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血细胞分析仪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我科引进的Sysmex SE-9000型血细胞分析仪能检测多个血小板实验参数。作为临床检验的常规项目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密度(PDW)其参考值十分重要,为了解延边地区朝鲜族健康儿童静脉血血小板各项参数的参考范围,我们对本地区922例朝鲜族健康儿童静脉血PLT、MPV、PCT、PDW四项参数进行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三项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春康 《西南军医》2008,10(2):69-70
目的观察血小板三项参数在脑梗死患者不同病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深圳迈瑞.3000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7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8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和53例对照组(非脑梗死患者)静脉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密度(PDW)进行检测。对各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急性期三项参数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脑梗死恢复期PLT、MPV较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PDW较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组观察提示血小板三项参数的测定可以定为不同病期脑梗死诊断、血小板功能的初步评价提供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经维生素K治疗后,对凝血酶原活度与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40例肝硬化患者经维生素K治疗前后通过SYSMEX出心裁CA-1500血凝仪和ABX PENTRA120血球仪分别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四项参数进行检测。结果凝血酶原时间在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PLT、MPV、PCT三项参数在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DW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肝硬化患者中使用维生素K治疗对凝血机制和血小板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方健  方以群 《人民军医》2008,51(9):582-583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菌株类型对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289例按照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分为3组:HpI型组115例;HpII型组90例;Hp阴性组(对照组)84例。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4项凝血指标,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计数血小板PLT、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HpI型组与其他两组比较,FIB明显升高(P〈O.05);HpI,II型组与对照组比较,MPV、PDW明显降低(尸〈0.05);各组间比较,PT、APTT、TT、PLT、PCT、P-LCR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类型Hp感染可引起血小板质量及凝血功能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参数如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测定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而其中又以MPV的检测意义最大.为了探讨MPV在缺铁性贫血(ID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三种贫血中的差异,我们总结了73例贫血患者MPV值的测定结果,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评估价值,从而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自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DR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视网膜病变分期分组:非增生期组、增生前期组、早期增生期组、高危增生期组四组,每组各20例。,分别监测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统计学比较血小板参数与视网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MPV、PDW与DR程度成正相关(P〈0.05),PL与DR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中MPV、PDW的检测能够准确判断DR的发生及进展,在DR乃至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中有着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在冠心病(CHD)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87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组,非心源性胸痛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静脉血并用COULTER-75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结果:血小板计数在SA组、UA和AMI组、非心源性胸痛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别。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组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心源性胸痛对照组相比,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都明显增大。结论:血小板体积变大和活化过程可能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140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PAIgG、PAIgM、PAIgA3项联合检测。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伴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PAI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液肿瘤组和肝病患者组PAIg阳性略高于正常对照组。ITP、SLE的PAIgG、PAIgA、PAIgM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肿瘤组和肝病患者组则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AIg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必要时也可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及与术后愈合时间的关系。方法定期检测98例骨折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分析其与骨折愈合时间的关系。结果 PC在术后升高〉100%的为A组,共45例,占45.9%,愈合时间为(37±5)d;升高50%~100%的为B组,共35例,占35.7%,愈合时间为(27±4)d;升高〈50%的为C组,共18例,占18.4%,愈合时间为(30±4)d。A组愈合时间长于B组、C组(P〈0.05);术后3次检测,A组PC、PCT比B组、C组显著升高(P〈0.01);术后前2次检测,3组MPV、PDW比术前显著升高(P〈0.01),但3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骨折患者受伤后血小板相关参数均不同程度的反应性变化,血小板升高程度与愈合时间有相关性,提示血小板在骨折伤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寻常型和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利用全自动流式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关节病型银屑病(关节病型组)患者51例、寻常型银屑病(寻常型组)患者51例和正常对照者(对照组)51名外周静脉血中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结果①寻常型组红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和关节病型组(P=0.007);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和关节病型组(P<0.0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0),与关节病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②关节病型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和寻常型组(P=0.001);寻常型组血小板平均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0)和关节病型组(P=0.000),血小板分布宽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0)和关节病型组(P=0.000)。