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IκB激酶-β(IKK-β)在失血性休克继发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失血性休克家兔模型;分离培养肝脏枯否氏细胞(KC),用原位杂交方法(ISH)、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KC中IKK-β mRNA表达、核因子(NF)-κB活性和KC培养液上清中TNF-α含量.并进行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光镜检查.结果模型组KC中IKK-β的mRNA表达(0.17±0.04)、NF-κB活性(1.72±0.36)和培养液上清中TNF-α含量(300.05±30.86) ng/L较对照组[IKK-β(0.02±0.01)、NF-κB(0.31±0.10)、TNF-α(134.85±12.09) ng/L]明显增高(P均<0.01).模型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结论 IKK-β介导NF-κB活化诱发细胞因子释放在失血性休克诱发肝脏损害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IκB激酶 β( IKKβ)在失血性休克肝脏损伤中可能的病理机制以及山莨菪碱 ( 6 5 42 )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失血性休克和内毒素双项打击制备家兔休克模型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 ( ISH)结合原位定量分析检测肝枯否细胞 ( KC)中 IKKβ的 m RNA表达 ;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 ( EMSA)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EL ISA)分别检测 KC中 NFκB活性和细胞培养液上清中 TNFα含量 ,并进行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光镜检查。结果 :休克组 KC中 IKKβ的 m RNA表达 ( 0 .2 1± 0 .0 3)、NFкB活性 ( 2 .2 9± 0 .2 5 )和培养液上清中TNFα含量〔( 5 6 0 .2 1± 31.0 4) ng/ L〕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 P均 <0 .0 1)。 6 5 42能明显降低 IKKβm RNA的表达 ( 0 .14± 0 .0 3)、NFκB的活性 ( 1.35± 0 .17)以及 TNFα的含量〔( 30 0 .79± 2 3.47) ng/ L〕,P均 <0 .0 1,并能减轻肝脏组织的损伤程度。结论 :IKKβ激活在失血性休克和内毒素导致的肝脏损伤中起关键作用 ;6 5 42通过抑制 IKKβ表达 ,影响 IKKβ、NFκB和 TNFα信号转导通路 ,发挥对失血性休克继发肝脏损害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IκB激酶 - β(IKK - β)在失血性休克继发肝脏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失血性休克家兔模型 ;分离培养肝脏枯否氏细胞 (KC) ,用原位杂交方法 (ISH)、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 (EMSA)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分别检测KC中IKK - βmRNA表达、核因子 (NF) -κB活性和KC培养液上清中TNF -α含量。并进行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光镜检查。结果 模型组KC中IKK - β的mRNA表达 (0 1 7± 0 0 4 )、NF -κB活性 (1 72± 0 36 )和培养液上清中TNF -α含量 (30 0 0 5± 30 86 )ng/L较对照组 [IKK - β(0 0 2± 0 0 1 )、NF -κB(0 31± 0 1 0 )、TNF -α(1 34 85± 1 2 0 9)ng/L]明显增高 (P均 <0 0 1 )。模型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结论 IKK - β介导NF -κB活化诱发细胞因子释放在失血性休克诱发肝脏损害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组织受体水平探讨核因子-κB(NF-κB)、IκB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组织中的变化及其在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健康Wistar大鼠36只,采用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只,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组30只.动态观察伤后0.5、2、4、6、8 h大鼠肝组织核因子-κB、IκB、肝脏病理、肝功能、TNF-α、IL-6等变化.肝组织NF-κB采用EMSA法测定结合活性、IκB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其蛋白含量,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结果 NF-κB的活性伤后迅速升高,伤后2 h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4±0.7) vs (2.3±0.4),P<0.01];伤后6 h达到高峰,和正常组相比,P<0.01[(43.4±4.6) vs (2.3±0.4),P<0.01].IκB伤后迅速降低,伤后2 h和正常对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7.0±2.0) vs (26.4±2.2),P<0.01].伤后6 h继续下降至比较低的水平,和正常组相比,P<0.01[(6.5±1.1) vs (26.4±2.2),P<0.01].TNF-α、IL-6伤后逐渐升高,并于伤后6 h达到高峰:和正常组相比,P<0.01[TNF-α,(173.7±12.1) vs (30.8±1.8)pg/ml,P<0.01;IL-6,(175.5±12.5) vs (10.4±0.7)pg/ml,P<0.01].