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27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7例均急性起病,以共济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征、交叉性感觉障碍为常见临床表现。MRI检查24例示延髓背外侧梗死及血管病变;24例行血管检查,其中4例不同程度椎动脉病变2,例显示小脑后下动脉闭塞,1例示椎动脉闭塞伴同侧小脑后下动脉狭窄。均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以延髓背外侧局部血供不足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MRI对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有助于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2.
孙家兰  王瑛  傅毅 《上海医学》2006,29(7):480-482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MRI)的关系。方法分析2j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颅MRI检查结果。结果本组部分患者有共济失调、眩晕、头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Horner征、面部感觉障碍、偏身感觉障碍。MRI检查结果显示,延髓上部损害是经典的斜带型,常伴随严重的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和面瘫;而下部的损害常位于延髓外侧的表面,表现为明显的眩晕、眼震和共济失调。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MRI的受累部位密切相关。充分认识这一点,对于尽快给予恰当的诊断、治疗及改善预后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是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眩晕、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共济失调、Horner征、水平眼震,可伴有呃逆,复视,对侧肢体轻瘫。影像学改变为延髓背外侧异常信号,合并小脑,桥脑,枕叶,丘脑异常信号。经积极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综合征系由小脑后下动脉供血障碍所致,典型临床表现有眩晕、交叉感觉障碍、Horner征、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和共济失调,头颅MRI检查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LMS)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例非典型性LMS患者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该病例除感觉障碍为非典型之外,其他症状均符合典型延髓背外侧临床表现,结合患者头颅磁共振提示延髓及小脑梗死,头颈部CTA提示双侧椎动脉颅内段混合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符合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诊断;患者于脑梗死急性期,积极内科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LMS属于临床少见病,临床症状多变,充分认识该病众多表现,以免误诊及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讨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及误诊原因和预后.方法 对15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好转痊愈9例,4例分别遗留轻度Horner征和交叉性感觉障碍,2例遗留吞咽困难需鼻饲流食.结论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床以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感觉障碍、同侧肢体共济失调、水平眼震、Horner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偶见呃逆、对侧锥体束征等症状,磁共振成像为本病确诊有效手段.该病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CT与MRI的特点。方法对18例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及头部CT与MRI检查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经头颅CT扫描仅1例显示小脑梗死,余17例未见异常。MRI检查的18例中有2例未见异常,16例可见延髓背外侧梗死,其中9例梗死病变仅限于延髓(其中7例病变仅限于延髓背外侧,2例病变侵及半侧延髓);6例延髓合并小脑梗死;1例延髓伴桥脑梗死。结论眩晕,交叉性感觉障碍,构音、吞咽困难,同侧Homer征及肢体共济失调是最常见的临床特征,部分病例伴第6、7、8对脑神经或锥体束受累的表现。头颅MRI检查优于CT。但并不是所有Wallenberg综合征MRI检查均有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对收治的30例老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3例,存活27例,临床痊愈20例。后遗症有饮水呛咳7例,轻偏瘫2例,行走不稳2例,合并抑郁2例。结论老年患者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情多为进展性,病情重,并发症多,多留有后遗症。MRI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及时诊断、早期治疗、采取综合诊治、积极预防并发症,可降低致残率、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延髓梗死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延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眩晕起病多见,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者病情相对较重.延髓部位的梗死以延髓背外侧多见,但预后均较好.少见的双侧延髓梗死及内侧梗死预后较差.结论延髓病变的预后与梗死部位密切相关,靠近背外侧的延髓梗死相对预后较好,双侧的延髓梗死预后不良,合并其他重要部位梗死及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诊断标准的5例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配合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3个月。结果:1例患者共济失调、感觉障碍及吞咽困难症状完全缓解,3例患者仅遗留少许感觉障碍,1例患者仍存在病灶侧的共济失调症状。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3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比研究。结果 意识障碍、瞳孔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或皮层盲、眩晕、肢体瘫痪、共济失调、记忆障碍为该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特征。影像学MRI特征: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合并梗死病灶为主。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同时具有幕上幕下多处梗死病灶的表现,结合头颅MRI检查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治疗及判定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延髓外侧梗死是常见的脑干梗死综合征之一,但在临床上其导致尿潴留的病例并不多见。