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药物在麻醉诱导期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的影响.方法 40例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药物分别为咪达唑仑0.15mg/kg、异丙酚2mg/kg、依托咪酯0.3mg/kg和硫喷妥钠5mg/kg.给药3min后行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采用1%七氟醚-66%氧化亚氮和氧气吸入,同时机械通气维持PETCO2在35~40mmHg.采用经颅多普勒监测仪(TCD),分别于诱导前和诱导1、2、3、5、10、15min测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V-MCA),同时记录动脉血压、心率及PETCO2.结果 给药后1min,异丙酚、依托咪酯和硫喷妥钠可使V-MCA明显降低(P<0.05),而咪达唑仑组无显著变化(P>0.05).气管插管后,4组病人的Vm-MCA,其中仅咪达唑仑组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其他3组与基础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非神经外科手术病人,诱导剂量的异丙酚、依托咪酯和硫喷妥钠对V-MCA的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咪达唑仑影响较小;在对气管插管引起的脑血流速率波动的抑制方面咪达唑仑则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异丙酚、咪达唑仑或依托咪酯复合舒芬太尼麻醉诱导对患者眼内压(IOP)的影响.方法 拟在全麻下择期手术患者45例,年龄20-4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5):异丙酚组(P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依托咪酯组(E组).麻醉诱导:P组、M组和E组分别静脉注射异丙酚2.0 mg/kg、咪达唑仑0.2 mg/kg及依托咪酯0.3 mg/kg后,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 μg/kg与顺阿曲库铵0.2 mg/kg,行气管插管术.于麻醉诱导前l min(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管插管后1 min(T3)和2 min(T4)时测定IOP和MAP.结果 与P组比较,M组和E组低眼压发生率降低(P<0.01);与E组比较,P组和M组高眼压发生率降低(P<0.05).P组、M组和E组MAP与IO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1、0.889和0.806(p<0.05),相关系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麻醉诱导对IOP影响较小,MAP的波动程度是麻醉诱导引起IOP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啶和异丙酚用于难治性精神病患者脑立体定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拟行立体定向脑内多靶点射频毁损术的难治性精神病男性患者30例,年龄22~33岁,体重60-9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5):异丙酚组(P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麻醉诱导:2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0.10 mg/kg和芬太尼1~2 μg/kg.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负荷量1 μg/kg(输注时间>10 min),随后以0.3~0.7 μg·kg-1·h-1速率输注,气管插管前,静脉注射异丙酚1~2 mg/kg.P组静脉注射异丙酚2~3 mg/kg,随后以3~4 mg·kg-1·h-1率静脉输注.经口直接喉镜引导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分别记录定位过程中体动、呛咳、呼吸暂停、心血管不良事件和低氧血症等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P组比较,D组体动、呛咳、呼吸暂停、心动过速、低血压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降低,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升高(P<0.01),高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异丙酚麻醉比较,右美托咪啶用于难治性精神病患者脑立体定向手术时麻醉效果好,且对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小,更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的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寻求较佳的EBUS-TBNA手术麻醉方法.方法 60例择期EBUS-TBNA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舒芬太尼组(S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组(SR组),每组20例.麻醉方式采用静脉输注丙泊酚全麻复合TCI舒芬太尼和或瑞芬太尼辅助2%利多卡因局部表面麻醉,术中维持双频谱指数( BIS)50 ~60.记录患者进入手术室后5min(T0)、手术开始后30min( T1)和术毕定向力恢复时(T2)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手术开始后30min动脉血气、术中呛咳次数、丙泊酚和利多卡因用量、术毕至定向力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R组T1时呼吸频率下降明显(P<0.05),S组和R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SR组(P<0.05).(2)R组和SR组术中呛咳次数、术毕至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减少(与S组比,P<0.05).