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4):159-161+165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支持结合时效激励干预措施对老年脑梗死后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来我院脑科门诊就诊的60例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同时给予心理弹性支持和时效激励干预措施,住院护理期间通过心理弹性量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和康复结果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心理弹性量表的3个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护理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3.33%,P0.05)。结论心理弹性支持结合时效激励干预措施对老年脑梗死后偏瘫的康复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运动水平和康复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究心理弹性支持+时效激励干预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A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SHSAS患者84例,根据入院顺序分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弹性支持+时效激励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心理弹性问卷(CDRISC)评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 以唐山市某三甲医院的386例脑梗死患者为对象,以心理弹性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医学应对问卷为调查工具,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结果 心理弹性得分为(59.72±12.17)分,心理弹性与自我效能、社会支持、面对应对方式、回避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1),与屈服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1),自我效能感、主观支持、面对应对方式和屈服应对方式影响心理弹性的总效应系数分别为0.720、0.264、0.121和-0.092.结论 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心理弹性有显著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泌阳县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8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评估患者自杀意念情况,依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有自杀意念组与无自杀意念组,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患者社会支持情况,分析社会支持对脑梗...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对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进行调查,并探讨心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12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HAMA、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饮食、睡眠、日常生活、家庭配合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严重,科学的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康复治疗对年轻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0月-2012年10收治的98例年轻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护理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功功能(FMA)的评定数值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定数值的改变进行比较。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指标(FMA)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指标的改变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年轻脑梗死后偏瘫患进行心理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和发病率、致残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脑梗死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面瘫等势必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影响疾病的恢复及预后。2004年3月~2005年3月,我院对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对其实施心理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二联法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脑梗死后抑郁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心理社会干预,对照组仅采用药物加康复锻炼,对干预后的效果做临床分析,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心理护理二联法可使患者重新建立认知,恰当评价自身疾病,保持良好心态,配合康复。研究组在进行心理干预后HAMD、ADL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社会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及生理有明显的改善,促进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心理及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11.
12.
13.
《吉林医学》2019,(1)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Fugl-Meyer上肢和Fugl-Meyer下肢评分及Barthel指数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 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82. 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老年P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脑卒中药物、抗抑郁及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FA)评分、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BI)评定、运动功能评分(FMA)检测。结果:干预组在HAMD评分、NFA评分、BI评分及FMA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干预组抑郁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减轻老年脑卒中患者伴发的抑郁情绪,并能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促进躯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降低脑梗死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和提高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以2008年9月~2010年9月所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随机健康教育方式,即护士凭借工作经验随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则采取针对性的、全面的心理护理措施,具体包括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针对性心理辅导、社会支持,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量表中抑郁分量表在入院3d内先行以此评定,出院时再进行评定,以比较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经过心理干预后,实验组脑梗死患者的抑郁改善率为5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抑郁情绪,增加患者社会支持和系统性地了解脑梗死的相关知识,是现今医学模式当中较为适合推广使用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患者社会支持和心理状况,分析心理状况对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36例脑梗死患者与36例健康对照者应用社会支持个人资源询问表(PRQ)进行社会支持评分,同时对两组人员进行心理状况评估。结果脑梗死患者社会支持较对照者低(P<0.01),心理状况差与对照者(P<0.01),心理状况与社会支持状况显著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影响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支持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伴抑郁、肢体偏瘫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应用抗抑郁药加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状态分析,采取支持性心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 Barthel指数 HAMD评分及综合康复能力的差别.结果 对照组患者抑郁程度明显减轻,自理能力、综合康复能力明显提高.结论 支持性心理干预是脑卒中后抑郁偏瘫患者康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