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原发性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强直性脊柱炎(AS)的早期临床特点。方法 120例AS的早期临床特点。结果 该组病人的发病出现16-20岁和30-35岁两上发作年龄高山峰,初发年龄较低;外周关节受累的频率较脊柱高;下肢大和骶骼关节常易受累,其中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胸锁关节受累的频率分别为79%,85%,57%和63%,小关节受累少见,虹膜为和主动脉关闭不全的发生率12.5%和4.5%,未发现有前更炎和类风湿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与脊柱和/或髋关节X线表现严重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对其临床分期进行探讨。方法 37例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行骶髂关节和受累脊柱和(或)髋关节X线检查,由两名医生对X片各自进行两次盲法阅片评分,对颈椎、腰椎、骶髂关节和髋关节均按BASRⅠ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将结果取平均值后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37例患者中脊柱受累Ⅱ级以上30例,占81%,髋关节受累Ⅱ级以上15例.占40.5%。骶髂关节评分与脊柱之间r=0.459;骶髂关节评分与髋关节评分之间r=0.465。结论 骶髂关节损害严重度并不能很好的代表脊柱及髋关节损害严重度,按骶髂关节改变来分期难以全面反映病情。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脊柱炎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强直性脊柱炎(AS)的特点,减少误诊率、致残率。方法:把AS分为4组[JAS(幼年性AS)、AAS(成年性AS)、男性AS、女性AS]、及早、中、晚三期,通过分析各组的特点,了解AS的发病规律及诊断方法。结果:24例AS平均起病年龄18.2岁、首发于腰臀占50%、首发于外周关节的占42%、病程中除中轴受累外,合并累及外周关节的占66%、发生腰椎强直占AS的50%、中晚期患者均为男性、且发病年龄早。女性AS发病晚、病情轻。结论:青少年男性、出现腰臀和(或)外周关节疼痛者,要高度警惕AS。血沉(ESR)、骶髂关节CT是诊断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及CR表现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CR征象并根据纽约骶髂关节炎5级标准进行分级.结果 46例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人中,0级的0例,Ⅰ级可疑变化的CT2例,CRO例;Ⅱ级轻度异常的CT1 2例,CR4例;Ⅲ级明显异常的CT及CR均为29例;Ⅳ级关节骨性强直的CT及CR均为3例(Ⅲ、Ⅳ期CT、CR的检出率相同).结论 CT及CR检查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CT检查能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做出正确分级,特别是对Ⅰ、Ⅱ级的病例明显优于CR,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进展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可不同程度累及全身各器官.最早累及骶髂关节,然后逐渐向上发展,累及腰椎、胸椎及颈椎,最终累及全脊柱.外周关节也可受累,最常见的是髋关节.本病的诊断需要结合影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6.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关节炎的主要类型,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和其他组织的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为附着点炎症和滑膜炎症.该病主要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多见,男女发病率既往报道差异很大(14.0~2.8∶1)[1-2],男性一般较女性严重.早期症状最常见的是腰骶部疼痛不适,其次为腰背部僵硬,而以外周关节病变为首发症状者少见.由于女性AS发病较少,病情较轻,尤其是早期病情不明显,给诊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作者近3年来收治3例女性AS,均首发于外周关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98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AS)起病隐匿,早期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我院1998年3月~2002年2月收治的98例AS患者(按修改后的AS诊断纽约标准)中,误诊59例,误诊率60%,误诊时病程1.5~20.0年,平均5.6年。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实用医技杂志》2018,(2)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8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对比2种检查方式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应用价值。结果 CT与MRI检出骨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异常时,其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RI诊断AS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为99%,高于CT的91%,诊断关节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关节突病变及软组织肿胀时,其检出率分别为68%、59%、71%、84%,显著较CT诊断的39%、36%、50%、44%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AS患者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具较高的检出率,对病变性质的诊断、分型更为精确,其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CT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炎的CT表现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单侧骶髂关节改变16例,双侧骶髂关节改变36例,表现为轻度骶髂关节炎23例,中度骶髂关节炎15例,重度骶髂关节炎7例;髋关节改变37例;32例HLA-27抗原阳性。结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征象是诊断强直脊柱炎及其CT分级,临床分期的重要参考依据。CT扫描能对大部分骶髂关节炎作出明确诊断,在显示细小病变方面具有高度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幼年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幼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CT影像特征,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3例强直性脊柱炎患儿,年龄8~18岁,病程3个月~7年,所有病例均行骶髂关节CT检查。