光镜下伤后4~8 h肝窦内有少许淤血,有散在炎性细胞浸润;血清ALT、TB伤后4 h开始增高,和正常组相比,P<0.01[ALT,(640.6±80.2) vs (536.8±60.0)nmol·L-1,P<0.01;TB,(4.7±1.1) vs (1.6±0.2)mol/L,P<0.01];白蛋白伤后4 h明显下降,和正常组相比,P<0.01[(13.3±1.6) vs (20.6±3.4)g/L,P<0.01].结论 NF-κB及其抑制蛋白IκB参与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损伤的发生;且NF-κB增高越多、IκB减少越明显,肝损害越重.提示NF-κB及其IκB在严重创伤休克后肝组织细胞损伤与抗损伤机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抑制核因子-κB(NF-κB)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创伤失血性休克肝组织中的变化及其对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健康Wistar大鼠66只,采用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创伤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只,创伤休克组30只,NF-κB抑制伴创伤休克组30只,NF-κB抑制采用致伤前1 h腹腔注射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200mg/kg.动态观察伤后0.5、2、4、6、8h大鼠肝组织NF-κB、HSP70、肝脏病理、肝功能、TNF-α、IL-6等变化.NF-κB采用EMSA法测定结合活性,HSP70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其蛋白含量,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结果 NF-κB的活性伤后迅速升高,伤后6 h达到高峰;HSP70伤后2 h较正常对照相比[(10.8±1.1)、vs.(4.7±0.5),P<0.01],伤后6 h达到高峰,和正常组相比[(23.0±1.7)vs.(4.7±0.5),P<0.01].TNFα、IL-6伤后逐渐升高,并于伤后6 h达到高峰,和正常组相比[TNF-α(173.7±12.1)vs.(30.8±1.8)pg/ml,P<0.01;IL-6(175.5±12.5)vs.(10.4±0.7)pg/ml,P<0.01];伤后8 h光镜下可见肝窦内淤血明显,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ALT、TB伤后4 h开始增高,8 h达到峰值,和创伤组相比[ALT(640.6±80.2)vs.(536.8±60.0)nmol-1·L-1,P<0.01;TB(4.7±1.1)vs.(1.6±0.2)mol/L,P<0.01].抑制NF-κB再致伤后,HSP70在肝组织中表达仍然较高,但在伤后各个时相点的表达均较未抑制NF-κB创伤性休克伤组明显回落;伤后6 h和创伤组相比[(16.9±4.4)vs.(23.0±1.7),P<0.05].TNF-α、IL-6伤后各个时相点均迅速回落,伤后6 h,和创伤组相比[TNF-α(135.2±10.2)vs.(173.7±12.1)pg/ml,P<0.05;IL-6(113.0 4±10.8)vs.(175.5±12.5)pg/ml,P<0.05];肝脏大体淤血、肿胀明显减轻;伤后8 h光镜下可见肝细胞变性明显好转,肝窦内淤血减轻,仅见少许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伤后4 h,血清ALT、TB即明显下降,和未抑制组相比[ALT(540.8±66.2)vs.(640.6±80.2)nmol-1·L-1,P<0.05;TB(2.3±0.3)vs.(4.7±1.1)mol/L,P<0.05].结论 NF-κB、HSP70参与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损伤与抗损伤的发生,抑制NF-κB的活性有助于减轻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脏的急性损害,NF-κB、HSP70可作为反映创伤休克后肝脏损害程度的重要应激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的变化以及不同方式液体复苏对其的影响。方法将32只成功复制的失血性休克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无液体复苏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每组8只;比较各组的救治疗效,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PBMC中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大鼠的存活时间较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及无液体复苏组明显延长(P均〈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大鼠72h存活率明显高于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和无液体复苏组,但低于对照组(P均〈0.05)。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创伤后60min和120min PBMC中NF—κB活性均较创伤前有明显升高,且120min较60min也明显升高(P均〈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F~κB活性明显低于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和无液体复苏组(P均〈0.05);死亡组创伤后60min和120min NF—κB活性明显高于存活组(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的72h死亡率;PBMC中NF—κB活性与预后密切相关,NF—κB活性高则提示预后不良,而限制性液体复苏时NF-κB活性明显降低,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感染性脑水肿大鼠核转录因子一xB(NF—xB)活化及NF-κB抑制蛋白-α(I-κBa)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制备百日咳菌液大鼠感染性脑水肿模型。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S组)、感染性脑水肿组(BE组)及热休克处理组(HSP组),各组分别于注射百日咳菌液或生理盐水4、8和24h处死,取脑组织,采用Western印迹杂交分析法检测脑组织HSP70及I-κBa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检测法(EMSA)检测神经细胞核提取物NF-κB活性。