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痰证治验4刚     
  相似文献   

2.
痰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正如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记载:“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故前人有“怪病多痰”之说。尤其是某些疑难怪病,从痰论治,常可收到意外的疗效。现略举数案。以飨同道。 1 慢性肥厚性胃炎(痰浊胃痛) 宋某,男,42岁。上腹部反复疼痛10年余,曾在某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肥厚性胃炎”。中西药递进数载,症状不见减轻。刻诊:胃脘部痞满胀痛,时吐清冷痰涎,纳呆口粘,体倦肢冷,畏食生冷油腻之物,得温痛减。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查舌淡胖,苔白腻而滑,脉沉缓。此乃脾肾阳虚,寒痰内盛,阻遏阳气。宗《金匮》“病  相似文献   

3.
痰证治验3则     
潘佩光 《新中医》1999,31(8):46-46
1颤证陈某,男,58岁,1998年6月6日初诊。患者3年前出现头晕,记忆力下降,右手指震颤不止,情绪激动及感冒后症状加重。数月后震颤延及四肢,以右侧较甚,经多间医院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硬化、震颤麻痹综合征。予口服安坦及左旋多巴等药治疗年余症未缓解,要求...  相似文献   

4.
例 1.眩晕 李某某 ,女 ,46岁 ,教师 ,1998年 5月 10日初诊。患者眩晕反复发作 5年 ,久治不愈 ,近半年来病情加重 ,每月发作 4、5次 ,现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心烦而悸 ,呕吐痰涎 ,口苦舌燥 ,大便干结 ,尿黄 ,舌质红、苔黄腻 ,脉弦滑。中医诊断眩晕。此为痰浊中阻 ,久而化火 ,蒙闭清阳 ,故治以清热化痰 ,行气和胃。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 8g,制半夏10 g,陈皮 10 g,茯苓 15 g,竹茹 15 g,全瓜蒌 15 g,黄芩 8g,白蔻仁 8g(后下 ) ,石菖蒲 10 g,广木香 8g(后下 )。每日 1剂 ,水煎 2次分服。 5月 16日复诊 :服上药 6剂后 ,头晕目眩等症明显好转 …  相似文献   

5.
1 痛  经刘某 ,女 ,31岁 ,教师。 1996年 10月 8日就诊。痛经 2年余 ,平素白带频多 ,每月行经小腹疼痛难忍 ,汗出 ,面色苍白 ,经色紫黯有瘀块 ,瘀块排出疼痛缓解 ,曾服中、西药治疗 ,疗效欠佳。诊见 :身体较胖 ,恰值行经 ,头面冷汗 ,面色苍白 ,表情痛苦 ,小腹疼痛拒按 ,舌质黯边有瘀斑 ,苔白厚腻 ,脉沉弦。诊为痛经 ,证属痰瘀凝结 ,血阻胞宫。治拟活血化瘀 ,化痰除湿。方用四物汤合二陈汤化裁 :当归 12 g 川芎 15 g 白芍15 g 熟地 15 g 半夏 12 g 陈皮 15 g 茯苓 18g 甘草 10 g 香附 12 g 延胡索 15 g 白术 15 g 苍术 12 g。 …  相似文献   

6.
宋春侠  张德英 《陕西中医》2004,25(12):1152-1152,F003
中医论痰,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痰指肺家之痰,广义的痰包括一切水谷精微代谢障碍停聚体内之物.有的肉眼可见,有的为微观所见,只能从脉象上得知.微观可见的如沉积于血管中的粥样斑块.至于肉眼可见的,如妇女过多的带下物,胃中呕吐的涎沫,小便排出的白浊物,眼中过多的分泌物等.<内经>云:"膏梁厚味,酿生痰浊".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厚味,体力劳动相对减少,造成营养物质相对或绝对的过剩.这些过剩之物,即乖变为痰.当今的多发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多由痰引起,因而研究痰证的证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先仅对痰浊在上、在中、在下的临床表现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7.
痰证治验四则安徽省芜湖中医学校(241000)袁银根中医所称之痰,有狭义之痰和广义之痰两类。狭义之痰,一般是指肺部渗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咳咯而出,或呕恶而出,因视之可见,闻之有声,故又将其称为有形之痰。广义之痰,是由于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不...  相似文献   

8.
1痹证马某,女,50岁,2002年10月10日初诊。两侧肩臂麻痛2月余,伸屈活动受限。曾针灸治疗,其效未显,自购药酒服用,亦未奏效。胸闷欠畅,稍有咯痰,大便干燥,舌苔白腻,脉弦细。证属痰饮内蕴,脉络郁阻。治予燥湿祛痰,行气通络。方用:茯  相似文献   

