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昼夜节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周期接近于24 h,以CLOCK、BMAL1、PER、CRY等核心生物钟基因的节律性表达为分子基础.大量研究表明,生物钟基因与睡眠关系密切,视交叉上核(SCN)作为中枢时钟启动节律后,形成一系列表达生物钟基因的转录翻译反馈环路(TTFL)调控机体的昼夜节律震荡,在睡眠稳态系统和生物...  相似文献   

2.
生物钟是将个体节律与外部时间联系起来的重要机制,能预测并响应时间变化,决定睡眠—觉醒周期,参与调节摄食、体内激素水平等多种生理行为的昼夜节律。哺乳动物体内中枢生物钟能够调节肠道、肝脏、胰腺等外周生物钟,维持各器官稳态并同步运行,并能通过调控进食和睡眠等诱导肠道微生物结构、数量和定植行为的昼夜改变。肠道微生物是肠道微生态的核心部分,能够对包括大脑在内的多器官、多系统发挥调节作用,并被证明是宿主生物钟分子节律性表达以及多种昼夜节律活动的驱动因素。过去几年已经部分揭示了关于哺乳动物肠道微生态和生物钟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对疾病的影响,但仍需进一步探究它们在不同疾病背景下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本文综述了目前关于哺乳动物生物钟与肠道微生态间双向调控关系的研究以及所涉及的可能机制,以期未来能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措施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哺乳动物的昼夜节律(生物钟)是生物体对光照以及温度等环境因素周期变化长期适应而演化的内在自主计时机制,是一种以近似24 h为周期的振荡器。临床上,许多不良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在清晨达到高峰,呈现出一定的时间依赖性,提示心血管生理及病理生理与昼夜节律生物钟关系密切。时钟基因与昼夜节律的紊乱通过调节自噬与凋亡,介导血管炎症反应,影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了解生物钟基因,可为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所有的生物体都存在着调节自身生命活动的生物钟,而使得生命体的各种活动得以有规律的进行。例如,机体内的许多生理活动过程(睡眠-觉醒循环、温度、心率、血压、内分泌、肾脏的活动、肝脏的代谢活动)都受到昼夜节律的调节,即都在昼夜节律起搏器的控制之下。体外培养的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生理活动同样具有生物节律特征。本文对体外培养细胞生物钟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分析了神经元和外周组织细胞生物钟的分子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全面阐释生物钟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物钟是身体内部的时钟,通过控制能量、生长、情绪和衰老的影响来调节器官和活动、休息周期.昼夜节律是内在产生的节律,大约24 h为一个周期,昼夜节律定时系统调节生理和行为的昼夜节律,促进机体预期环境中节律改变并且做出重要的适应机制.而且,昼夜节律使机体能够达到最理想的能量利用和再生.事实上几乎所有人类生理活动(睡眠-觉醒周期、体温、激素分泌等)都遵从24 h节律.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可能扰乱昼夜节律.这种昼夜节律钟的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很多临床症状包括睡眠障碍、胃肠道疾病、代谢综合征、感染甚至癌症发生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本文就节律系统在胃肠道中的作用以及破坏这个系统的临床后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贺平  项道满 《广东医学》2022,43(1):121-126
近视是危害青少年视力的主要原因,尽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关于眼球的生长发育和近视诱发机制尚不明确。而关于青少年近视与生物钟紊乱的研究相对较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昼夜节律变化与屈光不正的发展有关。在人类及动物中,眼球的解剖及生理参数都会产生昼夜节律变化。这种节律是由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主生物钟”产生的,该主时钟是以光敏性视黑素为神经递质,作用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传递信号。此外,视网膜还存在内源性的生物钟及外周生物钟。越来越多的研究昼夜节律变化会影响青少年屈光的发育。多巴胺作为视网膜的一种重要神经递质,可以使视网膜感知昼夜明暗差别带来的节律变化,同时影响眼球屈光的发育。研究表明生物钟通过对“时钟基因”转录的调控进一步影响屈光不正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环境照明的特性和昼夜节律失调所导致屈光不正的机制尚待研究。这篇论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青少年近视与昼夜节律生物学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回顾,增加对青少年屈光不正病因的理解,为改善青少年近视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心脏活动的昼夜变化受生物钟中枢视交叉上核(SCN)调控,因而反映心脏活动的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心排出量)乃至心源性猝死事件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反过来,心脏疾病也可能影响SCN的昼夜节律振荡。