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心境稳定剂单药或联合治疗对双相躁狂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糖原合成酶激酶3活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76例双相躁狂患者,给予碳酸锂或丙戊酸钠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进行连续8周的治疗,并采集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单细胞核(PBMCs)的GSK3α和GSK3β丝氨酸磷酸化水平(pSer-GSK3α,pSer-GSK3β)以及总GSK3水平。结果在不同心境稳定剂组的比较中,p Ser-GSK3α、pSer-GSK3β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境稳定剂或联合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对双相狂躁患者GSK3活性有良好的的改善作用,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心境稳定剂单药或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双相躁狂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GSK3)活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双相I型躁狂发作患者36例,给予碳酸锂或丙戊酸钠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8周。分别于基线、4周和8周末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20 mL,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PBMCs的GSK3α和GSK3β丝氨酸磷酸化水平(pSer-GSK3α,pSer-GSK3β)以及总GSK3水平(total-GSK3α和total-GSK3β)。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s Scale,YMRS)和临床症状严重度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cale,CGI-S)等评估症状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各组患者的YMRS、CGI-S等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1),与此同时,治疗后PBMCs的pSer-GSK3α、pSer-GSK3β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不同心境稳定剂组间比较,pSer-GSK3β/total-GSK3β相对比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0),锂盐组变化明显(P=0.024);相关分析显示,pSer9-GSK3β/total-GSK3β比值与4周末YMRS减分绝对值呈负相关(r=-0.413,P=0.043)。剔除反复躁狂发作(≥3次)患者,这一趋势更加显著(r=-0.543,P=0.020)。其中锂盐组呈现了相似的变化(r=-0.432,P=0.083),而丙戊酸钠组无。结论 心境稳定剂单药或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降低双相躁狂患者PBMCs的GSK3活性,碳酸锂单药或联合治疗相比丙戊酸钠,可以更显著降低双相躁狂患者的GSK3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电针药物联合与单纯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86年—2003年的62例难治件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采用回顾性研究,应用临床总体疗效评定和躁狂量表评定两组的疗效。结果:电针药物联合组与药物组比较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的疗程明显减少,治疗后转躁时间延长,再次复发严重程度减轻。结论:电针药物联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疗效稳定,可缩短疗程,并有预防躁狂相发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分析抗抑郁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病理资料,随机的分为研究Ⅰ组和研究Ⅱ组,研究Ⅰ组和研究Ⅱ组各50例,研究Ⅰ组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研究Ⅱ组中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Ⅰ组中的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之后,治疗总效率为70%,研究Ⅱ组中的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之后的治疗总效率为98%,研究Ⅱ组患者治疗总效率明显高于研究Ⅰ组,两组间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抗抑郁药物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对于患者的心境有着稳定的作用,治疗过程中,更要合理的选择抗抑郁药物,进而保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着较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双相障碍的最严重形式为双相Ⅰ型障碍,终生患病率1%,一次躁狂发作即可诊断[1,2],若不严重形式,如双相Ⅱ型和环性心境,则终生患病率为2%~7%.双相障碍在所有残疾原因中位列第6,在精神残疾中位列第3,仅次于抑郁障碍和酒精滥用,故治疗应予重视.本文拟阐述躁狂的急性期和维持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与大部分心理障碍不同,双相障碍更多地与遗传、生物因素有关,因此,药物成为治疗双相障碍的首选。许多双相障碍发作后的病人,在恢复心境正常时也可能存在社交、婚姻、职业和认知功能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以单纯药物治疗为主的生物学治疗,即使治疗方法正确,病人依从性良好,也往往不足以控制症状,依然有较高的复发率。有研究发现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使用心理治疗的疗效要好于单纯药物治疗,表现为服药依从性较好,病情稳定,再住院率较低,心理社会功能良好。目前,国内对双相障碍心理疗法研究的介绍较少,本文对几种主要的双相障碍疗法进行了简单的概述。  相似文献   

