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舌的淋巴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80具小儿尸体上,用器官内淋巴管注射方法,观察了舌器官内淋巴管及其淋巴流向。舌前及舌后背侧粘膜只有单层毛细淋巴管网,舌体背侧和舌下面粘膜存有浅、深两层毛细淋巴管网。舌前部淋巴管多半注入颏下淋巴结和下颌下淋巴结,舌中央部淋巴管多是注入平对舌动脉起点高度的颈深上淋巴结及下颌下淋巴结,舌侧部淋巴管主要注入下颌淋巴结和颈静脉二腹肌淋巴结,舌后部淋巴管全部注入颈静脉二腹肌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心脏的淋巴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在63具胎儿及小儿尸体上,用心外膜下淋巴管注射的方法,观察了心外膜下毛细淋巴管的配布情况,以及心外膜下淋巴管的走行及所注入的淋巴结。2.在心室外膜下可分出深浅两层毛细淋巴管网;但在胎儿及新生儿则仅有一层。心室外膜下毛细淋巴管注入心室外膜下淋巴管;后者最后合成左、右淋巴干。心房的外膜下仅有一层毛细淋巴管网,注入心房外膜下淋巴管;后者注入冠状沟内的淋巴管,而合入左、右淋巴干,一部分可直入左支气管肺淋巴结或气管前淋巴结。 3.左淋巴干多是经过肺动脉后淋巴结(14例),而入左支气管肺淋巴结、气管权淋巴结及气管右侧的气管旁淋巴结;一部分直入左支气管肺淋巴结(9例)、气管权淋巴结(4例)及右支气管肺淋巴结((1例)。 4.右淋巴干多是注入主动脉弓淋巴结(15例),或经主动脉前淋巴结(4例)再入主动脉弓淋巴结;少数例入肺动脉后淋巴结(3例)及右支气管肺淋巴结(1例)。 5.有3例,右淋巴干在肺动脉的后方合入左淋巴干。另外3例,左、右淋巴千在左支气管肺淋巴结、肺动脉后淋巴结或右支气管肺淋巴结相遇。 6.左淋巴干收纳左心大部分及右心室靠前纵沟部分的淋巴,右淋巴干收集右心大部分及左心室靠后纵沟部分的淋巴;但心房及动脉圆锥处的一部分淋巴管,可不入左、右淋巴干,l}接注入局部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患儿女,75天。发现口腔内肿物49天于1998年5月11日入院。患儿出生后即有睡眠打鼾,第26天发现口腔内有一花生米大小的灰红色肿物,无出血及增大,吮奶无明显障碍。体检:患儿轻度贫血貌,发育稍差。咽部检查发现自鼻咽部左侧突入口咽部约2.5cm×1.2...  相似文献   

4.
男性,39岁。临床症状为鼻塞,偶有涕中带血。耳鼻喉科检查,鼻咽顶前部见一灰白色圆形肿物,2.5×2.5cm,阻塞后鼻孔,肿块有蒂。X线颅底正侧位及高位颈椎、蝶鞍分层摄片未见占位或破坏性病变。病理:镜下见肿瘤有包膜,被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是小叶状、肿瘤细胞分化成熟,体积较大,圆形或多  相似文献   

5.
关于心脏内淋巴系的研究,近年来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为进一步探讨哺乳动物心淋巴系,本文对山羊心淋巴系及其局部淋巴结进行了观察。取同一产区山羊心43例为实验标本,其中带胸廓及全胸脏器标本13例。将30%普鲁士蓝氯仿溶液,用4.5号针头,注入心外膜下,按心耳、心房面及左、右缘多点注射。经10%福尔马林固定一周后,进行解剖、观察,并绘图与摄片,记录了心外膜下淋巴管、心输出淋巴干及淋巴经路与所注入的胸腔淋巴结群。观察结果主要为:左右心室外膜下淋巴管丰富,并按一定注入方向合成集合淋巴干。其输出淋巴干一般有左后干与右干两条,均与心底大血管关系密切。左后干(43例,出现率100%)起  相似文献   

