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士铎对泄泻的认识颇具特色。他论治泄泻多为脾肾同治,并对脾肾同治的理法方药作了阐述。关于脾胃.陈士铎认为当分别对待,脾与肾相关,而胃与心包相关,并创制了相应的治方。因泄泻之病位在肠,故陈士铎除治脾肾之外,注重治肠:泄泻多有伤阴之弊,故陈士铎在立方、制方、用药上处处兼顾。  相似文献   

2.
王莎莎  方国栋 《新中医》2022,54(4):213-216
泄泻病主脏在脾,病位在肠,且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有“五脏六腑皆令人泻”之说。现代医家多从五脏辨治泄泻,忽视从六腑论治之重要性。现通过整理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六腑与泄泻的相关论述,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六腑泄泻的中医诊治方法,分别从胃泻、胆泻、小肠泻、大肠泻、膀胱泻、三焦泻进行论述,认为:胃泻宜脾胃同治,参苓白术散为脾胃共治代表方之一;胆泻有虚、热、湿等之分,临证宜兼顾肝胆,安神定志;小肠泻有虚寒、湿热之别,甚或寒热错杂,治疗上可选五苓散、葛根芩连汤、乌梅丸等;大肠泻亦有寒、热、湿、虚之分,临证宜据证用方,如黄芪建中汤、白头翁汤等,甚或因肺热移于大肠而用清燥救肺汤;膀胱泻宜从气化失司着眼,临证可从肾、从肺论治;三焦泄泻则可辨位论治。六腑泄泻,宜用通降法,六腑虚证致泄亦不少见,临证当注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3.
喘证之治法颇多,有治肺、治脾、治肾、治肝、治心、治胃、治痰、治气、治血、治水之别,又有肺肾同治、肺胃同治、心肺同治、肝肺同治、脾肾同治、脾肺同治和肺与大肠同治  相似文献   

4.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笔者根据张景岳主张“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尿为上策”的学术观点,选用清·陈士铎《石室秘录》中的水分丹(白术、车前仁),加入扶脾利湿之品,组成新加分水汤.以此方治疗小儿  相似文献   

5.
慢性肠炎为临床常见病,属于中医的"泄泻""腹痛""肠风"等范畴,其病位在胃、小肠、大肠,并与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异常有密切关联.笔者认为慢性肠炎多因"肝郁乘脾""湿浊困脾""脾胃阳虚""脾胃气虚"致湿浊瘀滞,浊毒伤络成瘀.故笔者根据病理特点自拟化湿醒脾,理气活血的肠府理气活血汤辨治加减,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清代名医沈金鳌于《杂病源流犀烛》中总结泄泻的辨治源流,并指出泄泻的病因乃以湿为主,兼夹各邪;重视病因辨证,治疗主张脏腑同调,如肺肠同调、脾肠同治、太少兼顾等;处方用药强调温养脾胃、分利水湿、升阳止泻、收敛固涩等.《沈芊绿医案》中有关治疗泄泻的医案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沈氏辨治泄泻的思想既涵盖前人之理论,又包括自己的阐释与创新,对于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泄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灿玾教授治疗泄泻的经验为:食物中毒致泄可解毒为主,用地浆水治疗;慢性泄泻当责脾肾,治当健脾止泻或温补脾肾之阳止泻,方以参苓白术散或合补肾阳之药加减用之;暑湿泄泻当祛暑化湿利水,以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湿热泄泻当清热厚肠止泻,方选葛根苓连汤加减。  相似文献   

8.
1.脾虚型 证见泄泻,脘腹冷痛,少食纳呆,倦怠乏力,面色不华等症。治宜健脾止泻。食疗方用薯蓣粥:山药15g,芡实15g,扁豆10g,粳米100g。将前三味药加水煮沸15~20分钟,然后取汁,以汁煮粳米为粥。方中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用于脾虚气弱,食少便糖或泄泻。本品即补脾气,又益脾阴,且兼涩肠,能止泻。芡实补脾去湿,益肾固精。用于脾虚泄泻,日久不止。扁豆”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有湿,体倦乏力,食少便溏或泄泻,本品补脾不腻,除湿不燥,故为健脾化湿良药。 2.寒湿困脾型 证见肠鸣腹泻,脘腹冷痛,畏寒肢冷,面白倦怠等。治宜温中、健脾、燥湿。食疗方可用:白术厚朴肉蔻粥:白术10g,厚朴10g,肉蔻7g,粳米100g。制作方法与1相同。方中白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病位主要在肺、肾,亦与肝、脾等有关。哮喘发作时呼长吸短,乃肾气不足,吸之气不能归肾而致。加味哮喘通用方宣肺平喘、补肾纳气。重在补肾,以治其本,兼平喘,以治其标,标本同治,散敛并用,故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李煜阳  李敏 《环球中医药》2022,(10):1884-1887
基于《辨证录》中针对痢疾的专篇论述,探析陈士铎对于痢疾的辨治特点。陈士铎辨治痢疾,病因首推湿热,同时通过脏腑五行、气血理论分析,认为还与肝木郁结、下克脾土、上耗肾精;或上传于肺、灼伤肺金;或侵犯肾水,传热于脾;或熏蒸于胃口,扰动心火使其郁而不通;或郁于膀胱、大肠,灼伤肠络;或气血亏虚,不能摄血,随利自下;或气滞血瘀,腐化成脓等因素有关。陈士铎辨治时详证略脉,重视关键症状的抓取。不同于“痢无止法”“痢无下法”的观点,陈士铎认为应辨证使用攻补,在体内无邪时及时止痢,并应将补阴法贯彻于痢疾治疗过程中,通过补阴以生阳。用药上善用补阴药物,以白芍、当归为甚。同时,陈士铎注重日常生活的调护,告诫医者及患者应注意天时,夏季不可贪凉,不可贪饮酒等。陈士铎辨证思路细致,为临床治疗痢疾提供了启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田建奇 《陕西中医》1994,15(2):80-80
温针灸足三里、关元、天枢,具有温补脾肾,益肠止泻之功能。用于治老年慢性泄泻244例,总有效率91%。  相似文献   

