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6~2010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其证型及其他资料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探讨颈动脉狭窄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符合要求的15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中医证型、基本资料与其他医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动脉狭窄总体辨证有痰瘀阻络、气虚并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精髓亏虚、气虚证、痰浊内阻证、气滞血瘀证、血瘀证、气阴亏虚证、气滞证、阴虚风动证等11个常见证型;从证类分布看,气滞血瘀证类达所有病例的50%,而阴虚证类则仅占5%。结论:颈动脉狭窄主要以痰瘀阻络、气虚并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精髓亏虚4种证类为主,其中血瘀证类分布所占比例最高,血瘀可能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中风脑血管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经DSA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中风患者55例,并设置对照组为症状相似但经DSA证实非后循环缺血性患者36例,根据中医四诊合参结果确立中医证型,并与脑血管造影结果对比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本组病例脑血管狭窄组的风痰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比例均高于脑血管正常组(P 0. 05),脑血管狭窄组所占比例为60. 4%,其中风痰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所占比例为22. 0%和16. 5%;其他各组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中风痰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患者后循环缺血的阳性率最高,但是在后循环缺血性中风的患者中,中医证型与脑血管狭窄的程度或部位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对154例血栓前状态病例的临床资料和证候信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传统临床辨证分为12种证型,分别为血瘀证、气虚证、湿浊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湿热(毒)证、气滞证、血虚证、痰热证、寒凝证;其中,血瘀证、气虚证明显多于其他证候,占49.1%,寒凝证最为少见。证候聚类分析结果得出4型,其中阳虚血瘀证占60.4%,痰湿蕴热兼气滞证占20.1%,气阴两虚证占13.0%,寒凝证占6.5%,阳虚血瘀证是血栓前状态的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结论:聚类分析对于中医证候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为证候的归纳提供相对可靠的辨证依据,为辨证治疗用药及科学地评估中医疗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血尿酸水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 10 2例ACI患者辨证分型为肝阳上亢 18例 ,风痰瘀阻 2 1例 ,痰热腑实 2 0例 ,气虚血瘀 2 8例 ,阴虚风动 15例 ,测定各型患者血清尿酸含量 ,并与 2 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 对照组与ACI患者比较 ,两者间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 ( 2 =2 .5 2 ,P >0 .0 5 ) ,但气虚血瘀型、风痰瘀阻型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阴虚风动型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 ,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高于对照组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或 0 .0 5 ) ,肝阳上亢组型、痰热腑实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以“痰”、“瘀”为主证型的ACI患者血尿酸水平较其他证型偏高 ,提示高尿酸血症有血瘀、痰凝等证候者 ,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对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预防脑卒中可能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分析糜烂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以及幽门螺杆菌 ( H p)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 12 4例胃镜诊断糜烂性胃炎患者的症候表现进行总结 ,按中医辨证方法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型 ,同时观察各型 Hp感染的情况。结果 :糜烂性胃炎的三个中医证型中 ,脾胃湿热型占 61.3% ,肝胃不和型占 2 1% ,脾胃气虚型占 17.7% ,三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 ,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 ,占 76.3% ,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由此证明 ,糜烂性胃炎的中医分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脾胃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且 H p感染率最高 ,提出湿热之邪与 Hp在病因学上是同一种致病原的观点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马凤侠  周欢 《新中医》2016,48(3):133-135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影像学特点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7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观察病变特点及局部声像图特征;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其B超声像图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寒凝血瘀型病变部位以卵巢多见,占63.64%,高于气滞血瘀型及气虚血瘀型(P0.05);气滞血瘀型病变部位以子宫直肠凹陷处多见,占70.37%,高于寒凝血瘀型及气虚血瘀型(P0.05);气虚血瘀型则以子宫腺肌内膜异位常见,占77.78%,高于气滞血瘀型及寒凝血瘀型(P0.05)。滞血瘀型局部声像图以盆腔非规则积液多见,占70.37%,高于寒凝血瘀型、气虚血瘀型(P0.05);寒凝血瘀型以囊肿征多见,占60.61%,高于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P0.05);气虚血瘀型则以子宫增大多见,占66.67%,高于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P0.05)。结论:B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寻求冠心病辨证的客观化指标。方法:对4711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χ2检验。结果:4711例冠心病患者常见主要证型依次为:血瘀型、痰浊型、气虚型、阴虚型;气滞和阳虚虽为常见证型,但难分主次;寒凝和阳脱型较少见。冠状动脉痰浊、血瘀型以三支病变为主,气滞证以单支病变为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临床辨证分型以血瘀型、痰浊型、气虚型为主,其他次之;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食管癌的中医辨证规律和特点,为食管癌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辨证依据。方法:整理分析对食管癌中医辨证相关文献。结果:食管癌临床辨证以实证多见,占所有证型的48.18%。