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影响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临床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2月至2009年6月,共计51例在我院行腰椎后路侧弯矫形选择性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在T1加权像上评价椎间孔的狭窄程度,根据椎间孔的狭窄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结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一部分患者有严重的坐骨神经痛症状以至于腰椎在矢状面上只能做很小范围的活动,即使使用激素、度冷丁也只能在短时间内轻微缓解,由于这种症状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很少见到,在这篇研究中我们把这种症状作为一个观测指标.结果 3组患者的年龄、术前ODI指数、末次随访时ODI指数的改善率经过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重度坐骨神经痛、性别经过Person χ2检验在各组间的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程在3组间的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obb角在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患者的病程、椎间孔狭窄的程度、术前的Cobb角同时影响术后ODI指数改善率.结论腰椎间孔狭窄程度较轻组,病程较短,Cobb角较小,术后效果较好.反之随着腰椎间孔狭窄程度加重,病程较长,Cobb角较大,患者术前ODI指数逐渐增加,重度坐骨神经痛出现的概率较大,术后效果较差.患者病程及腰椎间孔狭窄程度是影响退变性腰椎侧凸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适应证选择,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3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男8例,女23例。平均年龄55.3岁(51~76岁),平均病程8.6年(4—17年),腰椎侧弯Cobb’s角平均23.5°(15°-44°)。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两种手术方法:A组(19例)以广泛腰痛症状为主诉,伴有失平衡状态,行椎弓根螺钉器械长节段固定矫形、椎管多节段开窗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B组(12例)以下肢神经压迫症状为主诉,腰痛轻微,平衡良好。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1.2个运动节段)、选择性椎管开窗减压、椎体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两组均术后1—2周佩带腰背支具活动,支具佩带3—6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7个月(16—67个月),29例(93.5%)疼痛消失或仅感轻微疼痛,两组组内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分有统计学差异。A、B两组组间比较,在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上有统计学差异,而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均满意。根据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TNF-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和血清中TNF-α水平与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于本院脊柱外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6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MRI检查,选取同时期于该院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系无血缘关系的北方汉族个体,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与病例组相匹配。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两组研究对象DNA标本TNF—α基因启动子区特异性片段进行扩增及对扩增的特异性片段用NcoI进行酶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ELISA)。对两组研究对象血清TNF—α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利用Adobe Photoshop 6.0软件,测量病例组MRI图像中顶椎间盘及其上下椎间盘内髓核与脑脊液T2加权像的相对信号强度及正位X线片上的Cobb角。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两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G基因型频率与非G/G基因型频率(C/A、A/A)及等位基因G、A频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危险度比较提示,非G/G基因型比G/G基因型患病的危险性增大,A等位基因携带者比非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病的危险性增加。细胞因子TNF-α血清浓度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NF-α血清浓度与髓核相对信号强度呈负相关,与Cobb’s角呈正相关。将病例组根据椎间盘退变等级分组,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血清中TNF-α浓度比正常人群血清水平明显增高,血清中TNF-α浓度与侧凸角呈正相关,与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髓核信号强度呈负相关,血清TNF-α浓度越高,椎间盘退变程度越重,TNF—α是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术后3~5年随访中,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11月,我院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9例DLS患者,男14例,女25例,年龄51~79岁,平均(67.3±8.5)岁。在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和终末随访时固定节段的冠状位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比较影像学各指标术前、术后和终末随访的变化。结果随访36~66个月,平均(45.2±10.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和终末随访期间暂未观察到侧凸的明显进展。患者术后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角都获得一定的改善,但是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7例(43.6%)随访期间出现了侧凸Cobb’s角加重,进展0°~9°,但是均未超过术前Cobb’s角。12例(30.8%)术前腰椎前凸角度不良的患者中(术前腰椎前凸0°~11°),6例术后获得明显的改善(术后腰椎前凸16.5°~30°),其中4例在随访期间出现腰椎前凸角度的减小(7.1~11.4)°。终末随访上位椎间楔形角进展0°~3.3°,平均0.51°/年,与术前椎间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LS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即刻的侧凸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椎间角可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3~5年随访无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侧凸的患者手术中使用有限减压撑开复位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到2005年1月收治退变性腰椎狭窄合并腰椎侧凸患者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使用有限减压撑开复位技术,在凸侧顶椎下方的代偿性凹侧处进行开窗减压,凹侧进行撑开复位技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分析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并侧凸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年,疼痛缓解率为83.5%。术后侧凸得到良好的改善。术后并发症包括矫正效果丢失1例,无椎间隙塌陷,无椎间融合器移位,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有限减压撑开复位技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侧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经顶椎区凹侧进行椎体间松解及植入椎间融合器,结合后路小关节松解、长节段减压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经后路长节段矫形减压融合治疗22例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8(6~24)个月,内容包括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优良率,随访术后X线片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正效果。