(3)三组患者丙泊酚、利多卡因用量、麻醉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输注小剂量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同时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并辅助局部麻醉可以满足EBUS-TBNA的手术要求,安全、有效,可作为EBUS-TBNA的常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支气管超声引导内镜针吸活检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支气管超声引导内镜针吸活检术患者69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35~71岁,体重41~ 83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23),Ⅰ组麻醉诱导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4μg/ml,静脉注射芬太尼4μg/ml;Ⅱ组麻醉诱导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4μg/ml,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5 ng/ml;Ⅲ组麻醉诱导采用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0.3 ~ 0.4 μg/ml,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5ng/ml.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置入喉罩,行机械通气,维持PETCO2 30 ~40 mm Hg.术中维持BIS值40~60.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佩尔地平、麻黄碱、阿托品和艾司洛尔)使用情况、呛咳发生情况、苏醒时间、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于麻醉诱导前30 min、术毕即刻和术后24h,采集股静脉血样,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醇浓度.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呛咳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苏醒时间缩短,Ⅲ组血管活性药使用率降低(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降低(P<0.05).与Ⅰ组和Ⅱ组比较,Ⅲ组术毕时血浆皮质醇浓度降低(P<0.05);Ⅰ组和Ⅱ组间各时点血浆皮质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0.3~0.4 μg/ml)复合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5ng/ml)用于支气管超声引导内镜针吸活检术的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在相同麻醉深度下不同全麻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病人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的病人90例,年龄40~64岁,体重50~85 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分层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30):全凭静脉麻醉组(Ⅰ组)、吸入全麻组(Ⅱ组)和静吸复合全麻组(Ⅲ组).Ⅰ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诱导;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Ⅱ组吸入七氟醚麻醉诱导,吸人七氟醚,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Ⅲ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诱导,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吸入七氟醚,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采用Narcotrend指数监测麻醉深度,维持Narcotrend指数37 ~ 64.于麻醉诱导前30min(T0)、切皮后2 h(T1)、术毕(T2)和术后24 h(T3)时采外周静脉血样,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的水平,计算CD4+/CD8+.结果 与T0时比较,Ⅱ组T2时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降低,Ⅲ组T2时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T2时Ⅱ组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降低,Ⅲ组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Ⅲ组比较,T2时Ⅱ组CD3+和CD4+水平降低(P<0.05).结论 与吸入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比较,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诱导,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病人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程度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咪达唑仑对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下脊柱矫形术患者术中唤醒试验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脊柱矫形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瑞芬太尼组(PR组)和咪达唑仑-异丙酚-瑞芬太尼组(MPR组),每组18例。两组均采用瑞芬太尼、阿曲库铵、异丙酚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MPR组麻醉诱导前即刻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PR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3 ml。术中行唤醒试验,记录唤醒时间、唤醒期间患者有无烦躁。术后第1天随访,记录患者对唤醒试验及术中其他事件的回忆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唤醒试验,唤醒期间无烦躁,术后无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且对术中其他事件无回忆。两组唤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组患者对唤醒试验回忆发生率低于PR组(P〈0.05)。结论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下脊柱矫形术患者麻醉诱导前即刻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可以提高术中唤醒试验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麻醉诱导时芬太尼不同给药方法对其诱发患者咳嗽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20例,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n=105):常规组(Ⅰ组)、预注射组(Ⅱ组)、稀释组(Ⅲ组)和后注射组(Ⅳ组).