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贤云“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识脉”“达药”,非一日之功,数十春秋处方用药,细心揣度药物进退的效验与否,随时总结心得,或可致“达药”之境,“识脉”亦当如斯。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内涵进行考辨,提出中医传承应系统读经典、亲炙承家学和多方拜名师,经过“三折肱知为良医”的临床实践,方能登堂入室,体悟中医学之“至道”奥妙,成为“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集神圣工巧技能于一身的高水平医生。“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对现代中医守正传承同样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重读《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深感《条辨》辨证精湛,用药妥贴。追迹仲景,补《伤寒》之未备;师承人士,使叶氏经验规范化。南齐·褚澄《褚氏遗书·辨书》谓:“师友良医,因言而识变;观省旧典,假签以求鱼.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则何愧于古人.”本文试对《条辨》的知病、识脉、达药,略作探讨,敬祈指正。  相似文献   

4.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5.
临证识药录     
临证识药录张武(湖北省江陵县第一人民医院江陵434100)关键词虎杖,附子,紫菀,枸杞子,芡实,临床应用医之识药,在于读书、临证、辨物。其临证最为紧要,所谓“屡用达药”,兹录临证识药心得如次,以为抛砖。1虎枝虎杖,荆楚称“活血莲”者是,长于活血、解毒...  相似文献   

6.
吴氏尝谓:“后世之失,一失于测证无方,识证不真,再失于有方无法”。并谓:“不求识证之真,而妄议药之可否,不可与言医也”。所著《温病条辨》详析因症脉治,示后学以规矩,创订新方以补治温热病之不足,其对医学之贡献颇大。爰就吴氏辨证法则予以研讨,以窥其学术思想,俾读吴氏著作之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 本刊颁发给“中医高校教材自学辅导专栏”第二次开卷测验优秀者的纪念品为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中医珍本丛书之一——《轩岐救正论》。该书由明·肖京编著,清初刻本。全书六卷,分别为“医论”“四诊要法”“药性微蕴”“份寒门医案”“杂病门医案”“医鉴·病鉴”。“医论”中论脏腑气血生理者三,诸痿利痢病机,此外还有关子治法、方论及“医贵广识”等四篇。“四诊要法”中有望、闻、问、切及治法大要等四十六篇,以脉诊为最详。诸如二十八脉之脉象、主病、鉴别及多种奇脉和各家脉学,无不备述。“药性微蕴”中收药250余味,其中或引用各家文献,深入阐明药性;或集中作用相近的同类药,扼要写其各自特点。“医案”两卷,分述各种外感、内伤杂病,议论每有独到见解,其治多以治本扶元为主法。  相似文献   

8.
徐宜厚诊疗痤疮经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爱琴 《中医杂志》1998,39(2):80-82
徐宜厚系中医皮肤病学教授。徐师治疗痤疮经验丰富,疗效卓著。为此,将其诊疗经验归纳为“四辨”、“十法”,予以简介。1 治病必先识病痤疮虽为小疾,但其病变严重时往往毁坏面容,不少青年男女为之烦恼。徐师常引用喻昌之言:“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以此告诫:识病本质是正确用药的先导。故而,对于这类皮肤病,仍然强调以皮损  相似文献   

9.
高锋  费一轩 《新中医》2010,(5):96-97
<正>南齐·褚澄《褚氏遗书·辨书》云:"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为医家之最高境界。清·徐灵胎强调:"善用药者,即使沉重难治之疾亦可妙手回春,不善用药者,虽平淡之品亦能害人,任医者不可不察也!"可见用药对于疾病治疗之重要。历代名医之特色,无不体现在其用药处方之中。  相似文献   

10.
<正> 脉诊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以常衡变”,“以变识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脉诊研究是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医“脉理精微”,但“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古往今来,医学界一直在渴望能解决这个问题。解放以来,对中医脉诊进行广泛而深入的  相似文献   

11.
涩脉新识     
涩脉新识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062450)何计清(河北省井陉县防疫站050300)涩脉,《中医诊断学》云:“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对此脉象之描述,过于文字化,可谓“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且历代医家对涩脉之象认识不一。如《脉经》云:“涩脉细...  相似文献   