结果术前Cobb’s角平均41.6°(31~56)°,术后Cobb’s角平均10.7°(0~15)°;该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及ODI指数分别为(7.3±2.4)分、(60.5±7.6)%,术后随访分别为(1.7±1.4)分、(18.6±4.2)%,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优良率达82.4%。随访期间无假关节形成,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后路顶椎区凹侧椎体间松解结合椎间融合器是治疗D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顶椎区两侧肋骨长度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其与AIS病因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LenkeI型AIS患者62例,均为胸右主弯,年龄10~18岁(13.5±2.3岁),Cobb角25°~100°(43°±16°),顶椎位于T6~T10。根据Cobb角分为3组:A组,Cobb角<40°,28例;B组,40°≤Cobb角<60°,25例;C组,Cobb角≥60°,9例。采用CT三维重建的方法测量所有病例顶椎区包括顶椎及其上下各一椎体两侧肋骨的长度。结果A组中顶椎及其下一椎体凹侧肋骨显著长于凸侧(P<0.01),而其上一椎体两侧肋骨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及C组顶椎区凹侧肋骨均显著长于凸侧(P<0.01)。AIS患者顶椎区两侧肋骨长度的差值与Cobb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LenkeI型AIS患者顶椎区两侧肋骨长度存在不对称,但此不对称是否为侧凸形成的一个原发致病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id 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顶椎区两侧肋骨长度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其与AIS病因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LenkeI型AIS患者62例,均为胸右主弯,年龄10~18岁(13.5±2.3岁),Cobb角25°~100°(43°±16°),顶椎位于T6~T10°根据Cobb角分为3组:A组,Cobb角〈40°,28例;B组,40°≤Cobb角〈60°,25例;C组,Cobb角≥60°,9例。采用CT三维重建的方法测量所有病例顶椎区包括顶椎及其上下各一椎体两侧肋骨的长度。结果A组中顶椎及其下一椎体凹侧肋骨显著长干凸侧(P〈0.01),而其上一椎体两侧肋骨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及C组顶椎区凹侧肋骨均显著长干凸侧(P〈0.01)。AIS患者顶椎区两侧肋骨长度的差值与Cobb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LenkeI型AIS患者顶椎区两侧肋骨长度存在不对称,但此不对称是否为侧凸形成的一个原发致病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with stenosis,DL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我院经后路治疗DLSS患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54~73岁,平均67.3岁。病程4~8年。术前Cobb’s角15°~49°,平均31°;腰椎前凸角(T12~S1)-30.6°~3.3°,平均-10.5°。对Cobb’s角<20°的5例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s角>20°的23例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凸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8例行减压手术节段113个,平均减压4.0个节段;共融合90个节段,平均融合3.2个节段。术后随访24~70个月,平均3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3.5±0.5)h,出血(600±30)ml,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侧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术后平均15.2°,改善率平均为51.0%。腰椎前凸角矫正为5.4°~28.2°,平均18.4°。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s角均明显改善(P<0.05)。术前JOA评分平均13.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5分(P<0.05)。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 DLSS的治疗应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责任节段,临床疗效满意,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节段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因退行性腰椎侧凸行多节段OLIF治疗的26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47~84岁,平均(63.17±18.31)岁。Lenke Silva分型Ⅲ型15例、Ⅳ型8例、Ⅴ型2例、Ⅵ型1例。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s角、骨盆腰椎匹配值(pelvic incidence-lumbar lordosis,PI-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aertical axis,SVA)、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参数;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计算植骨融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OLIF联合内固定手术,一期行单纯OLIF,三节段18例、四节段8例;间隔5~10天,平均(7.2±1.7)天,二期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3例,经Wiltse入路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12例,切开植入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11例。住院时间平均(13.7±2.1)天。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15.9±3.4)个月。冠状面术前Cobb’s角(20.3±3.0)°,末次随访(5.4±1.4)°;术前PI-LL(30.7±8.8)°,末次随访(13.5±1.2)°;SVA术前(69.9±5.7)mm,末次随访(28.6±4.5)mm;术前PT(23.3±3.2)°,末次随访(12.1±6.1)°;腰痛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6.3±1.0)分、(3.2±1.4)分、(1.8±0.6)分、(1.1±0.9)分;下肢痛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2±0.8)分、(2.8±2.3)分、(1.3±0.2)分、(1.0±0.7)分;ODI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32.7±0.4、19.1±0.9、16.7±2.7、14.7±0.3。OLIF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侧凸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uk标准,所有患者椎间融合达到100%。术中1例出现节段动脉损伤,1例出现髂总静脉损伤;术后1例出现终板损伤;5例出现屈髋屈膝乏力,4例在术后2周内恢复,1例在术后4周随访期内消失。2例出现大腿前外侧麻木,均在术后3个月恢复。结论OLIF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侧凸围术期并发症较轻,脊柱畸形改善和临床疗效良好,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功能,是一种微创、有效、风险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适应证,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37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55.3岁(51~67岁)。平均病程8.6年(4~17年)。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选择治疗方法:椎管双侧多节段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器械长节段固定矫形、椎板关节突间植骨融合19例;椎管双侧多节段开窗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13例;单纯椎管双侧多节段开窗减压术5例。