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动静脉内瘘狭窄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6例行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于PTA术前、术后分别测量患者的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和肱动脉血流量;手术后采用CTA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6例患者中,超声共发现50处外周血管狭窄,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前,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和肱动脉流量相对于术后,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创伤比较小、疗效比较好、手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在操作上也安全简便,建议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血液透析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分别于PTA术前、术后测量其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及肱动脉血流量;术后行CTA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8例患者超声共发现25处外周血管狭窄。PTA术前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及肱动脉流量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CTA显示2例患者各遗留1处中心静脉狭窄。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操作简便,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并探讨超声引导相对于数字减影技术(DSA)引导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超声或DSA引导下的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手术共80例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超声引导(研究组)58例,DSA引导(对照组)22例,比较两种引导方式下一次穿刺成功率、即刻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血管内径、术后血流量以及中位复发时间。结果超声引导下PTA在一次穿刺成功率、手术后血管内径、术后血流量、中位复发时间上优于DSA引导下PTA,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可作为PTA手术治疗内瘘血管狭窄的首选引导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狭窄PTA手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于我院就诊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在超声引导下行PTA手术的患者40例,作为手术组;同时选取在我院规律血液透析的内瘘成熟并正常使用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手术组在性别、年龄、钙磷指标、原发病、血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对照组与手术组术前、术后、术后1、3个月、半年、1年内瘘血管的血管内径,内瘘自然血流量、穿刺针血流量指标,观察手术组上述各监测时间点的内瘘通畅率。并分析患者PTA术后内瘘通畅率与其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超声引导下PTA的手术效果及其影响术后通畅率的因素。结果超声引导下内瘘血管狭窄球囊扩张的成功率为92.5%,术后1、3、6、12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4.6%、91.9%、73.0%、48.6%。患者PTA手术后血管内径、血管内自然血流量、穿刺针血流量较术前均有明显增加(P0.05);PTA术后内瘘血管内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内径有明显缩小(P0.05);PTA术后12个月血管内自然血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透析穿刺针血流量相较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PTA术后内瘘通畅情况和原发病明显相关,糖尿病患者术后内瘘使用时间明显缩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手术可有效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其手术创伤小,可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节约宝贵的血管资源,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应用。  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血液透析并发动静脉内瘘狭窄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术前采用超声评估血管,术中采用超声指导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统计手术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血流指标。  结果  介入超声可清晰显示狭窄部位,引导内瘘狭窄行球囊扩张手术进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彩超显示40例患者血管狭窄及血栓消失,治疗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100%。仅2例患者出现穿刺点皮下轻度血肿,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动静脉内瘘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 < 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内瘘狭窄行腔内血管成形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开通率,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引导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超监测下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型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治疗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动静脉内瘘血管经过CT血管造影证实,狭窄发生于四肢血管,狭窄程度≥50%,或血管内径绝对值≤2.5mm,作为B超监测下PTA治疗对象。在B超引导下,沿超滑导丝将扩张球囊送到狭窄血管部位。压力泵以每2秒增加1个大气压的速度向球囊内缓慢注入生理盐水至狭窄消除。结果自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共569例患者,进行了1244例次B超监测下PTA,技术成功率98%,临床成功率98%。狭窄血管平均内径,PTA前为(2.094±0.599)mm,PTA后为(3.916±0.720)mm,两者对比有显著差异(t=20.933,P0.001)。有10例次患者在PTA后出现局部肿胀瘀斑形成,予以弹力绑带轻度加压包扎后消退。未出现血管破裂,血栓形成并发症。结论用B超代替放射监测进行PTA,对设备和场所要求较低,无辐射伤害,亦无需造影剂,同时可实时观察导丝和球囊行进情况和动静脉内瘘血管血流和管腔的变化,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它的主要局限性是只能用于浅表血管,无法对深部血管进行显像引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术后效果评估的最佳时机。方法超声引导下行PTA治疗的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透析患者20例,分别于PTA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3d测量内瘘血管狭窄处直径、肱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和肱动脉血流量。结果 PTA术后1d狭窄处内径[(5.00±0.70)mm]、肱动脉血流量[(715.80±132.20)mL/min]大于术前[(1.90±0.30)mm、(409.20±101.80)mL/min]和术后即刻[(3.10±0.80)mm、(403.80±106.10)mL/min],肱动脉RI(0.48±0.06)小于术前(0.60±0.07)和术后即刻(0.63±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d狭窄处内径、肱动脉血流量及肱动脉RI与术后3d[(5.00±0.80)mm、(723.40±137.50)mL/min、0.48±0.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d是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超声引导下PTA术后效果评估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 方法 20例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对比PTA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表现、透析血流量及血管造影改变. 结果 所有病例经PTA治疗后,狭窄段明显扩张,透析血流量大于220ml/min,经造影证实狭窄小于30%.结论 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近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手术成功的重要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6年2月我院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32例,行超声引导下的PTA治疗。结果 32例次球囊扩张治疗内瘘狭窄成功率为96.88%,术后无感染发生。结论做好动静脉内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可有效地提高球囊扩张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液透析患者前臂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radio-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RC-AVF)术中合理选择球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湖南省交通医院收治的100例透析用自体动静脉内瘘出现头静脉I型狭窄并行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的患者展开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展开术前评估、术中动态监测,对比手术前后血管内径、血流量指标。