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证实的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CT表现。结果8例病灶呈类圆形或卵圆形,平扫呈低密度肿块,密度均匀,边界均较清晰,增强后动脉期8例病灶均无明显强化,静脉期轻度强化3例,无明显强化5例。结论明确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CT特征有助于对腹膜后肿瘤的准确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原发性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MF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 结果 17例患者病灶单发,8例多发,共37个病灶,平均直径12.85 cm;32个呈浅分叶状,5个类圆形;28个边界较清,9个边界不清;7个病灶平扫表现为均匀等密度,30个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坏死、囊变、出血及钙化.增强扫描37个病灶动脉期肿瘤实质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呈中度强化.25例患者均接受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CD68、AACT、S-100、CKpan和EMA的阳性率分别为94.74%、90.48%、88.24%、0、0和15.00%. 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MFH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确诊需依靠病理细胞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6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以分析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多排螺旋CT的表现特点。结果:交感神经源性肿瘤有8例,5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节细胞神经瘤,1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神经鞘来源肿瘤11例,5例良性神经鞘瘤,4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副节瘤17例,6例嗜铬细胞瘤,5例良性副节瘤,6例恶性副节瘤肿瘤。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特征为:平扫出现显著的低密度,形态为不规则形状,边界较为光整,增强扫描轻微强化或者无明显强化;会发生无规则较粗大钙化以及腹膜后大血管包埋影像。副节瘤强化现象较为明显,神经鞘肿瘤形态存在着较大差异,强化程度位于上述两者之间。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按照其CT表现及好发部位,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年龄,一般可术前进行较为准确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胸膜孤立性纤维瘤应用X线与CT诊断价值,为日后临床诊断提高正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36例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术前皆予以X线检查、CT平扫与增强扫描,观察并分析胸膜孤立性纤维瘤影像学相关表现特点。结果:本组患者病灶于胸片上显示胸腔类圆形孤立性高密度肿块,且边界清楚。CT检查显示为胸膜腔孤立性实性肿块,其病变长径约为2.5-28cm,病灶全部相贴于胸壁广基,其中3例延伸至叶间裂内。CT平扫显示26例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匀;13例轻度均匀强化,10例不均匀地图样强化,其内部显示"多发结节状"强化,10例肿瘤内出现血管条影,并表现病灶内迂曲、增粗血管影。镜下观察显示瘤细胞呈编织状、梭形排列,部分表现核分裂象,肿瘤内坏死,部分肿块显示血管丰富。结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属于罕见肿瘤,采用MS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病灶形态、大小及周围组织结构关系,且MSCT表现具一定特征性,与患者病史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有效结合,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的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PSP的临床及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1例均为孤立性病灶.病灶最大长径1.10-8.03cm,平均3.23cm.左肺9例,右肺12例.病灶形状呈卵圆形及类圆形16例,不规则型1例,浅分叶4例;出现钙化9例;增强后血管贴边征11例,血管强化征5例,空气新月征3例,晕征1例,尾征2例.结论:大多数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CT检查有特征性表现.当患者为中年女性,病灶为3cm左右单发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密度样肺结节或肿块,边缘光滑,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同时伴有血管贴边征、空气新月征及晕征、尾征时,PSP诊断较为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血管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本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静脉孔区血管周细胞瘤,术前行64排多层螺旋CT(MSCT)和1.5TMRI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颈静脉孔区血管周细胞瘤术前CT与MRI均未作出正确诊断。肿瘤呈椭圆形,边界清晰,CT与MRI增强扫描肿瘤均呈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血管推挤受压变形,颈静脉孔骨质破坏扩大。结论颈静脉孔区血管周细胞瘤CT与MRI检查缺乏特征性,但影像学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改变,可为外科手术提供准确的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4年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MSCT检查且诊断符合国际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诊断标准或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MSCT检查诊断,对病灶平扫、动态增强CT扫描以及延迟扫描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08个,MSCT平扫显示为圆形及椭圆形低密度影,部分表现为混杂密度灶;动态增强CT扫描显示特征性边缘结节状强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向心性充填。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诊断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帮助了解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供血方式,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癌的螺旋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205例临床肾肿瘤病例的螺旋CT征象.其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3例,肾癌142例(小肾癌21例),增强扫描146例.结果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特征性的病理表现为内含脂肪,强化较均匀;肾癌平扫大部分呈混杂密度,不均匀强化;小肾癌病例强化后大部分呈快进快出表现.结论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癌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增强扫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小肠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例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前进行螺旋CT检查,并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1例,小肠系膜1例,小肠浆膜下3例,5例均为恶性。CT表现为不规则形、圆形及分叶状肿块,大部分有囊变、坏死,合并肝转移1例。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5例均未见明显肠梗阻。结论小肠间质瘤有一定CT影像特征,螺旋CT检查对其定位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有助于明确肝脏和腹膜后是否有转移。  相似文献   

10.