结果骶髂关节面的主要改变为:髂骨面的改变包括关节面的模糊、不规则,骨皮质的不连续、变薄、增厚;关节面下囊变,骨破坏和骨硬化。骶髂关节间隙的CT表现为正常、增宽及狭窄,未见强直征象。骶骨面的改变明显较髂骨面少。按国际标准分级,本组病例为0~Ⅲ级。结论幼年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具有一定特征性,病变程度与病程有关。CT对该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15例AS脊柱骨折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29—73岁(平均49.8岁),AS病程10~45年(平均24.6年)。颈椎骨折6例,2例采用保守治疗;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2例,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1例,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1例。胸腰椎骨折9例,7例伴胸腰椎后凸畸形,Cobb角46.106°,平均为64°。胸腰椎骨折采用3种术式:(1)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内固定植骨融合3例;(2)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2例;(3)前后路联合手术(一期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多节段V形截骨、内固定植骨融合,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4例。结果6例颈椎骨折,3例为经椎间隙的骨折,3例为邻近终板的椎体发生水平骨折。2例保守治疗的患者,均死于肺部感染。1例不全性瘫痪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末次随访时在步行器的帮助下能独立行走,4例采用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末次随访时固定节段骨性融合。9例胸腰椎骨折,3例为邻近终板的椎体发生水平骨折;6例为经椎间隙骨折后假关节形成。7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后Cobb角22—42°(平均26°),平均纠正38°;末次随访Cobb角24—44°(平均28°),丢失2°,末次随访时X片均提示相邻椎体间已骨性融合。结论对于不稳定性AS颈椎骨折,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应积极手术治疗,前/后路手术能有效重建稳定性及实现骨折愈合。对于无胸腰椎后凸畸形AS胸腰椎骨折/假关节,可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AS骨折/假关节伴胸腰椎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纠正畸形的同时,可促进骨折/假关节的融合;若后路截骨术后椎间隙张开,导致显著的前柱缺损,须行补充性前路植骨融合,以支撑前柱、避免矫形失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光棒(light wand,LW)与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e,FOB)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困难气道行气管插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62例行择期手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LW引导气管插管组(LW组,n=32)和FOB引导气管插管组(FOB组,n=30),经口行气管插管,记录插管时间、成功率,评估血流动力学及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LW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明显短于FOB组(P<0.01),在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W和FOB均可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困难气道的气管插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而LW操作更为简单,并能缩短气管插管时间. 相似文献
13.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早期可出现骨密度降低,且可进展致脊柱畸形甚至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对AS的重视程度,利于改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14年7月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恶性肿瘤的31例住院患者,与同时期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未合并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 并对其一般情况、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肿瘤的特征、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1 例患者包括男性27 例( 87%) ,女性4 例( 13%) ,确诊强直性脊柱炎的平均年龄为( 43 ± 17 )岁(16~76岁);首次确诊肿瘤的平均年龄为(60 ± 12)岁(31~87岁),其中27例患者的肿瘤发生在强直性脊柱炎确诊之后. 31例患者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时均存在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大部分未接受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规范化治疗. 合并的恶性肿瘤者包括膀胱癌7例,血液系统肿瘤6例,肺癌5例,肾癌5例,前列腺癌、肾盂癌、乳腺癌、胃癌、直肠癌、神经内分泌瘤各2例,结肠癌和食管癌各1例. 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存在合并恶性肿瘤的风险,以膀胱癌最多见,其次是血液系统肿瘤,临床上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X线与CT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平片及15例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单侧骶髂关节改变6例,双侧骶髂关节改变66例,表现为轻度骶髂关节炎30例,中度骶髂关节炎25例,重度骶髂关节炎17例;髋关节改变37例;72例HLA-27抗原阳性61例。结论:骨盆、骶髂关节正位片及左、右斜位片能对大部分骶髂关节炎作出诊断,尤其左、右斜位片更利于骶髂关节病变的观察,而CT扫描在显示细小病变方面更具有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04例患有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于规定时间内分别使用x线平片和螺旋CT对所有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行检查。