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多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8月洪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2例,应用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对其诊断符合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通过多排螺旋CT诊断检查后,确诊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9例,漏诊3例,诊断符合率为92.9%(39/42),与临床手术诊断的100.0%比较相差不大,表明多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中的有效性;CT成像能够显示动脉瘤的具体形态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其中属于双层交通动脉瘤9例,属于前交通动脉瘤11例,属于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10例,属于右侧后交通动脉瘤的9例;同时CT影响显示动脉瘤介于5.1~22.3 mm,平均(10.4±2.6)mm。结论多排螺旋CT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同时集操作方面、无创伤性以及检查诊断费用少等优点于一身,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多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1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采用64层螺旋CT检查,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多排螺旋CT诊断检查后,确诊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9例,漏诊2例,诊断符合率为95.12%(39/41),检出患者颅底血管均获良好显影,清晰显示动脉瘤形态及其与邻近血管的解剖关系。其中属于双层交通动脉瘤11例,属于前交通动脉瘤10例,属于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8例,属于右侧后交通动脉瘤的10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采用PHILIPS 1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CTA成像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经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共发现37例患者存在动脉瘤,诊断准确率为92.5%(37/40),颅内血管显示良好,获得动脉瘤的完整形态以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37例患者中显示前交通动脉瘤10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9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8例。经测量,动脉瘤中最大直径为3~24mm,平均13.56mm。结论: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无创、快捷、准确等优点,检查费用低,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16排螺旋CT检查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排螺旋CT示55例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瘤,准确率为91.7%(55/60)。其中双侧后交通动脉瘤15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13例,前交通动脉瘤15例,大脑中动脉瘤12例。动脉瘤最大直径为3~24 mm,平均直径为13.7 mm。结论 16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操作快捷、无创、结果准确等优点,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16排螺旋CTA及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7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A及3D-DS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治疗的最终结果进行对比,评价16排螺旋CTA及3D-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三维形态与空间关系的显示能力。研究联合应用16排螺旋CTA及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结果:27例疑似患者有2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证实为动脉瘤,发现动脉瘤28个。16排螺旋CTA及3D-DSA动脉瘤的诊断率上无明显差异。16排螺旋CTA对检出的动脉瘤可准确清楚地显示其三维形态及与周围颅骨的空间关系,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瘤颈、瘤体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清楚、准确。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16排螺旋CTA和3D-DSA各有优势,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联合应用16排螺旋CTA及3D-DSA可为手术设计提供极大参考。  相似文献   

6.
胡铃  刘进康 《湖南医学》2014,(2):326-32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层SCTA,应用容积重建(VR)技术、多平面重组(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等后处理软件诊断对本院自2010至2012年43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结果】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应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38例发现动脉瘤,包括后交通动脉瘤21例,前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3例;其中2例位于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瘤可疑,38例患者行DSA追踪随访,最终35例确诊动脉瘤,3例未见明显动脉瘤,准确率达92.1%。【结论】S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选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罗贤斌 《当代医学》2011,17(36):72-7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32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患者进行诊断,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97.44%(38/39),特异性100.00%(1/1),准确率95.00%(38/40),阴性预测值100.00%(1/1),阳性预测值100.00%(38/38),两组间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率均无显著性差异(2分别为1.852,0.0002,2.027;均P〉0.05)。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安全、简便、快速及无创的优点,在临床检测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科临床上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该院脑外科2012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5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与临床病理学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1例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后共发现52个病灶,其中一个直径大小5.0 mm的病灶被漏检,该方法检测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6.88%,100.00%,96.88%。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该方法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开颅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所有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A检查,运用容积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两种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关系,观察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显示情况。结果:本组38例患者,CTA检出42个动脉瘤,其中2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20例,前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1例。其中囊状动脉瘤28个,梭形动脉瘤8个,不规则状动脉瘤6个,直径约2~23 mm,平均直径约为5.8 mm。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情况。结论:16层螺旋CTA能及时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病例随访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平扫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的脑血管成像检查,采用VR、MPR和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图像。