麻醉诱导:Ⅰ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50 μg/ml)2 μg/kg、异丙酚2 mg/kg、罗库溴铵1mg/kg;Ⅱ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50 μg/ml)0.5 μg/kg、异丙酚2 mg/kg、罗库溴铵1mg/kg、芬太尼(50 μg/ml)1.5 μg/kg;Ⅲ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20 μg/ml)2μg/kg、异丙酚2mg/kg、罗库溴铵1 mg/kg;Ⅳ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异丙酚2 mg/kg、罗库溴铵1 mg/kg、芬太尼(50 μg/ml)2 μg/kg.注药完毕后2 min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前观察咳嗽、异丙酚注射痛的发 生情况,于麻醉诱导前、诱导后、咳嗽时、气管插管时记录HR和有创动脉压.结果 与Ⅰ组比较,其余组患者咳嗽发生率和咳嗽程度降低(P<0.05);与Ⅱ组和Ⅲ组比较,Ⅳ组患者咳嗽发生率和咳嗽程度降低(P<0.05).四组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诱导时芬太尼稀释给药、给予预注剂量或后注射均可明显降低其诱发咳嗽的发生,其中后注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不同剂量咪达唑仑与异丙酚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咪达唑仑与异丙酚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方法 择期全麻病人12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体重40~80 kg,随机分为4组(n=30),各组分别随机分为6个亚组,M组和P组各亚组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0.06、0.08、0.10、0.12、0.15 mg/kg、异丙酚0.8、1.0、1.2、1.5、1.8、2.2 mg/kg;MP1组和MP2组各亚组分别按咪达唑仑与异丙酚ED50等效比1:13(咪达唑仑剂量分别为0.022、0.028、0.033、0.039、0.044、0.055 mg/kg)和临床常用比例1:10(咪达唑仑剂量分别为0.03、0.04、0.045、0.05、0.055、0.06 mg/kg)行麻醉诱导.M组、P组、MP1组和MP1组分别于注药后3、1,1、1 min时行警觉,镇静(OAA/S)评分,催眠有效标准:OAA/S评分≤2分.采用加权概率单位法计算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采用等辐射分析法判断两药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结果 M组、MP1.2组咪达唑仑催眠效应的ED50及其95%CI分别为0.088(0.066~0.110)、0.031(0.026~0.036)、0.045(0.040~0.049)mg/kg;P组、MP1.2组异丙酚催眠效应的ED50及其95%CI为1.142(0.933~1.350)、0.421(0.343~0.480)、0.450(0.399~0.491)mg/kg.结论 麻醉诱导时咪达唑仑与异丙酚按ED50等效剂量比1:13给药,两药催眠效应为协同作用;按临床常用剂量比1:10给药时两药催眠效应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快诱导全麻对减轻舒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 200例ASAI或Ⅱ级患者随机均分为4组,麻醉诱导方法分别为:Ⅰ组(对照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4μg/kg、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Ⅱ组(预注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1μg/kg、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舒芬太尼0.3μg/kg,Ⅲ组(稀释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4μg/kg(2.5μg/mL)、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Ⅳ组(后注射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舒芬太尼0.4μg/kg;除组Ⅲ外其余3组舒芬太尼浓度为10μg/mL。4组患者于诱导后2min进行气管插管,观察插管前咳嗽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记录诱导前、诱导后、咳嗽时、插管时的SpO2、ABP和HR。结果 4组患者咳嗽的发生率Ⅱ组为8%(4/50),Ⅲ组为10%(5/50),Ⅳ组为2%(1/50),Ⅱ、Ⅲ、Ⅳ组明显低于Ⅰ组的38%(19/50)(P〈0.01),Ⅱ、Ⅲ组低于Ⅳ组(P〈0.05);4组患者T1、T2、T3、T4时间点的SB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的SBP、HR均较T1、T2明显升高(P〈0.01)。结论快速诱导全身麻醉时舒芬太尼最后给药、稀释给药或给予预注剂量均可以明显降低舒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应的发生率,其中以最后给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对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Ⅱ~Ⅳ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设为2、4、8 ng/ml,Ⅰ~Ⅳ组均靶控输注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为2μg/ml,随后每间隔1min增加0.5μg/ml,直至BIS值下降至50.患者意识消失时记录BIS值和异丙酚血浆靶浓度,BIS值降至50时记录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及异丙酚总用量.结果 与Ⅰ组比较,Ⅲ组和Ⅳ组患者意识消失时BIS值升高,异丙酚血浆靶浓度降低,BIS值降至50时异丙酚总用量和异丙酚血浆靶浓度降低(P<0.05).结论 复合异丙酚麻醉时,瑞芬太尼适宜血浆靶浓度为4 ng/m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麻醉深度指数(CSI)监测不同效应室靶浓度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患者镇静水平的准确性.