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与老年冠心病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门诊随诊及住院治疗的年龄大于60岁的冠心病患者200例,根据美国NCEP-ATP Ⅲ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代谢综合症诊断标准,分为代谢综合征组(MS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NMS组).入选患者每2个月进行一次常规心电图检查,如出现新发生的心房颤动情况,则作出相应的记录,最终随访时间为2年.观察比较M8组与非MS组间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结果 在NCEP-ATP Ⅲ标准下,Ms组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为84例,无发生者为36例,NMS组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为9例,无发生者为71例,MS组与NM8组问的心房颤动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在IDF标准下,MS组发生心房纤颤的患者为89例,无发生者为49例,NMS组发生心房纤颤的患者为20例,无发生者为42例,MS组与NMS组间的心房颤动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明显高于非代谢综合征患者.代谢综合征是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和预后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伍广伟  林英忠  徐广马  袁军 《广西医学》2002,24(8):1143-11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发生心房纤颤(AF)的临床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分析4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并发心房纤颤35例,根据房颤发生时间分为AF1组(于AMI后24小时内发生16例)和AF2组(于AMI后24小时后发生19例);合并窦性心律411例。回顾性分析三组临床特征及住院病死率。结果:窦性心律组患年龄明显小于AF1组(P<0.05)和AF2组(P<0.05);AF1组患下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成AF2组;AF2组前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F1组;35例并发AF住院病死率、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结论:AMI并发AF患住院病死率高于窦性心律,AMI患AF发作时间对评价心脏状态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治疗冠心病( CHD)合并心房纤颤( AF)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95例CHD合并AF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予以华法林治疗,研究组予以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治疗,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25.53%,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m研究组Ccr水平(67.53±15.67)ml/min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可显著减少CHD合并AF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且对肾功能损伤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房纤颤(AF)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抗凝治疗的情况.方法:对我院近5年180例老年人心房纤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老年人心房纤颤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分别为11.2%、17.5%、71.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56.67%),冠心病次之(47.22%),其他还包括老年性瓣膜病(23.89%),甲状腺功能亢进(6.11%).永久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相比有较大的左房内径(P<0.01)和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P<0.01),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65.00%,华法令应用率为4.44%.结论:老年人心房纤颤的常见病因是高血压病,血栓栓塞是老年人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应得到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纤颤(AF)患者病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01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的3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53例并发心房纤颤的患者作为房颤组,将其他291例未发生房颤的患者作为非房颤组(将房颤组患者中23例在发生心肌梗死24h内发生房颤的患者作为房颤1组,将30例在发生心肌梗死24h后发生房颤的患者作为房颤2组),比较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并比较房颤1组、房颤2组与非房颤组患者发生梗死部位的差异性。结果:房颤组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几率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吸烟史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房颤组患者相比,房颤组患者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死亡的几率均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CK-MB峰值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房颤1组患者发生下壁心肌梗死的几率明显高于房颤2组患者及非房颤组患者,房颤2组患者发生前壁心肌梗死的几率明显高于房颤1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房纤颤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部位与发生心房纤颤的几率有直接的关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预后较差。在临床上,我们应对此病患者在早期进行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开通其相关梗死冠脉,并密切观察其心功能的变化,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8,(1):47-49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并心房纤颤患者心房结构特点。方法:入选心脏外科因老年退行性瓣膜病住院并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32例(房颤组16例、窦性心率组16例)。收集、整理入选患者临床资料,于术中取右心房组织标本,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结果:Masson染色结果提示:AF患者心房组织叫SR组患者存在明显纤维化。AF组心房组织CVF显著高于SR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2.36,P<0.05),心房组织CVF与右心房内径呈正相关(r=0.322,P<0.05)。结论: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并发心房纤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心房纤维化可能参与了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并发心房纤颤患者心房纤颤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7.
九例家族性心房纤颤及随访阎文泰,李继曾(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郑州450052山东省东明县公疗医院东明274500)关键词心房纤颤,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心房纤颤在一家族中数人发病罕见,现将作者调查一家系9人发生心房纤颤的情况及14年随访结果,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62例老年患者心房纤颤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并了解抗栓治疗现状。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老年心房纤颤患者162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对照组为老年无心房纤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心房纤颤的病因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房颤组和对照组心力衰竭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6.7%、30.3%和37%、11%,房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房颤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占33.7%和43.8%),其次为高血压病并冠心病(占26.5%和23.4%),高血压病(占18.4%和10.9%);三组患者抗栓治疗成功率分别为房颤伴栓塞组70.8%,房颤不伴栓塞组69.3%,对照组44%,房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病率高,其心力衰竭和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抗栓治疗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并加强华法林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陈素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09-2910
目的 评价华法令治疗心房纤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124 例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华法令进行治疗.分别从2 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栓发生率和终点事件发生率探讨华法令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增加,血栓发生率和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法令治疗心房纤颤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和临床病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20例,按是否存在心房纤颤分为心房纤颤组(n=56)和非心房纤颤组(n=64)。分别检测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并作心脏超声检测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缺血性心肌病心房纤颤组血浆NT—proBNP水平、LAD和LVD高于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纤颤组,而LVEF值低于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纤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心肌病心房纤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患者年龄、心房纤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呈正相关,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较之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纤颤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且NT—proBNP水平与年龄、心房纤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有关。  相似文献   

11.