在实证中,又以气滞血瘀证所占比例最重,为24.80%;虚证占37.61%,以气血两虚居于首位,占所有虚证的25.75%;虚实夹杂证型仅占14.21%,热毒伤阴证是其主要证型,占该证的61.06%。证型因素统计分析:痰浊、气滞、血瘀、气虚分别位居前4位,出现频次的累计比例为61.10%,且与其他证型因素有显著差异性。结论:统计结果所提示的食管癌中医辨证要点与该病理论分析辨证要点有所不同,这些规律和特点对中医药治疗食管癌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PCI术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Ⅰ型与Ⅱ型的中医证候差异,探索差异产生的机制,为PCI术后HIT中医辨证论治提供证候学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10月—2018年3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胸痛中心行PCI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提取发生HIT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HIT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不同类型HIT患者的中医证候差异。结果 1 708例PCI术患者未发生HIT 1 665例,发生HIT 43例。43例HIT患者中,Ⅰ型23例,Ⅱ型20例;辨证为气血两虚证17例,阳气虚衰证12例,气虚血瘀证5例,心肾阴虚证5例,气滞血瘀证2例,痰瘀互阻证1例,心血瘀阻证1例。HITⅠ型患者的证候分布以气血两虚证[65. 2%(15/23)]占比最高,之后依次是气虚血瘀证[13.0%(3/23)]气滞血瘀证[8. 7%(2/23)]心血瘀阻证[4. 4%(1/23)]=痰瘀互阻证=心肾阴虚证,无寒凝血瘀证和阳气虚衰证; HITⅡ型患者的证候分布以阳气虚衰证[60. 0%(12/20)]占比最高,之后依次是心肾阴虚证[20. 0%(4/20)]气血两虚证[10. 0%(2/20)]=气虚血瘀证,无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寒凝血瘀证。HITⅠ型患者与Ⅱ型患者气血两虚证所占比[65. 2%(15/23),10. 0%(2/20)]和阳气虚衰证所占比[0,60. 0%(12/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 PCI术后HIT存在一定中医证候差异,HITⅠ型患者多为气血两虚证,HITⅡ型患者多为阳气虚衰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电生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118例DPN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采用肌电图仪测定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以及正中神经的F反应.结果 5种中医证型出现率依次为:气虚37.96%,血瘀20.37%,阴虚17.59%,阳虚12.96%,痰湿11.11%.血瘀证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气虚、阴虚证(P<0.05).阳虚、血瘀证患者与其他证型患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证型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LAT)和波幅(SNAP)方面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18例DPN患者中气虚比例最高,血瘀证患者HbA1c最高;电生理检测对阳虚证、血瘀证患者最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血清 TNF-α、NO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 TNF -α、NO水平的检测探讨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血清TNF-α、NO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血瘀证及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 TNF-α含量高于肾虚证患者 (P<0 .0 5 ) ,而血瘀证与肾虚血瘀证患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肾虚证及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 NO水平低于血瘀证患者 (P<0 .0 5 ) ,而肾虚血瘀证与肾虚证患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结论 :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血瘀证与血清 TNF-α含量升高相关 ,而肾虚证与血清 NO水平降低相关 ,为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患者与血脂及脂蛋白水平的关系在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气虚血瘀38例、气滞血瘀19例、痰浊瘀阻28例、痰浊血瘀35例。对TG、TC、HDL-C、LDL-C、APO-A1、APO-B、LPA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血脂及脂蛋白水平在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冠心病患者中的差异。结果:痰浊瘀阻、痰浊血瘀组TC、LDL-C、APO-A1水平方面明显高于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组(P 0. 05);与其他3类证型比较,痰浊血瘀组的TG水平上升最为显著,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 0. 05)。结论:由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脂蛋白水平与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发现痰浊与血脂及脂蛋白异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的辨别,也可作为判断冠心病病情发展的一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潘光明  邹旭  姚耿圳 《新中医》2018,50(8):43-4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3 3 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诊断、中医证型、合并症等的分布规律。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各项合并症所占比例,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心脏瓣膜病高脂血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性证素先后顺序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血虚气滞。慢性心力衰竭病位心脾=肺肾肝。中医证型最多为气虚痰瘀证,占19.82%,而后依次为气阴两虚痰瘀(占13.81%),气虚血瘀(占11.4 1%),气阴两虚血瘀(占10.21%),阳虚水泛兼瘀血阻络(8.11%),其他证候较为分散。证候虚实中,单纯性虚证占6.9 1%,单纯实证占6.3 1%,本虚标实证占86.7 9%。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性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水饮为主,本病病位主要涉及心、脾、肾,中医证型以气虚痰瘀、气阴两虚痰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ibrinectin,FN)水平的关系.