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放线放线杆菌与致龋菌生长关系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伴放线放线杆菌(A.actinomycetemcomitans)与4种致龋菌,即变异链球菌(S.mutans)、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内氏放线菌(A.naeslundii)、粘性放线菌(A.viscosus)在体外共培养时相互间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改良琼脂扩散法和双菌种液体培养观察A.actinomycetemcomitans与S.mutans、Lacidophilus、A.,naeslundii、A.viscosus生长的相互关系;扫描电镜及菌落计数观察双菌种生物膜形态和细菌比例的差异.实验数据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结果:琼脂扩散法抑菌实验表明,A.actinomycetemcomitans对S.mutans、L.acidophilus、A.naeslundii、A.viscosus的生长无抑制作用,S.mutans、L.acidophilus、A.naeslundii、A.viscosus可抑制,A.actinomycetemcomitans的生长.在双菌种液体培养中,A.actinomycetemcomitans所占比例随时间逐渐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actinomycetemcomitans培养12h后,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24h在S.mutans和L.acidophilus组中的比例下降为0.生物膜的观察表明,单菌种A.actinomycetemcomitans成块状散在黏附,无完整生物膜形成,4种致龋菌在48h均形成结构完整的生物膜,具有三维立体结构.与单菌种相比,加入A.actinomycetemcomitans后,致龋菌的生物膜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更换培养液后,A.actinomycetemcomitans在混合菌种生物膜中的比例仍随时间延长下降,72h降低到最低点,各时间点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培养4种致龋菌可抑制A.actirtomycetemcomitans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3个磷酸胆碱阳性的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株在蛋白酶K作用后电泳结果的变化,分析磷酸胆碱抗原在细菌中的附着结构.方法 将培养收集的伴放线放线杆菌破碎处理后,加入蛋白酶K水解,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考玛斯亮蓝染色显示蛋白条带的分布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胆碱的分布情况.结果 伴放线放线杆菌的3个菌株SA716、SA1398、SA2791通过SDS-PAGE电泳,可见未经蛋白酶K处理的细菌悬液显示连续分布的蛋白条带,而蛋白酶K处理后,只显示1条蛋白条带,该条带在只有等量蛋白酶K的对照组也出现,而在未经蛋白酶K处理的细菌悬液中无该条带,可以确定这一条带是蛋白酶K,细菌蛋白都已经被分解.未经蛋白酶K处理的菌株通过SDS-PAGE电泳和磷酸胆碱免疫印迹检测,磷酸胆碱显示阳性结果,磷酸胆碱附着结构分子量大小约为9 kDa,而蛋白酶K处理后,显示阴性结果,磷酸胆碱信号消失.结论 伴放线放线杆菌磷酸胆碱信号在蛋白酶K处理后消失,提示该抗原的附着结构为蛋白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伴放线放线杆菌的粘附特性及菌毛结构基因tip-1的遗传多样性对菌株粘附活动的影响。方法检测不同孵育条件下5种tip-1基因型临床分离菌株和光滑型菌株的粘附活动。结果临床分离菌株的粘附量随菌液浓度,孵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tip-1基因型Ⅱ型菌株的粘附量高于其它4型菌株,光滑型菌株的粘附量低于临床分离菌株。生理温度下菌株粘附数高,低温下明显降低。厌氧条件和有氧条件下的粘附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伴放线放线杆菌临床分离菌株的粘附存在时间和菌量依赖性,并要求一定新陈代谢活性,粘附效率在氧浓度改变时没有明显变化。伴放线放线杆菌表型影响菌株的粘附作用。不同tip-1基因型菌株粘附能力存在差异,Ⅱ型菌株粘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4.
