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的有效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30例(60耳)听力正常人(0.5~2 kHz气导平均听阈15.7±4.1 dB HL)为正常组,10例(20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0.5~2 kHz气导平均听阈35.7±8.4 dB HL)为病例组,均进行非镇静ABR测试和镇静ABR测试,比较两种ABR的潜伏期、波间期及反应阈。结果①正常组非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78±0.25、3.96±0.18、6.10±0.33 ms,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62±0.18、3.76±0.20、5.78±0.45 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1.98±0.32 ms,Ⅲ-Ⅴ2.13±0.37 ms,Ⅰ-Ⅴ4.05±0.08 ms)与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10±0.02 ms,Ⅲ-Ⅴ1.98±0.25 ms,Ⅰ-Ⅴ4.02±0.18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例组非镇静ABR波Ⅰ、Ⅲ、Ⅴ波潜伏期分别为1.71±0.29、4.06±0.08、5.90±0.18 ms,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72±0.14 ms、3.76±0.25 ms、5.77±0.59 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18±0.47 ms,Ⅲ-Ⅴ2.03±0.27 ms,Ⅰ-Ⅴ4.15±0.58 ms)与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00±0.10 ms,Ⅲ-Ⅴ1.98±0.39 ms,Ⅰ-Ⅴ4.12±0.38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非镇静ABR与镇静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镇静ABR测试结果与镇静ABR无差异,且波形分化好,易辨别,可方便、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正常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分析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的基本特征,为国内开展新生儿ABR检测及听力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对80名正常新生儿(160耳)的ABR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正常听力青年人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30dBpeSPL强度短声刺激下,正常新生儿波Ⅰ、波Ⅲ、波Ⅴ的检出率均为100%。波Ⅴ反应阈为61.94±6.87dBpeSPL,显著高于正常听力青年人。新生儿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均较正常听力青年人延长,波间期Ⅲ-Ⅴ/Ⅰ-Ⅲ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听力青年人。结论 70dBpeSPL短声是较为适宜的新生儿ABR听力筛选的声刺激;性别及左、右耳差异不影响新生儿ABR筛选;新生儿听觉通路存在一个不断完善的成熟过程,但其脑干上、下部的发育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相似文献   

3.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听性脑干反应的应用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患儿鼓膜置管术前、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的变化,探讨ABR测试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10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行鼓膜置管术前进行ABR测试,其中有30例(60耳) 术后再次行ABR测试,并与50例(100耳)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比较;另外将该30例(60耳)患儿根据鼓室分泌物黏稠度分两组,分泌物黏稠组16例(32耳),分泌物稀薄组14例(28耳),将两组ABR波Ⅴ阈值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0例(10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术前ABR波Ⅴ阈值及波Ⅰ潜伏期均正常者占13%,漏诊率为13%;波Ⅴ阈值正常占41%,轻度异常52%,中度异常7%;波Ⅰ潜伏期正常19%,72%波Ⅰ潜伏期延长,9%出现波Ⅰ缺失.