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02-01/2005-01收治的398例患者(523个置换膝关节),其中单膝关节置换术276例,276膝,双膝同时置换122例,244膝。诊断分别为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选择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的类型包括:①按置换范围,分单髁、全髁型;在全髁置换分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②按限制程度又分限制性、非限制性和半限制性。③按是否模拟半月板功能,又分为胫骨平台垫可旋转滑动型和固定型。半年后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膝关节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优;70~84分为良),髌骨评分采用Feller等评分标准,随访时调查膝前区疼痛轻重、膝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程度比较,拍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30°,90°轴位X射线片。结果:完成随访372例(490膝),随访率93.4%。①疗效:手术优良率89%。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效果显著。②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③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股胫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依据各种人工膝关节假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预期可达到的功能与使用寿命,根据不同的病情,慎重选择适当的假体,均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或严重的膝关节炎的最有效、最成功的手术之一。如何降低假体返修率、提高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设计: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为观察对象,手术前后对照观察,以对比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效果。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对象: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02-01/2005-01收治的398例患者(523个置换膝关节),其中单膝关节置换术276例,276膝,双膝同时置换122例,244膝。诊断分别为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选择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的类型包括:①按置换范围,分单髁、全髁型;在全髁置换分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②按限制程度又分限制性、非限制性和半限制性。③按是否模拟半月板功能,又分为胫骨平台垫可旋转滑动型和固定型。半年后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膝关节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尚可;60分以下为差),髌骨评分采用Feller等评分标准(满分30分,得分越高越好),随访时调查膝前区疼痛轻重、膝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程度比较,拍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30°,90°轴位X射线片。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股胫角。结果:完成随访372例(490膝),随访率93.4%。①疗效:手术优良率89%。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效果显著。②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均较术前增加(P<0.01)。③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股胫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依据各种人工膝关节假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预期可达到的功能与使用寿命,根据不同的病情,慎重选择适当的假体,均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目的在于缓解疼痛、矫正畸形、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膝关节功能。术后进行正确、有效的功能康复锻炼,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改善假体膝关节的功能,从而影响着手术的效果。对43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术后功能康复锻炼,并对患者手术前及康复锻炼后的膝关节评分变化进行观察。功能康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手术前膝关节评分。功能康复锻炼能改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全膝置换术(total knee anhroplasty,TKA)中熟练掌握胫骨假体置放的正确位置,是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放置的点、线、面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以提高手术后患肢膝关节功能和关节稳定性。设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骨科的病房。对象:1999-05/2004-09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骨关节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行膝关节置换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双侧膝置换1例,单侧置换11例;左膝关节4个,右膝关节9个。方法:按标准手术方法手术,着重胫骨假体的放置兼顾点、线、面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于手术前后进行膝关节侧方稳定性评估和HSS膝关节功能系统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侧方稳定性。②膝关节功能系统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肌力、屈曲畸形和稳定性)。③X射线观察结果。结果:12例按照Knee-Society-Scores标准KSS系统评价,术前轻度侧方不稳3例,中度不稳7例,严重不稳2例;术后仅轻度侧方不稳1例,中重度不稳者未见。按照HSS系统评价术前评分平均为41分,术后随访时评分平均为89分,术后优良率达91.7%(11/12)。结论:TKA注意胫骨假体的点、线、面定位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人工关节假体是置入人体内的材料,其形态的设计、表面处理、材料选用、制造工艺以及包装的要求都十分严格。不同患者应根据病情、关节限制程度、固定方式和半月板功能来选择不同的人工膝关节。股骨与胫骨间的旋转对线关系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合适的软组织平衡是获得良好的假体位置和力线的前提。不同膝关节假体的适应症应由膝关节的骨和软组织条件决定、膝关节韧带的质量和状态、关节畸形以及关节软骨破坏的程度决定假体的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伤口愈合不良、假体周围感染、置入后骨折、关节僵硬、置入后残留疼痛是关节置换的常见并发症。选择高质量的假体、不断开发和推广使用其配套器械是全膝关节置换术普及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背景:随着新材料和新假体的出现和发展,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已经成为常规的手术方式。但仍然有许多问题困绕着术者。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假体及手术中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及对患者关节活动功能的影响。设计: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对象:研究对象为2000—02/2003—09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36例实施了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方法:回顾分析了36例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48膝,用美国John N Install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通过比较每个患膝在术前和术后的得分评定手术效果。