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肌梗死对SCN日节律的影响。方法通过经腹腔横膈膜液氮冷冻致局部心肌坏死的方法模拟小鼠心肌梗死,利用Mini Mitter跑轮活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C57BL/6J小鼠心肌梗死前后跑轮运动节律的改变。结果心肌梗死后小鼠的运动周期由23.76±0.27h缩短到23.21±0.15h,但运动活性改变不明显。结论心肌梗死使C57BL/6J小鼠的跑轮运动日节律周期缩短,推测心肌梗死可能重调中枢SCN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加味四逆散分时给药对应激性抑郁症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及其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计性轻度应激建立大鼠应激抑郁模型。采用RT-PCR法及余弦节律分析法观察分析抑郁症大鼠下丘脑SCN Bmal1、Clock的表达及其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大鼠下丘脑SCN Bmal1在3个时间点表达增强,SCN Clock在5个时间点表达增强,2~(-△△Ct)的中值、峰值、谷值均明显上升,振幅增大,时相提前。结论:加味四逆散卯、酉时给药主要是通过调节下丘脑SCN中Bmal1和Clock的表达及其时间节律达到抗抑郁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生理节律是由内源性节律振荡器驱动的生理表现与行为的昼夜循环。这些循环由内生的能够适应器官生理需求的生物钟系统产生,包括生物钟基因参与的3个负性和1个正性转录、翻译及转录后事件环路。心血管参数随生理节律的波动而变化;不同类型的心血管事件具有因昼夜而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明确这种分子钟及其机制可能最终使人类更好的掌握在生理节律调控下的疾病及其有效治疗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0.
昼夜节律,又称生物节律或生物钟,是生命以约24 h为周期的节律性活动.西医学以基因、蛋白质等阐释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中医自古以阴阳转化、卫气入阴出阳等理论阐述睡眠-觉醒机制.通过对太极图、重阴转阳、重阳转阴、卫气昼夜调节运行理论的还原与重构,阐释新的昼夜节律的阴阳机制,发现两种机制的阴阳消长与基因振荡、对立统一与负反馈调节、卫气运行与生物钟定位等有互通互用之处.深入探索昼夜节律对了解生命的原理、解决健康问题意义重大,具有未知的神秘和广阔的前景,学习与研究中医药数千年的智慧可为今人指点迷津,带来灵感与启发.  相似文献   

11.
在生物进化的早期,生物体已建立起对昼夜节律变化以及不可预见的随机应激刺激同时产生适应性行为和生理反应的能力,这些昼夜节律及应激相关的反应是通过两个高度保守且密切相关的调控网络-生物钟系统和应激系统来完成的,生物钟系统由震荡分子起搏器,Clock/Bmal1生物钟转录因子构成,应激系统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其末端效应物糖皮质激素受体构成。两者在不同的信号水平上相互联系,任意一个系统出现调节异常均会导致病理情况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姜倩  张疆弢 《海南医学》2022,(18):2426-2429
昼夜生物钟节律调控生命体内生理活动及行为过程,正常的昼夜节律对维持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目前研究发现昼夜生物钟基因在骨组织中表达,参与颌骨的生长发育过程,通过局部和全身性因素在正畸骨改建中发挥调控作用。本文就昼夜生物钟节律对正畸治疗的作用、机制以及指导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为推进昼夜生物钟节律在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实现更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的许多临床表现与昼夜节律有关,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睡醒周期的改变.目前,临床研究虽然注意到抑郁症具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却并未对此类临床表现的产生机制有一定的系统研究.本文复习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描述了抑郁症昼夜节律变化涉及了脑内的生物钟学研究,这包括电生理学、神经化学、神经生物钟学模式以及病理生理学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视交叉上核(SCN),它是人体内所有昼夜节律的起搏点,目前已经在人体内发现各种生物钟基因对于昼夜节律的调控起到明显的作用,这包括per, tim, cry1,cry2,Clock等.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对时间生物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生物学,或生物钟理论,是研究生物(包括人体)时间结构的科学。时间结构包括各生理指标的时态表现及其机制。时态表现的明显特征是节律性,即在某些频率范围内,以固定波形反复出现的,并为统计学方法加以证实的生理变化。依周期(或频率)的不同,节律可分为三类:1.近日节律或近似昼夜节律(circadian,此系  相似文献   

15.