6.
<正> 上肢淋巴系的研究,国外已有文献报导,主要是形态学的基本结构探讨,因为当时显微外科尚未发展到这个领域,还没有涉及到显微淋巴外科应用解剖的研究。从使用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淋巴管阻塞性疾患以来,在显微外科上开辟了一个手术治疗的新领域。为了配合中山医学院显微外科组开展这项临床工作,我们从应用解剖角度,对上肢淋巴系做了研究,提供了形态学有关资料,希能对显微淋巴外科的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正> 下肢淋巴系的研究,国外已有资料报导,主要是形态学的基本结构探讨,因当时显微外科尚未发展到这个领域,还未涉及到应用解剖的研究。自从1662年Cockett开始作淋巴管静脉吻合的尝试,到1977年O′Brien报导了用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阻塞性水肿以来,在显微外科上开拓了一个手术治疗的新领域。为了配合中山医学院显微外科小组开展这项临床工作,我们从应用解剖角度,在10个新鲜的下肢上,用间接注射法,对下肢淋巴系作了研究。本文准备介绍淋巴系一些基本知识和临床应用,并提供形态学资料,希能对淋巴管显微外科的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对6例人胎鼻咽粘膜与耳垂皮下淋巴毛细管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将该处淋巴毛细管的细胞间连结的结构与类型作了定量分析。观察结果:在鼻咽粘膜淋巴毛细管中,开放型、并有重叠状与毗连状结构的连结,其数量较之耳垂皮下者明显为多。鼻咽粘膜淋巴毛细管的这种特点可能与鼻咽癌早期淋巴道转移有关。因为很显然肿瘤细胞比较容易通过这些连接而形成肿瘤浸润。当然,肿瘤浸润与转移的机制与很多因素有关,本组由于材料不多,仅提供实验结果作为探讨。  相似文献   

9.
回盲部的淋巴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盲部是炎症及肿瘤的易发部位,而这些疾患的蔓延或转移常和该部的淋巴系统有关,因此早在 Clado 就观察了阑尾的淋巴管。Lockwood、Polya 和 Navratil、Batels 以及 Franke 等也相继作了一些研究,但观察材料不多,叙述不够详尽,意见也很不一致。松本在12具胎儿尸体上观察了盲肠及阑尾的淋巴管。在20具尸体上研究了回盲部的淋巴流向以及小肠和大肠间的淋巴联系。此外,在腹腔淋巴结的研究中,也提到和回盲部有关的淋巴结。考虑到过去研究中关于回盲部淋巴管及局部淋  相似文献   