12.
经行泄泻     
一经行泄泻患者 ,初诊、二诊均用治脾法治之 ,服药有效 ,停药又发 ,误以为辨证正确 ,只是病情顽固。其实不然 ,三诊再次审证求因 ,肝、脾、肾同治 ,疏肝健脾温肾 ,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13.
<正> 泄泻症,临床多见.刘老从事临床60余年,对泄泻症的认识有许多独特见解,用于临床多取得显效.泄泻症,古代论述繁多,但从脏腑辨证来说都离不开脾肾.刘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并吸取了现代科学知识,认为泄泻特别是慢性泄泻,大多数病例的主要癥结不在于脾肾而在于肠.刘老认为不论是急性或慢性泄泻都存在  相似文献   

14.
著名老中医李寿山教授,诊治脾胃疾患疗效卓著,研究脾胃学说造诣颇深.李老根据祖国医学脏腑相关的理论,特别重视脾之升清、运化、输布功能及与肝、肾、肺的密切关系.强调肺主气、脾益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为胃之关、胃为水谷之海的相互生化作用.而脾虚证在病因病机上又与肝、肾、肺脏及胃、肠、胆腑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之在临床上以辨治脾虚证为主,对其他脏腑疾患可收到异病同治之功效.我们随李老临证多年,深有体会,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再论脾与消渴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查阅国内古今文献及相关材料,结合用药实践,以临床表现、疗效为依据,认为消渴病(糖尿病)虽以肺胃肾而分上中下三消,实皆与脾的转输功能失常有关,综观古今治消渴之方,用治脾之药过半数以上,故治消渴病当以治脾为重。  相似文献   

16.
泄泻虽以脾虚湿盛多见,但由阴精亏损,阳失阴助,相应脏腑失调而致者并非鲜见;且泄泻日久,水谷精微无以吸收,阴津营血渗漏暗耗,故滋阴补液不失为治疗阴虚泄泻之一法。由于阴虚有津液不足,精血亏虚之不同,所涉脏腑也有肺脾肾肠之各异,诚非  相似文献   

17.
刘俊红  吴存亮 《光明中医》2011,26(3):576-576
痛泻药方具有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止泻的作用;四神丸具有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之功。此二方被广泛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泄泻、慢性泄泻、肠易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脾肾虚寒的久泻、五更泄泻、腹痛不思饮食、食不消化,腰酸肢冷等症。吾师吴存亮教授临床经验30余载,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吴存亮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一例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王乃英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工作六十余载,对慢性泄泻的治疗,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现选介于后,公诸同道。辨证与治疗泄泻多因于湿,故有“无湿不成泄”之说,其病本不离乎脾胃,而病变部位在肠。慢性泄泻病久损肾,振动肝木,故多肝脾肾同病。王老认为,对本病的辨证,当注重有邪与  相似文献   

19.
肾病综合征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田 《河北中医》2006,28(3):194-194
肾病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病程长,证候错杂.现将笔者临证心得试述于下. 1分清标本,提纲挈领 肾病综合征总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故在辨证时首先要分清是本虚为主还是标实为主.本虚多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后期可见气阴两虚、阴阳俱虚.标实多为水湿、湿热、气滞、血瘀、风热、浊毒等.病之初期水肿较甚,以标实为主,治以健脾利湿法,方选实脾饮、五苓散、五皮饮等.有外感征象则应宣肺利水,随风寒、风热之异分别疏风散寒、疏风清热.病之中期,标实已去,本虚渐显,以脾肾气虚、脾肾阳虚多见,治以补肾健脾之法,或以补气为主,或以温阳为主.  相似文献   

20.
韩旭  胡铁城 《陕西中医》1997,18(10):455-456
初步探讨了老年病的发病机理为老年机体内存在着肾虚为主、阴阳失衡和“虚实”并存的3种病理状态,提出治疗应当以补肾固本为主,通过肝肾同治、脾肾同治、肺肾同治、心肾同治的途径,合理调整五脏机能,同时兼顾维系阴阳平衡,注意使用动静并治的方法;用药应当轻和平淡,阴阳兼顾,“走守”结合,以求提高老年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达到却病延年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