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摩托车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特点与交通事故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摩托车驾驶员驾驶行为问卷和个人资料调查表对800名摩托车驾驶员进行测试.结果①男驾驶员较女驾驶员有较多的超速及违规[(17.23±5.82)分vs(15.07±4.94)分]、警觉安全行为[(25.67±5.28)分vs(24.51±5.14)分],错误行为[(13.03±3.69)分vs(13.94±4.12)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②16~25岁组驾驶员的冲动行为[(20.05±6.74)分]较多,警觉安全行为[(23.32±4.95)分]较少;③小学文化的驾驶员超速及违规[(18.93±6.36)分]较多;④已婚驾驶员冲动行为[(17.80±6.67)分],超速及违规行为[(16.59±5.60)分]较少,警觉安全行为[(26.18±5.12)分]较多;⑤有驾照的驾驶员冲动行为[(18.00±6.62)分]、错误行为[(12.97±3.77)分],警觉安全行为[(26.03±5.18)分];⑥在碰撞事故中事故驾驶员冲动行为[(19.98±7.14)分]、超速及违规[(17.95±5.95)分]、错误行为[(13.76±3.73)分]上与安全驾驶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碰撞事故中仅在错误行为[(13.44±3.78)分]上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摩托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与交通事故关系重大,应注重此方面的训练和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驾驶员应对方式与驾驶行为、事故的关系.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47名驾驶员进行应对方式问卷、驾驶行为问卷的调查.结果 (1)除回避性应对与驾驶行为相关不显著外,对抗性应对、情绪性应对与驾驶行为有显著正相关( r=0.18~0.56,P<0.01);积极评估应对与驾驶行为有显著负相关(r=-0.34~-0.41,P<0.01).(2)积极评估应对、对抗性应对和情绪性应对对错误行为和疏忽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解释率分别为33.5%和23.5%.对抗性应对和积极评估应对对超速及违规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解释率为40.2%.(3)在轻微事故和一般事故中,事故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均在对抗性应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2.80,P<0.01).结论 驾驶员应对方式是影响驾驶行为和事故安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南宁市摩托车驾驶员安全意识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调查南宁市摩托车驾驶员的一般情况、头盔佩戴率,违章、违规等情况,了解南宁市摩托车驾驶员安全意识行为现状,为预防和控制摩托车交通事故提供正确的对策.方法:在南宁市青秀区辖区内一、二、三级道路上,以250 m为一个单位划分为305个单位,进行编号,按简单随机方法抽取35个调查地点,每一个调查地点配以简单随机选择的星期及时间段,每1 h为一个抽样单位对调查点的摩托车驾驶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383位驾驶员,有364位驾驶员每次都佩戴头盔,佩戴率为95.04%;有119人曾酒后驾驶,占31.07%,有136人曾超速行驶,占35.51%;有190人曾闯过红灯,占49.61%;有89人在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占23.24%.结论:摩托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较淡薄,应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强化驾驶员的交通意识.  相似文献   

4.
张福有   《中国医学工程》2011,(4):151-151
随着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陆、水、空交通工具急剧递增,私家车辆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甚至偏僻的农村也有了很多农用车、摩托车。交通事故已构成了人类安全的一种新毒瘤,据报道,去年全国共发生交通事故约24万多起,造成7万多人死亡,直接财损10多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易发因素及驾驶员死亡的损伤特点,为预防摩托车交通事故发生及驾驶员推断提供法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洛阳市区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43例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致摩托车驾驶员死亡案例。结果洛阳市摩托车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发生时间以晚20时至凌晨2时发生率最高(51.1%),在路口发生率最高(53.4%),男性占(97.7%),青壮年占60.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7.6%,酒后、醉酒驾车为44.1%。损伤以头面部损伤最多,占92.85%,下颌下至颈部损伤占61.9%,胸部损伤为57.1%,前臂至腕部掌面(或拇指掌指关节)损伤为47.6%、大腿内侧损伤为35.7%,四肢远端损伤为69.04%。颅脑损伤死亡占81.39%,复合伤死亡占16.28%,其他原因死亡占2.33%。结论摩托车驾驶员死亡者以文化程度较低的男性青壮年晚上饮酒后在路口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多见;下颌下至颈部损伤、胸部损伤、前臂至腕部掌面(或拇指掌指关节)损伤、大腿内侧损伤对综合判断驾驶员死亡原因有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机动车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与违法驾驶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机动车驾驶员心理健康水平与违法驾驶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SCL-90对3855名驾驶员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结果采用本次团体自我评估方法并参考我国SCL-90常模进行评价.结果: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与驾驶员的违法驾驶行为次数存在相关关系.尤其是行车里程在5万公里以内的驾驶员,各因子分及总分的均值有多次违法驾驶行为组显著高于无违法驾驶行为组.假设不同道路环境驾驶时,驾驶员采取的不同驾驶行为与心理状况有关.