结果在热休克处理后,HSP组各时间点HSP70表达明显增加,与NS组和BE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在BE组各时间点中,NF-κB均显示明显的滞留条带,提示NF-κB活性明显增强,而I-κBα表达则明显减低。HSP组各时间点中,NF-κB滞留条带与BE组比较明显减低,而I-κBα表达则明显增强。结论HSP70表达增加可抑制NF-κB活化及I-κBα蛋白降解,提示HSP70对感染性脑水肿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活化及I-κBα蛋白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组织细胞受体水平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脏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致严重创伤模型,动态观察伤后8h大鼠肝组织GR、HSP70、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肝脏病理等变化。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肝组织GR、HSP70含量,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单纯股骨骨折伤后,肝组织GR含量于伤后1h即开始下降,6h降至最低,8h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创伤合并休克后,GR下降更加明显。HSP70在单纯股骨骨折伤后迅速增加,6h达到峰值,8h仍持续在较高水平;创伤合并休克后,HSP70升高更加显著。单纯股骨骨折伤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和白蛋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但创伤合并休克后4h和2h血清ALT和TB分别开始明显增高(P均d〈0.01),白蛋白则均下降(P均〈0.01)。创伤合并休克后6h肝脏镜下肝窦内即出现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GR不足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脏继发性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SP70可能参与了肝组织细胞抗损伤机制的启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病理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的变化以及不同液体复苏对其影响.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Sham)组、休克(Shock)组、乳酸林格液复苏(RL)组、羟乙基淀粉复苏(HES)组、自身血液复苏(BL)组,每组8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再复苏大鼠模型.采集心脏组织,观察病理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Sham组相比,其余各组心肌组织中NF-κB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且心肌有不同程度的损伤;BL组心肌NF-κB的表达增加明显低于RL、HES组(P<0.05),心肌损伤的程度也较轻.结论 不同液体复苏均可使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组织NF-κB的表达和损伤程度明显降低,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自身血液与乳酸林格液和羟乙基淀粉相比,是较理想的失血性休克的复苏液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R)、核因子-κB(NF-κB)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组织中的变化、相互关系,及其对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健康Wistar大鼠96只,采用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创伤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只,创伤休克组30只,GR阻断伴创伤休克组30只,NF-κB抑制伴创伤休克组30只.动态观察伤后0.5、2、4、6、8 h大鼠肝组织GR、NF-κB,肝脏病理,肝功能,血清TNF -α、IL-6等变化.GR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蛋白含量,NF-κB采用EMSA法测定结合活性,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肝组织GR的蛋白含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2 h即开始下降,4 h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1),6 h降至最低,8 h仍显著低于正常(P<0.01);NF-κB的活性伤后迅速升高,伤后6 h达到高峰(P<0.01).光镜下伤后4~8 h肝窦内少许淤血,有散在炎性细胞浸润;血清TNF-α、IL-6、ALT、TB伤后4 h 开始增高.GR阻断后再致伤,NF-κB在伤后各个时相点的表达均较未阻断有明显增高,光镜下伤后2 h肝窦内即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血清TNF-α、IL-6、ALT、TB在伤后2 h即有明显升高(P<0.01).抑制NF-κB再致伤后,GR在伤后肝组织中的表达增强,TNF-α、IL-6伤后各个时相点均迅速回落,光镜下伤后4~8 h肝细胞变性明显好转,肝窦内见淤血减轻,仅见少许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伤后4 h,血清ALT、TB即明显下降.结论 GR、NF-κB参与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损伤的发生,阻断GR使NF-κB的表达增强,肝损害程度加重;抑制NF-κB使GR表达增加,肝损害程度减轻.