主要结局观察:每个患膝在术前后的得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前平均评分39分,随访后平均评分85分,优良率95%。术后疼痛减轻,关节伸屈功能和活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选用后稳定性假体,术后患者伸屈功能改善程度优于保留后交叉韧带术式,且手术简单,并发症少。术中的软组织力学平衡也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膝关节周围组织应松解充分,否则将引起关节不稳或活动受限。围手术期采用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鼓励病员进行康复训练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纵观膝关节假体设计开发的历史,现代假体的设计要求置换后的膝关节能更好的恢复膝关节本身的运动学特性,同时要求减少关节假体接触面之间的应力,减少假体磨损.通过提高人工膝关节的活动度来增加膝关节的功能,从而建立更像自然膝关节的动力学上人工膝.采用高交联聚乙烯为垫片材料,更好的胫骨假体锁定机制,使用活动负重人工膝关节设计,能使假体更一致并能减少对固定接触面的应力,从而增加假体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新材料和新假体的出现和发展,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已经成为常规的手术方式.但仍然有许多问题困绕着术者.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假体及手术中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及对患者关节活动功能的影响.设计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对象研究对象为2000-02/2003-09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36例实施了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方法回顾分析了36例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48膝,用美国JohnN Install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通过比较每个患膝在术前和术后的得分评定手术效果.主要结局观察每个患膝在术前后的得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前平均评分39分,随访后平均评分85分,优良率95%.术后疼痛减轻,关节伸屈功能和活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选用后稳定性假体,术后患者伸屈功能改善程度优于保留后交叉韧带术式,且手术简单,并发症少.术中的软组织力学平衡也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膝关节周围组织应松解充分,否则将引起关节不稳或活动受限.围手术期采用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鼓励病员进行康复训练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背景全膝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熟练掌握胫骨假体置放的正确位置,是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放置的点、线、面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以提高手术后患肢膝关节功能和关节稳定性.设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骨科的病房.对象1999-05/2004-09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骨关节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行膝关节置换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双侧膝置换1例,单侧置换11例;左膝关节4个,右膝关节9个.方法按标准手术方法手术,着重胫骨假体的放置兼顾点、线、面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于手术前后进行膝关节侧方稳定性评估和HSS膝关节功能系统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侧方稳定性.②膝关节功能系统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肌力、屈曲畸形和稳定性).③X射线观察结果.结果12例按照Knee-Society-Scores标准KSS系统评价,术前轻度侧方不稳3例,中度不稳7例,严重不稳2例;术后仅轻度侧方不稳1例,中重度不稳者未见.按照HSS系统评价术前评分平均为41分,术后随访时评分平均为89分,术后优良率达91.7%(11/12).结论TKA注意胫骨假体的点、线、面定位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量国人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胫骨近端截骨面后缘至胭窝血管之间的距离,以期为临床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避免损伤胭窝血管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择2006-06/12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体检的50名正常成人(53膝),男29名(31膝),女21名(22膝)。所有观察对象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对所有膝关节进行MRI扫描,在胫骨外侧平台以下10mm水平横断面上辨认胭动静脉,并测量胫骨近端截骨面后缘至膪窝动静脉的距离。结果:53膝全部进人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男性胫骨近端截骨面后缘至腘动脉、胭静脉平均距离为(6.7±2.5,7.3±2.3)mm,95%可信区间分别为5.8~7.6mm,6.5~8.1mm。②女性胫骨近端截骨面后缘至膪动脉、胭静脉平均距离为(6.6±1.9,7.1±217)mm,95%可信区间分别为:5.8~7.4mm,5.9~8.3mm。③不同性别观察对象胫骨近端截骨面后缘至腘血管的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胭窝血管紧邻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胫骨近端截骨面后缘,不同性别间无明显差异。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中进行胫骨近端截骨,特别是后方操作时需特别谨慎,以避免损伤膪窝血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和分析该院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的流行病学分布现状。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并比较该院2008~2010年临床标本微生物分类检验阳性率。结果除血培养标本外,此间其他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2009~2010年都低于2008~2009年。结论要认真分析不同年度的临床微生物标本分类检验阳性率,寻找原因,从而为临床微生物检测及各个科室提供有价值信息,提高检验和诊断水平,也为指导治疗、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178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回顾性分析1994—10/2005-10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行人工全膝置换患者178例(205膝),男15例,女163例;单膝置换151例,双膝同时置换27例;保留后交叉假体18膝,后方稳定性假体147膝,活动衬垫40膝。置换髌骨75膝,未换髌骨130膝。17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置换前的疼痛分为7.56分(0~15分),置换后疼痛分为28.48分(10~30分),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8.56,P〈0.01)。HSS评分由置换前的36.35分(20~67分)进步为92.47分(56~100分),其中优183膝,良15膝,可4膝,差3膝,优良率为96.58%。全部患者中有3例疗效差,其中2例为采用保留后交叉假体的患者,1例后方稳定性假体感染,1例未行髌骨置换的患者发生了膝前痛,1例感染患者行翻修术。  相似文献   

13.