哺乳动物的昼夜节律由位于下丘脑上交叉核(SCN)内的一个起搏点调控。控制昼夜节律起搏点同步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但在上交叉核的直觉早醒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 IEG)表达与上交叉核调节节律的诱导密切相关。辨认转录因子——环腺苷酸(cAMP)反应成分结合蛋白(CREB)活化、磷酸化的抗体已被分离出来。仓鼠暴露于光线几分钟之内,上交叉核内的CREB在转录调节位—Ser~(133)上被磷酸化。CREB磷酸化作用依赖于昼夜节律时间,在  相似文献   

16.
生物钟是生物体对环境长期适应而形成的自主计时机制。生物钟基因调节人体多项生理活动,比如睡眠-觉醒、激素分泌、细胞代谢和免疫调节等,其目标是使细胞、组织以及器官能够有序、协同作用,并呈现明显的节律。女性生殖功能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昼夜节律调控。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昼夜节律中断与女性各种生殖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月经失调、流产和生育力下降等。本文旨在从月经周期中卵泡发育的调控、排卵、胚胎着床以及妊娠维持等多个方面介绍生物钟在女性生殖方面所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恒定环境下,几乎所有的生物体的行为和生理都具有昼夜节律性,周期约为24 小时,其中每天的睡眠- 觉醒节律是最重要的昼夜节律。围术期不良情绪、全身麻醉、手术创伤以及外界因素干扰等可能会对睡眠-觉醒节律产生影响,节律的紊乱给机体带来损伤,延长住院时间,与术后快速康复理念相悖,因此了解围术期影响昼夜节律变化的因素尤为重要,该文将主要对围术期影响因素、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在哺乳动物中,性激素水平呈昼夜节律性,且这种节律性由机体的生物钟?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控制,而生物钟的紊乱会导致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性激素的昼夜节律亦被破坏,从而可能引发一些生殖系统疾病。此外,雌激素和雄激素等性激素对中枢和外周生物钟均有不同的影响,且通过对各生物钟基因的作用来影响机体的代谢和生殖等功能。文章通过探讨性激素和生物钟系统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了解生物钟影响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进一步确证褪黑素(Melatonin;MT)在内源性生物钟系统中的作用。方法笔者观察了切除松果腺及注射MT对糖皮质激素、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免疫功能、痛觉敏感性和体温等生理指标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切除松果腺使皮质酮的昼夜节律曲线的中值升高,振幅变小,峰值位相后移;使下丘脑内r氨基丁酸、天冬氨酸昼夜节律的中值下降,振幅变小,使谷氨酸递质的峰值位相后移。振幅变小,使外周血WBC数、淋巴细胞百分率、T细胞百分率、血清溶血素昼夜节律的中值下降,振幅变小,峰值位相后移;使痛觉敏感性昼夜节律的中值升高,振幅变小。注射MT则对抗切除松果腺产生的影响,使正常鼠及松果腺切除鼠皮质酮的昼夜节律中值下降,达峰时间提前;使r氨基丁酸、天冬氨酸昼夜节律的中值升高,并使谷氨酸节律的峰值位相提前;使WBC、淋巴细胞百分率,T细胞百分率,血清溶血素昼夜节律的中值提高。结论MT对体内不同生理节律指标的节律参数产生影响,校准内源性固有节律,使其与环境周期一致,可能起到内源性授时因子功能。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以胸痛、心悸、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时间节律是生物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而建立起的规律周期,是人类生物钟的重要机制,影响各类疾病。冠心病发病时间节律明显,时间节律振荡机制通过血压、褪黑素、血管内皮炎症因子、时间节律蛋白等来调控冠心病的发展。子午流注理论以中医时间医学理论为基础,以不同时辰经脉气血盛衰,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开阖。子午流注理论干预冠心病发生与现代医学中的时间节律机制有着相似之处,本文主要以子午流注为切入点探究冠心病的时间节律机制,并从子午流注角度综述中医药干预冠心病时间节律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