术后2~4周配带腰背支具活动,支具佩带3~6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7个月(16~67个月),29例(79.8%)腰部疼痛消失或仅感轻微疼痛,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率分别为(83.5±2,4)%和(72.7±4.1)%。侧凸Cobb角平均剩余8.3°,无假关节,内植物失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采用经椎弓根固定可以较好的恢复腰椎的生理序列,选择有利术式,降低手术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长节段固定配合凹侧单枚融合器植入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的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因腰椎退变性侧弯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患者70例,其中男33例,女37例,年龄46~76岁(平均62岁),所有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选用Mossmiami(Johnson&Johnson,USA)、XIAII(Stoker,usa)及TSRH(MedtronicSomotDanek,USA),融合器选用AVSPL(Stoker,USA)、Capstone(MedtronicSofmorDanek,USA),随访12—36个月(平均20个月)。对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观测,其指标包括:手术前后腰椎正侧位片、屈伸侧位片、腰椎MRI片、腰椎Cobb’s角变化,椎间稳定性变化、临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VAS疼痛指数,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长节段固定配合凹侧单枚融合器植入术前、术后患者腰椎Cobb’S角度变化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融合器移位及内固定器械松动或断裂。ODI指数及VAS疼痛评分术后与术前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长节段固定配合凹侧单枚融合器植入技术能够减少手术费用,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技术。  相似文献   

13.
Eightee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were studie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discography. Each study was classified as being normal, showing early disc degenerative changes including annular tear, showing established disc degeneration or disc herniation. There was comparable information in over 90% of the MRI studies when compared to CT discography, without reliance on pain provocation or carrying out an invasive procedure. The axial and sagittal T1 weighted images were used to exclude other causes of pain, such as foraminal stenosis and disc herniation. The midsagittal T2 weighted image used in this study was considered to be, in part, responsible for the underestimation of disc degeneration because it did not allow visualization of the lateral aspects of the discs.  相似文献   

14.
椎间盘退变是颈、腰椎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营养供应减少、细胞凋亡失衡、基质酶活性改变、生物力学机制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均可能是导致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因素,营养物质缺乏被认为是诸多因素中导致椎间盘退变的首要影响因素并被体外研究所证实。当某些病因引起营养椎体的血液供应减少时,影响了髓核营养的输送,最终导致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既往检测扩散途径的方法较多,但主要集中在离体研究上,如何无创检测活体对于早期预防和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应用于医学领域已有20多年历史,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RI,DCE-MRI)通过MRI对比剂进入椎间盘的快慢及多少反映椎间盘的营养扩散过程,具有可重复、无创的优点,是一种新的分析椎间盘营养机制的方法,现将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分析腰椎棘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和术后椎间盘再突出原因.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月40例采用棘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24例,年龄39~77岁,平均58.3岁;后路单纯开窗减压+Coflex固定15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Coflex固定25例.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随访均拍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及椎间隙高度指数变化.症状缓解不明显患者行腰椎MRI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1.2个月.ODI和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3.88±16.34和5.94±1.39降至末次随访的14.63±6.84和1.13±0.9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间隙活动度8.32±3.56,术后3.64±2.7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指数有明显提升(P<0.05),随访末期椎间隙高度指数逐渐下降,与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例行单节段减压、椎间盘切除+Coflex固定患者术后6个月内原有症状加重,MRI检查提示有椎间盘再突出,再突出率7%;1例患者行翻修手术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棘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近期疗效显著,但术后有再突出风险,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选择需慎重,术后指导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5年8月至2012年6月,后路手术治疗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并用JOA改善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行后路手术治疗,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随访3.4年,影像学检查无钉棒松动、断裂,无术后继发性脊柱侧凸畸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2年分别为:(61.35±15.68)分、(26.21±16.32)分、(22.32±9.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2年JOA下腰痛评分为:(12.26±2.34)分、(15.28±2.32)分、(23.86±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改善优良率达88.3%。结论选择性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适当矫形重建脊柱平衡,有利于提高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在病变明显压痛点的上或下一个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注入15~20ml复合镇痛液,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液体自身的物理作用,减轻椎间盘神经压迫及组织黏连,缓解水肿,从而治疗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发的不良症状。结果治疗76例,治愈28例,好转48例。每人治疗1疗程(3~4次,1周1次),平均随访14个月。结论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确切、缓解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