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又称无脉症(pulse-less disease),常累及全身主要大动脉及其分支,也可侵犯冠状动脉和肺动脉,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无脉、血管杂音等.现报道一例TA累及冠状动脉并出现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例.  相似文献   

2.
大动脉炎(TA)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可合并心脏受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文从TA与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心脏瓣膜病变、心肌病变、冠状动脉病变等方面,对TA合并心脏受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性壁冠状动脉(TA)及其合并非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狭窄<70%)患者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TA患者临床资料,剔除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并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性TA组(n=29)与TA合并非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组(TA AS组,n=21),统计分析两组心电图、临床表现和造影结果。结果:TA组患者中胸导联ST-T改变多见,TA AS组肢体导联ST-T改变及严重临床事件多见。TA组中NobelⅡ级以上患者严重临床事件更为多见,而TA AS组患者则无明显差异。严重临床事件多见于两组近中段TA患者,在TA组只发生于近中段TA患者,而在TA AS组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发生于近中段TA患者,稳定型心绞痛则随相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不同而异。结论:单纯性TA患者临床表现与TA部位及Nobel级别有关,而合并非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严重临床事件发生增多。  相似文献   

4.
杨桦 《中国医刊》2012,47(10):95-96
特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弹性动脉,如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冠状动脉等的慢性、进行性且常为闭塞性炎症,又称为大动脉炎Takaya su病、无脉症及闭塞性炎症,病因不十分清楚,女性多发,平均年龄22岁.  相似文献   

5.
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一种累及大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肉芽肿型炎症性疾病,又称高安病、无脉症. 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及肾动脉,肺动脉与冠状动脉亦可受累. 受累的血管可表现为全层动脉炎,出现狭窄、闭塞,少数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因炎症破坏而出现扩张、动脉瘤或夹层.根据损伤血管的范围、程度及侧支血管的代偿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现报道大动脉炎致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 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Ames实验、体外染色体畸变实验、微核试验对救心复脉注射液进行了致突变性研究。结果显示,救心复脉(Jiuxin Fumai,JXFM)注射液对TA97、RA98、TA100、TA102菌株无致突变性;体外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未引起CHO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未引起CHO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升高;2.0g/kg、4.0/kg、8.0g/kg的救心复脉注射液对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无诱发微核增加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救心复脉注射液无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7.
113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医证候与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医证候与造影特点.方法:病例为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患者,共计113例.全部患者经右侧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按常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分析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候关系.结果:113例患者中51例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62例经股动途径完成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及梗阻病变患者血瘀证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患者,随冠状动脉累及支数增加,血瘀证、痰阻证、痰瘀互阻证及气虚证明显增加.有冠状动脉狭窄及梗阻病变患者暗舌、弦脉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患者,暗舌、弦脉出现频率随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支数的增加而增加,滑脉亦有类似变化趋势,与血瘀、痰阻证出现的规律一致.结论:血瘀证是冠状动脉异常患者出现频率最高的临床证候,随冠状动脉累及支数增加,血瘀证、痰阻证、痰瘀互阻证及气虚证明显增加,舌脉的变化从中医症状学的角度进一步印证了冠状动脉病变发展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表现。方法:对实施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20名正常人及35例NSTEACS患者,研究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部位、斑块累及血管支数、斑块性质(硬化斑块、非硬化斑块或混合斑块)、斑块所致的狭窄以及主要冠状动脉远段血管是否中断等影像特点。结果:在NSTEACS患者中,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斑块累及冠状动脉支数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1);而心肌桥及斑块发生的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TEACS组冠状动脉狭窄率范围较广,狭窄率达15%~100%。结论:冠状动脉多发硬化斑块、斑块累及数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狭窄率范围较广为NSTEACS影像特点,对于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高安氏病临床上常见,但累及冠状动脉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和累及肺动脉,尤其是肺动脉扩张达3.9cm者甚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两例少见类型高安氏病报告如下。 例1 女,15岁。因心悸、气短,左上肢无脉月余于1984年9月4日入院。入院前一月余,无任何原因出现恶心,呕吐,继之头晕,短暂意识不清。到当地卫生院就诊,发现左上肢无脉。之后,逐渐出现心悸,气短伴周身乏力,但无胸痛、咳嗽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为明确诊断而来我院。既往身体健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全层动脉炎,好发于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及肺动脉,此疾病可引起血管狭窄、闭塞和受累血管壁的动脉瘤形成。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年轻女性,发病年龄多为5~45岁,中位数为22岁。TA临床表现随受累动脉部位和阻塞程度而异,临床上分无脉前期和无脉期[1]。无脉前期临床较难诊断。无脉期,受累动脉狭窄或闭塞,临床出现动脉供血不足的特异性表现。目前,普遍认为血管造影是诊断TA的“金标准”,可以准确显示病变的部位及其范围,但它是一种有创性血管检查,有一定并发症。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2D-CDFI)可以观察、测量受累血管的管壁厚度,且无创、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便于长期监控,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被人们所关注。1TA的超声表现二维超声显示[2,3]病变动脉血管壁增厚,呈梭形或不规则形,正常结构消失,回声偏低或不均匀,外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管腔呈不同程度狭窄。CDFI显示病变段血流不规则,可有充盈缺损。病变较局限,则其血流速度增高,即彩色亮度增高,狭窄口处血流紊乱,呈“镶嵌”样,血流表现为湍流状态。病变为弥漫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64排128层CT对212例有冠心病症状或心脏体检患者行冠状脉成像检查,分析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发生率、发生部位、长度、厚度、狭窄程度及心肌桥近端管壁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212例中CTA发现心肌桥55例(64处心肌桥),阳性率25.9%; 46例为单一心肌桥,9例为两处受累,同时累及前降支近段、钝缘支5例,同时累及前降支中段、后降支4例;其中前降支48处,第一对角支3处,第二对角支1处,左旋支1处,钝缘支5处,右冠状动脉4处,后降支2处,以前降支最多见,占75%.左前降支心肌桥组近端较无心肌桥组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结论 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准确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A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B组)及冠状动脉狭窄(C组)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病变血管分布、心肌缺血改变的差异。结果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差异无显著性;病变血管分布A组多累及右冠脉,B组、C组多累及左前降支,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心绞痛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心肌梗死与心电图ST-T异常发生率,A组低于B组、C组(P<0.05,P<0.01);LVED值A组小于B组、C组,EF值A组高于B组、C组(P<0.01)。结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对心肌缺血的影响较冠状动脉狭窄低,但并非无害。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大动脉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大动脉炎(TA)是一种原因未明慢性炎性疾病,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笔者就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无脉症辨治     
无脉症又称多发性大动脉炎、青年女性动脉炎、特发性主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征等,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其病变主要累及大动脉及其分支,造成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表现。祖国医学中无无脉症之名称,据其临床表现似属于“脉痹”、“伏脉”及“眩晕”、“虚劳”等范畴。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于1995年至2004年收治12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患者,就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14~46岁;均为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患者,其中合并肾动脉狭窄8例,头臂动脉狭窄1例;6例伴有高血压病,1例有无脉症.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 ,探讨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6 0例冠脉造影患者分为冠心病组 (狭窄程度≥ 5 0 % ) 31例 ,与非冠心病组 (狭窄程度 <5 0 % ) 2 9例 ,其中冠心病组统计病变累及支数 ,并按冠脉狭窄程度分级得出冠脉狭窄程度记分 (CSS)。运用酶免分析法分别测定两组的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 (t Hcy)浓度并进行比较。将 t Hcy水平与性别、年龄、收缩压、冠心病病变累及支数及冠脉狭窄程度记分 (CSS)等采用多元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血清 t Hcy浓度 (17.8± 7.1μmol/ L)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10 .0± 5 .8μm ol/ L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 :非冠心病组 t Hcy增高与收缩压的相关性最强 ;冠心病组 t Hcy增高与病变累及支数及冠脉狭窄程度记分 (CSS)成正相关。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子 ,且其升高水平冠脉病变累及支数及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中国医师对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 TA)临床诊断与活动性评价的现状。方法 全国19位风湿免疫专家、3位血管外科专家参与,通过问卷设计、网络打分,首次就目前TA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估等问题进行回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相应问题的平均分。结果 中国专家目前主要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分类标准进行TA临床诊断。其中,年龄、肢体跛行、黑矇等症状,无脉或脉搏减弱、血管杂音、双侧脉压差增大、高血压等体征,以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检测,有助于疾病诊断。此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等无创影像学检查均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于TA活动性评估,中国专家主要采用美国Kerr评分体系。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各种无创影像学检查均具有重要的病情活动性评估价值。在影像选择方面,颈动脉受累者更推荐血管超声检查,对于肺动脉、胸/腹主动脉主干受累者则CTA略优于MRA。结论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无创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中国医师对TA的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价。  相似文献   