术前OME组患儿的ABR波Ⅰ、Ⅲ、Ⅴ各波潜伏期比正常儿童延长,阈值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Ⅰ-Ⅲ、Ⅰ-Ⅴ波间期缩短,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ABR波Ⅴ阈值及波Ⅰ潜伏期均正常者占46.7%;波Ⅴ阈值正常占70.5%,轻度异常29.5%;波Ⅰ引出率100%,潜伏期正常占50.2%;OME组中术前、术后ABR各波潜伏期、波Ⅴ阈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波波间期比较无差异,术后听力有明显改善,但与正常组比较部分患儿波Ⅴ阈值仍高,波Ⅰ、Ⅲ潜伏期仍延长,Ⅰ-Ⅲ、Ⅰ-Ⅴ波间期缩短(P<0.05);分泌物黏稠组波Ⅴ阈值较稀薄组高.结论 单用ABR作为诊断OME的依据是有欠缺的,但大部分患儿可以通过该检查进行听力损失的评估,以了解鼓膜置管术后的听力状况及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腭裂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异常情况及听力障碍程度、性质.方法: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32例腭裂患儿的听觉阈值,各波潜伏期及阈值异常率,潜伏期延长的异常率.结果:腭裂患儿听觉阈值及各波潜伏期较正常儿显著提高和延长(P<0.01),阈值异常率为68.75%,腭裂患儿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听力障碍,半数以上为中、重度听力障碍.潜伏期延长的异常率为65.6%.患侧耳数Ⅰ、Ⅲ、Ⅴ波延长分别为30耳、18耳、32耳.腭裂患儿Ⅰ~Ⅴ波峰间期较正常儿童明显延长,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中枢传导通路功能障碍.不同类型及不同年龄腭裂患儿之间BAEP反应阈及异常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68.75%腭裂患儿存在听力障碍且大部分是传导性听力丧失,BAEP作为筛选适于低龄儿童听力的工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征。方法:对37例(74耳)重度OSAHS儿童(OSAHS组)进行ABR测试,并与20例(40耳)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OSAHS组患儿ABR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67±0.20)ms,(3.87±0.31)ms,(5.70±0.31)ms;对照组分别为(1.60±0.11)ms,(3.81±0.23)ms,(5.61±0.23)ms;2组比较,ABRⅠ波潜伏期的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OSAHS组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分别为(2.19±0.19)ms,(1.82±0.22)ms,(4.01±0.22)ms;对照组分别为(2.26±0.15)ms,(1.73±0.21)ms,(4.05±0.23)ms;2组比较,Ⅲ~Ⅴ波间期的延长及Ⅰ~Ⅲ波间期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OSAHS组波Ⅴ反应阈的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OSAHS患儿的ABR测试结果异常,提示OSAHS对耳蜗及听觉脑干的功能都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6.
小儿蜗后听觉神经损害的临床与听力学特征及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包含了听神经病在内的ABR严重异常、DPOAE正常为特征的蜗后听觉神经功能障碍小儿的临床与听力学特征及其可能的病损部位.方法 选取2002至2006年听力专科中ABR严重异常、DPOAE正常,排除中耳传导功能异常的患儿86例(165耳),年龄8 d~7岁,平均1岁1个月,入选为本研究对象.选择ABR严重异常、DPOAE异常、排除中耳病变的听功能障碍26例(29耳)患儿作为蜗性病变对照组,选择健康同龄儿童86例(166耳)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蜗后病变、蜗性病变、正常听力3组间ABR波Ⅰ、波Ⅲ、波Ⅴ潜伏期和振幅,以及Ⅰ~Ⅲ波间期等参数的异同.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 86例蜗后听神经损害患儿中,51例(59.3%)的病例新生儿期有高胆红素血症史,其中40例血中间接胆红素水平达重度标准,11例为轻中度;在首次就诊的原因中,主诉运动障碍者40例(46.5%),听力言语障碍者10例(11.6%);在伴随的疾病中,32例(37.2%)确诊伴随有脑性瘫痪.在86例165耳蜗后听觉神经功能障碍患耳中,103耳最大强度声刺激(103 dB)ABR无波分化,27耳仅见波Ⅰ分化,19耳仅见波Ⅴ分化,13耳见波Ⅰ+Ⅲ分化,3耳见波Ⅰ+Ⅴ分化.仅见波Ⅰ分化耳,其波Ⅰ潜伏期较正常听力耳延长,振幅较正常听力耳低矮(t值分别为-6.75和2.58,P值均<0.05);有波Ⅰ+Ⅲ分化耳,波Ⅰ潜伏期和振幅与正常听力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波Ⅲ潜伏期则较正常听力耳延长,振幅较正常听力耳低矮(t值分别为-2.77和3.63,P值均<0.05),Ⅰ~Ⅲ波间期较正常听力耳Ⅰ~Ⅲ波间期延长(t=-2.99,P<0.05).结论 在蜗后听觉神经功能损害类型中,最常见的类型为ABR从波Ⅰ开始就严重异常,即听神经病,其病变主要在第Ⅷ颅神经听支;仅见波Ⅰ分化耳,其病变部位主要在第Ⅷ颅神经听支以后;ABR有波Ⅰ+波Ⅲ分化耳,主要病变部位在波Ⅲ的发源神经核团,即上橄榄核以后的听觉神经通路.振幅低矮的波Ⅴ不是听神经病独有的特征.