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正良  刘高飞  陈心岭 《临床荟萃》2008,23(22):1612-161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6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狭窄程度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试验法(NASCET)测量标准分为5个等级。结果①颅内动脉狭窄61例,颅外动脉狭窄40例,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25例;②126例动脉狭窄患者中,单支狭窄76例(60.3%),多支狭窄50例(39.7%);③动脉狭窄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椎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虹吸段>大脑后动脉>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④DSA示狭窄程度:126例患者189条狭窄血管中,重度狭窄或闭塞52条(27.5%);⑤82/91例(90.1%)脑卒中病灶与血管狭窄的部位相对应。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为多见,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颈内动脉颅外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了解国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学资料,为更好地认识和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82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每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经过有经验的专家诊断,提供脑的颅内、外血管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单发或者多发狭窄病变、血管狭窄病变位于颅内或颅外、狭窄病变血管的多少、侧枝循环情况等.结果 前循环组共有血管狭窄111处,其中双侧颈动脉虹吸部狭窄16处,颈动脉颅内段及左、右、双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95处;后循环组共有血管狭窄103处,左、右及双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64处,左、右及双侧颅内后循环狭窄39处.前循环组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例数为5例,后循环组为2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06,P<0.05).结论 前循环责任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虹吸部和大脑中动脉的水平段为多;后循环狭窄病变则以椎动脉起始部、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较多.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3例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状况,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血管狭窄率高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处、颈总动脉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脑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已经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狭窄的治疗。现将我科2004年3月~2006年12月应用支架治疗7例脑动脉狭窄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7例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43~69岁,其中3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为脑梗死所致轻度偏瘫,5例为首次发病,2例为复发性脑梗死。所有病例均行颈部血管彩超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行脑血管造影,以确定狭窄部位、狭窄长度及程度,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1例,大脑中动脉M1段3例,椎动脉颅内段3例。狭窄程度60%~95%。方法3…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1例TIA患者行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彩超和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统计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随访1年,观察卒中的再发率。结果121例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单纯颅外动脉及颅内外动脉混合狭窄分别为52.1%(63/121)、15.90%(16/121)、25.6%(31/121),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75.7%、24.3%)。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随访1年后,颅内外动脉混合狭窄者卒中再发率高于单纯颅内、外动脉狭窄者。结论TIA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多见,不同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可能是TIA患者卒中复发的血管性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0排CT全脑灌注联合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20排CT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22例于发作间期进行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CTP)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观察颈内动脉系统颅内外血管状况及脑灌注情况。结果:17例(77.27%)患者存在血管病变;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受累最多见(81.81%),颅内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受累多见(61.11%);12例(54.55%)患者CTP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其中Ⅰ1期2例,Ⅰ2期6例,Ⅱ1期3例,Ⅱ2期1例;灌注异常者患侧、对侧的平均达峰时间(TTP)分别为(16.64±2.04)s和(14.81±1.99)s(P<0.05),患侧、对侧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分别为(4.45±0.74)s和(3.87±0.33)s(P<0.05);CTP异常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者CTP异常阳性率显著高于责任血管轻度狭窄者及无狭窄者(P<0.05)。结论:320排CT可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管状况及血流动力学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7.