伴放线放线杆菌与牙周炎,特别是与局限性侵袭性牙周炎有着密切的关系.伴放线放线杆菌外膜蛋白作为其重要毒力因子,在牙周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伴放线放线杆菌外膜蛋白的结构特征、外膜蛋白的表现型、外膜蛋白与血清型、外膜蛋白的致病性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臭氧水对伴放线放线杆菌的灭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臭氧水对牙周可疑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a)的灭活效果。方法采用悬液定量杀菌方法和和化学方法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用4、8、15mg/L的臭氧水分别对悬液中A。作用1、2、3min。结果当臭氧水浓度为4mg/L对悬液中An没有杀灭作用。当臭氧水浓度为8mg儿时,对悬液中An作用1min,杀灭率为57%,当浓度上升至15mg/L时,对悬液中Aa作用1min.杀灭率上升至98%.而延长杀菌时间至3min.杀菌率维持在97%~99%。结论在25℃的室温条件下.臭氧水浓度达到15mg/L.臭氧水温控制在15℃~18℃时对悬液中Aa有快速、有效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伴放线放线杆菌形态变化对白细胞毒素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粗糙型和光滑型伴放线放线杆菌各8株,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液体培养12、24、48、60、72h的菌体及培养上清液中116kDa大小白细胞毒素蛋白条带的情况,应用超滤法分离纯化培养上清液蛋白,应用台盼蓝染色排除法检测上清液蛋白白细胞毒素活性。结果粗糙型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株液体培养12、24、48、60、72h菌体蛋白电泳均可见116kDa大小的蛋白条带,培养上清液蛋白电泳结果显示116kDa大小的蛋白条带均出现于培养24和48h;光滑型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株液体培养12、24、48、60、72h菌体蛋白电泳结果均缺少116kDa大小的蛋白条带,培养上清液蛋白电泳结果显示116kDa大小的蛋白条带出现于培养12和24h;实验菌株培养上清液提取蛋白均具有白细胞毒素活性。结论伴放线放线杆菌粗糙型和光滑型菌株均可分泌具有直接杀灭人多形核白细胞活性的白细胞毒素,但粗糙型菌株分泌白细胞毒素的时间晚于光滑型。  相似文献   

7.
伴放线放线杆菌菌落生长形态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从粗糙型到光滑型的转变过程,认别Aa在实验室传代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生长形态。方法:从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班中分离出的原代菌株8株,应用固体及液体培养基连续传代,液体培养每次传代的同时接种固体培养基观察相应的菌落形态。结果:液体培养获得3株光滑型转变株。菌落的变化从粘附的小菌落到沉淀的大菌落到完全的均匀生长,转化过程大约需要7-8代。在这一过程中相应传至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Aa从粘附的半透明的小菌落变大、不透明并失去粘附的特性,又随着边缘的扩散变为扁平,透明度也增加;与此同进内部的星形结构逐渐变简单、变小,最后消失。固体培养未获得典型的转变株。结论:Aa从粗糙型到光滑型的转变是一个菌落湿度逐渐增加,体积逐渐增大,并逐渐失去内部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至少可以看到半透明突起的粗糙型,不透明突起的光滑型和近乎透明的扁平光滑型3种菌落形态。  相似文献   

8.
伴放线放线杆菌与牙周病相关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牙周病是口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具体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大量研究证实,细胞凋亡在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伴放线放线杆菌是牙周炎主要致病菌之一,可产生多种毒力因子。本文就伴放线放线杆菌的各种毒力因子与细胞凋亡及伴放线放线杆菌与牙周组织内多种细胞凋亡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毛融合蛋白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克隆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毛融合蛋白基因ltb-fap的方法。方法 采用PCR方法扩增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毛相关蛋白(Fap)和大肠杆菌不耐热性肠毒素B亚单位(Ltb)的融合蛋白基因ltb-fap,NcoⅠ/EcoRⅠ双酶切载体pET28a(+)及ltb-fap基因,连接形成重组质粒pETltb-fap,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扩增后提取质粒pETltb-fap进行PCR鉴定、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 本实验扩增的ltb基因约为303 bp,fap基因约为228 bp,融合基因约为 531 bp。重组质粒含外源基因片段约为531 bp,酶切鉴定可得到一条约531 bp带,DNA测序结果表明与GenBank中的fap基因序列有97·4%的同源性。结论 成功克隆出融合蛋白基因ltb-fap,为进一步进行蛋白表达、制备抗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伴放线放线杆菌诱导母鸡产生特异性IgY抗体情况,以及其抑制伴放线放线杆菌(A.a)和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g)生长效果。方法:应用免疫接种法、水稀释法、盐析法、液体培养抑菌法、以及ELISA法,诱导、提取和纯化IgY抗体,取一定量抗体与细菌共同培养,测定抑制伴放线放线杆菌和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生长效果。