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旭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345-346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节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2月于本院进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的72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小梁切除术组)36例和观察组(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节缝线组)36例,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d、2周及3个月的眼压及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不同时间段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并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节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好,可有效控制眼压,安全性也较高,广受患者欢迎。  相似文献   

2.
何艳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164-165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青光眼患者(80眼),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小梁切除术)和观察组(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每组各40例(40眼),对两组治疗后眼压、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眼压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出院时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眼压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青光眼临床效果较好,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眼压,安全性高,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青光眼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采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采用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眼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浅前房分型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青光眼时采用丝裂霉素联合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术后眼压,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和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可调节缝线和丝裂霉素C的联合应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眼压恢复情况的比较,观察组在术后1d、2周、3个月的眼压均小于对照组,且P<0.05;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3.3%)明显小于对照组(30.0%),且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常规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和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患者可有效降低眼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的远期疗效和术后早期并发症。方法65例(86眼)采用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同期46例(50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手术后两组早期的低眼压、浅前房、脉络膜渗漏性脱离、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和远期的眼压控制效果。结果一年后的平均眼压,A组(17.3±6.41)mm Hg,B组(16.6±9.11)mm Hg,1年后两组间平均眼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浅前房A组11例(11眼),B组14例(14眼),浅前房发生率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未发生脉络膜脱离,B组发生3例(3眼),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和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结论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能有效地控制术后早期并发症,远期控制眼压效果与传统小梁切除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 对不同类型的青光眼65例65眼(其中慢性青光眼20例,急性青光眼30例,开角型青光眼10例,难治性青光眼5例)采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巩膜瓣可调缝线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出院时眼压平均在12.63 mm Hg左右,术后随访2个月至1年,2个月复查眼压平均在14.44 mm Hg左右,6个月至1年复查眼压均稳定在14~18 mm Hg之间.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能有效的降低眼压,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和预后。方法选取我院青光眼患者一共(102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1月5日至2017年1月1日,将102例青光眼患者按照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51例,观察组使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使用常规手术。结果观察组青光眼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92%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青光眼患者的术后6 h眼压(27.12±5.13)mm Hg、术后12 h眼压(20.15±3.27)mm Hg、术后48 h眼压(10.11±1.28)mm Hg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 <0.05)。结论通过对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取得显著效果,能改善患者眼压,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42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干扰素)和对照组(小梁切除术)各21例。对比两组眼压、视力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与对照组76.19%比较,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1周和术后1年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视力恢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眼压,改善视力,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外伤性青光眼的综合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于本院单纯采用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的15例(15眼)外伤性青光眼患者为对照组,同期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进行治疗的15例(15眼)外伤性青光眼患者为观察组,后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视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外伤性青光眼的综合效果较佳,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对68例(75眼)青光眼患者进行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诊观察视力、眼压和滤过泡状况。结果 手术后第1周眼压为12.28±2.12mmHg,第1月眼压为13.34±2.51mmHg,第1年眼压为17.26±3.16mmHg;术后1年功能型滤过泡65眼(86.66%)。  相似文献   

12.
杨红艳 《安徽医药》2016,20(8):1568-1569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对30例(35眼)青光眼患者进行丝裂霉素联合可拆除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诊观察视力、眼压和滤过泡状况。结果 手术后第1周眼压为(12.49±1.68) mmHg,第1个月眼压为(14.28±2.22) mmHg,第1年眼压为(17.29±2.87) mmHg与手术前眼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功能型滤过泡35眼(82.86%)。结论 丝裂霉素C联合可拆除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能有效降低眼压,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杨云良 《河北医药》2006,28(9):816-817
目的 探讨在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72例(83眼)术前眼压控制不佳的青光眼患者在显微镜下施行了小梁切除术,并在术中联合运用了丝裂霉素C(MMC)和可拆缝线法,对于其中9例合并晶状体明显混浊的患者联合施行了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或超声乳化术(Phaco).结果 术后1周视力明显好于术前者(提高2排以上)占37.4%,无明显变化者占59.0%;眼压4~25.81 mm Hg,平均为13.20 mm Hg,功能性滤泡占96.4%,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对部分眼压控制不佳的青光眼患者术中联合运用丝裂霉素C、可拆缝线法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和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近期疗效。方法原发性青光眼患者40例,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单用常规浓度的丝裂霉素治疗,观察组采用低浓度丝裂霉素和羊膜移植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改善优良率为93.1%,眼压控制为(20.5±3.7)mm Hg(1 mm Hg=0.133 k Pa),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9.0%、(15.6±4.1)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仅2例(10.0%)患者出现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例(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丝裂霉素联合羊膜移植在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应用中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前房穿刺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8例青光眼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术前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术前接受前房穿刺处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观察组患者平均眼压为(12.17±1.81)mm Hg(1 mm Hg=0.133 k Pa),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5±2.5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低于对照组的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为青光眼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为其行前房穿刺处理,可有效降低眼压和术后并发症,对提高患者术后视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 C 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娄底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 C 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眼压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及术后2d 两组患者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9个月观察组患者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 C 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外伤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2016年5月期间诊治的30例外伤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对患者进行编号,1~30号,其中奇数号为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偶数号为观察组,采用早期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方案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的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一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加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力改善率为93.33%,对照组视力改善率为7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外伤性青光眼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方案治疗,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8例(5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术后观察并随访眼压、前房、滤过泡形态,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前房形态,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很好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用双色球分组法将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11月1日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治疗的60例青光眼患者分成对照组30例(单纯小梁切除术)、观察组30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眼压和视力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眼压(14.56±2.23)mm Hg更低,视力提高率(76.67%)更高(P值<0.05)。结论青光眼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84例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照组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视力改善情况、眼压、前房深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观察组视力(0.08±0.03)与对照组的(0.08±0.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P=1>0.05)。术后,观察组视力(0.61±0.16)高于对照组的(0.53±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眼压(14.68±6.46)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的(18.35±6.25)mm Hg,前房深度(2.32±0.49)mm高于对照组的(2.00±0.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