7.
双相情感障碍隶属于心理障碍的一种,包含狂躁症和抑郁症,临床表现为单一发作或混合发作。在临床治疗中,常常采用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为主。主要采用抗狂躁药物及癫痫药物,来稳定患者情绪改善患者精神状态。物理治疗可采用MECT治疗,中轻度患者可采用Rtms治疗.然而临床治疗并不能根治双相情感障碍,其可由外界影响因素诱导复发。双相情感障碍一旦复发,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双相情感障碍复发的探究,分析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旨在避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情反复,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精神卫生的重视,双相障碍对患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如何做到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每个临床医生所面对的重大难题。本文对《2018版加拿大抑郁和焦虑治疗网络/国际双相障碍学会双相障碍管理指南》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解读,主要内容包括指南总体亮点、疾病管理基础、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的作用和推荐,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新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采取单纯药物治疗与药物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在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8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和自愿为原则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分别采取合并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的躁狂评分以及复发情况、住院时长、治疗费用。结果治疗组的躁狂评分在治疗2周、3周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复发情况、住院时长、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采取药物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效果显著,适合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0.
锂盐是首选的典型双相障碍躁狂相治疗药物,但因其治疗指数狭窄而需密切监测血锂浓度,且其不良反应有损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因此寻找新的双相障碍躁狂相治疗方法很有意义。Tohen等报道,奥氮平对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耐受性良好。为评价奥氮平治疗双向障碍躁狂或混合性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对奥氮平与碳酸锂治疗双向障碍躁狂或混合性发作的文献资料进行了Meta分析,以期为临床选择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躁狂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冬云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6):36-37,39
目的比较奥氮平和氯丙嗪分别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奥氮平组使用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氯丙嗪组使用氯丙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6周,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BRMS总分及减分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两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起效均较快。除体重增加、困倦外,奥氮平组的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结论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疗效肯定,安全性高,是临床上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23例在双相情感性障碍治愈出院后仍继续服用丙戊酸镁2~3年的病人进行随访研究,结果发现该药对躁狂相的预防效果有效率为78.9%,对抑郁相的预防效果有效率为25%,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4.17 0. 05> P>0. 01),总有效率为 69. 6%。显示丙戊酸镁对情感性障碍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3.
应用Haldane和Smith法,对105例双相、94例单相躁狂症及35例抑郁症进行父母育龄和胎次效应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情感障碍均有父母育龄和胎次的效应,但是双相及单相躁狂症与抑郁症的效应不同,初步提示情感性障碍的亚型间有遗传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与MAO基因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A和单胺氧化酶B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情感性障碍间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将66例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性障碍患者,以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区分为两组,伴精神病性症状为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不伴为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并采用Amp—FLP技术作了MAOA(CA)n、MAOB(GT)n和MAOB(TG)n三种微卫星DNA的多态性分析。结果: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性障碍在MAOA(CA)n基因座上的124bp等位基因频率减少;MAOB(GT)n基因座上的172bp、178bp等位基因频率减少而182bp等位基因频率增高;MAOB(TG)n基因座上的199bp等位基因频率减少而205bp等位基因频率增高,这种减少和增高经Z检验确认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经Woolf法分析后得出MAOB(TG)n基因座上的205bp等位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呈显著性正关联(RR=3,P〈0.05)。结论:MAOB(TG)n基因座上的205bp等位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正关联,可能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5.
童颜  龙赟 《安徽医学》2024,45(1):54-58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在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的10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观察组,利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严重程度项目(CGI-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40例、中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34例和重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28例。根据患者发作状态分为抑郁发作组46例、躁狂发作组35例和混合发作组21例。选择同期105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galectin-3水平;Spearman法分析患者血清galectin-3水平与CGI-S评分的相关性;对影响双相情感障碍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alectin-3水平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中galectin-3水平升高(P<0.05);重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患者血清galectin-3水高于中度和轻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中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血清galectin-3水平高于轻度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域(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双相障碍的关联,分析其与双相障碍患者情感气质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305例双相障碍患者和272名正常对照。用情感气质评定量表(TEMPS-A)评估情感气质类型,运用χ2检验、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评估5-HTTLPR基因多态与双相障碍及其情感气质类型的相关性。结果在女性中,5-HTTLPR L/S多态与双相障碍相关(基因型χ2=6.769,P=0.034;等位基因χ2=6.028,P=0.014);5-HTTLPR L/S多态S等位基因与双相障碍患者的焦虑气质相关(t=8.248,P=0.005);5-HTTLPRrs25531 A/G多态LA等位基因与双相障碍患者的情感旺盛气质相关(Z=-2.205,P=0.027)。结论 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女性双相障碍的患病情况相关,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某些情感气质。  相似文献   

17.
综合医院医学心理门诊中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门诊双相情感障碍及其快速循环型的漏诊、误诊情况,同时寻找提示快速循环型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从流行病学、临床演变过程等多方面分析医学心理门诊中35例快速循环型(RC)和62例非快速循环型(NRC)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病史和诊治特点。结果 门诊双相情感障碍的漏诊和误诊率分别为42.3%(41/97)、3.1%(3/97),其中快速循环型分别为62.9%(22/35)、2.9%(1/35)。首次发病形式以混合状态者RC(26.7%,8/30)显著多于NRC(5.6%,3/53),其中女性RC情感障碍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者为28.6%(6/21),显著多于NRC。首次发病年龄、阳性家族史、自杀行为等在RC与NRC之间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临床医师应该对情感障碍患者需要注意两极情感状态变化的追询,以便及时诊断和合适地治疗。首次发病形式为情感抑郁-兴奋混合表现以及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的女性可能提示RC。  相似文献   

18.
谢晓颖  蔡靓  冯虹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6):1083-1085
目的 探究综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中的应用效果,从而更好地为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的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方法 选取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于2014-2015年收治的60名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及普通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综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2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5周。5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易智能量表(MMSE)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并且评估患者对于护理质量的满意率。 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的MMSE和HAMD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MMSE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AMD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达标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 结论 综合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在控制双向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中的作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控制抑郁程度和提高患者认知能力,综合个性化的护理也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获得更好的医疗体验提高护理满意率,可以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不断推广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第2内含子VNTR(5-HTTVNTR)位点多态性与情感性精神障碍之间的分子遗传学联系.方法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以情感性精神障碍核心家系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提供的遗传学研究用诊断性检查表(DIGS)自编家系调查表,采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并结合一些心理测评工具,以达到表型一致.在72个情感性精神障碍核心家系的222个家系成员(其中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56例,重性抑郁症34例)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5-HTTVNTR位点多态性与情感性精神障碍之间的分子遗传学联系进行了以家系为基础的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组和父母组之间无显著差异.GHRR和HHRR分析以及多等位基因ETDT统计分析也未发现存在连锁不平衡.5-HTTVNTR位点仅扩增出12和10拷贝两种形式的等位基因片段,其中等位片段12的频率为88%.结论 5-HTTVNTR位点多态性在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病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