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按T2DM患者是否合并NAFLD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T2DM不合并NAFLD组、T2DM合并轻度NAFLD组、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组。超声检测各组患者颈动脉IMT,记录斑块数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T2DM不合并NAFLD组比较,T2DM合并轻度NAFLD组、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组的颈动脉IMT明显增加,斑块检出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组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T2DM合并轻度NAFLD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且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的患者增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邵东晖 《当代医学》2013,(26):119-120
目的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为主要研究参数,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酒精性脂肪肝(AFL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分析。方法分别对38名酒精性脂肪肝、108名非酒精性脂肪肝及80名健康对照者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 NAFLD组患者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1.32±0.12)mm,对照组为(0.65±0.12)mm,P<0.05),AFLD组患者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1.18±0.13)mm,对照组为(0.65±0.12)mm,P<0.05;NAFLD组与AFLD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NAFLD与AFLD均存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俞金莲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53-54,9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35例NAFL患者,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选择6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各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及粥样斑块及动脉狭窄发生率差异,并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脂肪肝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轻、中、重度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肝脏组。脂肪肝的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42,P=0.002)。结论非酒精脂肪肝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应注意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苫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10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冠状动脉的情况,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测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别为(1.04±0.08)mm,斑块发生率为82.28%,非冠心病组内中膜厚度(0.97±0.09)mm,斑块发生率为3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情况与冠状动脉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用于估测冠心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来预测冠心病的方法。方法:对3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双侧颈动脉B超检查,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后壁IMT,并检测有无粥样斑块。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第2天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以双侧IMT值、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年龄、性别为自变量,冠心病发生与否为应变量,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1)左侧IMT老前辈了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且冠心病组的左侧IMT较非冠心病组的左侧IMT厚0.0289cm。右侧IMT增厚率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病的发病率增高。这种预测冠心病的正确率为88.9%。结论:可以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侧内中膜厚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6.
7.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经冠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用Gensini方法计算冠脉造影积分,分析颈动脉IMT与冠脉病变程度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MT与冠脉Gensini积分及病变支数呈正相关,且与年龄、吸烟、高血压病史、餐后血糖增高等冠脉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用颈总动脉IMT≥1.0mm预测冠心病,其敏感性、特异性、阳、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92.86%,93.33%,48.15%。结论颈动脉IMT对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IMT是冠心病的一个简便可靠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AS)的关系.方法 122 例超声诊断为NAFLD患者与135例年龄、性别配比的对照者,分别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及血脂、血糖、肝功能、体质指数等参数.结果 NAFLD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81±0.24)mm vs (0.5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H型高血压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44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 μmol/L)、非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斑块位置及类型,计算斑块积分并测量血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同时收集年龄、性别、病程等流行病学资料.结果: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合并脑梗死及冠心病构成比均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Hcy、空腹血糖(FBG)、HDL-C、年龄及高血压病程有相关性.结论: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可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隗冬梅 《中国病案》2010,11(12):26-26,24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直径的比值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超声测量317例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和直径(D),求得比值(r),分别与双侧颈内动脉峰值流速(Vmax)、最小流速(Vmin)和阻力指数(RI)进行比较。结果双侧IMT对Vmax、Vmin和RI有一定的影响(P〈0.05)。r与远端血管血流Vmax、Vmin呈正相关。结论监测脑梗死患者的IMT和r可以了解远段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糖耐量减低(IGT)的相关性。方法:超声自动测量150例糖耐量减低的人群和130例健康对照者的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内径,同时测定各组生化指标。结果:糖耐量减低组的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平均CIMT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糖耐量减低组的性别、年龄、HDL-C、内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左、右侧内中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耐量减低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增加,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在糖耐量减低阶段就已开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各种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58例初发T2DM患者双侧IMT,同时监测血压、体质指数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IMT增厚组与内膜正常组相比较,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24 h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增高(P<0.01);收缩压亦明显增高,吸烟及大量饮酒者与内膜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腹、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尿酸等指标组间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初发T2DM患者中动脉硬化的发病率较高,其中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吸烟、饮酒为其危险因素。减轻胰岛素抵抗、调脂、降压等综合治疗对初发T2DM患者延缓动脉硬化有益。  相似文献   

13.
史蕙青   《中国医学工程》2013,(2):147-147
目的探讨不宁腿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超声测量36例不宁腿综合征患者和66例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不宁腿综合征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HOL、LDL、HDL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患病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4.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动脉内膜是最早累及的地方,尤其是大中型动脉内膜。外周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征象。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颈动脉IMT增加是评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指标,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与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例186例,记录造影诊断结果、颈动脉IMT及斑块情况、心血管危险因素数,计算颈动脉IMT及斑块对冠脉狭窄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及总诊断符合率.结果 颈动脉IMT对冠心病阳性预测值80.67%,阴性预测值52.78%、敏感性87.68%、特异性39.58%及总诊断符合率75.27%.斑块对冠心病预测与IMT无明显差异,颈动脉IMT+斑块预测敏感性较高92.75%(P<0.05),总诊断符合率78.49%.颈动脉IMT+斑块+两个以上危险因素阳性预测值提高到85.71%.随着IMT增厚,阳性预测值呈逐渐增高趋势,阴性预测值逐渐降低,敏感性逐渐降低,特异性逐渐增加,在颈动脉IMT厚度≥0.1cm时总诊断符合率最高75.27%,敏感性最高87.68%.结论 颈动脉IMT及斑块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分级在预测冠心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分级在估测冠心病中的最佳预测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125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评价它们估测冠心病的作用,并用ROC曲线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均可估测冠心病,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5、0.74;将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增厚≥1.3mm,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0.9mm,颈动脉斑块分级≥2定义为阳性,3者联合评价其阳性积分,则ROC曲线下面积为0.82,以3者中任2项阳性为预测值估测冠心病,灵敏度95.3%,特异度84.2%,阳性预测值85.3%,阴性预测值86.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分级可用于估测冠心病。以3者联合评价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糖代谢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非确诊糖尿病患者,根据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组56例,糖耐量受损组69例,新发2型糖尿病级147例.采用超声检查3组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 糖尿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值(1.12±0.18)mm及糖耐量受损组颈动脉内中膜值(0.98±0.21)mm显著高于糖耐量正常组颈动脉内中膜值(0.51±0.13)mm,(P<0.05).2型糖尿病组与糖耐量受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糖耐量受损及新发2型糖尿病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提示糖耐量受损患者已经存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研究军事飞行人员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的患病率及飞行人员MS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arteryintima—mediathickness,CAIMT)的关系。方法对1032名平均年龄23~51(33.32±8.47)岁的现役军事飞行人员依照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IDF)的标准进行MS的评估,粗算患病率;并从中随机选取MS组32人,非MS组32人,进行CAIMT的研究。结果粗算现役军事飞行人员MS患病率为4.84%;关于CAIMT的研究,MS组CAIMT值明显高于非MS组俨〈0.05),CAIMT≥0.9mm组与CAIMT〈0.9mm组在年龄、体重指数、腰围、血压、空腹血糖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围与CAIMT增厚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现役军事飞行人员MS患病率粗算为4.84%;MS与CAIMT关系密切,腰围为本研究人群CA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胡琦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76-17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斑块对冠心病(CHD)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20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用超声检测所有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宽块的情况。结果:冠心病组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栓出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型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将16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为81例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患者为8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两组患者均接受彩超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的斑块种类和中膜厚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的硬斑、软斑和混合斑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颅外段颈内动脉(ICA)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管内膜增厚度增加和斑块的发生明显,其变化能反应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