高胆红素血症导致的蜗后听觉神经系统病变的病例中,其受侵害部位的先后次序可能为大脑皮层、腩干听觉神经核团、第Ⅷ对颅神经听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获取6月龄内婴儿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正常值范围并分析其特点.方法 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对听力正常、出生40天~7月龄的60例婴儿进行ABR检测,根据平均年龄分为A(6周龄)、B(3月龄)、C(6月龄)组,每组20例(40耳);对照组为听力正常的成人20例(40耳),平均年龄25.2岁.对各组的ABR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组100 dB nHL ABR的波Ⅰ、Ⅲ、Ⅴ潜伏期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A组:1.49±0.08、4.42±0.16、6.61±0.25 ms;B组:1.47±0.07、4.35±0.20、6.50±0.25 ms;C组:1.45±0.07、4.17±0.15、6.32±0.22 ms;对照组:1.45±0.07、3.79±0.11、5.49±0.20 ms;三组婴儿80 dB nHL ABR的波Ⅰ、Ⅲ、Ⅴ潜伏期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A组:1.63±0.08、4.52±0.17、6.74±0.26 ms;B组:1.64±0.11、4.44±0.20、6.67±0.26 ms;C组:1.60±0.11、4.27±0.16、6.43±0.24 ms.随刺激声强度降低,ABR各波潜伏期延长.各月龄组婴儿的波Ⅲ、Ⅴ潜伏期、Ⅰ-Ⅲ、Ⅰ-Ⅴ波间期均比成人延长,且随婴儿月龄增加逐渐缩短,但6月龄时仍未达到成人水平.各月龄组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月龄婴儿的波Ⅰ潜伏期与成人相近;各月龄婴儿的ABR反应阈无明显差异,且与成人相近.  相似文献   

8.
3月婴正常ABR和40Hz AERP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3月龄婴儿正常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40 Hz听觉相关电位(40 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0 Hz AERP)的特点及正常值范围.方法对30例听力学检查正常的3月婴进行ABR和40 Hz AERP检测,总结其特点及ABR正常值范围,讨论性别、耳别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 3月婴ABR波Ⅰ、Ⅲ、Ⅴ潜伏期的正常值范围分别是1.763±0.315、4.440±0.278、6.631±0.565 ms;无性别及左右耳差异(P>0.05).30 dB nHL短声(click)刺激下右耳ABR波Ⅴ振幅明显大于左耳,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40 Hz AERP同ABR一样容易引出,二者联合应用可作为3月婴听损伤的诊断性检查.结论听觉系统的发育在婴儿阶段就显示出某些成人的特点.建立3月龄婴儿ABR和40 Hz AERP的正常值标准,可为听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随访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听力损失较少的听神经瘤(平均损失36.9dB)6例与同等听力损失的内耳感觉神经性聋(平均损失36.3dB)6例,就其ABR的以下各参数进行比较;①波Ⅰ、波Ⅲ、波Ⅴ的潜伏期;②波Ⅰ~Ⅲ间潜伏期,波Ⅰ~Ⅴ间潜伏期;③两耳波Ⅴ潜伏期差,两耳波Ⅰ~Ⅴ间潜伏期差;④波的再现性。结果:①波Ⅰ、波Ⅴ潜伏期的绝对值:听神经瘤波Ⅰ潜伏期的平均值为1.98ms,比正常者1.9ms仅稍延长;耳蜗性聋波Ⅰ潜伏期延长,其平均值为2.1ms。听神经瘤波Ⅴ潜伏期为6.9ms(6.0~7.7ms),比正常者延长,耳蜗性聋为6.2ms(5.6~6.9ms),也有延长的病例,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听力正常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特征及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与ASD严重程度分级的关系。方法 (1)将55例(110耳)听力正常ASD儿童和月龄、性别相匹配的55例(110耳)典型发育(typical development, TD)儿童,按月龄分为≤24月龄(22耳)、25~36月龄(40耳)、37~48月龄(28耳)及>48月龄(20耳)四个亚组。比较听力正常ASD儿童与TD儿童的ABR潜伏期和波间期是否存在差异。(2)根据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将ASD儿童按照严重程度分级,探究听力正常ASD儿童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与其严重程度分级是否相关。结果 (1)≤24月龄时,ASD与TD儿童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5~36月龄时,与TD儿童相比,听力正常ASD儿童波Ⅲ潜伏期及Ⅰ-Ⅲ、Ⅰ-Ⅴ波间期显著延长;37~48月龄时波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显著延长;>48月龄时波Ⅴ潜伏期及Ⅲ-Ⅴ、Ⅰ-Ⅴ波间期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