结论: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与交通安全违法驾驶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驾驶员焦虑水平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使用贝克焦虑量表与 Dula危险驾驶行为量表( DDDI-Dula Dangerous Driving Index)对1285名驾驶员的焦虑水平与危险驾驶行为进行了评价。此外,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焦虑水平驾驶员的危险行为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 (1)焦虑总分与危险驾驶量表总分呈显著性正相关(p<.01),焦虑总分与危险驾驶量表的三个子量表分数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1)。(2)由F检验知,处于不同焦虑水平的驾驶员其危险驾驶行为在以下方面存在不同(p<.05):DDDI总分,过去6个月的驾驶肇事次数,过去两个周 "尾随"行为的次数,过去两周内超速的次数,过去两周内超速驶入应停车减速的区域的次数,过去四周影响下驾驶行为的次数。结论 驾驶员的焦虑水平可以影响危险驾驶行为,高的焦虑水平与更多的危险驾驶行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情况及动态,为政府及交管部门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机动车驾驶员危险驾驶行为发生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阆中市2002~2006年交通事故死亡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对驾驶员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并做差别检验.结果 2002~2006年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死亡者年龄为25~54岁,男性所占比例高;职业与非职业驾驶员均存在酒后驾车、开快车的高危行为,二者在酒后驾车和开快车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以职业驾驶员较高.职业驾驶员中,酒后驾车行为的发生率以驾龄在5年以下者为高,驾龄对其他行为无影响;非职业驾驶员中,在驾驶中存在打电话行为的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较多,其他行为不受文化程度影响.结论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形势严峻,在驾驶员严格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政府要积极制订交通管理政策,交管部门也要对交通环境合理的配置和积极、有效的监管.  相似文献   

9.
汽车驾驶员神经行为功能与行车事故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WHO。NCTB)对125名汽车驾驶员(事故组85人,无事故组40人)及51名对照人员进行了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结果显示:事故组驾驶员中明显存在紧张-焦虑、疲劳-惰性不良情绪状态;事故组驾驶员与无事故组及对照组相比,其六项神经行为功能,尤其是注意力、反应速度和感知-运动速度较差;但在无事故组驾驶员中尚未发现明显不良情绪和神经行为功能状态存在;汽车驾驶员的神经行为功能随年龄增大而减弱,随文化水平提高而增强,并与其造成的行车事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性作用。结果提示: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可做为汽车驾驶员行车事故研究指标并用于职业选择和培训;严格从心理-生理、文化水平和从业年限方面挑选心身健康的优秀驾驶员,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驾驶员焦虑水平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使用贝克焦虑量表与 Dula危险驾驶行为量表( DDDI-Dula Dangerous Driving Index)对1285名驾驶员的焦虑水平与危险驾驶行为进行了评价。此外,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焦虑水平驾驶员的危险行为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 (1)焦虑总分与危险驾驶量表总分呈显著性正相关(p<.01),焦虑总分与危险驾驶量表的三个子量表分数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1)。(2)由F检验知,处于不同焦虑水平的驾驶员其危险驾驶行为在以下方面存在不同(p<.05):DDDI总分,过去6个月的驾驶肇事次数,过去两个周 "尾随"行为的次数,过去两周内超速的次数,过去两周内超速驶入应停车减速的区域的次数,过去四周影响下驾驶行为的次数。结论 驾驶员的焦虑水平可以影响危险驾驶行为,高的焦虑水平与更多的危险驾驶行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对职校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为干预活动提供依据。方法 以上海市3所职业学校所有2005年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结构式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有关健康危险行为的信息。结果 亲子关系越好,越少发生健康危险行为;同伴认同度越高越容易发生健康危险行为;同伴认同比亲子关系对职校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更大门此外,自我评价高的对象发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可能性增加,未发现职校生的学校支持对健康危险行为有直接影响,但对自我评价有积极影响。结论 亲子关系和同伴认同是影响职校生健康危险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提示可利用同伴和家庭资源来有效减少职校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社区环境对社区居民自杀的影响程度,为提出自杀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山东、辽宁、湖南三省采用完全随机方法抽取16个县(市),收集了392例15~34岁自杀死亡者和416例对照进行研究。采用心理解剖方法收集自杀死亡者信息;采用同样结构式访谈工具获取同社区对照2名信息人信息。利用WHOSUPRE—MISS社区压力和问题调查量表测量居民的社区环境。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社区环境因子得分与自杀呈正相关关系,社区环境不良为个体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Waldx2=10.036,P〈0.05,OR=1.323)。社区存在的问题如家庭不和、交通不便、缺乏医疗保健、就业保障、酗酒、迷信现象可以明显提高中国农村自杀率。同时显示相对贫穷、患有精神疾病(OR=32.346)是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受较好教育、已婚、健康身体状况是自杀的主要保护因素。