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采用酸碱滴定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分别测定中药材或饮片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比较分析三种检测方法的适用性。方法 采用三种检测方法对19批中药材及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量进行测定,选取20种中药材及饮片进行三种方法的空白加标回收试验,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酸碱滴定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气相色谱法样品测定速度较快,但测定结果偏低、专属性较差。离子色谱法灵敏度高、准确度、精密度好。结论 建议气相色谱法用于粗筛二氧化硫残留量较高的样品,酸碱滴定法作为常规测定方法,离子色谱法作为仲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火试鉴别法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鉴别中的运用。方法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和日常经验,对火试鉴别法在茎木类、树脂类、动物类、矿物类及其他类中药中的鉴别应用进行总结。结果 50种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用火试鉴别法能简便准确地进行初步鉴别。结论灵活掌握火试鉴别法,对快速鉴别部分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药材及饮片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进行检测,考察中药材硫磺熏蒸情况。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收载的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进行检测,并按种类、外观、成分等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检测数据可知,部分中药材及饮片的熏蒸现象较为严重。结论:此次检测结果可以为制定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及品种提供依据,加强中药材及饮片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中药材饮片及其8目筛粗粉和20目细粉作了煎煮溶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煎煮溶出量粗粉和细粉显著高于饮片,与同等汤剂相比可节约药材1/2 ̄2/3以上。笔者认为:中药材粗粉煎煮用药方法是开发和合理利用中药材、最大限度发挥中药材效能、缓解中药材资源紧张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黄金 《中南药学》2005,3(3):177-178
水试鉴别法,是一种简单的、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它是根据某些中药材在水中或遇水后产生的特殊理化现象(如沉浮、膨胀、溶解、透甲、颜色等),以鉴别其品种真伪和质量优劣的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方法.本文根据<中国药典>及有关文献资料,对18味名贵中药水试鉴别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理化鉴别法为鉴别中药材之常用方法之一。即根据药材某些化学成分及其性质,利用现代理论、仪器等手段进行分析、鉴别药材的真伪与质量。理化鉴别法正是利用药材能发生某些专属性反应来鉴别中药材。其方法有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几种常见劣质饮片性状鉴别特征与实验室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提高一线验收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方法:结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和传统验收经验,收集常见特征劣质饮片,通过对其进行薄层色谱、含量、加重粉、二氧化硫残留量、染色情况、浸出物等实验室检测的方式,明确性状鉴别要点的准确性。结果:绝大部分劣质饮片性状鉴别要点与其实验室检测结果有关联性,少部分未发现其关联性。结论:该研究明确了部分常见劣质饮片性状鉴别的准确性,其他部分劣质饮片的鉴别要点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董玲婉 《中国药房》2007,18(36):2878-2879
目的:为药剂人员提供参考。方法:对25种中药饮片的水试鉴别法进行归纳和介绍。结果与结论:水试鉴别法是传统的经验鉴别法,能有效鉴别药材饮片质量,保证用药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分散固相萃取法(QuEChERS)农残净化,结合酶抑制原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检测8种不同部位中药材中的农药残留。方法样品中加入无水硫酸镁和氯化钠各0.5g,混匀,乙腈提取,经含有C_(18)、PSA(N-丙基乙二胺)和GCB(石墨化碳黑)的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根据酶抑制原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结果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质量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抑制率I呈线性关系,该方法用于中药材的样品处理,重复性范围为4.1%~11.2%。结论该方法快捷、简便,适合8种不同部位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快速初步检测。  相似文献   

10.