10.
浆细胞是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由肿瘤性浆细胞组成的孤立性局限性病变.骨髓外浆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恶性疾病,在骨髓内无原发病灶,血尿检查基本正常,也称髓外浆细胞瘤,现将我院遇到的1例鼻咽部浆细胞肉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3岁半。因鼻阻ZO天伴吞咽困难4天,于1995年1月28日入院。体检:双鼻腔后方及咽腔内见有息肉状、灰白色新生物堵塞鼻腔。行鼻息肉摘除术。病理检查:淡黄色息肉状软组织总体积约为7cm:<6scrnX2.scrn。切面呈粘液水肿状。镜下:肿瘤被覆完整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下疏讼水肿呈息肉状。靠近上皮处可见几层排列较密集的瘤细胞,即“形成层”。瘤细胞较小,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呈短梭形、椭圆形或圆形。胞浆嗜伊红性,多少不等,个别细胞可见横纹。核嗜碱性,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多见。病理诊断:鼻咽部葡萄状肉…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鼻咽部腺癌( nasopharyngeal adenocarcinoma, NAC)发病率低,约占鼻咽部肿瘤0.48%。该文对原发性NAC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分型和细胞起源、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等相关资料以及与EBV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原发性NAC,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 T检测鼻咽部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10例鼻咽部肿瘤的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其C T片的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4例鼻咽癌患者,4例纤维血管瘤患者,2例脊索瘤患者,对患者出现鼻咽部局部改变的情况进行全面和统计和分析。结果其中鼻咽癌患者早期的主要CT表现为鼻咽部的软组织发生变化,在晚期,患者鼻腔内出现软组织块影,附近的骨质已经受到损害。其中纤维血管瘤患者,通过对其鼻咽部出现肿块,骨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对其进行增强扫描,显示肿块明显增强。对于脊索瘤患者,其鼻咽部软组织出现密度肿块,较大范围的骨质受到损害。结论通过对鼻咽部肿瘤的患者进行CT检测,能够对鼻咽部肿瘤的具体形态特征及附近骨质受到破坏的情况,进行全面、正确的显示,CT检测有利于鼻咽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鼻咽粘膜慢性炎症、癌前病变和鼻咽癌端粒酶(telomerase)活性水平及强弱的检测 ,探讨端粒酶活化在鼻咽癌多阶段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可能作用 ,为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对鼻咽部良、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表达进行比较 ,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方法 :采用非放射性梯度稀释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检测鼻咽癌各阶段活检标本和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实验数据用 SPSS统计分析。结果 :1鼻咽粘膜慢性炎症、癌前病变及鼻咽部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 2 0 % (2 / 10 )、10 0 …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37岁,因鼻塞1个月、右颈部淋巴结肿大7天入院.查体:鼻翼无煽动,双侧鼻腔内见分泌物,鼻咽顶部见一肿物,大小约2.5 cm×2.2 cm×1.8 cm,触之易出血.右颈部扪及肿大淋巴结5枚,直径约1.5~4.5 cm,活动差,无压痛,其它体格检查无特殊.鼻内镜示鼻咽部肿大,表面糜烂,触之易出血,考虑鼻咽部恶性肿瘤可能.  相似文献   

16.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是鼻咽部蝶骨底和枕骨、梨骨骨膜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并不多见,但瘤体生长迅速,血管丰富,易侵蚀颅底骨质,并向鼻窦、眼眶及颅底扩展[1].其好发于16~25岁的男性青年,故又称"男性青春期出血性鼻咽纤维血管瘤".  相似文献   

17.
1.在65具尸体上,用多色淋巴管注射的方法,观察了胃与十二指肠壁内淋巴管网的吻合以及二器官的输出淋巴管所汇入的淋巴结。 2.大多数例(87%)的胃粘膜下淋巴管网越过幽门而与十二指肠粘膜下淋巴管网吻合,在胃与十二指肠的粘膜下淋巴管网间不存有明显的界限。 3.在50例浆膜下淋巴管注射标本中,仅见到三例(6%)胃与十二指肠的浆膜下淋巴管相吻合。 4.大多数例(72%)胃的输出淋巴管与十二指肠的输出淋巴管在幽门下淋巴结、幽门上淋巴结、肝淋巴结、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或腹腔淋巴结汇合。  相似文献   

18.
解剖新生儿和婴儿尸体103具。胃胰襞左部内胃胰淋巴结群中的后中淋巴结(4.5×3×1.2毫米)为最大的一组结;接受胃左淋巴结群的输出淋巴管。胃胰襞右部中的肝总动脉结(5.7×5×2)和门静脉后淋巴结(10×3.5×1.8);接受胃幽门部,十二指肠上部、胰头部、胰体部和肝胆部淋巴管。  相似文献   

19.
狗腹腔器官淋巴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0%普鲁士蓝溶液做淋巴管间接注射法,观察了16只成狗腹腔器官的淋巴系。结果表明;肝淋巴管全由肝门走出,注入肝总淋巴结,少部分注入肝右淋巴结或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相似文献   

20.
国人肾蒂淋巴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运厚  徐世杰 《解剖学报》1989,20(4):369-3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