提示GR及NF-κB在严重创伤休克后肝组织细胞损伤过程中关系密切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热休克预处理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心肌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1mmol/L的过氧化氢(H2O2)作用于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用总抗氧化能力检测试剂盒及福林酚法检测心肌细胞中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αB晶状体蛋白、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物(IκB)含量;免疫组化检测NFκB及HSP70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结果1与H2O2(1mmol/L,3h)损伤组比,热休克预处理组(43℃1h,恢复6h)的总抗氧化能力明显增加(P均<0.01);2心肌细胞经热休克预处理(43℃1h)后3h,HSP70、αB晶状体蛋白、IκBα的表达均增加,6~12h达高峰,并可维持至24h;3与正常心肌细胞比较,H2O2(1mmol/L)处理的心肌细胞中IκBα的含量明显下降,而热休克预处理则可抑制H2O2所致的这种变化;4H2O2(1mmol/L,30min)可使心肌细胞胞质中的NF-κB及HSP70向胞核移位,若先经热休克预处理(43℃1h,恢复6h)则可使这种移位显著减少。结论热休克预处理可抑制H2O2所致的心肌细胞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诱导HSP70、αB晶状体蛋白及IκBα的表达,从而抑制NF-κB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功能蛋白p62参与调控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NF-κB活性的机制。方法选取人恶性黑色素瘤标本20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0、p65、p62表达。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转染p62-siRNA特异性表达载体。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western blot检测p62蛋白表达,NF-κ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检测NF-κB活性。结果 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p50与p65、p65与p62表达呈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375细胞转染p62-siRNA特异性表达载体24h、48h和72h,p62蛋白表达、细胞生存率和NF-κB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人恶性黑色素瘤中p62表达与NF-κB高表达呈正相关,降低p62表达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降低A375细胞存活率,表明p62参与NF-κB活性调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中NF-κB与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测定30例哮喘患儿在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水平,并与正常儿童做对照.结果①哮喘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NF-κB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②哮喘患儿在缓解期NF-κB水平较急性发作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F-κB可能参与了哮喘发作的病理过程,其水平的高低可能与哮喘的活动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芦荟多糖(AP)预处理对初进高原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海马组织核因子-κB (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及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250 ~ 300 g.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n=8):假手术(Sham)组、休克(Shock)组和芦荟多糖预处理(AP)组,AP组按剂量分为0.75 mg/ kg (AP1)、1.50mg/kg (AP2)和3.00 mg/kg (AP3)3个亚组.Sham组仅行动静脉穿刺,不放血;Shock组仅放血,无液体复苏;AP1、AP2、AP3组分别于放血前30 min股静脉注射不同剂量AP.采用股动脉放血法制备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15 min内使平均动脉压降至(35±5) mmHg(1 mmHg=0.133kPa),通过放血或自体血回输维持此水平60 min.于复苏后3h,放血处死大鼠,冰上取脑分离海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组织NF-κB和ICAM-1的表达,并用TUNEL法检测海马组织细胞凋亡.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Sham组比较,Shock组海马组织NF-κB表达水平(5.03±0.42)和ICAM-1表达水平(4.14±0.29)增高,海马组织细胞凋亡数(44.3±7.2)增加(P <0.05);Shock组和AP1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Shock组比较,AP2组海马组织NF-κB表达水平(3.12±0.34)和ICAM-1表达水平(2.93 ±0.21)降低,海马组织细胞凋亡数(24.8±3.6)减少(P <0.05);AP2和AP3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芦荟多糖预处理可抑制初进高原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海马组织NF-κB与ICAM-1表达和减轻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程度.  相似文献   

15.