张丽云  贾颐 《华西医学》2010,(2):390-391
目的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2007年-2009年收治TIA患者17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13例有血管狭窄,占76.5%,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病变4例,单纯颅内动脉病变6例,颅内外联合病变3例。颈动脉系统有责任血管狭窄11例(78.6%),正常3例(21.4%);椎动脉系统有责任血管狭窄2例,正常1例。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共124例,检测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分布,随访患者的短期预后结果,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稳定组51例、频发组59例,脑梗死组14例,分析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与预后的关联。结果124例 TIA 患者中发现颅内外动脉异常者89例(71.77%),未发现异常者35例(28.23%)。脑梗死组3级、4级狭窄的患者比率显著高于稳定组和频发组。频发组与脑梗死组在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比率显著高于稳定组。稳定组在颈总动脉、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比率显著高于频发组和脑梗死组。结论 TIA 患者的预后与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应准确评价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与狭窄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皮质下分水岭梗死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间的关系。方法:皮质下分水岭梗死患者120例为脑梗组,健康志愿者120例为对照组。CT血管成像(CTA)检测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结果:脑梗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率高于对照组;侧枝循环开放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皮质下分水岭脑梗死可能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多条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部分患者侧枝循环已建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9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4例,基底动脉狭窄3例。结果:28例患者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狭窄率〈15%,28例患者脑缺血症状未再发生,其中1例患者发生偏身感觉障碍,1例术后两周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颅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两者联合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101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均接受头颅CTA与MRA检查,观察患者入院时的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并记录患者缺血发作后卒中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到曲线下面积(AUC),检验各影像学方法单独与联合应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价值。结果经诊断,101例患者在住院治疗1周内发生缺血发作后卒中的患者15例;经CTA、MRA结果显示,住院7 d内发生卒中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率均高于未发生卒中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CTA、MRA单独与两者联合检查检出的狭窄患者卒中发生率高于未检出狭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ROC曲线结果显示,CTA、MRA单独检查与两者联合检查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AUC分别为0. 875、0. 897、0. 900,且联合检查的AUC值较单独检查的预测价值高。结论入院时头颅CTA与MRA检查短暂性脑出血患者动脉狭窄情况可用于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预测,而联合检查的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么刚  刘影  任秀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478-747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脑梗死的住院患者67例行64排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检查,采用VR、MIP、SSD和VE技术重建三维头颈动脉图像。结果 65例头颈动脉CTA图像达到诊断要求,头颈动脉狭窄者58例,正常9例。单纯颈动脉狭窄24例,单纯脑动脉狭窄18例,头颈动脉狭窄并存16例。结论 64排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头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癫痫误诊为TIA 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59岁。主因发作性右面部及右侧肢体麻木5个月于2008-02-13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收入院。患者于2007-10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面部及右侧肢体麻木,几分钟后缓解,于天坛医院查头颅MRI:脑内多发斑块状缺血梗死脱髓鞘灶,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管壁不光滑,左侧为著;右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右侧椎动脉纤细;基底动脉尖狭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营养神经等治疗,病情平稳后出院。1周前患者因情绪波动再次出现发作性右侧肢体及右面部麻木,并于一天当中多次发作,发作时无明显诱因和先兆症状,每次持续约10 min。既往高血压病史30 a,2007-07患脑梗死,未遗留后遗症状,无烟酒嗜好。查体:T 36.5℃,P 80次/min,R 20次/min,BP 140/80mm Hg,神清,言语流利,颅神经检查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病理征未引出,心肺检查无异常。TCD:脑动脉硬化血流频谱改变,左侧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右侧大脑后动脉流速减低。颈动脉超声:双侧颈动脉内膜不均增厚伴斑块形成,右侧椎动脉全程管径细。诊断:(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颅内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筛查单侧重度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用TCD对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1)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同侧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均低于对侧。(2)侧支循环开放形成,前交通动脉开放占63.5%,后交通动脉开放占46%,颈内外动脉开放占44%。结论:重度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使同侧半球血流速度下降,侧支循环建立,TCD与CTA从不同角度对颈动脉病变提供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老年教师原发性高血压(PH)伴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情况及其与慢性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10例PH伴TIA中老年教师患者进行颅内动脉CT血管造影(CTA)、身高、体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S)和血尿酸(SUA)检测,将结果分为颅内动脉狭窄与非狭窄两组并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共有67例103处颅内血管有轻度以上狭窄,其中有1处狭窄44例,2处15例,3处4例,4处3例,5处1例;狭窄程度:轻度32例,中度23例,重度8例,闭塞4例;狭窄血管:颈内动脉60例(占54.5%),椎动脉15例(占7.3%),大脑中动脉12例(占10.9%),大脑后动脉9例(占8.2%),前交通动脉9例(占8.2%),大脑前动脉3例(占2.7%)和后交通动脉3例(占2.7%),不同部位动脉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959,P=0.000),不同部位不同性别动脉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狭窄组其体质指数(BMI)、TC、TG、FBS和SUA的平均值较非动脉狭窄组高(P均<0.01)。