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能谱CT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腮腺肿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工作,均进行能谱CT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共发现有58个病灶(46个良性病灶及12个恶性病灶);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征象有明显差异(P0.05);平扫期及静脉期腮腺良恶性肿瘤的碘浓度值、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动脉期腮腺良恶性肿瘤的碘浓度值、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有明显差异(P0.05)。依据动脉期碘浓度阀值(18.90*100ug/m)进行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结果显示敏感度为81.7%、特异性为79.5%。结论:应用能谱CT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显著,可以起到有效鉴别作用,值得临床加强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能谱CT在肺结节分子影像诊断及微循环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临床行肺部CT首诊查出肺部结节并经病理证实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能谱CT对肺部结节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其分子影像学表现及结节内微循环情况,评价能谱CT诊断肺结节性质的效能。结果:80例患者中良性肺结节17例,恶性肺结节63例,研究结果表明能谱CT显示良恶性肺结节形态学特征(分叶征、毛刺征、形态不规则)的能力与传统混合能量CT相仿,鉴别良恶性肺结节均具有较高特异性,组间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恶性肺结节出现分叶征、毛刺征、形态不规则概率明显高于良性肺结节(P<0.05)。传统CT模式及能谱CT增强检查均能较好地显示肺良、恶性结节内微循环差异的存在;但能谱CT显示肺结节内微循环差异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传统CT模式高,特别是在低能量KeV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行一致性的检验,能谱CT技术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92.06%、76.47%、93.55%、72.22%、0.6793,明显高于传统CT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rography,SWE)获得鉴别腮腺良恶性病变及良性亚组分型的杨氏模量值,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以腮腺占位性病变住院的74例患者(76个结节),对所有患者的腮腺病变在术前或穿刺活检之前进行SWE技术检查,获得相应的杨氏模量值,并与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在76个结节中,良性病变69例,恶性病变7例。良性病变中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占37.6%(26例),单形性腺瘤(monomorphic adenoma,MA)占30.0%(23例),淋巴结占21.7%(15例)。所有腮腺肿瘤杨氏模量最大值及平均值均高于腮腺内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与MA比较杨氏模量最大值及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比较,杨氏模量最大值及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各亚组之间比较,除淋巴结组之外,杨氏模量最大值及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E技术虽然在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之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在良性亚组(PA与MA、淋巴结与其他腮腺肿瘤)之间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恶性肿瘤,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超声图像特征,比较良恶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造影剂快进、增强后边界不清、增强环缺失或不规则、增强范围扩大在良恶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结合超声造影能够提高诊断效能,对良恶性腮腺肿瘤的鉴别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宝石能谱CT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接收的胸腔积液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检查确诊35例良性胸腔积液,35例恶性胸腔积液,所有患者均接受宝石能谱CT扫描并构建图像分析,对比良恶性胸腔积液扫描图像的各项图像CT值、能谱曲线斜率、水基值、血基值、脂基值及有效原子序数。结果:良性胸腔积液患者的40KeV单能量图像CT值、100KeV单能量图像CT值高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有效原子序数低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胸腔积液患者的混合能量图CT值、能谱曲线斜率、水基值、血基值及脂基值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 40KeV单能量、100KeV单能量及有效原子序数方面检测对判断良恶性胸腔积液具有鉴别意义,可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能谱CT综合分析对良恶性浆膜腔积液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行能谱CT扫描并经组织学或生化检查证实的浆膜腔积液患者85例,其中良性浆膜腔积液14例、恶性浆膜腔积液71例。应用能谱综合分析平台,分别测量和计算各浆膜腔积液的常规混合能量CT值、不同单能量keV(40~140 keV)的CT值、有效原子序数及其分布峰值、脂(水)浓度、水(碘)浓度、水(钙)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并做相应统计分析,统计比较良恶性积液的曲线类型。结果:混合能量和单能量70~120 keV下CT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积液在单能低keV(40~60 keV)CT值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130~140 keV两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积液有效原子序数及其分布峰值均高于恶性(P<0.01),恶性组脂(水)、水(碘)、水(钙)浓度均高于良性组(P<0.01),良性曲线斜率大于恶性(P<0.01),良恶性积液具有不同曲线类型(P<0.01)。结论:能谱CT综合分析平台给良恶性浆膜腔积液鉴别提供了一个多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2578-2579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38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均行能谱CT检测。结果 38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中恶性组10例,良性组28例。