9.
汗证为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临床应辨证论治,根据病之寒热虚实准确立法,有的放矢,方可取得较好疗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辨证论治治疗本病多例,疗效较好,现介绍验案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剑 《河北中医》2003,25(1):39-41
痰之为病 ,临证广见 ,治痰之法 ,古今颇多。现集笔者临证医案例数 ,介绍如下。1 清肺化痰法顾某 ,女 ,76岁。 1 995 0 3 0 2初诊。恶寒发热 1 0余日 ,持续不退 ,咳嗽胸痛 ,痰白黏稠 ,咯痰不爽 ,口苦而干 ,渴不甚饮 ,唇胗而燥 ,不思饮食 ,胸脘痞闷 ,舌苔薄黄 ,脉弦数。证属风热犯肺 ,肺络失宣。治宜清肺化痰舒络。治予麻杏石甘汤加减 :炙麻黄 5g ,生石膏 (先煎 ) 1 5g ,杏仁 1 0g ,竹沥半夏 1 0g,丝瓜络 1 0g ,橘红、橘络各 5g ,炒白芥子 1 0g,旋覆花 (包煎 ) 1 0g ,生甘草 5g。水煎服 ,日 1剂 ,3剂。二诊 :药后寒热已解 ,咳呛尚存…  相似文献   

11.
辨证治验4则     
辨证治验4则周亚新(江西省级公费医疗预防门诊部南昌330006)关键词哮喘眩晕呕逆口疮辨证论治1哮喘李某某,男,56岁,1994年3月29日初诊。患哮喘10余年,每于冬春季节感冒后即发。经西医治疗,症状缓解,1992年冬季在北方等地出差,因受风寒,哮...  相似文献   

12.
黑汗证治验     
黑汗症属罕见病,国内少见报道。笔者从医40余年仅遇1例,现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1典型病例患者,男,27岁,甘肃省成县人。主证:上腹疼痛反复发作,每当腹痛加重时,两胁及脐周皮肤出汗呈黑色,如墨汁所染,汗液粘腻沾衣染衣,汗渍有难闻腥味,用湿毛巾擦洗黑色,汗渍可  相似文献   

13.
任光荣 《新中医》1999,31(1):6-7
就《傅青主男科》所载有关痰证的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傅氏辨治痰证的主要特点是:察病程以明病原、论治法谨守病机和组方药通常达变。  相似文献   

14.
精神疾病热痰证辨析丁德正河南省社旗县朱集卫生院精神科(社旗473311)热痰证在精神疾病临床较为多见,尤其是具幻觉、妄想、怪异行为及阳性思维形式障碍的阳性症状者。《叶选医衡·痰论》谓其形成“有因热而生痰者,热则熏蒸津液而成痰;亦有因痰而生热者,痰则阻...  相似文献   

15.
王荫三 《光明中医》1996,11(1):42-43
痰证误辨救弊录王荫三湖北省枝城市中医医院(443300)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精华,而准确地辨证又是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当按常法辨证不能凑效时,则需详审脉证,捕捉被疏忽的蛛丝马迹,辨本求因,圆机活变,犹可补偏救弊。今录痰证误辨案三则为例与同道共磋。...  相似文献   

16.
治痰体会     
刘静  傅杰 《江西中医药》2010,41(3):57-58
痰是水津不归正化的产物,既是一种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痰之成因从内责之中阳素虚,脾失健运,转输无权,上不能升输养肺以通调水道,下不能降归肾以蒸化开合,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津液输布、排泄失常以致水湿停聚而成。从外则或因外感六淫,阻碍气化,多因六淫化热,津液受其煎熬而成,或由于六淫化寒,津液凝滞而成;  相似文献   

17.
汪丽娟 《河北中医》2000,22(1):52-52
例1陆某,男,50岁,干部.1998-07-21初诊.患者四季少汗,心悸而烦,失眠多梦1年余.西 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常服谷维素、安定等药,疗效平平.今时值暑季,患者周身无 汗,皮肤灼热、痛痒而红,心悸不安,烦躁失眠,精神疲倦,大便干燥.舌质淡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诊断: 无汗证.辨证:心阴亏虚,汗源不充.治宜滋阴养心.处方:太子参30 g,生地黄、玄参、天门冬、柏子仁、麦 门冬各15 g,百合、丹参各20 g,当归12 g,茯苓25g,制大黄10 g,灯心草2 g,五味子10 g,甘草10 g.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5剂.药后周身微有小汗出,皮肤痛痒大减.又服7剂,遍身汗出如常人,惟心 悸时作.原方加何首乌20 g、酸枣仁10g、合欢花25g,又服5剂,诸症悉除,  相似文献   

18.
19.
梁亚宁 《陕西中医》2002,23(12):1140-1141
老年眩晕 ,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动脉硬化、低血压、或高血压、脑梗塞、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脂血症等病。中医辨证以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及气血虚弱 ,清阳不升两型为主 ,两型中皆可挟痰、挟瘀 ,临床运用 ,多在辨证施方中 ,加祛痰化瘀之品 ,常可获卓效。  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 肾为先天之本 ,藏精生髓 ,通于脑 ,开窍于耳 ;肝体阴而运阳 ,主藏血 ,主疏泄 ,开窍于目。肝肾同源 ,精血互生。老年人机体老化 ,脏腑功能衰减。天癸将竭 ,精气渐衰。若肾精亏虚 ,不能生髓充脑 ,脑失所养 ,髓海空虚 ,则见眩晕久发 ,目花视物模糊 ,耳鸣 ,健忘 ,失眠 ,腰膝酸…  相似文献   

20.
从概念形成、病机特征、舌脉辨证要点、常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痰瘀互结证的辨治进行探讨,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视久病怪病的痰瘀互结病理因素,治疗当以治气为先,首选芎归二陈汤,阳虚者加温阳之品,久病入络者加搜剔入络之品,且应兼顾补益,以防化痰祛瘀损伤正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