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资料,并复习国内相关文献14篇(含18例)。结果:CT和MRI检查:2例肿瘤均位于肝右叶,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肝实质分界不清。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形低密度占位,CT值24~4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质呈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巨大的占位性病灶,T1WI像为低信号,T2WI像为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渐减退或仍见团片状强化。结论: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诊断较困难,其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肿瘤向外浸润生长,边界不清,缺乏特征性征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旨在初步探讨肝脏原发性淋巴瘤的三期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后病理证实的14例肝原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男10例,女4例,患者中位年龄55岁;术前均行肝脏三期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特征。结果单发病灶11例,多发病灶(2个)3例;术前均误诊,12例有HBV指标阳性;LDH不同程度增高,与患者恶性度相关。8例行手术切除,另6例行活检。病理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霍奇金淋巴瘤2例。14例肿瘤术前均行CT三期扫描,平扫为低密度,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轻度强化的乏血供肿瘤,出现血管漂浮征3例,出现条状坏死4例。结论肝脏原发性淋巴瘤临床上容易误诊,螺旋CT增强三期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相关检查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证实的12例嗜铬细胞瘤术前行螺旋CT检查,平扫后行动态增强双期或多期扫描,观察病灶的强化特征,结果:共13个病灶,平均直径5.6cm。平扫12个病灶为低密度个为略高密度,动脉期10个病灶实质部分强化明显,而坏死和囊变分析无强化。3个病灶强化不明显,门脉期仍有8个病灶持续强化,其余病灶为低密度。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可充分显示嗜铬细胞瘤的血供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3.
透明细胞型肾癌少见CT表现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透明细胞癌(RCCC)的少见CT表现和误诊原因,探讨其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透明细胞癌17例20个病灶,孤立发生14例,多发2例,VHL并发1例。术前分别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皮髄交界期增强和实质期增强扫描,注射流率3~4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7个病例共发现20个肾脏病灶,3个肾外病灶。肾脏病灶位于右肾13个,左肾7个。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病灶中心位于肾皮质14个,位于皮质和髓质6个。肿瘤直径1.7~8.3cm,平均4.7cm。肿瘤实质成分平扫CT值11.4~34.0HU,平均20.9HU。皮髓交界早期CT值27.3~112.5HU,平均48.2HU。实质期CT值36.4~77.4HU,平均53.7HU。实质期增强有利于显示病灶内的坏死和境界,其中动态增强无明显强化8个病灶,显著囊变7个病灶。18个病灶境界清楚,2个病灶境界不清。3个肾外病灶分别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个,胰腺尾部胰岛细胞瘤1个,所有肾外病灶皮髓交界早期扫描显著强化,实质期扫描呈持续强化。结论:RCCC少见CT表现包括:肿瘤少血供或乏血供、过度囊变、肉瘤样变、双肾多发等,部分肿瘤容易误诊。认识上述少见CT表现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病理分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腔及腹膜后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密度、边缘与相邻结构关系及动态增强CT表现。结果:7例病例中,4例主要位于腹腔,3例主要位于腹膜后,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团块,肿瘤直径4.2~12 cm,平均为8.1 cm。平扫时,1例病灶呈稍高密度,1例病灶呈囊实性混杂密度,2例病灶呈等密度,3例病灶呈稍低密度。病灶均无完整包膜,与相邻组织、管腔结构及脏器分界不清,位于腹腔的病灶还累及腹膜后,而腹膜后病灶也向前累及腹腔。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轻度强化,其中病灶内可见纤细血管3例,包绕髂动脉及输尿管中段致肾积水1例,病灶包绕脾动脉及腹主动脉各2例,累及相邻肠管4例,累及胃壁2例,累及卵巢、胰腺及腰大肌各1例;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持续性及渐进性强化,且以延迟期明显。结论: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CT增强扫描对此病的诊断及对邻近器官的侵犯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搜集经腹腔镜/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肠系膜脂膜炎患者6例,术前均未正确诊断,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其中4例平扫+双期动态扫描,2例只行平扫。