结果:正常11例,异常17例,其中动脉瘤15例,血管畸形2例。16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对绝大部分的动脉瘤能迅速、准确的诊断。结论: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颅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开颅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所有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A检查,运用容积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两种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关系,观察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显示情况.结果:本组38例患者,CTA检出42个动脉瘤,其中2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20例,前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1例.其中囊状动脉瘤28个,梭形动脉瘤8个,不规则状动脉瘤6个,直径约2 ~23 mm,平均直径约为5.8 mm.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情况.结论:16层螺旋CTA能及时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病例随访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邵奎志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94+96+161-94,96,F0003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增强CT检查,应用计算机自带后处理软件进行脑血管三维成像(3D—CTA)。结果CTA诊断颅内动脉瘤13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右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右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CTA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起源以及与周围脑血管的解剖关系。结论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是一种十分快捷、安全、简便的检查方法,对引起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接收的46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使用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和DSA检查结果对比。使用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获得原始的图像,所有患者均使用多层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以及薄层快最大密度投影(MIP)。由2名资深放射科医生对后处理图像以及DSA图像进行共同评估。结果:46例患者中,CTA共检查出45例共47个动脉瘤,漏诊1个动脉瘤,DSA检查显示45例共有48个动脉瘤,有2例患者患有2个动脉瘤。检查中CTA相对于DSA更能清楚的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及形态。结论: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于动脉瘤有较高的诊出率,能够清晰的显示动脉瘤瘤颈部分的情况,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跟踪随访,影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再现(VR)。结果:70例患者检出动脉瘤85个,经外科手术证实为动脉瘤76个,9个较小动脉瘤未行手术治疗,3个动脉瘤漏诊。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较高,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安全、快速、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雁 《中国医疗前沿》2013,(20):79-79,96
目的:讨论64排CT血管造影(CTA)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hilip 64排螺旋CT对32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脑血管CTA检查,分别应用容积再现重组(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对脑血管的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在选取的32例患者中,有28例动脉瘤与DSA对照,3例动脉瘤和1例脑血管畸形(AVM)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32例CTA的VR、MIP图像对颅内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率100%,大脑中动脉5级分支显示率96%(30/32),通过VR及MIP重组的脑血管图像,清晰显示了30例脑动脉的三维解剖关系及动脉瘤周围的复杂结构,动脉瘤与颅骨的关系,清晰显示1例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安全、快速、准确、风险小,创伤少,特别是三维处理后的图像能清晰显示血管形态、解剖结构及病理变化,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黄迢华 《中外医疗》2016,(35):174-176
目的:整理该院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治疗资料,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或栓塞中的应用。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3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对其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患者进行颅内动脉瘤观察和诊断,将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疾病治疗情况进行对比,总结64排螺旋CT对颅内动脉瘤手术和栓塞的应用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准确率99.37%,检查结果与手术确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诊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指导手术和栓塞的治疗,具有极高的临床借鉴、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接收的46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使用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和DSA检查结果对比。使用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获得原始的图像,所有患者均使用多层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以及薄层快最大密度投影(MIP)。由2名资深放射科医生对后处理图像以及DSA图像进行共同评估。结果:46例患者中,CTA共检查出45例共47个动脉瘤,漏诊1个动脉瘤,DSA检查显示45例共有48个动脉瘤,有2例患者患有2个动脉瘤。检查中CTA相对于DSA更能清楚的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及形态。结论: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于动脉瘤有较高的诊出率,能够清晰的显示动脉瘤瘤颈部分的情况,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名临床怀疑脑动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图像.应用MIP(最大密度投影)及VRT(容积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动脉瘤159个(9例多发),手术证实83个(75例),DSA证实76个(74例).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与DSA结果 和手术结果 基本一致.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评估中具备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平扫输尿管重建对输尿管梗阻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8例患者,行腹、盆部64排螺旋CT平扫输尿管,成像方法为选取冠状面进行曲面重建。结果:58例输尿管成像均清晰显示输尿管全程,其中53例示结石位于输尿管腔内,同时显示结石位置、大小、形态及输尿管及肾盂扩张程度及范围。非结石5例,输尿管成像清晰显示输尿管及其周围组织关系,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64排螺旋CT平扫输尿管重建可获得良好的输尿管成像,对输尿管梗阻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64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3D)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后处理方法的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43例颅内动脉瘤在诊断中CTA漏诊2例,DSA漏诊3例.结论 64排螺旋CT经MIP、VR及3D等成像,均立体、直观地清楚显示动脉瘤体及瘤颈的部位和大小,脑血管CTA3D是一种安全、无创而且有诊断价值的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且恰当的后处理方法是更好显示颅内动脉瘤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