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静脉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26例AMI合并CS患者,在IABP及静脉替罗非班支持下行急诊PCI治疗,观察患者手术耐受性、血流动力学、心功能、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病死率等情况。结果 术中除2例因梗死面积过大、泵衰竭死亡外,其余24例均顺利完成冠脉介入治疗并成功实施梗死相关血管(IRA)支架植入术,成功率92.31%,发病至血管再通的平均时间为8.13±2.82h;另外术后3例在监护室因心功能状况恶化死亡,住院期间总死亡率19.23%。未发现下肢动脉栓塞及致命性出血并发症(如颅内出血、内脏出血等)发生。存活病例血流动力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心功能状况较入院时有明显好转(P<0.05)。结论 IABP联合静脉替罗非班用于AMI合并CS患者急诊PCI治疗,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改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联合急诊PCI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从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手术病例1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情况,观察使用IABP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变化,IABP相关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入院后及时在IABP支持下,成功完成急诊PCI手术,患者应用IABP治疗后心率血压均得到明显改善。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仅4例,严重并发症0例,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问死亡3例,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尽早进行IABP支持,结合急诊PCI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兴凤 《中国实用医药》2014,(34):112-11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例AMI合并CS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在PCI治疗前应用IABP辅助治疗,以同期本科室住院未应用IABP辅助治疗24例AMI合并CS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CS患者PCI治疗前采用IABP辅助治疗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冠脉血流量,使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下降,为PCI治疗取得时间,降低术后近期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 分析48例AMI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2~12 h行急诊PCI,观察急诊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开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无复流现象以及住院期间再梗死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100%,其中单支病变25例,双支病变15例,三支病变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9例;无复流患者,7例因血压不稳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9例行临时起搏器,7例行冠脉内血栓抽吸术;9例术中使用替罗非班;所有患者IRA的TIMI血流均恢复至Ⅲ级;住院期间无急性闭塞或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患者.结论AMI行急诊PCI即刻成功率高,近期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一旦并发心源性休克(CS),其住院期间病死率高达80%~100%[1].尽早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目前治疗AMI的首选方法.但是,对于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行PCI,风险大、病死率高.目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作为一种有效的血流动力学辅助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AMI合并CS患者.本研究旨在观察该类患者行PCI治疗时联合应用IABP及静脉替罗非班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7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其中13例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进行。术后存活患者均在6、12个月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gadery angiogrophv.CAG)。结果:27例患者中共死亡4例,存活患者中有4例在1年内再次行PCI或接受外科的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bvpass graft,CABG),余下患者心功能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结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AMI)存IABP支持下PCI.可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近期死亡率,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尤其是ST段抬高的AMI(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意义。方法:接受PCI治疗并需要IABP支持的AMI患者52例顺利行冠脉造影检查,其中32例(61.5%)冠脉造影前导管室插入IABP,15例(28.8%)造影后、介入治疗前插入,2例术前(3.8%)床旁插入IABP,3例(5.8%)PCI术后插入,无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无术中死亡。IABP维持24~240h。结果:50例(96.1%)行直接PCI治疗成功,术后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均达TIMIⅡ级,2例(3.8%)未行PCI治疗。52例中4例(7.7%)需要呼吸机支持,1例(1.9%)PCI后停用IABP而死亡。IABP相关并发症为肾功能异常伴血尿1例(1.9%),下肢缺血2例(3.8%),局部血肿4例(7.7%)。结论:IABP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AMI的直接PCI治疗具有较好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诊心脏介入(PCI)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梗死相关血管(IRA)植入支架48支,前降支25支,右冠脉18支,回旋支4支,左主干1支。结果28例术后血流达TIMIⅢ级,2例即刻达TIMIⅡ级,术后1例患者死于脑出血。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成功率高,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ST段抬高的AMI32例,发病时间在12小时内,前壁心肌梗死18例,下壁心肌梗死12例,侧壁心肌梗死2例,心源性休克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急诊PCI,并随访观察。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梗死相关动脉为前降支20例,右冠状动脉10例,回旋支2例;单支病变19例,双支病变11例,三支病变2例。植入支架29例,球囊扩张1例,冠状动脉内溶栓1例,植入IABP行急诊CABG术1例。术后31例患者症状缓解,恢复顺利,无心血管事件发生,1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死亡原因。方法 接受PCI的5388例ACS患者中40例围术期死亡病例,分析研究其死亡原因。结果 40例ACS患者中,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者32例,ACS行择期PCI者8例(包括AMI 6例、不稳定心绞痛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2例有2支及以上多支血管病变,8例为单支血管病变。40例ACS患者PCI围术期死亡原因为泵衰竭21例(52.5%),恶性心律失常5例(12.5%),心脏破裂7例(17.5%),再梗或支架内血栓形成7例(17.5%)。结论 ACS患者PCI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泵衰竭、心脏破裂、再梗或支架内血栓形成、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死亡原因。方法 接受PCI的5388例ACS患者中40例围术期死亡病例,分析研究其死亡原因。结果 40例ACS患者中,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者32例,ACS行择期PCI者8例(包括AMI 6例、不稳定心绞痛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2例有2支及以上多支血管病变,8例为单支血管病变。