平扫时,恶性肿瘤的Icnod、NIcnod值明显低于良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67%、88.64%、94.11%。能谱CT可有效鉴别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确保较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并分析1.5 T MR影像特征与腮腺肿瘤病人良恶性诊断的关系及病理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早期腮腺肿瘤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1.5 T MR检查,并经病理诊断确诊。其中良性肿瘤51例(良性肿瘤组),恶性肿瘤19例(恶性肿瘤组)。分析并比较良恶性肿瘤的MR及病理结果、良恶性肿瘤MR影像结果特点(包括位置、形态、密度、轮廓)、良恶性组MR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及峰值时间。结果MR诊断腮腺肿瘤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良恶性肿瘤MR影像学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良恶性肿瘤在位置、形态、密度、轮廓等表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肿瘤MR动态特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良性组持续型、廓清型(廓清率≥0.3%)、平坦型比率高于恶性组(P < 0.05),恶性组廓清型(廓清率 < 0.3%)比率高于良性组(P < 0.05),良性组峰值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1.5 T MR在腮腺肿瘤病人良恶性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对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具有较大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在腮腺良恶性肿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腮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统计手术病理情况、CT诊断准确率、良恶性腮腺肿瘤CT表现比较、及具体CT影像学表现。结果:80例腮腺肿瘤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63例为良性肿瘤(78.75%),17例为恶性肿瘤(21.25%);其中良性肿瘤包括多形性腺瘤29例(36.25%)、腺淋巴瘤18例(22.50%)、肌上皮瘤11例(13.75%)、血管瘤5例(6.25%);恶性肿瘤包括黏液表皮癌8例(10.00%)、腺样囊性癌4例(5.00%)、恶性混合瘤3例(3.75%)、腺泡细胞癌2例(2.50%);CT诊断腮腺肿瘤正确率为91.25%;良性腮腺肿瘤部位、形态、密度及边缘方面与恶性腮腺肿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多呈高密度,且大部分密度均匀,部位大多处于浅叶,且瘤体形态较为规则,边缘清晰;恶性肿瘤密度多不均匀,深叶居多,瘤体形态大多不规则,且边缘不清楚。结论:CT在腮腺良恶性肿物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临床可全面分析CT征象,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对肺部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肺部孤立性结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经病理穿刺活检确诊。开展常规CT扫描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常规CT扫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的CT值,并将病理穿刺活检结果视作临床鉴别诊断“金标准”,对比分析常规CT扫描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鉴别诊断肺部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恶性肺部孤立性结节的常规扫描CT值低于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肺部孤立性结节的常规扫描CT值、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CT值较恶性肺部孤立性结节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鉴别诊断肺部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93.02%)及特异度(90.91%)、准确率(92.31%)较常规CT扫描(76.74%、63.64%、72.31%)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在肺部孤立性结节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帮助医师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浅析高分辨CT征象对肺部磨玻璃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20年12月78例肺部磨玻璃结节高分辨率CT征象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病理检查及手术结果分为恶性组(n=46)与良性组(n=32),就两组患者的CT征象进行组间比对。结果:与良性组相比,恶性组患者毛刺征、分叶征、囊状透亮影、病灶界面、密度等CT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灶大小、病灶形态、支气管征、空泡征、血管束征、胸膜凹陷征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CT征象对肺部磨玻璃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需重点分析毛刺征、分叶征、囊状透亮影、病灶界面、密度等CT征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在鉴别腮腺肿瘤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腮腺肿瘤患者92例,96个病灶,恶性22个,良性74个,均经手术病理确诊,术前均行DCE-MRI、DWI检查,分析DCE-MRI、DWI诊断结果,对比DCE-MRI、DWI联合与单独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结果:DCE-MRI、DWI联合诊断灵敏度86.36%(19/22)与单独诊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DWI联合诊断特异度与单独诊断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诊断特异度92.86%(65/70)高于DCE-MRI、DWI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DWI联合诊断腮腺肿瘤特异性高,有利于鉴别其良恶性,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应用。方法:对2017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甲状腺结节治疗的3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加以鉴别,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30例患者良恶性诊断的正确率为(97.30%),相比于病理检验结果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显示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影像之中血流信号、回声规律、结节钙化情况、病灶边缘特点与薄膜侵犯存在与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有效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加以鉴别,并且具有速度快、费用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宝石能谱CT、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异同点,总结宝石能谱CT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在我院就诊的数名甲状腺结节患者中,有72例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结节,患者分别进行能谱CT扫描及超声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分良性、恶性组,对比分析超声诊断与CT诊断效果。