12.
密蒙花为眼科要药,具有“消目中赤脉”作用。目中赤脉是病变状态下出现的目中血络,病因多为“风”“火”“燥”,主要是肝郁(即“木郁”)使脉络受损所致。密蒙花性味甘,微寒,入肝经,具有清热泻火、养血补肝、疏风升发、退翳明目的功效,使肝热清、肝燥润、肝血养、肝郁解,即“达之”。据此,可认为密蒙花通过发挥“木郁达之”来实现“消目中赤脉”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医家名言录     
彼习业者专则精,不专则杂;察心者一则恒,不一则间。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明·江灌《各医类案》思贵专一,不客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张老师应邀去日本讲学,于是与药剂科的科长协商,安排青禾到中草药房实习2周。临走时他叮嘱青禾:“作为一个临床中医,应该多识药多认药,至少常用的几百种饮片要能辨认。识药时,要注意药物的颜色、形状、炮制、质地、气味等。”  相似文献   

15.
喻昌的"议病式"与中医标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医家喻昌在其著作《寓意草》中 ,提出了“议病式”的观点 ,试图建立一种规范的病案记录格式。喻昌“议病式”的原因 ,书中有相关的解释 :“故治病必先识病 ,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 ,则千百药中 ,任举一二种 ,用之且通神。不识病 ,则歧多而用眩。”先要了解疾病 ,然后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治疗疾病的药物 ,才能有好的疗效。正是因为持有这个观点 ,所以喻昌认为需要“议病式”。另外 ,书中提到了当时的医学界存在的不去“议病”的原因 :“迩来习医者众 ,医学愈荒 ,遂成一议药不议病之世界 ,其夭枉不可胜悼……每见仕宦家 ,诊…  相似文献   

16.
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的机理是阳明邪热炽盛、气阴两亏。此方的主药应是知母,生石膏等药仅起辅助作用。阳明经证,若脉洪芤时,宜用本方;脉浮洪时,宜用白虎汤  相似文献   

17.
叶建红  汪建国 《陕西中医》2002,23(12):1107-1108
近代名医张山雷 ,医技精湛 ,名重医林 ,被誉为“海内三张”之一。张氏对诊断学 ,特别是在脉学方面有深刻的研究 ,并在临床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著《脉学正义》一书 ,是其研究脉学之心得 ,兹就张氏脉学特色作如下浅识。   1 对脉诊的认识 诊脉识病 ,可以知气血之虚实盛衰 ,断病机之寒热温凉 ;脉随病势而变迁 ,所谓脉症相合 ,如影随形。一般都认为先有其症而后有其脉 ,即有是症便有是脉。张氏的认识则更深一层 ,认为脉象相对于病症来说 ,应为疾病之征兆。医者诊察病症 ,患者皆已病状昭著 ,而后按脉之动静以辨其凶吉 ,但于病机萌动…  相似文献   

18.
证候,是中医诊断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证候的确定是立法、选方、遣药的重要依据。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一书中说:“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欲辨证必先识证,所谓识证,即认识和把握证候。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串联审视田曾流派治案之药、方证与诊法联系规律,明晰其脉法体系与临证辨治模式。方法:以田曾流派存世医案为基础,建立田曾流派“脉象-方证-症状-处方-药物”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对脉-方证、脉-症、症-方及症-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对关联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田曾流派医案275个,其中脉-方证关联规则中置信度最高的是脉沉有力→调胃承气汤(100.00%);脉-症规则中置信度最高的是脉弦长→肠鸣辘辘(100.00%)、脉浮缓→纳呆(100.00%)及脉沉弦→头晕(100.00%);置信度较高的症-方规则主要集中于半夏泻心汤证;症-药关联中置信度最高的为小便灼热→滑石(100.00%)、心悸→甘草(100.00%)及心悸+头晕→甘草(100.00%)。结论:田曾流派以脉象定方药,以脉象联症状,将“脉-方证-药”体系及“脉-症-方药”体系有机融入临床实践中,形成“脉象-方证-症状-处方-药物”五位一体之独特辨治模式,对经方之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气利一证首载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第十七》,原文是:“气利,诃梨勒散主之”.因本证后世医书较少记述,故有必要作一番探究,以识其“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