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60例120只眼高度近视6年时间的观察,初步提出矫正视力继续下降是高度近视进行性的指征,6年间矫正视力下降的数字是进行速度,高度近视“进行性”的原因是眼底变性,眼轴延长及屈光度增加,高眼压及青光眼和其他并发症,建议对高度近视患者注意检查矫正眼压,以早期发现严重损害视功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高度近视的黄斑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持新  顾杨顺 《浙江医学》1998,20(11):644-645,654
黄斑病是导致高度近视中央视力障碍的最常见,最危险的因素,本文观察了30例(45眼)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患者,结合屈光度,眼底病变,年龄等,对其视功能进行了分析,阐明早期诊断高度近视,控制眼轴的延长,阻滞黄斑病变是防治高度近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也称病态近视或变性近视。一般认为高度近视以眼球轴长延长为主要原因。眼轴长呈正规分布,如眼轴异常延长而偏离眼轴正规分布曲线者,为病态近视。如换算其屈光度则为5岁以下超过-4.0D者、6~8岁超过-6.0D者、9 岁以上超过-8.0D,再加上代表视功能障碍的矫正视力,便是病态近视的诊断标准。根据此标准,日本全国各大学附属医院的统计发病率为2.16%。构成病态近视原因的眼轴延长,不是面向眼球前方发生,而是发生于面向眼球后方。在眼球后方全部延长时就会在眼球后极部出现葡萄肿,一般情况下多见于后者。由于眼轴长度延长,而引起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这是造成视觉障碍的主要原因。此种病态分为弥漫性萎缩和局限性萎缩,两者都与眼轴延长有密切关系。这种眼轴延长的机制迄今尚不明了。  相似文献   

4.
酒精对大鼠图形视网膜电图和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酒精对大鼠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影响及其剂量依赖关系,分析其对视功能损害机制。方法:33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酒精组、中等剂量组、高剂量组。首先记录60min内正常大鼠PERG、PVEP正常值,然后观察3种剂量酒精对大鼠PERG、PVEP影响。结果:低剂量酒精对大鼠PVEP—P100波潜时无明显延长(P〉0.05)。中等剂量酒精使大鼠PERG—q波及PVEP—P100波潜时均明显延长(p〈0.001),且前者延长程度较后者显著(P〈0.005)。高剂量酒精对PVEP—P100波潜时延长(P〈0.001)更显著,且呈剂量依赖关系(P〈0.01)。结论:低剂量酒精对视功能无明显影响,中、高剂量酒精对视功能具有损害作用,并呈量效关系。酒精对视网膜损害程度较球后视功能损害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不同空间频率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检测,并与眼轴及屈光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助高度近视眼的临床诊断和全面评价其视功能。方法:将近视眼患者分为低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组,分别检测其不同空间频率b波振幅,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高度近视组P-ERGb波振幅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潜时也延长(P<0.05),而这些改变以高空间频率明显。低中度近视P-ERGb波振幅与潜时间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有助于高度近视的临床诊断,而作为评价其视功能的一项措施,可为判断预后、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视力情况及并发症。方法:收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超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患者76例(97眼)和正常眼轴老年性白内障患者89例(97眼)(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眼轴长度、术后第1天矫正视力、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高度近视白内障组眼轴长度27.09~33.91mm,术后第1天矫正视力>0.453眼,0.1~0.432眼,<0.112眼,眼轴长度与术后矫正视力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眼轴长度21.30~24.99 mm,术后第1天矫正视力>0.487眼,0.1~0.49眼,<0.11眼,眼轴长度与术后矫正视力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视力的恢复较非高度近视患者差,眼轴过长导致的眼底病变可能是术后视力不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高度近视(HM)作为一种屈光性眼病较其他屈光不正类型特殊,除了可导致视功能 下降,还可伴发其他进展性、退行性的眼底病变。研究表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 的病程可随近视程度的增加而加重,高度近视与 POAG 的病情进展息息相关,有学者认为 高度近视可理解为一种潜行性慢性青光眼。随着眼轴的病理性增长,增加了原发性开角型青 光眼的患病风险。高度近视患者致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高度近视者,且 患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近视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且高度近视的概率更高。眼轴增 长与眼压升高是导致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的主要原因,高度近视眼轴增长体现在巩膜结 构拉伸的改变,其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程中的巩膜结构变化基本相似,有研究表明在同 等的眼压条件下,HM 患者所承受的眼压可能高于实际值。眼压的升高加重了眼轴延长的趋 势,且高度近视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较未患高度近视人群早,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 型青光眼的相互作用,导致视功能的下降恶性加重。