核因子-κB在大鼠内毒素休克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大鼠内毒素休克中的作用。方法 静脉注射脂多糖(LP)建立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于LPS注射后1、2、4、6h取血,运用ELISA法检测单个核细胞中NF-κB活性、血清中TNF-α及几-6水平,并观测平均动脉压(MAP)、肺脏和肝脏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LPS注射后,血清TNF-α浓度明显升高,2h最明显,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IL-6浓度于LPS注射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MAP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各时间点增多显著低于对照组。内毒素休克大鼠的病理结果显示,肺泡出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脏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NF-κB可通过上调NTF-α及IL-6的表达,在内毒素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肺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54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芪组,每组18只,对照组生理盐水5.0 mL/kg尾静脉注射,模型组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5.0 mg/kg复制急性肺损伤模型,30 min后黄芪组给予黄芪注射液10 g/kg,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制模后2、6、12 h处死大鼠,心脏取血、留取肺组织标本,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W/D),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NF-α、IL-6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70和NF-κBp65蛋白表达量.结果 模型组肺间质及肺泡明显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黄芪组肺间质及肺泡充血水肿明显减轻,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黄芪组各时间点肺组织W/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肺组织W/D 12 h达高峰;黄芪组肺组织W/D 12 h下降程度最大,明显低于模型组各时间点(P<0.01).模型组、黄芪组各时间点血清TNF-α、IL-6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血清TNF-α、IL-6浓度6 h达高峰;黄芪组血清TNF-α、IL-6浓度12 h降至最低,明显低于模型组各时间点(P<0.01).模型组、黄芪组各时间点HSP70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HSP70蛋白表达量6 h达高峰;黄芪组HSP70蛋白表达量12 h达高峰,明显高于模型组各时间点(P<0.01).模型组、黄芪组各时间点NF-κBp65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NF-κBp65蛋白表达量6 h达高峰;黄芪组NF-κBp65蛋白表达量12 h降至最低,明显低于模型组各时间点(P<0.01).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能通过提高HSP70表达,从而抑制NF-κB活性,下调TNF-α、IL-6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发挥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ECMO)通过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LR4/NF-κB)通路对延迟复苏失血性休克兔肠损伤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 50只新西兰大白兔,取10只为对照组,40只采用股动脉放血法制备延迟复苏兔模型,36只存活兔随机分为休克组、常规复苏组、ECMO复苏组和ECMO+TLR激动剂组,每组9只.休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肺组织炎症反应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 采用失血性休克∥R家兔模型,进行动脉血气、肺湿/干(W/D)比值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C3a、C5a、白蛋白含量和中性粒细胞数量的测定,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光镜检查。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象分析检测肺组织IKK-βmRNA表达、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肺组织IKK-βmRNA表达、NF-κB活性和BALF中上述各项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肺组织明显炎症病理改变。结论 NF-κB信号通路激活诱发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释放可能是I/R过程中脏器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王谦  宋勇  施毅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5):295-298,I0001
目的探讨特异性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抗体(22E9)和地塞米松(DEX)对失血性休克诱导急性肺损伤(ALI)小鼠肾、肝、心、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为失血性休克继发的多器官损伤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C57BL/6雄性小鼠20只,用心脏穿刺致失血性休克诱导ALI小鼠模型。制模前经鼻分别滴入磷酸盐缓冲液(PBS,PCG组)、PBS+1μg 22E9(HS1组)、PBS+10pg22E9(HS10组)、PBS+20μgDEX(DEX组)进行干预,阴性空白对照组(NCG组)经鼻滴入PBS后仅予心脏穿刺。休克4h时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检测肺、心、肝、肾组织NF—κB活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心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与PCG组比较,高、低剂量22E9均可显著抑制肝、心、肺组织NF—κB活性,且低剂量的抑制效果比高剂量明显,同时可增加肾组织NF—κB活性(P均〈0.05)。DEX可增强肾、肝组织NF—κB活性(P均〈0.05),但与PCG组比较,DEX对肾、肝、肺组织NF—κB活性未见明显的抑制作用。22E9干预可显著抑制心、肺组织TNF—α含量的升高,DEX仅能有效抑制心组织TNF—α含量(P均〈0.05)。结论22E9能显著抑制失血性休克诱导ALI小鼠多器官组织NF-κB的活化及炎症反应,减少失血性休克引起的多器官损伤;DEX的抑制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霍姆注射液对兔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霍姆注射液(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HH40)对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兔复苏的效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新西兰白兔16只随机分为两组:HH40组和乳酸盐林格液(LRS)组。制作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60min后分别用上述两组液体进行复苏。在休克前,复苏前,复苏后10、30、60min时分别记录平均动脉压(MAP)的数值,并在休克6h后将动物处死,取右肺检测其干湿比(W/D),测定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NF-κB的表达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并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结果 血压的恢复HH40组明显优于LRS组,HH40组的W/D和MPO也明显低于LRS组(P〈0.01),其肺组织中NF-κB和ICAM-1的表达也明显低于LRS组(P〈0.01),肺组织病理变化较LRS组轻。结论 HH40注射液对肺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