方法 外科手术患者9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20~49岁,体重45~70 kg,性别不限,随机分为6组(n=15):P1~3组分别靶控输注不同效应室靶浓度(2、4、6 μg/ml)异丙酚;SP1~3组分别靶控输注不同效应室靶浓度(2、4、6 μg/ml)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异丙酚初始效应室靶浓度为4 μg/ml,于气管插管后即刻,P1组和SP1组调整为2 μg/ml,P2组和SP2组调整为4 μg/ml,P3组和SP3组调整为6 μg/ml,20 min后SP1~3组经2~3 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7 μg/kg.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1 min(T1)、插管后30 s(T2)、15 min(T3)、30 min(T4)、35 min(T5)及40 min(T6)时记录HR、MAP、BIS和CSI.结果 P1~3组T3~6时组间比较BIS和CSI依次降低(P<0.05或0.01);SP1~3组T3~6时BIS和CSI组间比较依次降低(P<0.05);SP1组和SP2组T4~6时BIS和CSI分别较P1组和P2组降低(P<0.05或0.01);与P3组比较,SP3组T4~6时CSI降低(P<0.05),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2、4 μg/ml复合舒芬太尼时,CSI和BIS均可反映患者镇静水平;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6 μg/ml复合舒芬太尼时,仅CSI可反映患者镇静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不同硬膜外阻滞对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肠癌根治术患者30例和胃癌根治术患者15例,年龄20~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n=15):生理盐水对照组(Ⅰ组)和腰段硬膜外阻滞组(Ⅱ组);胃癌根治术患者为胸段硬膜外阻滞组(Ⅲ组).Ⅰ组和Ⅱ组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Ⅲ组于L9.10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Ⅱ组和Ⅲ组硬膜外注射1.5%利多卡因15 ml(包括试验量3 ml);Ⅰ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硬膜外给药后12 min时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4μg/ml.于输注异丙酚前记录硬膜外阻滞范围(阻滞脊神经数);分别于输注异丙酚2、3、4、5min时采集动脉血样,测定血浆异丙酚浓度,同时记录各时间点TCI泵计算的异丙酚血浆浓度和BIS值.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BIS值降低(P<0.05),血浆异丙酚浓度和异丙酚血浆计算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BIS值降低,硬膜外阻滞范围较广(P<0.05),血浆异丙酚浓度和异丙酚血浆计算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段硬膜外阻滞强化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的程度高于腰段硬膜外阻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小剂量芬太尼对异丙酚抑制患者食管引流型喉罩插管反应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50)的影响,以探讨小剂量芬太尼的有效性.方法 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6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0~50岁,体重指数≤30 kg/m2,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和异丙酚-芬太尼组(PF组),每组23例.靶控输注异丙酚行麻醉诱导,PF组和P组初始血浆靶浓度分别为2.5、4.0 μg/ml,当血浆靶浓度与效应室靶浓度达平衡时,静脉注射芬太尼1 μg/kg或等容量生理盐水,注毕3.5 min时置入食管引流型喉罩.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若上1例有反应,则下1例采用高一级异丙酚血浆靶浓度;若上1例无反应,则下1例采用低一级浓度,P组和PF组异丙酚各相邻血浆靶浓度比值分别为1.2和1.1.发生食管引流型喉罩插管反应的标准:置入食管引流型喉罩时患者出现作呕、呛咳和/或肢体反应.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异丙酚抑制食管引流型喉罩插管反应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P组异丙酚抑制喉罩插管反应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为4.68(4.20~5.21)μg/ml,PF组异丙酚抑制喉罩插管反应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为2.63(2.45~2.83)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可增强异丙酚抑制患者食管引流型喉罩插管反应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不同效应室靶浓度(Ce)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 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180例,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6组(n=30):P5.0 R2.5 组、P5.5 R2.5组、P6.0 R2.5组、P5.0 R3.0组、P5.5 R3.0组和P6.0 R3.0组,检查前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异丙酚Ce分别设为5.0、5.5和6.0 μg/ml,瑞芬太尼ce分别设为2.5和3.0.g/ml,持续监测MAP、HR及SpO2,效应室浓度均达靶浓度时开始检查,连续性阵咳或支气管痉挛时采用2%利多卡因经纤维支气管镜滴至气管作表面麻醉,MAP下降>基础值30%和/或HR<55次/min时静脉注射麻黄碱,MAP升高>基础值30%和/或HR>120次/min时静脉注射瑞芬太尼,检查结束时停止TCI.记录异丙酚与瑞芬太尼的用量、麻醉诱导时间、检查时间及苏醒时间.记录表面麻醉、静脉注射麻黄碱和/或瑞芬太尼患者的总例数,评估麻醉效果并记录术者满意度.结果 P6.0 R2.5组和P6.0 R3.0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较其余组延长,P5.5 R3.0组和P6.0 R3.0组的麻醉效果较P5.0R2.5组、P5.5 R2.5组及P5.0 R3.0组好,P5.5 R3.0组术者满意度较其余组升高,P5.5 R3.0组表面麻醉、麻黄碱和/或瑞芬太尼的使用率较其余组降低(P<0.05).