本文回顾性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延髓外侧梗死致尿潴留的患者1例,患者以头晕、行走不稳为主要症状,同时发现存在急性尿潴留的临床表现,完善影像学检查后诊断为延髓外侧梗死;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及时予以患者静脉溶栓、导尿及其他对症治疗,约1个月后其自主排尿功能完全恢复。尽管延髓外侧梗死导致尿潴留的病例不常见,但应充分了解并提高对此类情况的认知,做到全面预判,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尿潴留的可能性及其预后,反之,在颅脑CT显示不佳、MRI完善不及时的情况下,对于眩晕症状明显而其他定位体征较少,同时又合并急性尿潴留的患者,也能给予脑干-延髓外侧部分-可能受损的提示,提高对后循环梗死的警惕和重视,给予及时、适当的处理,避免延治失治。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6例延髓梗死的临床特点及体征、MRI表现,与典型的延髓综合征进行对比探讨.包括3例延髓外侧梗死,3例延髓内侧梗死.不同部位的延髓梗死临床特点及体征各异,可表现为多种综合征,易误诊为延髓其他疾病,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在临床上影像学改变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在临床特征、影像学改变及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及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多以急性起病(32例),以头晕(30例)、恶心呕吐(21例)、吞咽困难(27例)、饮水呛咳(27例)、构音障碍(20例)、行走不稳(26例)、共济失调(22例)、Horner征(23例)、交叉性感觉障碍(27例)为常见临床表现;CT对本病后颅窝疾病分辨力差,无1例发现延髓病变,检出率低;磁共振分辨力高,无骨性伪影干扰,26例显示有延髓异常信号,均表现为长T1、T2信号,呈小片状或斑片状,条索状长T1、T2改变,更适用于本病的检查;治疗应按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常规综合治疗,结合对症治疗,治愈13例,好转15例,未愈4例,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14.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895年由Wallenberg首先报道,主要指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延髓背外侧部损害,使此处神经核团和传导束受累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近年来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对Wallenberg综合征的病因及病变部位有了新的认识。现对26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杜贇  张桂莲 《当代医学》2011,17(32):52-53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变血管部位及性质及临床表现,探讨二者关系。方法将5例临床确诊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人行头颅MRI检查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60%病例并非是小脑后下动脉闭塞而是椎动脉狭窄。结论血管病变部位及性质是决定本病临床表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并发症的诊治,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将38例脑干梗死患者神经体征与头颅CT及MRI对照,分析探讨本病的特点。结果:延髓及中脑梗死均具有交叉性麻痹,脑桥梗死则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可概括为四种类型:交叉性麻痹,四肢瘫,纯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并偏身感觉障碍。结论:MRI为诊断脑干梗死最有意义的检查,本病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黄龙玉  李洪波 《吉林医学》2013,34(14):2836-2837
目的:急性延髓梗死导致延髓外侧综合征患者采取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18例MRI显示为延髓上段背外侧区急性梗死病灶的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顽固性呃逆、球麻痹的护理,尽早进行康复锻炼的干预,家庭护理的正确指导。结果:收治了18例MRI显示为延髓上段背外侧区急性梗死病灶的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通过对患者的综合治疗及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结论: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做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顽固性呃逆、球麻痹等的护理,尽早进行康复锻炼的干预,家庭护理的正确指导,达到了患者的病情得到最大限度康复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延髓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对1例原发性延髓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病例以后组颅神经受损为主要表现,头颅CT未见异常,经MRI、DSA检查确诊,经内科保守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原发性延髓出血临床罕见,普通CT检查阳性率低、对疑似病例应早行MRI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脑干梗死的临床类型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并发症的诊治,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将38例脑干梗死患者神经体征与头颅CT及MRI对照,分析探讨本病的特点.结果:延髓及中脑梗死均具有交叉性麻痹,恼桥梗死则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可概括为四种类型:交叉性麻痹,四肢瘫,纯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并偏身感觉障碍。结论:MRI为诊断脑干梗死最有意义的检查,本病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桥臂梗死的临床、影像特点及治疗预后。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4年8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18例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性步态伴或不伴恶心呕吐、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障碍、听力下降、Horner综合征,部分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球麻痹,少数有锥体束受累表现。头颅MRI检查主要表现单侧桥臂伴或不伴其他后循环区长T1WI、长T2WI、弥散加权像高信号的梗死灶,其中1例为孤立的双侧桥臂梗死。本组病例经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良好,但桥臂梗死伴其他后循环区梗死预后较差。结论桥臂梗死在后循环梗死中少见,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及时的头颅MRI有助于确诊,经积极的治疗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