧饱和度;术中为年龄,麻醉和全肺切除与否;术后肺部其他合并症等因互作为分析证据。结果:老年肺癌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比60岁以下的术后发生率明显增高(28.6%vs15.6%,P<0.01);其中心电图异常,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