郑志坚  黄波 《四川医学》2011,32(12):1964-1966
目的探讨非心脏开胸手术后患者并发心房纤颤的病理机制。方法肺切除患者5l例,收集其术前基本信息(如合并症、用药状况、心肺功能等),并测定其手术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AF的发生率为29.4%(15/51),其发生率与年龄因素有关(P=0.031)。发生AF的患者比未发生AF患者术前PR间期延长(P=0.040);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AF发生率明显比未使用者低(P=0.041)。方差分析显示,术后hs-CRP(P=0.000)和IL-6(P=0.000)均与术前存在明显差异。受试者工作曲线(ItOC)分析显示:血清hs—CRP和IL-6水平在所观察的3个时间点对预示AF的发生其结果均不理想,曲线下的面积(AUC)均〈0.50。结论非心脏开胸手术后患者AF的发生与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嗜好(如吸烟)和心肺功能等无关,只与年龄有关;早期炎症标记物hs-CRP和IL-6不能预告术后AF发生。某些药物可能会降低非心脏开胸手术后患者A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高血压病患者心房纤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两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对照组:高血压不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分析比较两组间心房纤颤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心房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的心房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5年以下病程者P<0.01。结论合并糖尿病后高血压患者心房纤颤的发生显著增多,且随糖尿病病程的发展而增多。  相似文献   

13.
叶涛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4):501-502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长期以来,对于不明原因AF临床上常诊断为冠心病。本文对68例不明原因的AF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旨在探讨心房纤颤与冠心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夏华玲 《中原医刊》2007,34(5):76-77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和胺碘酮合用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复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9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心房纤颤持续时间≤1年)患者随机分戍两组:治疗组(稳心颗粒和胺碘酮合用)35例和对照组(胺碘酮单用)34例,观察两组口服药物6个月内心房纤颤累积复律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6个月内治疗组3例退出,完成观察32例;对照组4例退出,完成观察3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心房纤颤累积复律率1个月时即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分别为68,7%、43.3%(P〈0.05),心房纤颤患者的平均复律时间、平均胺碘酮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和胺碘酮合用较胺碘酮单用既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的复律率,又可缩短复律时间和减少胺碘酮用量,从而减少胺碘酮长期应用所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正> 心房纤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现将近5年收住我院的心房纤颤患者的情况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5年1月~2000年3月我院共收治60岁以上,经心电图证实,资料完整的心脏疾病住院患者275例,年龄60~89岁。分为两组:心房纤颤组(1组)93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5岁;无心房纤颤组(2组)182例,其中男性110例,女性72例。组间年龄与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病因及发生率见附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纤颤(PAF)及其左心房大小的影响。方法将64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PAF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治疗组接受厄贝沙坦150ms/d,必要时联合利尿剂或13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控制血压。对照组给予钙通道阻滞剂或(和)13受体阻滞剂或与利尿剂联合控制血压。随访6个月,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心房内径(LAD)、血压及心房纤颤(AF)发作次数。结果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压,治疗组治疗后的LAD及AF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厄贝沙坦对PAF发作有预防作用,并且可逆转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纤颤之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莹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928-3928
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意义。方法:把AMI合并心房纤颤的23例患者与不合并心房纤颤的130例患者作比较,探讨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合并心房纤颤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心房纤颤组。结论:AMI合并心房纤颤预后较差,应尽早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18.
李显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51-3452
目的评价华法令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华法令治疗),每组各30例。对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的安全性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中,分别有2例和1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华法令治疗心房纤颤可以有效降低治疗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口服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心房纤颤患者共54例,住院后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28例)和普罗帕酮治疗组(26例),随访1年分析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胺碘酮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普罗帕酮治疗组69.2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普罗帕酮,口服胺碘酮可以对心房纤颤进行有效抑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心房-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慢-快综合征)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快综合征,术后随访8个月,观察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发作情况及心功能,结果:双心房-右室起搏(起搏频率7-80次/min)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次数,心功能恢复,结论:双心房-右室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