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治疗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血管病静脉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冰片50g+芒硝50g搅拌均匀后外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应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划分及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局部止痛、消肿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x2=7.954,P=0.005)。结论:中药冰片加芒硝外敷治疗静脉炎效果优于50%硫酸镁湿热敷,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硫酸镁湿热敷加保鲜膜包裹治疗静脉炎2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硫酸镁湿热敷加保鲜膜包裹治疗静脉炎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将42例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硫酸镁湿热敷加保鲜膜包裹,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湿热敷,观察2组治疗后静脉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6%)(P<0.01)。结论硫酸镁湿热敷加保鲜膜包裹治疗静脉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0%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有效预防方法。方法:将150例随机分为3组。在静滴甘露醇时,Ⅰ组50例用新鲜芦荟叶在穿刺点上方外敷,Ⅱ组50例用浸有50%硫酸镁的纱布在穿刺点上方湿敷,Ⅲ组50例不用任何方法。结果:Ⅰ组静脉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Ⅱ组和Ⅲ组(P<0.01),静脉炎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Ⅱ组和Ⅲ组(P<0.01)。结论:静滴20%甘露醇时用新鲜芦荟叶预防静脉炎效果明显,可延长静脉针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4.
陈静 《新中医》2021,53(15):166-168
目的:观察清凉膏外敷预防甘露醇静脉输注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0例静脉滴注甘露醇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依据血管走向于静脉穿刺透明敷料上方行硫酸镁局部湿热敷;试验组行外敷中药清凉膏。对比2组静脉炎的发生率、静脉滴注期间疼痛级别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滴注期间试验组疼痛发生率为18.00%,对照组疼痛发生率为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的满意度为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之硫酸镁湿热敷,在静脉滴注甘露醇过程中外敷清凉膏能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缓解患者静脉滴注期间疼痛,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湿热敷和马铃薯外敷预防静脉滴注甘露醇所致的静脉炎。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脑出血、脑血栓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输液,实验组于输液前30min对选定的输液静脉湿热敷,输液完1h后马铃薯外敷。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6.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湿热敷和马铃薯外敷预防静脉滴注甘露醇所致的静脉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四黄散外敷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行PICC置管后24h,在穿刺点上方3~4cm处延穿刺静脉走行预防性艾灸联合外敷中药四黄散10cm×5cm,连续3天,对照组:置管后24h给予湿热敷,部位同观察组,每天2次,每次30min,连续3天。观察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4.17%,对照组为18%,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后预防性使用艾灸联合四黄散外敷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水胶体敷料预防静滴甘露醇引起的小儿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静滴甘露醇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在穿刺点上方约1~2cm处贴水胶体敷料,比较两组留置针保留时间和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0. 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6. 7%(P 0. 05)。结论:水胶体敷料能有效预防静滴甘露醇引起的小儿静脉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药熥疗治疗原发性痛经1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玲 《陕西中医》2008,29(3):268-269
目的:观察分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方法:治疗组136例,采用中药火通疗方(桂枝、三棱、莪术、红花、生川乌、元胡、乌药等,煎湿毛巾浸泡,酒精点燃热敷。)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止痛药治疗。结果:中药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有效率为85.71%。两组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愈时间及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火通疗利用中药的直接渗透作用,可以提高原发性痛经的治愈率,并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丹黄膏外敷治疗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因输注甘露醇致静脉炎脑卒中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治疗组予生理盐水冲洗病变部位,常规消毒后将丹黄膏涂于患处,外敷保鲜膜后,热水袋热敷4h,每日用药2~3次.5d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无菌纱布湿敷法,用保鲜膜包裹后,敷药4h,每日2~3次.5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84%,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黄膏外敷治疗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具有改善症状迅速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热敷疗法辅助治疗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在一般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中药热敷疗法,对照组加用弥可保片,两组均治疗2月。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检测。结果:两组间疗效及胫神经MCV、FCV、腓肠神经SCV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组经治疗胫神经MCV、FCV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药热敷疗法对慢性肾衰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在穿刺部位上方沿静脉走向局部均匀外敷热奄包,对照组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0%、对照组6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热奄包局部外敷治疗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吴茱萸湿热敷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PICC置管后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1例。实验组用吴茱萸湿热敷法,对照组常规采用热毛巾湿敷治疗,两组均治疗4天。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4.8%,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14.3%。结论吴茱萸湿热敷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扶他林乳胶剂外涂联合湿热敷预防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35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6例,对照组在PICC置管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PICC置管术后增加扶他林乳胶剂外涂,并联合湿热敷,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PICC置管期间发生静脉炎5例,对照组发生静脉炎27例,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使用扶他林乳胶剂外涂联合湿热敷能有效预防PICC置管后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草药湿热敷对非化疗药物致输液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例非化疗药物致输液性静脉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中草药湿热敷,对照组常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分别于操作后72h对患者的静脉炎分级、疼痛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好转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草药湿热敷治疗非化疗药物致输液性静脉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秦玮  余红超  张根印  李慧 《陕西中医》2013,34(5):543-544
目的:观察中药热敷加局部封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80例采用单纯封闭治疗,治疗组120例采用中药热敷加局部封闭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2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结论:中药热敷加局部封闭治疗优于单纯封闭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预防和减轻静脉留置针滴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我院骨科收治的220例使用留置针输注甘露醇的住院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10例,实验组在输注甘露醇时使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静脉留置针穿刺上方皮肤,对照组不使用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严重程度、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静脉炎分级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延长。止痛消炎软膏外敷能显著减少静脉留置针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结论:止痛消炎软膏外敷能降低静脉留置针输注甘露醇时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脉复生脉得安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88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周毅平  杜猛  李顺宁  王欣冉  黎建华 《陕西中医》2007,28(10):1337-1338
目的:探讨脉复生、脉得安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9例采用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8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脉复生、脉得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68%,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脉复生、脉得安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外敷法治疗输液性静脉炎11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春芝  南茹  池亚丽 《陕西中医》2008,29(5):548-549
目的:研究3种方法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10例因静脉输液导致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28例,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患处;B组33例,用新鲜马铃薯片外敷患处;C组49例,用山莨菪碱红花酒精混合液湿敷患处。结果:3种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84.8%、98.0%,C组与A、B组比较P<0.05。提示:山莨菪碱红花酒精混合液湿敷患处对输液性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另外2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防维持血透患者长期静脉穿刺导致静脉炎的方法。方法:选取96例接受维持性血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常规治疗后无菌创可贴保护穿刺点,还增加了喜辽妥外涂。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结果:2组患者发生静脉炎机率在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局部热敷加喜辽妥外涂能有效减少长期血透治疗穿刺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芪柏塌渍膏在20%甘露醇所致小儿静脉炎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2例采用静脉留置针静脉滴注20%甘露醇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在静脉输注甘露醇时在穿刺点上方5cm处给予芪柏塌渍膏外敷,对照组给予50%硫酸镁外敷。比较2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与发生时间、静脉滴注疼痛程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3.73%(7/51),低于对照组的52.94%(27/51);发生时间为(5.70±1.58) d,较对照组的(3.56±1.42) d延长;静脉滴注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芪柏塌渍膏外敷可有效预防20%甘露醇所致的小儿静脉炎,减轻患儿的痛苦,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