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切除直肠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5月-2016年12月在我科接受行腹腔镜直肠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共16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肿瘤直径均小于5 cm.肿瘤下缘距肛缘大于5cm者行腹腔镜下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肿瘤下缘距肛缘小于5cm且大于3cm者行腹腔镜下局部切除术,肿瘤下缘距肛缘小于3 cm且与周边组织界限不清者则行腹腔镜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结果 16例直肠间质瘤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切除肿瘤,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无术后穿孔、出血、梗阻、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2例行腹腔镜下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3例行腹腔镜下局部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平均手术时间(103,0±23.8)m in,平均住院时间(7.0±1.2)d,平均术中出血(14.0±4.1)mL.术后病理证实为间质瘤,切缘阴性.随访8~40个月,无一例患者复发.2例患者肿瘤转移至肝脏,并最终死于肝转移.结论 腹腔镜下直肠间质瘤切除是安全、可行的,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胃肠道间质瘤术前确诊1例。全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7%、87.2%、70.3%,完全切除组中位生存期为72个月。不完全切除组中位生存期仅21个月,完全切除组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组(P0.05)。完全切除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大小,核分裂数目,肿瘤是否完整切除,肿瘤坏死性破裂等因素间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思(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确诊困难,完整的局部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高危患者术后口服伊马替尼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老年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90例老年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9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随访率87.0%.其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9.7%、50.6%和32.9%;1、3、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5.9%、49.4%和32.9%.单因素分析影响老年胃间质瘤术后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因素均为:肿瘤大小、肿瘤坏死、核分裂象和NIH危险度分级标准.结论 老年胃间质瘤患者总体预后欠佳.肿瘤大小、肿瘤坏死、核分裂像和NIH危险度分级标准是影响老年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人组84例患者.均为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给予伊马替尼400mg,1次/d,口服,餐后或与食物同服,30d后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为47.6%(40/84),其中完全缓解(CR)占1.2%(1/84),部分缓解(PR)占46.4%(39/84),疾病稳定(SD)占40.5%(34/84),进展(PD)占12.0%(10/84),疾病控制率(CR+PR+SD)为88.1%(74/8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9个月。无治疗相关死亡,严重不良反应为Ⅲ级贫血、白细胞减少。结论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疗效显著.疾病控制率较高.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是一线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有效安伞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我院普外科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经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胃肠道间质瘤得到了病理确诊和及时的手术切除治疗,起源于胃12例,小肠8例,直肠1例,结肠1例。临床表现:首先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贫血、呕血或黑便,其次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还有一些病人表现为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胃肠造影、CT及胃肠镜检查有助于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0~7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伊马替尼(格列卫)作为分子靶向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起源于胃肠Cajal细胞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的肿瘤。以前人们常将其认作胃肠道平滑肌源性肿瘤,又称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平滑肌母细胞瘤。随着分子病理学、免疫组化和超微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方法 对长海医院2007年1月~2009年9月收治的58例经伊马替尼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局限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6例,无一例复发或转移.22例广泛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服药3个月CT评价:完全缓解0例(0%),部分缓解11例(50%),稳定11例(50%), 进展0 例(0%), 临床获益率100%;1年生存率为95.5%.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局限期和广泛期胃肠道间质瘤都具有较好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8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术前内镜、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行胃楔形切除术15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肿瘤平均直径4.5cm.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术中应尽量彻底切除肿瘤,结合伊马替尼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柴素伟 《大家健康》2016,(2):134-134
目的:探讨复发性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1例复发性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完全切除肿瘤率为48.39%,有1例患者死亡。2组 PFS 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给予复发性胃肠间质瘤患者口服伊马替尼进行治疗之后,根据患者治疗效果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二次手术切除,可促进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发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CIST)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2012年5年间收治的30例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均予伊马替尼治疗后接受手术治疗。治疗有效(RD组)的18例中有13例、疾病进展(PD组)的12例中有1例共计14例(46.7%)患者肿瘤获得完全切除。RD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为24.9个月,PD组的PFS为2.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中,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患者行二次手术切除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无效的GIST患者分为两类:局限性进展的GIST,在评估手术可以完整切除局限进展肿瘤的情况下,仍建议实施手术治疗,术后可继续原剂量伊马替尼或增加剂量治疗,也可选择舒尼替尼治疗;广泛进展的GIST,不建议采取手术,可以增加伊马替尼治疗,或改用舒尼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直肠恶性间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对7例直肠恶性间质瘤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全部接受手术治疗。结论直肠恶性间质瘤应根据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肿瘤。近年来,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治疗与研究进步迅速,尽管分子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格列卫)对其疗效显著,但手术切除仍是原发GIST获得临床治愈的最佳途径。自Lukaszczyk等[1]首次应用腹腔镜行胃间质瘤切除以来,因其对机体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使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经手术治疗及术后病理确诊的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黑便、腹部饱胀不适、嗳气、反酸、黄疸、贫血等非特异症状为主。以降部及水平部多见,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2例行肿瘤局部切除、1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回访8个月~10年,术后1例未服用伊马替尼术后6月复发,发生肝脏、腹腔转移,1年内死亡。1例间断服用伊马替尼2年,术后5年发生肝转移死亡,1例随访丢失,其余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治疗,首选手术完整切除,其术式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部分患者局部切除仍可取得根治。对于高度危险患者,术后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取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杨天旭 《大家健康》2013,(16):18-19
目的: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夹江县人民医院2006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4例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7/14)、腹部不适(4/14)、腹部肿块(2/14),无症状1例。病变部位为结肠6例,直肠8例。14例均行手术治疗,诊断为良性2例,交界性1例,恶性11例。免疫组化CD117(+)92%(13/14),CD34(+)78%(ll/14)。随访率71%,病人平均生存时间为56个月。结论: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病人,宜经骶尾部或会阴部切口行直肠局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直肠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肿瘤完整切除术,2例行肿瘤不完整切除术,2例行探查术.其行肿瘤完整切除术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50.0%,中位生存时间为47个月.CD117,CD34表达率分别为87.5%、75.0%.结论 CD117和CD34是确诊直肠间质瘤最有价值的依据,肿瘤完整切除是直肠间质瘤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李楠静  毕锋  邱萌 《四川医学》2010,31(1):117-11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约80%~90%胃肠道间质瘤发病机制为c—kit基因突变,导致KIT蛋白异常活化,引起肿瘤细胞不受控制的增殖。5%~10%的患者发病机制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α(PDGFRα)基因突变有关,5%的患者没有发现基因突变(野生型胃肠道间质瘤)。  相似文献   

17.
直肠间质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女性患者,49岁,汉族,已婚,因发现阴道肿物5年,阴道胀痛伴排尿困难1年,加重1 d于2006年7月1日入辽医附属二院。患者于2001年夏发现阴道有一鸡蛋黄大小肿物,阴道胀痛,肿物渐大伴排尿困难,症状加重入院。查体:血压16/10kPa,心肺腹正常。直肠指诊:肠管无狭窄。妇产科检查: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4例口服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本组病例中不良反应发生主要表现为水肿、白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等,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可改善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论通过了解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加强其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并合理饮食,采取必要的药物治疗措施,把不良反应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因其形态及生物学行为多变,诊断及临床治疗存在较大困难,结合目前国内外对胃肠间质瘤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的治疗特点,以提高对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