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TCI异丙酚(Ce 5.5μg/ml)复合瑞芬太尼(Ce 3.0 ng/ml)时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老年患者七氟醚复合麻醉与异丙酚复合麻醉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老年患者七氟醚复合麻醉与异丙酚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65~80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n=30):七氟醚复合麻醉组(S组)和异丙酚复合麻醉组(P组).麻醉诱导:舒芬太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为0.25 ng/ml,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为2.0 μg/ml,患者意识消失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S组吸入七氟醚,呼气末浓度1.0%~2.0%,P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4 μg/ml,两组均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0.15 ng/ml,静脉输注罗库溴铵0.15 mg·kg-1·h-1.两组均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40~60,平均动脉压、心率波动不超过基础值的30%.记录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结果 与P组比较,S组乌拉地尔使用率降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缩短(P<0.05或0.01).结论 与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比较,老年患者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时血液动力学更加平稳,麻醉恢复较快,更适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不同靶浓度舒芬太尼对异丙酚全麻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57岁,随机分为5组(n=10),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分别设定为0.07、0.10、0.14、0.20、0.28 ng/ml.持续监测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心电图.麻醉诱导:异丙酚起始血浆靶浓度(Cp)3.0μg/ml,若Ce与Cp平衡后5 min意识仍未消失,以0.3 μg/ml浓度梯度递增,持续靶控输注(TCI)异丙酚,患者意识消失时记录异丙酚Cp和Ce,并维持该浓度,随后按预设不同Ce TCI舒芬太尼,每分钟记录BIS、HR,收缩压(SP)、舒张压(DP)和MAP.待舒芬太尼Ce与Cp平衡时,静脉注射琥珀酰胆碱1.5mg/kg,行气管插管.结果 各组意识消失时异丙酚Cp、Ce及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I舒芬太尼后,BIS逐渐降低,当舒芬太尼Cp和Ce平衡时,BIS明显低于TCI舒芬太尼前水平(P<0.05);BIS与舒芬太尼Ce呈负相关(r=-0.419,P<0.05).结论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可进一步降低异丙酚全麻患者的B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胸腺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45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6~64岁,体重45~95 kg.麻醉诱导: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4μg/ml)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4 ng/ml),2%利多卡因2~3 ml行气管内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5 μg/ml;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3~6 ng/ml.术毕前30 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5μg/kg进行镇痛.记录首次气管插管的成功情况、切皮时患者体动反应情况、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情况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气管插管,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100%.切皮时无一例患者发生体动反应;苏醒时间1.0~3.2 min;拔除气管导管时间2.6~7.0 min;术毕拔除气管导管率100%.麻醉诱导期间有3例患者发生心动过缓,4例患者发生低血压,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术中有3例患者发生心动过缓,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时瑞芬太尼抑制重症肌无力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药效学.方法 拟行经胸骨正中劈开胸腺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45例,ASA Ⅰ或Ⅱ级,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4 μg/ml,瑞芬太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Ce)为1.8 ng/ml,依次按2.7、4.0、6.0 ng/ml梯度递增,至患者可耐受喉麻管置入声门下进行气管内表麻后,进行气管插管.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分别计算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Ce50和Ce95.结果 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Ce50为2.2 ng/ml,其95%可信区间为2.0~2.3 ng/ml;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Ce95为3.0 ng/ml,其95%可信区间为2.8~3.5 ng/ml.结论 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4 μg/ml)时,瑞芬太尼抑制重症肌无力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Ce50和Ce95分别为2.2、3.0 n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