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代的兽医临床与畜禽、水产养殖业均与抗菌药物有密切的关系。1935年人工合成抗菌药磺胺和1940年应用于医学临床的青霉素,到二十世纪40年代中期已在兽医临床开始使用,1946年Moore等已报道磺胺、链霉索添加于饲料中有促生长作用。至50年代初.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青霉索、磺胺、链霉素、金霉素等已作为促生长添加剂用于牛、猪和鸡的饲料。以后随着许多新抗菌药的出现,除了兽医临床使用抗菌药物防治畜禽疾病外,还大量使用抗菌药作为饲料添加剂,以提高饲料报酬,增加经济效益。据Kummerer(2001)等报道,欧盟和美国每年抗菌药的消费量都在10000吨左右,其中欧盟约50%、美国超过80%以上的抗菌药用于兽医和畜牧业生产;在欧盟消费的兽用抗菌药中,约3500吨作为化学治疗药物,1500吨作为抗菌促生长添加剂。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介抗菌药物的基本理论知识。阐述了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抗菌药物分类、抗生素后效应,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药动学原则,联合用药的指征、抗菌药物的毒副反应,药物剂量与疗程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问题等。 相似文献
3.
包定元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5,(Z1)
一、青霉素类 8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进展中。主要有酰脲类广谱抗绿脓杆菌青霉素类.如呋苄青霉素,关立农、雷雨及上海医大抗生素研究所等进行了呋苄青霉素对绿脓杆菌K799/WT和大肠杆菌K_(12)青霉素结合蛋白亲和力研究,从分子水平证实它是同类品种中抗绿脓杆菌最强的一个酰脲类青霉素;金毓芳、杜继昭等分别以372和445株革兰氏阳、阴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证明酰脲类的阿洛西林不但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而且其抗绿脓杆菌的作用强于羧苄青霉素。对耐庆大霉素和羧苄青霉菌株亦敏感,阿洛西林虽对β—内酰胺酶有 相似文献
4.
早期喹诺酮品种如萘啶酸、吡哌酸化学结构中均不含氟,但自 1984 年日本杏林制药株式会社开发的首个具有6-氟-7-哌嗪基结构的喹诺酮药物——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成功上市以来,以 4-喹酮为母核(结构见图 1), 6 位碳(C-6)有氟原子(F)取代为特征的 6-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因抗菌谱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红细胞免疫研究概况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郭峰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5,15(3):181-182
以往认为红细胞只参与呼吸功能,没有免疫功能。事实上红细胞有许多与免疫有关的物质(如CR1、CR3、CD58、CD59、IL-8受体、DAF、SOD酶等),数目众多、自成系统。红细胞有识别、粘附、浓缩抗原加速清除CIC的能力,参与机体免疫调控,并有完整的自我调控系统。许多疾病(如SLE)免疫发病机理中,红细胞免疫缺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研究有关红细胞免疫对全面认识机体免疫系统和免疫网络具有一定的意义。 1981年美国学者Siegel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红细胞有多种免疫功能,红细胞可粘附胸腺细胞,并发现血清中存在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是一种不耐热的大分子糖蛋白。在SLE患者中 相似文献
6.
目前,已经从分子水平较为详细地认识到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2)抑制蛋白质的合成;(3)抑制核酸的合成;(4)扰乱细胞膜的通透性。表1列举了主要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下面将分别述及有关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 表1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对中药免疫药理学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免疫学与中医在理论思维方面有许多共同点,用哲学观点分析主要是矛盾对立统一。中医基本理论强调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正邪诸对矛盾。在免疫学的基本理论中则有特异与非特异免疫、抗原与抗体、细胞与体液免疫、补体系统激活与抑制、移植物抗宿主及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生理性与病理性反应、局部与整体反应、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免疫增强与免疫抑制诸对矛盾。这些矛盾都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机体在与外环境不断接触过程中,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用现代生物医学来说,即维持正常生理平衡。中医理论的精华在于“辨证论治,“证”并不… 相似文献
8.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Ⅰ—抗菌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首次进行了用含中药的血清进行体外抗菌试验研究,从而开创了反映中药真实血药浓度的体外抗菌试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我们应该做好继承与发扬的工作,使其现代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为人民健康服务,为世界医学发展做出贡献。 现代免疫学近些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渗透到生物学、医学的各个领域。应用免疫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医药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关中草药的免疫药理研究正在蓬勃展开,现将国内近几年有关中草药的免疫药理研究概况简要综述如下。 免疫系统是免疫功能的细胞组织基础,包括胸腺、脾脏等重要免疫器官和一些免疫细胞,许多中草药可以作用于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抗艾滋病毒药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除了传统的西药能抑制HIV复制外,很多天然化合物、复方或单方也具有抗HIV活性,并且还有一些新型作用机制的HIV病毒疫苗和基因治疗药物正处于研究阶段。总之,抗艾滋病毒药物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1.
12.
陈淑冰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7,(1)
氧自由基是一类十分活泼的中间代谢物,它们可使生物膜上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过氧化而影响膜结构和功能,使蛋白质产生交联而改变酶功能,损伤DNA引起突变和肿瘤。随着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的迅速发展,研究表明许多病理生理现象,如炎症、衰老、肿瘤、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性损伤、白内障、克山病、某些药物毒性等,均与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有关。因此,抗自由基药物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重点介绍抗氧化酶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非酶类的中药抗氧化成分。 相似文献
13.