背景:膝关节假体早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膝关节患者的严霞疼痛.随着假体设计的不断改进,已经出现了具有良好屈曲功能的高屈曲膝关节假体.目的:比较应用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与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临床疗效的差异.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非随机化同期对照观察.对象:2006-01/12在天津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34例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50膝).方法:34例患者巾16例(25膝)接受固定平台高屈曲膝假体置换,所用假体为美国捷迈公司提供LPS flexion假体;18例(25膝)接受旋转平台高屈曲膝假体置换术,所用假体为美国强生公司提供PFC sigma RPF假体.主要观察指标:对患者术前、术后两周、术后1,3,6个月的膝关竹功能按H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观察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度.结果:34例均完成治疗和6个月的随访.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组术后2周膝关节HSS评分高于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组(尸<0.05),术后1,3,6个月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度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130.4±15.2)°vs(129.9±13.8)°,P>0.05].结论: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与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国人膝关节尺寸与5种人工膝关节假体尺寸的对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设计符合国人解剖结构的人工膝关节假体,需要大量国人解剖学研究资料.国内目前尚缺乏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面和髌骨的几何学、形态学相关的数据.目的:临床收集国人膝关节尺寸与目前国内常用(进口、合资)的5个厂家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尺寸进行对照,为设计符合国人解剖结构的人工假体提供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尺寸与临床收集的膝关节截骨后尺寸进行对照分析,于2005-02/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进行.对象: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并在术中保留髌骨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77例(105膝),男23例(32膝),女54例(73膝).人工膝关节假体:LINK GEMINI MK II,40%(42膝);中国台湾Unite-U1,34.3%(36膝);DepuyPFC,16.2%(17膝):Zimmer NexGen-Flex,9.5%(10膝).方法:首先行胫骨近端截骨,采用胫骨髓内或髓外定位,后倾5°-10°截骨,游标卡尺测量胫骨平台横径、内侧平台前后径、外侧平台前后径.然后行股骨远端截骨,股骨髓内定位,假体试模测量股骨远端前后径,股骨远端均采用外翻7°,外旋3°截骨.采用电动摆锯行股骨髁下部、前部、后部、前斜面、后斜面5个方向截骨.测量股骨远端及髌骨相关参数,可在截下来的后髁骨片上测量股骨后髁长度.主要观察指标:股骨髁前后径、股骨髁前部宽、股骨髁前斜面宽、股骨髁内外径、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平台横径.结果:5种膝关节股骨髁假体的前后径,内外径与国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且比值偏大;而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平台横径和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平台横径的比率范围过于集中,胫骨内侧平台覆盖率不佳,外侧平台出现悬挂现象.结论:5种厂家设计的膝关节假体尺寸及各参数间的比率与国人有所不同,就其总体性能来看并不完全适用于国人.  相似文献   

15.
多轴膝关节假肢稳定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轴膝关节假肢稳定性的分析张培玉1金德闻1白彩勤1张济川1人行走时双腿交替支撑体重,一条腿支撑运动的身体,另一条腿向前摆动,为下一次支撑身体作准备。腿支撑和摆动的期间称为站立相和摆动相。为了能接近正常人下肢的功能,膝上假肢必须满足:假肢处于站立相时...  相似文献   

16.
背景:Deluxe-PS 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根据中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股骨髁的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其膝关节假体股骨髁内外侧距(M-L)较进口假体少3.5 mm。 目的:探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纳入使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炎患者15例(30膝)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采用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20例患者(40膝)。采用KSS评分和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两组膝关节置换后与置换前 KSS 评分、HSS 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两组间KSS评分和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采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Six different ligament prostheses were implanted in 40 sheep to replace the anterior cruciate and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of the right knee. After one year the explanted knee joints were tested for stability by measurement of the anterior drawer. Tensile tests on the ligament replacements we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stiffness and rupture force of the replacement. Gross inspection of the knee joint showed abrasion and partial ruptures for all types of prostheses after one year.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prosthesis total rupture rates between 0 and 66% of all implants could be seen. The anterior drawer for the operated knee was 3-4 times higher than for the non-operated contralateral side. Neither the stiffness nor the rupture strength of the replacements reached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normal ligaments.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proprioceptive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implantation of unicondylar sledge knee prostheses in comparison with normal control subjects. DESIGN: A total of 17 patients were examined after implantation of unicondylar sledge prostheses. Clinical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quality of life was assessed, and proprioceptive performance was examined. A total of 11 healthy subjects of comparable age served as a control group. RESULTS: Clinical results of both group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all categories. Quality-of-life assessment differed only in the following items: physical functioning, role limitation caused by physical problems, and bodily pain. Other than angle reproduction at 15 degre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oprioceptive testing, neither sway measurement nor angle reproduction, were found.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ed no correlation between clinical scores and proprioceptive results. CONCLUSIONS: In comparison with normal control subjects of comparable age, the implantation of unicondylar sledge prostheses does not result in proprioceptive deficits. Except for physical functioning, role limitations caused by physical problems and bodily pain, most aspects of quality of life do not differ between patients and control subjects, although the patients' clinical resul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