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初步探究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的起源由来,介绍历代医家的学术理论对三焦辨证的影响,并从其内涵及与其它辨证方法的关系中探讨三焦辨证在中医辨证方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焦辨证理论在肝病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焦辨证是以《内经》《难经》三焦学说中三焦主水、三焦气化等内容为基础,以部位三焦为依据形成的一种辨证方法,历经各代医家阐发并应用于内伤杂病及热病的辨证论治中,至明清而成为温病的辨证纲领.三焦失调与多种肝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较为密切,通过对三焦辨证的理论进行探究,并探讨其在肝病临床中的应用,说明该理论的临床价值,增加对三焦辨证的认识,最终起到指导临床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徐航 《中医学报》2021,36(4):728-731
郁病的病因为情志内伤,与肝、脾、心三脏关系密切,同肺、肾也有关联,核心病机为气机郁滞.郁病早期多从下焦开始,同肝肾相关,后期累及中焦脾胃,迁延不愈终损及上焦之心肺,有其普遍的传变规律.郁病在早、中、晚期病位不同,病机各异,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亦不相同.根据病程进展,结合三焦生理特点,提出下焦宜疏,肝肾同治;中焦宜调,疏肝...  相似文献   

5.
干燥综合征的发病多伴随着多种脏腑的病变,不易明确其具体脏腑归属。清代吴鞠通在继承前人理论和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三焦辨证”中提出“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为本病提出了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但须注意从卫气营血由外向内的观念联合脏腑的五行生克观念交叉思考,才能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足(DF)是指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由于此病变多发于四肢末端,因此又称为肢端坏疽,属于中医“消渴”、“脱疽”范畴。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探讨脾胃病证的生理病理变化、症状表现及治疗的异同,结合临床实际详细论述了脾胃病证的上、中、下三焦治法和具有代表性的方剂,阐明在脾胃病治疗过程中,必须三焦辨证,开拓了脾胃病证治的思路,加强了临证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浅析温瘟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试论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相同与不同点方面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总结王志刚主任医师通过三焦辨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经验。其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基本病机为毒郁津亏、痰瘀互结、虚实夹杂,以毒郁津亏、阴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病理演变符合三焦传变的规律。通过三焦辨证分期论治,立足整体观念,辨治准确,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1.
口疮,相当于临床医学中的口腔溃疡,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西医治疗效果欠佳,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能取得较好疗效。本文总结了舒琦瑾教授三焦辨治肿瘤相关性口疮的诊治思路及临床经验。舒教授认为三焦气化功能失常、脏腑功能失调是肿瘤患者发生口疮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为上焦热盛证、中焦虚弱证、下焦虚损证三型,分别治以清宣邪热、健脾固本、补肾敛火。同时注重调畅气机,重视内外合治,衷中参西,临床获得良好疗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病因病机和辨证用药两方面对刘兰林教授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经验进行总结.其认为,脂溢性脱发病因多责之于湿邪,基本病机为湿邪壅滞毛窍,三焦传变为其发病特点.其治疗脂溢性脱发以三焦辨证为理论依据,强调病在上焦,湿浊为甚,治以轻宣肺气、祛湿化浊,予三仁汤加减;病在中焦,湿热偏重,治以清热燥湿、理气和中,予王氏连朴饮加减;病在下焦...  相似文献   

13.
杨玥  王卫  阳伟红 《中医学报》2011,(7):798-799
目的:运用中医三焦辨证探讨狐惑病的机理.方法:从狐惑病的发病部位、经络循行,涉及的脏腑心、肝、脾、肺、肾和胃、胆等进行理论探讨,并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结果与结论:运用三焦辨证理论,辨析狐惑病,治疗上焦肺胃病多采用轻清疏散之法,如菊花、桑叶、蝉蜕、鱼腥草等;中焦脾胃病变多采用清热除湿之法,如厚朴、滑石、车前子、白豆蔻、藿香...  相似文献   

14.
受万友生先生《寒温统一论》的影响,根据大肠癌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以三焦理论为指导,结合八纲辨证进行证型分类,以吴鞠通《温病条辨》的方药为遣方用药的主体,探讨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思路与方法,在更好掌握疾病发展脉络的前提下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三焦”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焦”一词始见于《内经》,列为六腑之一,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一,迄今仍是中医界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三焦究属何物?有形还是无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6.
结合《温病条辨》有关原文,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探讨了流行性出血热多脏衰的早期防治,并指出多脏衰之中医辨治先兆指征。  相似文献   

17.
察"肌肤"在中医外科的诊治中必不可少。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色,在中医外科的诊疗中同样至关重要,历代中医古籍中通过辨肿痛、辨脓、辨痒等体表肌肤情况,来判断中医外科疾病的特点,正确指导施治。尤其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中,《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3本书对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述,把体表肌肤的情况和辨证施治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医外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代医家吴鞠通,继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又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它以三焦为纲,将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并将卫气营血的分证贯穿其中,着重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三焦辨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室充盈及(或)射血功能受损,使心排血量降低,不足以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文章以三焦理论为指导,从人体全身水液代谢角度简单对此病辨证分析,提出对慢性心衰的治疗当在温补心气的基础上,加以疏导三焦,行气利水,为临床提供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也存在其不足和待完善之处。通过病例分析认为,既要重视传统中医辨证方法,又要重视现代科技和思维对揭示疾病的作用,在临床中有时可采取无“证”求“证”,有“证”舍“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才有望不断完善、充实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