结果:两步硫酸铵盐析沉淀的IgY抗体纯度达85.6%~90.3%;抗原结合效价为1∶32000;抗伴放线放线杆菌IgY抗体与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交叉免疫反应的抗原结合效价为1∶8000;当抗伴放线放线杆菌IgY抗体浓度在5.0、1.0、0.1g/L时,细菌浓度在5×108CFU/L培养24h其抑菌率分别为31.60%(P=0.004)、10.24%(P=0.024)、-3.30%,培养72h其抑菌率分别为64.20%(P=0.004)、53.21%(P=0.002)、11.20%。细菌浓度在1×108CFU/L培养24h其抑菌率分别为35.71%(P=0.004)、30.95%(P=0.012)、11.11%,培养72h其抑菌率分别为65.11%(P=0.005)、54.04%(P=0.002)、16.17%;5.0g/L的抗伴放线放线杆菌IgY与1×108CFU/L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培养24h其抑菌率为41.61%(P=0.005),培养72h抑菌率为86.99%(P=0.014)。结论:伴放线放线杆菌能够诱导母鸡产生高效价的特异性IgY抗体,该抗体在一定的浓度内有抑制伴放线放线杆菌和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生长的作用;伴放线放线杆菌与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存在着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伴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a)表面相关物质(SAM)的提取,纯化,研究其潜在的骨吸收活性,以揭示SAM在牙周病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Aa国际标准菌株培养,SAM提取,过Sepharyl-S200层析柱和DEAE-Sephacel层析柱,所有的管用酚硫法测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纯化后鉴定其骨吸收活性.结果:冻干的Aa(1.0g)产生0.1375g粗提物,通过Sepharyl-S200时出现单峰,通过DEAE-Sephacel出现两个峰,骨吸收实验证明SAM有骨吸收活性。结论:Aa的SAM在骨吸收方面具有极大潜能,提示SAM在牙周病骨损害上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伴放线放线杆菌全染色体DNA探针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腔医学纵横》1997,13(1):11-13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伴放线放线杆菌形态变化对菌体表面疏水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碳氢化合物法检测伴放线放线杆菌粗糙型和光滑型的菌体表面疏水性,观察同一菌株不同表型疏水性的变化。结果伴放线放线杆菌粗糙型和光滑型菌体表面具有疏水性。14株粗糙型伴放线放线杆菌菌体表面疏水率高于4株光滑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株同源的粗糙型与其光滑型转变株比较得出除1株外,其余3株菌两种表型的菌体表面疏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放线放线杆菌形态变化可引起菌体表面疏水性的改变,粗糙型转变为光滑型后菌体表面疏水性减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血清型伴放线放线杆菌在全身血液感染中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对29株从全身感染患者血液中分离培养的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株进行血清型分析,采用ATCC 29523(血清型a)、ATCC 43718(血清型b)、ATCC 33384(血清型c)、IDH781(血清型d)、IDH1705(血清型e)以及CU1000(血清型f)作为伴放线放线杆菌参考菌株。根据伴放线放线杆菌不同血清型特异性多糖抗原基因序列设计6对不同的寡核苷酸引物,用这6对引物分别对上述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分析。结果每一对引物均针对相应血清型的参考菌株产生特异性单一条带PCR产物,血清型a、b、c、d、e、f菌株的PCR产物大小分别为428、298、559、690、211、232bp。29株血源性临床分离菌株中血清型b16株(55%),血清型a和c各4株(14%),血清型d和f各2株(7%),还有1株无法鉴定为上述任何一种血清型。结论血液中分离培养的伴放线放线杆菌以血清型b为主,其次是血清型a和c。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备伴放线放线杆菌全染色DNA探针,并评价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抽提标准菌株Aa Y4 DNA,经~(32)P标记后制成探针,然后用斑点杂交法鉴定探针性质。结果Aa全染色体DNA探针的灵敏性为8×10~2纯菌或1ng同源DNA,探针与口腔常见菌的杂交显示仅与嗜沫嗜血杆菌有较弱的交叉反应。提示~(32)P标记Aa全染色体DNA探针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且方便实用,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牙周炎患者唾液中伴放线放线杆菌的检出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不同类型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actinomycetemcomitans,Aa),探讨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中Aa检出率的差异以及唾液中Aa的存在状况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 方法 收集50例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48例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edontitis,CP)患者和25例非牙周炎者的非刺激性全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两种样本中的Aa. 