怎样从 HM 患者群体中早期发现原发 性开角型青光眼,并及时干预治疗,进而抑制或逆转患者病情,是当今医学领域中的一大难 题。本文通过回顾近年相关文献,对 HM 与 POAG 两者的相关性展开综述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明基医院因超高度近视白内障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59例(92眼),观察记录眼轴长度,并根据眼轴长度分为两组,47眼眼轴长度为27.00~29.99 mm者为Ⅰ组,眼轴长度为30.00~37.46 mm的45眼为Ⅱ组。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数。观察术中平均超声乳化能量及有效超声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为(2.69±2.17)s,平均超声能量(4.54±4.27)%,48.9%术眼未使用超声;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0.05者90眼(97.8%),最佳矫正视力〉0.3者74眼(80.4%),最佳矫正视力〉0.6者42眼(45.6%),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Ⅰ组最佳矫正视力〉0.3者44眼(93.6%),明显高于Ⅱ组29眼(64.4%)(P〈0.05);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数为(0.94±0.75)D,与术前平均散光度[(1.17±1.09)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535.43±449.92)个/mm2]与术前[(2748.38±409.74)个/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并发症,术后角膜内皮水肿7眼,后囊膜混浊15眼,无视网膜脱离。结论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早期手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眼轴与屈光度关系。方法 对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1 2月门诊患者 1 0 0例 (2 0 0只眼 ) ,屈光度在- 6 .0 0~ - 1 5 .0 0D之间进行眼轴长测定。结果 ①高度近视眼矫正视力随屈光度增加而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②随着近视眼眼轴延长 ,屈光度增加。结论 高度近视可使眼球发生一系列病变 ,眼轴延长只是其中一项因素 ,可导致视功能受损。高度近视眼已超出屈光不正范围 ,是一种综合性眼病 ,要采用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病人眼底病变的发生与屈光度、眼轴长度、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对57例(108眼)高度近视病人进行普通验光、眼轴长度测定和眼底的检查。根据屈光度、眼轴长度、年龄和性别分别分组,比较各组眼底病变发生的差异。结果各组间眼底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χ=6.064~31.866,P<0.01)。眼轴长度与屈光度数、年龄呈正相关(r=0.501、0.305,P<0.05)。男性眼轴长度与女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429,P<0.01),而男女屈光度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762,P>0.05)。结论屈光度、眼轴、年龄和性别均与高度近视病人眼底病变的发生有关。预防眼底病变发生要定期详查眼底,尤其是屈光度高及眼轴长的高龄男性病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全阈值静态中心视野损害与屈光度、眼轴、年龄及后极部眼底病变间的关系。方法应用DICON TKS-5000型自动视野分析仪对36例(70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全阈值静态中心300视野检查并观察其眼底后极部改变,同时以低中度近视作为对照。结果高度近视眼呈现各种形态的视野改变,70眼中61眼(87.1%)视野异常,其中42眼(60%)生理盲点扩大,黄斑中心相对暗点40眼(57.1%),弥漫性损害18眼(25.7%),视野损害以颞侧明显。视野改变的形态、程度与眼底后极部改变的形态不完全对应。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相对暗点出现早于眼底镜下黄斑部病变。结论高度近视中心视野损害与屈光度、眼轴、年龄及后极部眼底改变有关,高度近视视野改变早于眼底镜下眼底改变。全阈值静态中心视野检查对高度近视的诊断及全面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技巧和术后低视力原因.方法:对85例(106眼)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惠者施行超声乳化术。结果: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1者13眼占12.3%;>0.5者46眼占43.4%.矫正视力<0.1者,26-28mm组占5.4%,28-30mm组占12.9%,30-32mm组占16.0%,>32mm组占23.1%.并发症:后囊破裂1例,角膜水肿4例,后囊膜混浊3例,前囊收缩综合症1例.未见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囊样水肿.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要求比较高,如能熟练掌握其技术,术后可取得较好视力.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视力与眼轴长度有关,同时也与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在不同年龄段的具体进展规律及各阶段屈光度和眼轴相关性的发展轨迹。方法按年龄将高度近视患者176例(352眼)分为四组:1组≤14岁32眼(9.1%);2组15~30岁(包括30岁)96眼(27.3%);3组31~50岁(包括50岁)164眼(46.6%);4组〉50岁60眼(17.0%),分别测量四组患者屈光度、眼轴及其各屈光间质成分长度。结果2组比1组近视屈光度加深(-5.94±1.63)D(t=-3.651,P=0.001),眼轴延长(3.25±0.70)mm(t=4.662,P〈0.001),而2组与3组、3组与4组的屈光度、眼轴都没有明显差异。各年龄阶段高度近视眼屈光度都主要与眼轴相关(r=0.649)且两者比例较稳定,总体来说眼轴每延长1mm,近视度约增加1.73D。结论高度近视眼在30岁前都处在迅速进展期,30岁以后发展趋于稳定,且高度近视屈光度始终主要与眼轴相关。  相似文献   

14.
