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PCI后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56例和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d,对照组)60例。分别于术前当天、术后24h、用药4周、12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I(cTnI)浓度,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①两组患者PCI后hs—CRP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②两组治疗后hs—CRP和cTnI水平均下降,治疗组较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①PCI增加血清hs—CRP和cTnI水平;②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20mg优于10mg。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PCI后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56例和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d,对照组)60例.分别于术前当天、术后24h、用药4周、12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I(cT-nI)浓度,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 ①两组患者PCI后hs-CRP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②两组治疗后hs-CRP和cTnI水平均下降,治疗组较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①PCI增加血清hs-CRP和cTnI水平;②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20mg优于10mg. 相似文献
3.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1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观察组常规治疗加上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常规治疗加上阿托伐他汀20mg/d。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90d测定血脂四项、C反应蛋白(CRP)和NO浓度,并且观察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脏性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CRP降低而NO升高,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每天剂量40mg是安全的,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20 mg和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hs CRP和血脂水平,作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结果UA患者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升高(P〈0.05),大剂量组效果更好,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能有效降低UA患者血脂水平,而且可明显降低血清hs-CRP水平,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且存在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5.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我院2006-04/2007-04住院UA合并高脂血症患者60(男29,女31)例,平均年龄41.5(18-65)岁,按2:1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 相似文献
6.
7.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52)及对照组(n=41),两组均常规行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20mg/d连续3个月。评定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降低(χ2=10.650,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降脂,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几种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3d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P-选择素(P-S)的含量变化。方法将入院确诊的83例UA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A组,n=43,阿托伐他汀10mg/d,共3d)和常规治疗组(B组,n=40),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hs-CRP、TNF-α、IL-6、P-S和血脂水平;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n=30)。结果(1)治疗前UA患者与健康者血清hs-CRP、TNF-α、IL-6、P-S的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2)治疗3d后,A、B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P-S的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成分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A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和P-S的降低与TC、TG、LDL、HDL的下降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早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UA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从而稳定斑块,使UA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UA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常规行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连续3mo。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肌缺血总负荷(TIB)、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3mo后,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和TIB均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较对照组p〈0.05(x^2=10.848),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UA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脂,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从而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5例)与常规对照组(35例)。采用超声多普勒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对两组分别进行血管内皮功能的测定。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降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对硝酸甘油的反应(N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UAP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常规治疗加上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定血脂四项、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脂和C反应蛋白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在权衡患者药物使用利弊后,推荐40mg/d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和运动耐量的变化。方法观察组36名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口服一次,连用4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4周,观察血脂和运动耐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经过治疗后,TC、TG、LDL—C血浆浓度明显降低,运动耐量较对照组改善。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提高运动耐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和降纤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冠状动脉(冠脉)血流储备(CFR)的影响。方法:60例UAP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胸彩色多普勒冠状血流显像技术检测CFR,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及CFR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联用降纤酶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均明显降低(P〈0.01),CFR由治疗前1.92±0.41升至2.97±0.62(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降纤酶可以改善UAP患者的冠脉微循环,提高CFR。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阿托伐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患,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托伐汀20mg每晚顿服治疗,疗程30d。观察和分析治疗前后患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T改变及平板运动试验变化,并与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仅行常规治疗患作对比。结果 阿托伐他汀在控制心绞痛有效率和缺血性ST-T改变的恢复率方面,均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也较常规治疗组显降低。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1例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和观察组每天分别加用20mg和40mg阿托伐他汀,记录每天心绞痛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于治疗后3个月时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症状缓解、心电图缺血改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LD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40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缓解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UAP患者79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周,治疗前后查患者血脂及hs-CRP。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脂及hs-CRP水平明显降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脂及hs-CRP水平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调脂及降低hs-CRP水平,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皮受损及血栓形成,极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有效的调脂治疗,能够防止或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短期内对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影响。方法:选择68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给予拜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40mg,每晚1次,口服。4周后比较两组同型半胱氨酸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每晚40mg阿托伐他汀能在4周内较明显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他汀类药物能在短期内降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倍他乐克、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常规用药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中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4例,加重2例;治疗组中显效28例,有效14例,无效2例,加重0例,且治疗组 TC(4.31±0.92)、LDL-C(3.58±0.39)、TG(1.84±0.57)值明显要比对照组低,而HDL-C(1.38±0.25)值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治疗组不良反应要明显较对照组轻,且无发生肾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在应用倍他乐克、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轻,安全可靠,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王东生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2):164-16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脂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8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组(40例)和非调脂治疗组(40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清CRP的水平.结果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