白及与伪品白及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群莲  熊军  王玲  贺勇 《中国药业》2009,18(20):73-73
目的鉴别正品白及与伪品白及。方法采用饮片的传统外观特征鉴别方法和药典规定的理化鉴别法。结果正品白及与伪品白及在颜色、质地、气味等外观特征上均有显著差异,理化鉴别显示两者在薄层色谱的不同位置呈现不同颜色的斑点。结论应杜绝伪品白及的混淆使用,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毒性中药饮片在我院肿瘤科门诊使用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毒性中药饮片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抽取2022年肿瘤科门诊含毒性中药饮片处方838张,对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毒性中药品种、毒性中药使用频次、超剂量频次及毒性中药联合使用等问题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838张含毒性中药饮片处方中,共涉及22味毒性中药饮片,占医院毒性中药81.48%,50~60岁使用毒性中药饮片的处方居多(217 例,占25.89%),且每张处方药味多集中在11-15味,临床主要用于各类肿瘤疾病、慢性胃炎、结节病等。除了土荆皮、白果、蜈蚣3种以外,其他毒性中药均存在超剂量现象。毒性中药联用≥2味处方231张,以2味联用190张最多(占比22.67%)。配伍禁忌处方78张,以炮附片与半夏配伍居多,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失眠、郁病等。结论 毒性中药饮片在肿瘤科使用普遍,超剂量现象多,需警惕毒性中药超剂量使用及毒性中药联用配伍导致的潜在风险,加强药物管理,促进合理应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王丽芳  王孝敏 《中国药房》2012,(19):1821-1824
目的:为掌握中药炮制方法、规范饮片质量标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所收载的中药饮片炮制内容进行归类与分析。结果: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共收载中药材591种,其中未列饮片项的中药有148种,23味中药的25个炮制品单列质量标准、附有2种及以上炮制品的中药159种;中药不同炮制方法与炮制品质量标准各有特点。结论:2010年版《中国药典》为规范全国中药饮片炮制方法与饮片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与指导,应认真参照执行。同时,中药炮制方法及饮片质量标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市场上抽取的10种中药材及其饮片进行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标准建议和监管建议.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二增补本中的限量要求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 共检测10个品种896批中药材及饮片,开展过中药饮片无硫化专项整治工作地区的样品结果满意.建议应加强对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的实施,严格市场监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指导规范加工方法的转化,进而保证中药饮片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4.
鲍方名  沈海英 《中国药事》2022,36(7):780-784
目的:为促进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中药材和饮片鉴别中的应用,提高检验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和饮片鉴别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取样代表性、基因组提取、PCR扩增、标准物质和实验室布局等方面探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的注意事项,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结果与结论:应结合性状和其他鉴别提高取样的代表性;基因组提取时应注意排除污染,根据样品类型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并检验提取基因组质量;PCR扩增用引物设计和DNA聚合酶选择存在局限,使用合适的标准物质、注意实验室布局合理才能提高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中药饮片调剂中复核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饮片调剂工作中复核的重要性。方法:对复核工作中处方复核以及饮片复核两个环节进行分析。结果:在中药饮片调剂过程中,复核是防止调剂差错产生的关键。结论:医疗机构只有把好复核关,才能保证饮片的质量,处方的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6.
庄延双  蔡皓  刘晓  刘静静  蔡宝昌 《中国药房》2012,(11):1048-1050
目的:分析影响中药煎剂质量的因素。方法:从饮片质量、煎煮器具、煎煮技术、处方调剂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保证中药煎剂的质量。结果:饮片的道地性和炮制方法,煎煮器具的类型,煎煮、浸泡时间,煎煮次数,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处方调剂是否合理都会影响中药煎剂的质量。结论:有质量保证的中药饮片应是将道地中药材根据自身的性质合理净制、切制、干燥,并且用一定的方法加工炮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必须经过适当加水浸泡,用合适的煎煮工艺才能将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且中药饮片要经过准确及时的处方调配,才能保证中药煎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配位滴定法测定加重中药饮片硫酸镁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配位滴定法测定加重中药饮片硫酸镁的方法。方法配位滴定法。结果回收率为99.94%,结果满意。结论配位滴定法简单、准确,可作为对加重中药饮片硫酸镁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材(饮片)中二氧化硫(SO2)残留量测定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酸蒸馏碘滴定法对中药材中SO2残留量进行测定。结果部分市售中药材(饮片)中SO2残留量较高,存在安全隐患。结论中药材(饮片)中SO2残留量限度的确定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磊等 《中国药事》2014,(3):288-291
目的探索科学监管染色增重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技术依据。方法以2010-2012年亳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出的易染色增重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检验数据为基础,进行比较和研究,分析染色增重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现状和危害。结果与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了染色加重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常见品种和常用的染色加重方法,找到严控措施,为科学监管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