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报道了对兽用抗菌药耐药性的研究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对广东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调查,从鸡、猪、牛、环境和饲养员等分离大肠杆菌1524株,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环丙沙星等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动物源分离的大肠杆菌普遍存在耐药性,其中耐药率最高的为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和磺胺药,这与动物用药的强度、频率呈正相关。②对大肠杆菌耐药I型整合子/基因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经PCR扩增等方法测定了192株耐药大肠杆菌的T型整合子/基因盒,发现有105株携带I型整合子,检出率为54.7%,这些整合子多数位于质粒上。③对耐氰喹诺酮类的大肠杆菌、鸡毒支原体、沙门氏菌的gyrA基因突变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可发生1个位点以上的突变,高水平耐药菌株常发生2个位点突变,个别菌株还可以发生3个位点突变。本还对耐药性的监控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期为日后妇产科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研究法对参与研究的581例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调查内容科目包括患者手术情况、药品使用情况、住院天数、患者年龄、联合用药情况、药物使用目的、细菌培养、围术期药品使用、用药时间等。结果581例妇产科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占总抗菌药物使用率的44.23%;抗菌药物在妇产科应用时,基本上都是预防性用药,占所有药物使用的90%以上。结论良好的控制抗菌类药物的有关指征,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降低抗菌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王浴生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9,21(1):1-11
感染性疾病遍及临床各科,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致病微生物具有多样性与对药物敏感性的变迁(耐药),致使抗细菌感染药物的研究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 本世纪中期青霉素应用之初,人们为它奇迹般的抗细菌性感染效果而欢呼,抗生素类药开创了抗感染化疗的新纪元。然而仅在抗生素应用几年之后耐药菌就出现,并随之广泛传播。过去半个世纪抗菌药物的发展与应用是成功的,在消灭和控制感染性很强的疾病综合措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每一种新抗菌药物的应用总是伴随耐药菌的出现,为了克服这一情况会有新的药物诞生和应用,然而同样地又可出现更顽固的耐药菌,甚至是多重耐药菌(MDR),例如葡萄球菌(MRSA)、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对多种抗菌药耐药,致使目前许多临床应用的药物已无效。 相似文献
16.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7,(6)
目的揭示负载抗菌药物骨水泥的药物释放浓度、持续时间、药物残留程度及低于最小有效抑菌浓度的释放时间,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负载盐酸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骨水泥进行体外洗提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两种负载抗菌药物的骨水泥的药物释放浓度、释放持续时间和药物残留程度。结果 (1)负载抗菌药物的骨水泥第一天药物释放量最大,后逐渐持平,且释放时间较长,释放浓度较低;(2)截止到第7周盐酸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释放量分别只占总负载量的15%、25%;(3)盐酸万古霉素第1周后释放浓度低于最小有效抑菌浓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第7周后释放浓度低于最小有效抑菌浓度。结论载抗菌药物骨水泥存在长时间药物残留现象,是导致持续低于最小有效抑菌浓度的主要原因。此种现象不但对细菌起不到抑菌作用,而且是诱导细菌耐药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1.抗菌药物耐药性现状 抗菌药物并非如其发现初期时某些人曾预料的会最终消灭细菌性疾病。相反,各类致病细菌已经通过多种途径来对抗抗菌药物的作用,即形成了耐药细菌。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已在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如对于目前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严重性,一些世界知名学者提出了目前面临着“抗生素耐药性危机”或“后抗生素时代”,这些提法足以说明细菌对抗菌药物(抗生素)耐药性的严重现状。 相似文献
18.
蜱诱导宿主的免疫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蜱对人畜的危害很大 ,传统灭蜱措施主要采用化药控制 ,耐药蜱的出现使人们对应用免疫方法防制蜱产生很大的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对此作一综述。1 宿主对蜱感染的免疫应答1 .1 先天性免疫力大量试验证明 ,瘤牛比黄牛更具有抗蜱能力 (O′ Kelly etal.,1 976) ,但也有人认为先天性免疫力的概念需要商榷 (Wagland,1 975,1 978)。1 .2 年龄免疫希伯莱花蜱 (Amblyomma hebraeum)感染 BALB/ c小鼠时 ,寄生的虫体数量随鼠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Belozerov,1 993 ) ,老龄鸡对波斯锐缘蜱 (Argas persicus)幼虫的免疫力下降 (Dusbabek etal…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揭示负载抗菌药物的骨水泥的药物释放浓度、持续时间、药物残留程度及低于最小有效抑菌浓度的释放时间,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负载盐酸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骨水泥进行体外洗提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两种负载抗菌药物的骨水泥的药物释放浓度、释放持续时间和药物残留程度。结果 ①负载抗菌药物的骨水泥第一天药物释放量最大,后逐渐持平,且释放时间较长,释放浓度较低;②截止到第7周盐酸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释放量分别只占总负载量的15%、25%;③盐酸万古霉素第1周后释放浓度低于最小有效抑菌浓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第7周后释放浓度低于最小有效抑菌浓度。结论 载抗菌药物骨水泥存在长时间药物残留现象,是导致持续低于最小有效抑菌浓度的主要原因。此种现象不但对细菌起不到抑菌作用,而且是诱导细菌耐药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