近视眼的屈光度、眼轴、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近视眼的屈光度、眼轴、角膜屈光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近视的成因。方法:将204例(348只眼)近视患者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62眼(屈光度<-3.0D);中度近视组159眼(屈光度-3.0D~-6.0D);高度近视组127眼(屈光度>-6.0D)。测量患者眼的屈光度、角膜屈光力及眼轴,与近视程度、角膜屈光力、眼轴的关系。结果:在低度近视组,62只眼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无显著相关性,而屈光度与角膜水平径、垂直径屈光力呈正相关(P<0.05),相关具有显著性;在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屈光度与眼轴长呈正相关(P<0.05),相关具有显著性,且随近视度数的增加,与眼轴长的相关系数呈递增趋势,而中、高度组患者眼屈光度与角膜水平径及垂直径屈光力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中,低度近视眼患者受角膜屈光力的影响相对较大,而眼轴的作用甚微;在中、高度近视眼患者中,眼轴长是影响近视程度的主要因素,而角膜屈光力几乎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不同程度的近视眼进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眼轴长度测量,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评价其差异.方法 收集不同程度近视患者55例(90眼),分为低、中、高度近视3组,同时选择正常对照组20例(30眼),分别进行眼轴长度测量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进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时将黄斑区分为9个区域.结果 低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个区域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近视组视网膜厚度出现区域性变薄(P<0.05),高度近视组的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P<0.01).高度近视的黄斑中心凹及鼻侧内圈的视网膜厚度较低、中度组未见明显变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的眼轴较正常对照组变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的眼轴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近视眼眼轴随近视程度的加深逐渐延长.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布存在区域特异性,随屈光度的增加出现区域选择性变薄,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变薄是确实存在的,主要在旁中心凹区,而不是在中心凹.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9,(8):1017-1020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黄斑部病变与年龄、眼轴、屈光度等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高度近视患者均进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诊断验光确定屈光度及最佳矫正视力,应用IOL-Master测定眼轴长度,并散瞳行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及眼底血管造影检查(FFA)。根据OCT及FFA结果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与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等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OCT及FFA对患者眼底黄斑病变进行分型,将眼底病变分为豹纹状眼底、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局灶性脉络膜萎缩及弥漫性脉络膜萎缩。其中10~30岁年龄组豹纹状眼底所占比例61.76%,显著高于其余几种类型眼底病变,随年龄增加>50岁年龄组,脉络膜萎缩比例逐渐增多(4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眼轴长度分组,<30 mm组,以豹纹状眼底占比最高48.39%,>32 mm组,以弥漫性脉络膜萎缩占比最高(6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屈光度分组,屈光度越小,-6~-10 D组,豹纹状眼底改变占比越高(76.92%),屈光度越高,脉络膜萎缩越明显,-20 D以上屈光度弥漫性脉络膜萎缩型黄斑病变比例高达65.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近视呈豹纹状眼底改变者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其他几种类型眼底病变,特别是弥漫性脉络膜萎缩型(P<0.05);弥漫性脉络膜萎缩黄斑中心凹厚度低于其他几种类型病变(P<0.05)。结论:眼轴越长、年龄越大、屈光度越大发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几率越高。同时不同年龄、眼轴长度以及屈光度所易发生的黄斑病变类型不尽相同。OCT及FFA检查对明确不同类型黄斑病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32例62眼高度近视眼进行了眼底检查及眼轴测量,发现眼底病变的范围、程度与眼轴长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即眼底病变愈重,眼轴长度改变愈明显,提示高度近视眼底病变与眼轴长度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视力。方法:为30例、50眼高度近视透明晶体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24~70岁,平均58岁。平均眼轴长度31.7mm,植入人工晶体屈光度平均值为1.5D,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50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33眼(66%)术后视力达到0.5以上,随访6~12个月中,未见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结论:高度近视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与目前的角膜屈光手术相比,可能更适于45岁以上不愿戴镜或戴镜不能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19.
对69例(81眼)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白内障采用超声乳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1周裸眼或矫正视力≥4.5者62眼,占76.5%。视力≥4.7者42眼,战51.9%,且有2眼矫正视力达5.0。其中术后视力≥4.7的患者眼轴均<30mm。提示高度近视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等优点。术后视力与眼底变性程度,眼轴长度及术后操作技巧呈正相关,眼轴极长者(>30mm)术后视力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表面麻醉下对22例38眼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记录术前矫正视力、眼轴长度,观察术中疼痛感、术后眼部情况和并发症,以及屈光度及其预期屈光度数的偏差值。结果:术前眼轴长度26.11~31.28 mm,植入人工晶体度数0D~+15D,术中34眼无疼痛感,4眼轻微胀痛,后囊膜破裂2眼。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1~0.4者19眼,≥0.5者18眼。结论: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表面麻醉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是一种安全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