40例ACS患者PCI围术期死亡原因为泵衰竭21例(52.5%),恶性心律失常5例(12.5%),心脏破裂7例(17.5%),再梗或支架内血栓形成7例(17.5%)。结论 ACS患者PCI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泵衰竭、心脏破裂、再梗或支架内血栓形成、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死亡原因。方法 接受PCI的5388例ACS患者中40例围术期死亡病例,分析研究其死亡原因。结果 40例ACS患者中,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者32例,ACS行择期PCI者8例(包括AMI 6例、不稳定心绞痛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2例有2支及以上多支血管病变,8例为单支血管病变。40例ACS患者PCI围术期死亡原因为泵衰竭21例(52.5%),恶性心律失常5例(12.5%),心脏破裂7例(17.5%),再梗或支架内血栓形成7例(17.5%)。结论 ACS患者PCI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泵衰竭、心脏破裂、再梗或支架内血栓形成、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术(PCI)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29例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中应用IABP纠正休克,维持有效循环落实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合理的监测与综合护理,28例患者术后循环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分别在术后1~7天拔出IABP,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PCI中应用IABP辅助治疗,术中认真落实各项抢救措施和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通后行延迟PCI冠脉血运重建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因AMI住院并接受PCI治疗者72例,急诊直接PCI者20例,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开通行延迟PCI者52例,直接PCI者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延迟PCI者除处理梗死相关血管外,对严重狭窄的非梗死相关血管也同时进行了处理。术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直接PCI和延迟PCI的梗死相关血管均成功开通血运重建,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梗死相关冠脉血运重建术后即刻血管慢复流的发生率直接PCI组较延迟PCI组高(P〈0.05),术后随访期间,7例术后6个月内发生心绞痛,5例为直接PCI,2例为延迟PCI。无再梗和死亡病例发生。结论PCI是治疗AMI的有效方法,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急诊直接PCI术中冠脉血管重建术后即刻血管慢复流的发生率较延迟PCI者高,选择性的对病变血管采取PCI能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分析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过程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产生慢血流症状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本科室进行急诊PCI治疗的30例AMI患者.结果 入选30例AMI患者经手术均成功开通罪犯血管,符合标准:残余狭窄<20%,获得TIMI3级血流,操作成功,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再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或消失.术中4例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为慢血流,TIMI2级,其中上腔静脉(LAD)病变3例,右冠脉主干(RCA)病变1例,4例慢血流患者立即予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10ml,其中1例同时注入硝酸甘油200μg,重复造影,证实慢血流消失,血流TIMI3级.术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疗,1周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在急诊PCI术中采用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班和硝酸甘油法治疗AMI引起的慢血流效果较为满意,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IABP后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衰指标,平均动脉压升高,多巴胺用量减少,平均心率下降,尿量增加,脑钠钛水平降低。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探讨多支冠状动脉闭塞(MTO)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268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发现MTO132例(4.9%),其中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12h内对罪犯血管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10~14d对其余病变血管作第二次PCI;9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首次及术后第7d两次行PCI。手术前后常规给氯吡格雷、阿斯匹林,AMI予低分子肝素,心绞痛同时予硝酸盐类药物,心力衰竭同时予狄高辛、速尿或武都力等治疗。AMI伴低血压、心源性休克18例,术前予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24例伴缓慢性心律失常术前先行右心室心内膜临时起搏治疗。结果 AMI35例首次PCI成功率100%,二次成功率81%,术后死亡3例,治愈率91.2%;97例PCI首次PCI成功97支(95.8%),二次成功率86.6%。结论 MTO血管闭塞时间短,PCI成功率高;根据病情对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患进行干预后再选择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功能不全高危患者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早期病死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0例AMI患者于发病3~12 h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并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观察IABP置入前后的血压变化,并于1周内行心脏超声心功能检查。结果患者应用IABP 24 h后,平均心率由(120.0±15.8)次/分降至(84.3±5.7)次/分,1周内心功能射血分数由(36±5)%改善为(44±4)%,患者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出院后1个月死亡率为5%(1/20)。结论 IABP作为辅助手段可在AMI患者PCI术前早期预防性短期应用,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改善术后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处理困难。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常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但对于这类患者最佳的血运重建方案仍不明确,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及早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治疗的关键。多数情况下,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两种血运重建方案的安全复合终点相似,每例患者具体实施何种方案,既要参考患者的意愿,又要考虑手术的安全性以及近期和远期疗效,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介入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刚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6):675-676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冠状动脉内成型加支架置入术的疗效与静脉内溶栓治疗进行对比评价。方法:对51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AMI患者,与同期146例行静脉内溶栓治疗的AMI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诊介入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98.2%,其中TIMI--3级血流为96.5%。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其中8例因3例支血管病变而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随访3个月复发胸痛3例。静脉内溶栓组再通率67.1%,在院死亡13例。出院后随访3个月死亡5例,反复性胸痛及再梗死128例。结论:急诊介入是抢救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