结论银屑病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存在异常,关节病型与寻常型之间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小板参数检测项目对血液病诊断的意义。方法:总结109例血液病人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值,并设正常对照。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相比,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增高(P〈0.05)、血小板压积降低(P〈0.01),而平均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平均体积大于正常对照(P〈0.01),血小板压积低于正常对照(P〈0.01),血小板分布宽度无显著变化(P〉0.05);③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结论:血小板的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变化,特别是MPV的变化,对有些血液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长航对艇员血细胞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长航对艇员血细胞参数的影响,我们对长航33d艇员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进行了检测,用以为潜艇长航卫勤保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cITP)的关系。方法:采用C13尿素呼气试验(C13-UBT)和Hp粪便抗原(HpSA)检测17例cITP患儿Hp感染率。全部患儿均给予Hp三联根除治疗1周:阿莫西林片50mg/(kg.d),tid;克林霉素片15mg/(kg.d),tid;奥美拉唑肠溶片0.8mg/(kg.d),qd;4周后再次行HpSA检查,了解Hp根除情况。治疗前、后对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抗体(PAIgG)进行检测,随访半年。结果:经C13-UBT和HpSA检测,9例Hp(+)。6例治疗后达到完全反应(CR)或部分反应(PR),PAIgG明显下降。与Hp(-)患儿在治疗后PLT及PAIgG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儿童cITP有关,部分Hp(+)患儿抗Hp治疗有效。为临床治疗cITP提供了一条新的非免疫抑制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PLT)参数变化,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我们对7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文献报道严重烧伤早期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降低较常见,且PLT显著降低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1,2],但关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两参数的变化情况,作者尚未见有文献报道。为此,本文动态观察了43例中度以上烧伤患者外周血中MPV,PDW及PLT三项参数的变化,兹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伤后8h内入院的中度以上烧伤患者43例,共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13岁~62岁,平均284岁。烧伤面积(TBSA)10%~95%,平均(458±…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无创性预测指标。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206例,以患者一般特点、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和超声结果等为研究参数,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静脉曲张组、所有静脉曲张组及严重静脉曲张组,再对上述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筛选出有预测价值的食管静脉曲张及其程度的无创指标。结果:(1)对患者肝功能进行Child-Pugh分级,其中Child A级94例(45.6%)、B级81例(39.3%)、C级31例(15.0%);所有患者中,存在食管静脉曲张152例(73.8%),其中轻度曲张48例(23.3%)、中度曲张62例(30.1%)、重度曲张42例(20.4%),严重曲张(中度和重度曲张之和)共104例(50.5%)。(2)与门静脉高压相关的指标,如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门静脉直径和脾长,无论是所有静脉曲张组还是严重曲张组,与无曲张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而清蛋白、凝血时间、谷草转氨酶和胆红素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血小板、门静脉直径和脾长等相关因素均进入最终回归分析模型。结论:监测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门静脉直径和脾长变化,有助于预测食管静脉曲张或严重食道静脉曲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疗效的影响。方法 32例符合cITP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试验。按HP检测结果及根治情况分3组:HP阴性组(A组);HP阳性根治组(B组);HP阳性未根治组(C组)。治疗后第1 w及3个月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复查。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前及结束后,每周检测血小板计数1次,并在治疗3个月时进行评估。结果 23例HP阳性患者HP根除治疗4 w后,17例转阴性,HP根除率73.9%。且这17例进行HP根除治疗3个月后血小板数明显升高,总有效率与A组相当,显著高于C组(P〈0.05)。而另外6例HP未根治者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HP与cITP有关联性,根治HP可以作为治疗合并HP感染的cITP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西宁地区结直肠癌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免疫组化两步法染色检测VEGF,在经手术组织病理学确诊的西宁地区结直肠癌67例,结肠息肉39例中的表达。结果:血小板计数在结直肠癌中与Dukes分期、分化程度及结肠良性病变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直肠癌组织的VEGF表达,A期、B期、C期和D期阳性率分别为33.3%、55.0%、69.2%及86.7%;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阳性率分别为29.4%、43.8%、66.7%;结肠息肉阳性率为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升高与VEGF阳性表达呈正相关,二者表达呈明显一致性。结论:协同检测PLT计数及VEGF阳性表达将有助于对结直肠癌进行预后判断和病情监测,为肿瘤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8年5月13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5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68冽(50.3%),子痫前期(PIH)23例(17.0%),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16例(11.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0例(7%),其他病因4例(2%)。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阴道分娩31例,剖宫产104例,产后出血6例。PAT、PIH和ICP组患者产后42d血小板较产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ITP组患者产后42d血小板较产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有多种病因,以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最多见。对血小板〈50x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预防产时或产后出血。血小板〈50×10^9/L应在术前输注浓缩血小板后行剖宫产,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如无产科指征,应阴道分娩为主,PAT一般不作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西宁地区丙泊酚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60例,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插管前(T1)、手术开始前(T2)、手术开始30分钟后(T3)、停用丙泊酚1小时后(T4)采血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结果:血小板最大聚集率T1、T2与T0相比,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受到抑制,差异有显著性(P〈0.05),T3、T4与T0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血小板计数及其他凝血参数T1、T2、T3、T4与T0相比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西宁地区应用丙泊酚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对长时间大剂量输注丙泊酚的病人宜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