回归分析结果:高血压和SUA、TC、BMI、FBS与颅内血管的狭窄有协同作用(P<0.01)。结论中老年教师PH伴TIA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为55.8%,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其BMI、TC、TG、FBS和SUA的平均值较非动脉狭窄组高,SUA、TC和FBS是PH伴TIA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和SUA、TC、BMI、FBS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脑梗死患者行头颈部64排CTA检查,将层厚0.625mm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处理,重点观察脑梗死面积大小、分布、程度和病变血管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以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结果30例怀疑脑梗死患者中,较大片梗死10例、多发腔隙性梗死14例、大小混合性梗死6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3例、右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左右大脑中动脉闭塞各1例,两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左侧颈内动脉狭窄3例,右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及椎动脉狭窄共17例,狭窄程度为42%-75%,5例未见明显闭塞或狭窄征象。结论CTA能清楚地显示头颈部血管走行、结构,是临床诊断脑梗死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CT灌注(CTP)成像联合CTA检查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及Willis环结构对脑血流灌注分布影响的价值.方法 对经颅多普勒(TCD)诊为单侧颈动脉狭窄的42例患者行CTP联合CTA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程度、Willis环形态及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经CTP联合CTA检查,29例为颈内动脉狭窄,13例为大脑中动脉狭窄;轻度狭窄11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14例,闭塞4例.狭窄侧与对侧血管相比,轻度狭窄患者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度狭窄患者狭窄侧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狭窄侧CBF低于对侧,CBV、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42例中21例存在灌注异常,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间异常灌注区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联合CTA检查可较好地评价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Willis环血管形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经颅超声造影技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闭塞部位的价值。方法 112例脑血管病患者,利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经颅超声造影技术,采用冠状面和轴断面相结合的方法,依次检查颈内动脉颅内各段,记录血流动力学测值。超声检查与磁共振脑血管造影比较,总结超声和磁共振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性部位的价值。结果经过筛选共40例患者符合条件,所有颈内动脉根据解剖分为5段,即颈段、C1~2段、C3~4段、C5~6段和大脑中动脉(MCA1)段,共分析了400段。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经颅超声造影技术诊断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闭塞者有48段,狭窄分布部位如下:大脑中动脉(MCA1)26段、C1~2段10段、C3~4段10段、C5~6段2段;合并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闭塞者有18段,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MRA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闭塞者有54段,其中大脑中动脉(MCA1)28段、C1~2段6段、C3~4段20段、C5~6段0段;合并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闭塞者有18段,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岩骨段小动脉瘤2例。结论超声与磁共振脑血管造影两种无创检查方法均能有效判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闭塞部位,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经颅超声造影技术能提供颅内血流动力学状况,超声与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结合使用对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闭塞部位的诊断能提供更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64排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包含信息庞大,针对几种常见头颈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体会进行初步总结,更好地发挥多排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在头颈血管病变诊断、测量和空间定位等方面的优势。方法:搜集2006-05/2007-05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行64排螺旋CT头颈动脉血管造影12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89例,女31例,年龄19~67岁。全部患者行64排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36例患者同时行头颈动脉数字减影检查。实验仪器:CT机采用Philips公司Brillance64排螺旋CT扫描仪,数字减影机采用siemens公司Axiom-Artis平板数字减影仪。结果:120例患者中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狭窄病例88例,脑动脉瘤22例,脑动脉畸形10例。88例动脉狭窄病例发现中度狭窄区223处、重度狭窄区68处;291处中重度狭窄区共发现187(64%)个斑块,其中钙化斑块121个(65%),软斑块15个(8%),混合斑块51个(27%);钙化斑块CT值为324~596HU,软斑块值CT值为47~84HU;斑块表面不规则者114个(61%)。22例脑动脉瘤病例共发现29个动脉瘤,肿瘤最大直径4.5mm~2.7cm;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10例;动脉瘤起源颈内动脉10例,大脑中动脉7例,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后动脉3例,起源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各2例;2例合并部分血栓形成,3例合并出血。10例脑动脉畸形病例中8例显示有明确供血动脉,其中大脑前动脉供血为主3例、大脑中动脉供血为主2例、大脑后动脉供血为主3例;7例显示明确引流静脉,其中引流静脉主要汇入上失状窦3例,汇入横窦3例,汇入大脑深静脉2例;2例合并多发动脉瘤,2例合并出血。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血管病变的诊断、测量和空间定位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头颈血管病变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疾病指可引起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和(或)闭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