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四肢康复中药热奄包在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肿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将92例脑卒中偏瘫后肢体肿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四肢康复中药热奄包热敷疗法,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法评价运动功能并观察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总有效率观察组89.13%,对照组6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53.05±14.05)分,对照组(46.28±13.35)分,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四肢康复中药热奄包热敷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肿胀,降低肢体畸形挛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观察护理干预结合微波湿热敷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影响。方法:将65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时间为3周,对观察组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案早期干预,对照组则给予康复科常规护理。均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ADL-Barthel指数积分分级评分对2组患者入院后及出院前的情绪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出院前末次评价2组患者的Ashworth量表、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Ashworth量表、ADL评分较入院时初次评价时观察组改变幅度优于对照组,2组间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对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黄三桃 《当代护士》2016,(10):136-137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结合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临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心理干预,良肢摆放、肢体按摩及日常生活训练等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在入院时及出院前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改良Barthel(MBI)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恢复进展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结合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减轻偏瘫肢体的致残程度,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意象护理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入科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运动意象疗法协同常规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中转移、行走及上下楼梯评分评定肢体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进行积分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MBI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动意象协同常规康复护理可显著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庭成员辅助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 6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3 0例 ) ,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的同时 ,观察组实施家庭成员辅助干预康复训练 ,通过治疗前后Fugl Meyer运动评分 (FMA)、修订的Barthel指数 (MBI)评分的变化对两组患者功能康复进行评价。 结果 8周后两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前有明显提高 (P <0 0 0 1) ,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中家庭成员积极合理辅助干预对偏瘫运动功能康复、尤其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自助式下肢训练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功能锻炼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功能锻炼和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自助式下肢训练带进行上、下肢体的早期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自助式下肢训练带可以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按Barthel指数积分(MBI)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BI、FM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障碍,但配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的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分析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联合石蜡疗法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及肢体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62例脑卒中后偏瘫合并手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1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石蜡疗法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TEAS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评分、腕屈肌群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等手功能指标进行评价和比较。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OLF运动功能测试评分表(WMFT)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观察评价和比较。对2组的疗效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MA-UE评分、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腕屈肌群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WMFT评分、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1%和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联合应用TEAS和蜡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手功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四肢联动对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脑出血、脑梗死、颅脑损伤所致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四肢联动康复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康复治疗,采用Fugl-Meyer(FMA)积分法、Barthel指数(MBI)评分法、国际通用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评定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CNS评分较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MA及MBI评分较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起了重要作用,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器训练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湿热敷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86例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中药湿热敷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改良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评分(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评估。2周为1个疗程,至少治护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湿热敷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神经内科药物及针灸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规范的中医康复法与神经生理疗法对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6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纳入中医组和对照组,中医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规范的中医康复手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和神经生理疗法(NPT),分别于入院时和出院时利用Fugl-Meyer评定(FMA)、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与入院时相比,出院时中医组和对照组患者的FMA、BI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其中,中医组BI改善值优于对照组(P=0.015),FMA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医康复手法和神经生理疗法均能明显地改善恢复期脑卒中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中医康复手法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在中风偏瘫肢体肿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0例中风偏瘫肢体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学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五子散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对比2组治疗效果,患肢足踝和小腿周径、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评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 FMA) 以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Barthel指数)评分、数字评分疼痛量表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评分。 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χ2=4.891,P=0.027) ;FMA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N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 (t=8.731,P<0.001; t=10.102,P<0.001; t=5.329,P=0.001);2组STEF评分、足踝及小腿周径在时间、组间、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结论 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减轻中风患者偏瘫肢体肿胀,促进肢体的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90 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给予个体化作业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同时予靳三针结合作业治疗,疗程4 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定(FMA)和Barthel 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各组治疗后FMA、BI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FMA、BI 评分差值试验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靳三针治疗和个体化作业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点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与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及点穴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下肢FMA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MA积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点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且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的肺功能、躯干控制功能、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  相似文献   

16.
Hemiplegiaafterstrokecaninfluencelivingqualityofpatientsdirectly,wetookearlyrehabilitationinterventiononacutestrokepatientswithseverehemiplegia.Patients'motorfunctionswereim-provedapparently.Reportasfollow:1Subjectandmethod1.1Subject77strokecaseswerefromApril1999~January2002,allthepatientsaccordedwiththecriteriainstitutedonthefourthnationalcerebrovasculardiseasemeetingin1995.AllthecaseswereconfirmedbyCTthatinternalcarotidarterialsystemsupplementareaandinternalcapsu…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积分(iEMG)进行结局指标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BBS、FMA、MBI和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0),治疗后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治疗后干预组FAC步行功能分级3级及以上者所占比例、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支持联合目标设置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语言、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3月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目标设置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弹性支持,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语言功能以及运动功能等指标。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量表评估得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汉语失语检查表(ABC)、FuglMeyer(FMA)标准测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BC、FMA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弹性支持联合目标设置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其语言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理论联合中医适宜技术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4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健康信念理论联合中医适宜技术。比较两组患者ADL、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得分情况。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ADL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干预组FMA总分及上、下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干预组患者HADS焦虑、抑郁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6.7±1.3)分,高于对照组的(6.2±1.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信念理论联合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患者ADL和运动功能,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对偏瘫康复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发生及其对偏瘫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对住入本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神经心理学方法进行评测,确定18例单侧空间忽略患者为观察组,将27例无忽略的右侧大脑半球病变致脑卒中偏瘫患者列为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结果:观察组的MMSE评分在治疗后虽有提高(P<0.05),但其FMA、FIM评分无明显提高(P>0.05),治疗前后FMA、FIM、MMSE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单侧空间忽略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常规康复治疗无助于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