结果 Aa在AgP患者唾液中的检出率(32%)显著高于非牙周炎者(4%)和CP患者(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同时Aa在AgP患者唾液中的检出率也显著高于集合龈下菌斑样本(16%),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0岁是唾液中存在Aa的危险指征(OR=3.23,P<0.05);出血指数≥3的位点超过70%与唾液中存在Aa有关(OR=19.21,P<0.01). 结论 AgP患者唾液样本中A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集合龈下菌斑样本,亦高于CP患者和非牙周炎者,提示Aa可能参与AgP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PCR方法鉴别伴放线放线杆菌的6种血清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采用PCR的方法对伴放线放线杆菌的不同菌株进行血清型分类。方法:根据伴放线放线杆菌不同血清型特异性多糖抗原基因序列设计6对不同的寡核苷酸引物,用这6对引物分别对所选择伴放线放线杆菌6种不同的血清型菌株各3株,共18株,其中参考菌株6株,系ATCC29523(血清型a),ATCC43718(血清型b),ATCC33384(血清型c),IDH781(血清型d),IDH1705(血清型e)以及CU1000(血清型f),其余12个菌株均为临床分离株的DNA进行PCR扩增分析。结果:每一对引物均针对相应的血清型产生特异性单一条带PCR产物,产物大小分别为428bp(a),298bp(b),559bp(c),690bp(d),211bp(e),232bp(f)。全部18个菌株均能够被准确识别,无交叉反应。结论:PCR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伴放线放线杆菌目前已知的全部6种血清型。  相似文献   

18.
伴放线放线杆菌血清型b菌株中磷酸胆碱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伴放线放线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血清型b菌株细胞中是否存在磷酸胆碱。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狭线印迹法、十二烷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法等方法,用磷酸胆碱特异性单克隆抗体TEPC-15作为检测抗体,检测12株Aa血清型b菌株中的磷酸胆碱。结果通过狭线印迹法在Aa中可以检测到磷酸胆碱,12个血清型b菌株中,5个菌株为磷酸胆碱阳性,占总数的41.7%;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提示该结构位于Aa的表面,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印迹法显示,磷酸胆碱附着的结构分子量大小约为9 kDa,免疫荧光显微镜和电泳免疫印迹法的阳性菌与狭线印迹法的阳性菌相同。结论 Aa血清型b菌株细胞中可以检测到磷酸胆碱,该结构可能位于Aa的表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血液单核细胞(monocytes,Mo)、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腹腔巨噬细胞(peritoneal macrophage,PM)和肝脏枯否细胞(kuffer cells,KC)对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吞噬能力的差别。方法:3只健康新西兰兔,分离培养Mo、AM、PM和KC;荧光素标记Aa,以感染复数25∶1的比例感染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0.5、1.0、1.5h时吞噬细菌的阳性细胞率和平均荧光强度,计算吞噬指数。结果:1.5h内,随着孵育时间增加,AM和PM对Aa吞噬能力逐渐升高,Mo和KC的吞噬能力在1h达到高峰;Mo、AM、PM和KC吞噬功能存在明显差异,孵育0.5h吞噬指数AM、PM>Mo、KC,1.0h时AM>PM>Mo、KC,1.5h时AM>PM>KC>Mo。结论:不同部位单核/巨噬细胞对Aa的吞噬能力不同,可能是造成牙周病对不同部位影响不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白屈菜红碱对变链菌产酸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白屈菜红碱对变链菌产酸的影响,为龋病预防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用BHI液体培养基将白屈菜红碱稀释为从390.6 μg/ml到24.4 μg/ml 5个不同浓度的溶液,以不含白屈菜红碱溶液的BHI液体培养基作为对照组,将pH值均调定为7.4,按菌液与白屈菜红碱溶液1:10的体积比接种变链菌,测定在不同培养时间段各浓度白屈菜红碱溶液实验前后pH值的变化值( pH).实验结果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总体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随着白屈菜红碱浓度的升高,各浓度组 pH呈逐渐减少的趋势.除24.4 μg/ml浓度组外,各个浓度组与对照组的 pH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3 h的各组及24 h和48 h的24.4 μg/ml和48.8 μg/ml组以外,各浓度组在各个时间段与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细菌培养时间的延长,实验前后各溶液 pH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白屈菜红碱溶液产生最大 pH差值的时间不同,浓度越高则达到最大 pH差值的时间越长.结论:白屈菜红碱对变链菌代谢产酸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