结果(1)在Ⅰ级和Ⅱ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中,多层螺旋CT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Ⅲ级和Ⅳ级病变的检出,两者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2)螺旋CT检查出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骨质增生硬化和软组织肿胀的患者明显多于x线平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和关节强直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多种病变的检查中,多层螺旋CT都显现出了较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2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亚群、体外培养产生IL-2的能力以及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测定。结果表明,AS患者PBLT_4、T_8阳性细胞百分率及T_4/T_8比值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PBL体外培养产生的IL-2明显增多,但细胞膜IL-2受体表达无明显增多;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且对IL-2刺激无反应。本结果提示,AS患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并在导致体液免疫异常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核及T淋巴细胞CD147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单核及T淋巴细胞中CD147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CD147在AS发病及疾病活动中的意义.方法 入组AS患者、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HC)各30例,以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各组间外周血单核及T淋巴细胞CD147表达的差异,并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比较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147 mRNA表达的差异;进而将AS患者单核及T淋巴细胞CD147表达水平与常用的疾病活动性指标行相关分析.结果 AS、RA及HC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7的平均荧光强度(MF1)分别为213.5±37.8、228.7±49.7及163.6±44.8,T淋巴细胞CD147的MFI则分别为36.8±10.1、40.2±10.5及28.3±10.6,AS组单核及T淋巴细胞CD147的表达水平均略低于RA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S与RA组单核及T淋巴细胞CD147的表达水平均高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S与RA组PBMC中CD147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HC组(P<0.05),而AS与R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患者单核及T淋巴细胞CD147 MFI与其ESR及CRP均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AS患者单核及T淋巴细胞中CD147的表达较正常升高,其水平与患者ESR及CRP存在正相关,提示CD147可能是AS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关节镜清理术治疗青少年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髋关节病变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关节镜清理术治疗青少年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髋关节病变的疗效.方法 本组为自2001至2008年22例(26髋),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16岁(14~19岁).左侧10例,右侧8例,双髋4例.麻醉下推拿活动解除髋关节粘连,关节镜下清理增生肥厚的滑膜和剥脱的软骨碎屑,术后进行髋关节功能康复训练.结果 术后随访22例,平均26个月(6个月至7年).疗效评价采用Harrs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VAS疼痛评分,优6例,良14例,差2例.本组无人工关节置换病例.结论 髋关节镜清理术治疗青少年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髋关节病变,有利于减轻髋关节症状,增加髋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白细胞介素(IL)-1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荟萃分析的方法综合已发表的相关文献中的研究数据。检索Pubmed、EMBASE、Coehrane图书馆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所有AS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标准:纳入文献内容涉及白细胞介素(IL)-1基因多态性与AS的病例对照研究;AS诊断按照1984年修订的纽约诊断标准,由风湿专科医生作出诊断;原始数据提供等位基因频率和/或基因型频率;被研究位点在对照人群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剔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重复报道及家系研究。结果(1)经全面检索纳入6篇文献,共9个研究人群。总体数据合并统计呈明显异质性。分别按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进行分层后亚组内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2)荟萃分析显示,IL-1RN第2内含子中的数目可变串联重复(VNTR)多态性等位基因2在高加索人种AS患者中频率增高,该等位基因OR=1.52(95%CI=1.26~1.84,P〈0.01),相应基因型OR=1.33(95%CI=1.04~1.70,P〈0.05);但是,该等位基因在蒙古人种AS患者中的频率比对照组低,等位基因OR=0.55(95%CI=0.38~0.81,P〈0.01),基因型OR=O.51(95%CI=O.34~0.77,P〈0.01)。(3)IL-1A-889C〉T(rs1800587)的次要等位基因T在高加索人种AS患者中频率增高,OR=1.36(95%CI=1.12~1.66,P〈0.01),相应基因型C/T+T/T的OR=1.56(95%CI=1.20~2.03,P〈0.01)。但在蒙古人种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高加索人种人群中,IL-1F8的SNP rs1900287的次要等位基因G在AS患者中频率增加,OR=1.22(95%CI=1.04~1.44,P〈0.05)。结论作为一种复杂性状疾病,AS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可能与IL-1基因多态性相关,相关的多态性位点有IL-1RN第2内含子86bpVNTR、IL-1A-889 C〉T(rs1800587)和IL-1F8的SNP rs1900287。IL-1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关联有明显的人种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