结果:良性组、恶性组的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在CT平扫存在明显差异(P<0.05),动脉扫描期参数差异不显著。能谱CT扫描比超声诊断更能清楚确定结节边界、结节形态,CT扫描敏感度、特异度高于超声诊断。结论:与常规超声诊断相比,能谱CT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作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定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性超声鉴别诊断后方衰减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肿瘤后方衰减的131例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介入性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病理检查,统计分析介入性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结果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介入性超声检查恶性乳腺肿瘤的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性超声鉴别诊断后方衰减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内淋巴结(Intrapulmonary lymph nodes,IPLNs)薄层CT表现特点,并与胸膜下相似肺良恶性结节CT表现进行对照,以提高IPLNs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多家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38例49个IPLNs资料,同期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75例80个恶性肺结节及经手术或临床证实28例33个良性肺结节对照研究;所有病例均经MSCT扫描并有1 mm薄层重建图像,分析比较3组间肺结节CT表现,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以P<0.0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组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女性发病率明显较高(66.7%);IPLNs均位于气管隆突水平以下,肺下叶者(71.4%)多于良恶性结节组(P<0.05);IPLNs平均直径(0.66±0.23)cm小于良恶性结节组(P<0.001),其CT值(32.9±66.1)HU明显高于恶性结节(-275.0±255.9)HU与良性结节组(-47.6±177.0)HU,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IPLNs形态以类圆形多见(69.4%)多于良恶性结节组(P<0.05),其边界清晰锐利(98.0%)多于良恶性结节组(P<0.001);IPLNs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均少于恶性结节组(P<0.001),但其细线状致密影(44.9%)明显多于良恶性结节组(P<0.001)。结论:IPLNs的CT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大多可在术前作出或提示诊断;主要应与胸膜下相似的肺腺癌结节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PET/CT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SPN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CT扫描,研究组使用PET/CT扫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漏诊、误诊情况。结果放射性摄取增高不同类型中大部分为结节状,其良性率和恶性率均明显高于环形和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良恶性常规显像1 h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延迟显像2 h SUVmax及△SU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漏诊率和误诊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CT扫描在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比较理想的诊断效果,且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宝石能谱CT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共320例,以病理结果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结节性质为良性的对照组、结节性质为恶性的研究组,每组160例。全部给予宝石能谱CT扫描。组间对比动脉期和静脉期患者的碘基参数以及不同能量水平的CT值。结果:研究组静脉期和动脉期的碘含量和标准化碘浓度均比对照组高,研究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不同能量水平CT值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以使用宝石能谱CT成像来准确鉴别和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进而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0例肝脏占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实时超声诊断,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诊断。比较两组患者诊断的正确率以及仪器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正确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时超声造影的敏感性(95.00%)和特异性(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超声的敏感性(65.00%)和特异性(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椎体良恶骨折联合采用全身骨显像与局部SPECT/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到2020年2月本院经病理证实的50例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所选患者均行全身骨显像与局部SPECT/CT诊断,比较分析椎体良性(设为A组)与恶性(设为B组)骨折之间的差异。结果:全身骨显像提示A组出现病灶例数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SPECT/CT提示B组椎体骨质破坏、椎弓根异常浓聚例数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骨显像与局部SPECT/CT联合用于椎体良恶骨折患者临床诊断中作用确切,有利于筛查及鉴别良恶性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