结果:100例自体动静脉内瘘I型狭窄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术前及术中检测下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球囊行PTA治疗,结果显示狭窄即刻成功开通98例,失败2例,失败率为2%,均为术前血管接近闭塞状态导致超声评估不准造成,1例因导丝无法通过狭窄的内瘘静脉段导致治疗失败,1例静脉回路在PTA术后狭窄未能完全解除导致治疗失败。狭窄开通率为98%,60%的病例需要采用14~18个大气压球囊取得成功,30%的病例需要采用20及以上个大气压高压球囊取得成功,提示在动静脉内瘘患者术前对头静脉狭窄处内径及临近血管内径的检测为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可视化B超引导下穿刺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动静脉内瘘的安全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规律透析内瘘狭窄行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可视化B超引导下穿刺组和常规穿刺组,每组60例.比较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常规穿刺组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后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103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内瘘狭窄处内径和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静脉压和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动静脉内接管狭窄,探讨治疗内接管狭窄的新途径。方法 血液透析患者两例,均出现血液透析时内接管血流量不足。选择患者肘动脉为穿刺点,18G针头为穿刺针,0.09cm导丝,7F鞘管,优微显为造影剂。造影确定狭窄部位后,选择与紧邻狭窄区上游或下游的正常血管直径相近的扩张气囊,将扩张气囊在荧屏监视下置于狭窄区,用充满50%稀释的造影剂的压力计进行充气,压力缓慢增加致狭窄在气囊作用下消失,其边缘与未狭窄部位完全平行。扩张持续时间为15秒,压力为15个大气压。结果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即感血管震颤较扩张前明显增强,第二天透析时血流量明显增加,可完全满足透析需要。接管使用半年余,血流量持续维持在2Mmymjn,未发生扩张部位再狭窄。结论 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操作简单,创伤小,可选择适宜患者采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功能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12月,对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因AVF功能不良行PTA治疗的患者行前瞻性的临床观察.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血管造影结果和PTA治疗的技术指标、临床和技术成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AVF通畅率.结果 12例患者AVF狭窄均发生在吻合口附近,行PTA治疗的技术成功率91.7%(11/12).7例晚期功能不良病例临床成功率85.7%(6/7).术后随访8.6(3.3~14.8)个月,AVF1级通畅率为100%.5例AVF早期功能不良患者平均随访8.2(4.1~11.3)个月.1例在PTA术后3个月发生AVF再狭窄,余4例AVF成熟,透析中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结论 PTA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AVF功能不良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13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37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的患者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经肱动脉顺行穿刺,行前臂动脉造影检查及动静脉内瘘狭窄血管段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结果 37例患者中34例成功进行了血管成形治疗,术后造影显示血管狭窄消失,术后透析血流量大于250ml/min,满足血液透析需求,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91.9%,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3、6和12个月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4.2%、88.5%和78.3%,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甚至可作为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olysis (PMT) and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thrombotic prosthetic arteriovenous access (PAVA) are conventionally guided by radiography, which may cause radiation injury and requires the use of radiographic contrast media.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summarize our experience with ultrasound-guided PMT and PTA as an alternative to radiographic guidance. Between December 2012 and October 2016, 114 patients with acute thrombosis of PAVA were treated urgently with ultrasound-guided PMT and PTA to restore blood flow.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every 3 mo postoperatively. The 114 included patients underwent 154 episodes of ultrasound-guided PMT and PTA and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ean of 20.7 ± 9.1 mo. The technical success rate was 91.6%, and the clinical success rate was 97.4%. Post-intervention-assisted primary patency rates at 3, 6, 12 and 24 mo were 90.8%, 78.8%, 66.3% and 50.9%, respectively. Post-intervention secondary patency rates at 3, 6, 12 and 24 months were 96.3%, 94.5%, 90.6% and 85.4%, respectively. PMT and PTA for the treatment of PAVA were performed successful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ultrasound with a success rate similar to that under radiographic guidance, thus avoiding radiation injury and contrast medium use, although close surveillance and timely intervention are imperative to ensure long-term patenc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资源已耗竭的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血管通路的建立方法。方法 6例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并有多次多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史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血管彩超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证实存在多处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对其狭窄或闭塞的头臂静脉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然后经颈内静脉途径置入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术后应用导管透析,1例患者第2次透析时血流量仅达180ml/min,调整导管位置后血流量达到250ml/min以上,其余患者血流量均在250ml/min以上,随访2~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结论对于血管资源耗竭的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开通狭窄或闭塞的中心静脉留置长期透析导管,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颈动脉支架置入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的介入治疗方法,对于身体基础状况差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尤其有意义。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联合经皮血管成形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45-78岁,进行支架置入及经皮血管成形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量表、神经功能评分及CT检查;随访3-12个月,复查凝血指标及颈动脉B超。 结果与结论:1例患者为右侧颈总动脉分叉部完全闭塞,经治疗仅颈外动脉管径恢复50.0%,其余患者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治疗成功率为97%。29例患者治疗后24 h的颈动脉病变血管长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量表、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梗死和短暂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明显改善,6个月复查时患者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3%。表明经皮血管成形联合生物材料支架置入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