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痰瘀内阻型30例、气虚血瘀型30例、阴虚阳亢型30例,测定各型患者FN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血浆FN水平,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痰瘀内阻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阳亢型,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22.37,P<0.01),气虚血瘀型、痰瘀内阻型、阴虚阳亢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气虚血瘀型中、重级评分占77.7%,其病情相对较重,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FN水平和脑梗死中医证型“痰”“瘀”证所占比例可能成正相关,痰瘀内阻型患者可能为脑梗死重症患者,FN水平可能作为脑梗死辩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血清 TNF- α、NO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 TNF- α、NO水平的检测探讨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血清 TNF- α、NO水平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血瘀证及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 TNF-α含量高于肾虚证患者 (P<0 .0 5) ,而血瘀证与肾虚血瘀证患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肾虚证及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 NO水平低于血瘀证患者 (P<0 .0 5) ,而肾虚血瘀证与肾虚证患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结论 :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血瘀证与血清 TNF- α含量升高相关 ,而肾虚证与血清 NO水平降低相关 ,为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方法:用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系统,以Judkins法对10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明确冠脉病变范围与程度,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以气虚血瘀证和痰阻心脉两型居多;气虚血瘀证出现在前降支病变的机率较大;气虚血瘀证与单支病变相关,痰阻心脉证与多支病变相关;气虚血瘀证与右冠状动脉高度狭窄相关,痰阻心脉证与前降支高度狭窄相关,心血瘀阻证与回旋支高度狭窄相关.结论: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有一定联系,冠脉造影结论可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发病部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不同发病部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724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不同发病部位与中医证型之间有相关性。异位发生在卵巢者以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为主要证型,各占22.5%、22.4%;在肌层者以肾虚血瘀证为主要证型,占48.5%;盆腔其他部位者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69.7%。结论:在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中医辨证及治疗过程中,应重视不同发病部位对证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中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调查表的方式对2002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北京地区14家中医医院AMI住院患者进行调查,ACCESS建立数据库, SPSS统计软件进行中医证型规律及其与病死率关系等分析。结果:1124例AMI患者中男女患病比例为1.75∶1,患者平均年龄(66.7±12.3)岁。证素分布虚证以气虚所占比例最多(58.1%),实证以血瘀所占比例最多(85.1%)。临床证型分布中共出现74个证型,证型中所占比例在5%以上的为: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气虚兼痰瘀互阻证、气阴两虚兼痰瘀互阻证;分类证型分布中虚证占5.2%,实证占30.9%,虚实夹杂占63.9%。住院期间AMI总病死率14.0%。证素中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而以血虚证为最。气虚血瘀证,血瘀痰阻证,气虚兼痰瘀互阻证,气阴两虚兼痰瘀互阻证4个临床证型与死亡风险无明显相关性。分类证型中虚证与死亡具有相关性,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从基本证素分析,以气虚、血瘀所占比例最高;临床实际证型过多;分类证型显示虚实夹杂证为主。证素及分类证型研究结果均提示虚证与死亡有相关性,其中以血虚证为最。提示虚证是AMI死亡的危险因素,治疗上应注重标本兼顾。临床实际证型与病死率无明显相关性,可能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化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未发糖尿病肾病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统计研究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研究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气虚质、血瘀质占比高于对照组(P0.01),平和质、阳虚质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特禀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P0.01),阳虚证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水湿证、湿热证及湿浊证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体质患者中,气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阴虚证较多,阴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和阴虚证,血瘀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血瘀证,平和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和阳虚证,痰湿质患者多表现为水湿证,湿热质患者表现为湿热证、水湿证,气郁质患者多表现为血瘀证,阳虚质患者表现为阳虚证、气虚证。气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阴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痰湿质与水湿证强相关,与湿热证中等相关;湿热质与水湿证、湿热证中等相关;血瘀质与气虚证强相关,与血瘀证中等相关;气郁质与血瘀证强相关。结论:糖尿病气虚质、血瘀质患者更易发生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不同体质可能决定糖尿病患者发病及发病后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常见中医证型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根据诊断和辨证标准纳入122例子宫肌瘤患者,然后进行超声检查,采用统计学软件对子宫肌瘤四种常见中医证候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证候间子宫肌瘤位置分布以及最大径、平均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径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最大径及平均直径为5~10 cm者比例均大于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其余各证型之间最大径及平均直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候间不同超声回声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湿瘀结证回声不匀者占76.47%,气虚血瘀证低回声占70.59%,远高于两证其他回声所占比例。痰湿瘀结证与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不同超声回声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候之间肌瘤单发或多发情况差异以及形态特征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常见中医证候在肌瘤位置、大小和回声方面具有一定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