结果 6例表现为围绕肠系膜根部血管周围云雾状脂肪密度肿块,病灶与腹腔内及腹膜后脂肪分界清楚,增强扫描未见明确强化。6例可见"肿瘤假包膜"表现为病灶外围一圈薄层索条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4例见"脂肪环"即血管周围可见正常的脂肪组织。2例病灶内见结节,1例腹膜后可见淋巴结显示,4例有腹部手术病史。结论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特征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果相对比,以此来评价CT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64排螺旋CT影像表现并对病理结果分析。结果:18例胃肠间质瘤位于胃部6例,空肠6例、回肠4例,2例位于腹膜后、盆腔,肿块最大径范围2.0-19cm。18例中平扫肿瘤呈实性软组织肿块5例,13例肿瘤呈密度不均匀,合并囊变、坏死。18例中3例合并瘤内出血,2例病灶有散在点、片状钙化。18例增强扫描5例肿块均为均匀强化;13例呈不均匀性强化,周边强化峰值增高,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18例中出现肝脏、腹膜转移5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64排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为临床术前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64排螺旋CT可做为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期扫描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尤其是少见病例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资料,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中41例为乏血供,增强扫描从始至终未见强化,5例为富血供肿瘤,增强扫描病灶有环形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三期扫描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尤其是富血供肿瘤,对其CT的表现与病理对照,有助于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率,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搜集38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着重观察其原发灶的CT表现。结果38例胆囊癌术前CT确诊31例,误诊7例。其原发灶CT表现为3种类型:胆囊窝肿块型、胆囊壁增厚型和胆囊腔内结节型。增强后扫描病灶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效应明显。结论螺旋CT扫描可较清楚地显示原发灶及其对邻近组织的侵犯和转移,增强扫描原发灶显著强化是其特征性表现。螺旋CT扫描,特别是增强扫描可以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34例肝血管瘤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检查,观察患者肝血管瘤的一般情况,包括数量、分布、形态、大小、CT值等,分析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和特征。结果34例患者CT平扫显示肝血管瘤病灶多为类圆形的低密度阴影,而且病灶内部密度均匀、具有清晰的边界,CT值在33~50Hu之间。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斑状或结节状、C型强化,和腹部主动脉接近;门静脉期病灶强化向中心延伸;延迟期出现部分强化或完全强化,密度均高于或等于肝实质。针对肝血管瘤患者,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明确病灶的性状,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对肝转移瘤介入治疗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SCT对肝转移瘤(HM8)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3例HMs患者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多层螺旋CT(MSCT)平扫,然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平扫发现病灶78个:增强扫描于动脉期发现病灶102个、门脉期发现病灶105个.对直径<1 cm的病灶检出,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P<0.05).CT表现: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按强化病灶数目多少分别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弥漫性强化、不均匀强化、无强化.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显示率达100%;对4级以上肝动脉显示14例,显示率为60.9%.门静脉显示: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为较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提高HMs的检出率.动态增强扫描在检出率方面优于平扫,尤其在直径<1 cm病灶的检出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