结论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系统,解决社区现存的一些问题,营造和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减轻其生活压力;同时应加强心理障碍筛检,对高危人群积极实施社区心理健康干预,提高人的应激能力,以此有效降低中国农村社区居民自杀率。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统一指导语下,用应付方式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910名(男生577名,女生333名)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AS 8.1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男大学生的成熟型应付方式因子均分(24.68±3.30)和女大学生(25.02±3.12)无显著差异,而女生的不成熟型和混合型的因子均分分别为49.55±5.22和17.48±1.80,明显高于男生得分的48.78±6.05和16.96±2.18(P<0.05);大学生EMBU的各个分量表得分与中文修订版组相比,除FF1、FF4、MF4、MF5外,其余各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学生组中FF2、FF5、MF3高于修订中文版组,而FF3、FF6、MF1、MF2低于修订中文版组。男女大学生组比较,女生的FF1高于男生,而FF2、FF5、FF6、MF3、MF4因子均是男生高于女生(P<0.05或<0.01)。大学生的成熟型应付方式与FF1、FF3、FF6、MF1、MF2呈负相关(P<0.05)。不成熟型与FF2、FF4、FF5以及MF2、MF3、MF4、MF5有关,混合型与FF2、FF5、FF6以及MF2、MF3、MF4有关(P<0.05)。结论:高校大学生的应付方式存在性别上差异,父母养育方式可影响大学生应付方式,这些在大学生教育中都应当被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青少年不宁腿综合征和自杀行为间的关系。 方法 在山东省三县(市)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式共选取5所初中和3所高中作为目标学校,调查对象为来自目标学校的7~11年级学生,发放问卷收集相关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信息、不宁腿综合征、自杀行为、抑郁和失眠等信息,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11 831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宁腿综合征和自杀行为的关系。 结果 11 831名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14.97±1.46)岁,49.1%是女性。不宁腿综合征组的自杀行为(33.3% vs 21.6%,P<0.05)、自杀意念(29.7% vs 19.5%,P<0.05)、自杀计划(15.2% vs 9.0%,P<0.05)和自杀未遂(7.0% vs 3.6%,P<0.05)的报告率均高于非不宁腿综合征组。调整其他潜在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宁腿综合征与自杀行为(OR=1.36, 95%CI=1.18~1.57)、自杀意念(OR=1.25, 95%CI=1.08~1.46)、自杀计划(OR=1.26, 95%CI=1.04~1.52)和自杀未遂(OR=1.35, 95%CI=1.03~1.76)的关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青少年中,不宁腿综合征和自杀行为间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5.
200多年的疫苗史在防治多种疾病的功绩中已为世人所公认。然而,疫苗在制备或使用过程中,由于污染、减毒不全或毒力过高、实验室管理漏洞以及疫苗使用不当等原因,在历史上曾发生多次重大的疫苗事故。由以上各种原因而致的代表性事件所揭示的理论,可为今后疫苗的开发研制及疫苗的使用提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冯庚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121-124
本文介绍了对大型灾难及事故紧急医疗救援的研究内容和开展研究的意义.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既往对灾难事故救援的现状研究,包括现场救援的总体性研究、救援缺陷研究以及救援法律法规研究.第二部分是对灾难事故的现场救援研究,包括灾难事故损失早期评估研究;建立高素质、高效率的专业救援队伍的研究;救援物资及装备研究;灾难事故导致伤害的原因、种类、性质、特征、概率、后果和最佳应对方案研究;人员和设备输送研究;现场救援的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现场救援的组织指挥研究;受困人员生命探测搜索研究;受困人员解救脱险研究;检伤分类研究;伤员潜在致命情况评估研究;危重症患者现场生命支持研究;战伤自救基本技术研究;特殊情况导致的伤害救援研究;伤员分流及转运研究;停止救援及现场清理时机研究;疫情防控研究;院内强化治疗研究;群众现场避险逃生、自救互救及防灾减灾措施研究.  相似文献   

17.
品行障碍患儿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估青少年品行障碍42例,并与50例正常学生对照,检测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在应付方式方面,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评分为0.53±0.16,显著低于对照组,自责、求助、幻想、退避的因子分分别为0.54±0.19、0.46±0.17、0.56±0.21、0.60±0.22,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家庭养育方式方面,FF1、MF1因子分分别为41.98±6.32、45.93±10.18,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各项因子分除FF4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关性结果显示,解决问题-求助与FF1、MF1正相关,与其他各项因子负相关;自责-退避与FF1、MF1负相关,与其他各因子负相关。结论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的应付方式不良,与父母养育方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区妇女产褥期卫生行为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了解江苏、陕西和贵州三省妇女产褥期卫生行为和保健的一般情况;比较 不同地区间产褥期各种卫生行为的发生率;了解影响产褥期卫生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三者12个县的2352例2岁以下儿童母亲进行入户访问。结果 江苏、陕西、贵州三者产褥期各卫生行为的发和衣次为:洗头26.4%,38.8%,19.8%, 下身(指外阴部,下同)83.3%,26.9%,64.0%,正常活动76.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