18.
川畸病(KD)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KD发病机制亦不清楚,因此,治疗难度较大.现就目前IVIG无反应型KD的治疗,包括:再次IVIG治疗、糖皮质激素(GCS)、血浆置换(PE)、乌司他汀及英昔单抗等的新认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脉图特征等信息建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同阻塞程度评估模型,探讨中医脉图特征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Smart TCM-I型脉象仪采集脉象信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报告,将531例冠心病及疑似冠心病患者按照冠状动脉不同阻塞程度分为冠状动脉非阻塞组、冠状动脉轻度阻塞组、冠状动脉中/重度阻塞组3组。运用时域分析法和多尺度熵(MSE)分析法提取不同组别脉图的时域特征和多尺度熵特征,并运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比较冠状动脉不同阻塞程度患者脉图特征参数的组间差异;基于脉图特征参数,运用随机森林(RF)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冠状动脉不同阻塞程度评估模型。结果 与冠状动脉非阻塞组相比,冠状动脉轻度阻塞组和冠状动脉中/重度阻塞组脉图时域特征主波峡/主波幅值比(h2/h1)、重博前波/主波幅值比(h3/h1)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冠状动脉非阻塞组及冠状动脉轻度阻塞组相比,冠状动脉中/重度阻塞组多尺度熵特征MSE1、MSE2、MSE3、MSE4、MSE5均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研究基于531例样本的脉图特征等信息建立了冠状动脉不同阻塞程度评估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20.
AMPK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AS)主要累及大、中动脉,使动脉管腔狭窄和中膜萎缩,并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果累及到冠状动脉可发生冠心病,累及到脑动脉和颈动脉可发生脑供血不足,而出现脑萎缩,累积到主动脉可继发破裂而大出血等。因此,AS是多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