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暑症的初步認譏 尝讀仲师金匱要略暍症篇曰:“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細(艹孔)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卽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則恶寒甚,加温針則发热甚,数下之則淋甚。”第二条曰:“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湯主之。”第三条曰:“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按說文释暍字乃伤暑也。仲师所說“太阳中热者,暍是也”,于此可以体会中暍、中热同为暑症,是无可疑义的。然为什么仲师首先标以“太阳”二字呢?原因是說暑症基本上相当于伤寒之由外而感受  相似文献   

2.
推拿疗法是按摩法的別名,远在葯物及針灸疗法未发明以前,人們就知道在受到外伤而发生紅肿时,用手揉摩就可減輕疼痛,如果腸胃不适揉摩后更觉舒暢。这是劳动人民与疾病进行斗爭时得出經驗,远在二千年前內經就有了明确的記載,如素問阴阳应象大諭云:“慓悍者按而收之。”举痛論云:“按之則热至,热至則痛止。”至真大要論云:“上之下之;摩之浴之。”气血形志篇云:“形数惊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葯。”周礼注疏也載:“有扁鵲治赵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湯子仪脉神,子朮按摩。”可見按摩疗法在很早以前临床上就已有广泛应用了。  相似文献   

3.
“矾石丸”记载于金匮玉函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中,其原文云:“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僻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矾石丸的处方、配制和使用方法,在原文中记载,“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在两千年以前,祖国最早的一部药材专书“神农本草经”里,即有矾石治疗白带病的记载;“矾石味酸寒,主寒热、泻痢、白沃、阴蝕、恶疮”。徐灵胎  相似文献   

4.
痢疾的证治     
痢疾是夏秋季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祖国医学对痢疾这一病证很早就有记载,例如素问谓之肠澼,曰:“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便血”,“肠澼便血”,“肠澼下白沫”,肠澼下浓血”,以上乃赤白痢之别名也。难经五十七难曰:“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瘢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伤寒论曰:“热利下重,下利便脓血。”诸病源候论上有“赤白痢、赤痢、血痢、脓血痢、热痢、冷痢、休息痢”等痢疾的各种名称。千金曰:“热毒下黑血,五内搅痛,日夜百行。”外台曰:“赤白痢下,令人下部疼重。”济生方曰:“令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也。”景岳全书曰:“痢疾即内经所谓肠澼,古今方书因其闭滞下利,故又称滞下,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  相似文献   

5.
王清任著医林改錯,自诩为医界革命,在彼时崇尚温补,他居然能夠大声疾呼,用他的几个逐瘀湯,去除陈莝,蕩穢滌新,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其不可泯灭的功績。然而他这几个逐瘀湯,据我的观察,是以金匱旋复花湯为藍本,而衍化出来的。我們檢閱金匱五臟风寒积聚病脉証并治第十一,有“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吋,但欲飲热,旋复花湯主之。”从这个条文上可以知道,肝郁,則血粘着于胸前膜膈中,而致胸脇作痛,或兼嘔吐不食嘔血等症。喜欢人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全结肠炎、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医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白头翁汤出自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上三七、赤芍和甘草组成七味白头翁汤,意在凉血止痢的基础上活血化瘀、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全结肠炎、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医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白头翁汤出自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上三七、赤芍和甘草组成七味白头翁汤,意在凉血止痢的基础上活血化瘀、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全结肠炎、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医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白头翁汤出自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上三七、赤芍和甘草组成七味白头翁汤,意在凉血止痢的基础上活血化瘀、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全结肠炎、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医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白头翁汤出自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上三七、赤芍和甘草组成七味白头翁汤,意在凉血止痢的基础上活血化瘀、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全结肠炎、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医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白头翁汤出自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上三七、赤芍和甘草组成七味白头翁汤,意在凉血止痢的基础上活血化瘀、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全结肠炎、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医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白头翁汤出自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上三七、赤芍和甘草组成七味白头翁汤,意在凉血止痢的基础上活血化瘀、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全结肠炎、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医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白头翁汤出自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上三七、赤芍和甘草组成七味白头翁汤,意在凉血止痢的基础上活血化瘀、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全结肠炎、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医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白头翁汤出自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上三七、赤芍和甘草组成七味白头翁汤,意在凉血止痢的基础上活血化瘀、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全结肠炎、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医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白头翁汤出自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上三七、赤芍和甘草组成七味白头翁汤,意在凉血止痢的基础上活血化瘀、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全结肠炎、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医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白头翁汤出自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上三七、赤芍和甘草组成七味白头翁汤,意在凉血止痢的基础上活血化瘀、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全结肠炎、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医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白头翁汤出自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上三七、赤芍和甘草组成七味白头翁汤,意在凉血止痢的基础上活血化瘀、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17.
公英消炎湯为我县人民医院已故李潤民中医师所創立。此方具有疗效迅速,药费低廉,且无任何副作用之优点,今将該方介紹于下,以供同道参考。一、药物組成、加減法、服法及适应証 ①药物組成:公英四至八两、銀花一至二两、乳香三錢、沒药三錢、赤芍四錢。②加減法:痈瘍外証,焮热肿痛按原方;肺痈加千金带茎湯;腸痈加大黄牡丹皮湯;痈瘍疔疮,毒气内陷,出現神志昏憤,加犀角地黄湯及黄連解毒湯。③服法:上药按剂量大小加入适量之水,煎成后分二至三次溫服,三至四小时一次,病重者一日两剂,一直服至热退、肿消、痛止为度。  相似文献   

18.
酒渣鼻俗称糟鼻子,在我国医学上很早就有記載,認为发病的原因系血热血凝,如丹溪謂“酒渣鼻是血热入肺”,外科启玄謂“血凝于面所生”,医学入門謂“因血热入肺,郁久則血凝,浊而色赤”,王清任謂“糟鼻子色紅是瘀血”,所以該病应用活血涼血之法治之。王清任之通窍活血湯治此病甚效,他說:“无論三二十年,此方服三付可見效,二三十付可痊愈。”酒渣鼻症虽不大,但很难治愈。患者不仅疼痛搔痒,且影响美覌,所以有的人得了这种病,往往在精神上造成負担。我曾用加減通窍活血湯治愈酒渣鼻四例,現作簡单的介紹,以供同道們参考。例一,王某,男,36岁,已婚,工人,主訴:因  相似文献   

19.
青蒿鳖甲汤是治疗温病后期阴虚发热的代表方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 ,只要抓住“热自阴来”的病机 ,青蒿鳖甲汤就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发热之病证 ,并且均取得良好疗效。1 所主证候与病机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中说 :“夜热早凉 ,热退无汗 ,热自阴来  相似文献   

20.
三、闻诊的简介所谓“闻诊”即听声音可以知病情。明方贤氏在他的奇效良方中记载从听小儿声音可以知其身体之健康状况,如:“声音大而响亮,五脏之气壮。为健康之征。孩儿自生来不曾大啼哭,乃声音不出,或叫声如啾唧咿哑之状,皆为衰弱之征。”明徐春甫古今医统中,有听声验病之发现,他说:“盖人病蕴于内,声音显然于外,乐声乱则五音不和,人声乱则五脏不和,所以听声音验人疾病也。”他并且引了前人的几段话来证明,如素问云:“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孙真人云:“五脏不和,五声不顺,五色不定,必主病也。”诸病形状篇中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