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根据日本应用经方的相关报道,将部分汉方医学家应该经方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山田业广是日本江户末期至明治初期汉方医学界最为著名的医学家之一.在其年轻时广读汉方医学经典著作,入伊泽兰轩、多纪元坚等当时著名汉方医学家门下,学习汉方医学和考据之学,最终成为当时学界的权威之一.其研究的范围广泛,包括医经、经方及<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相关著作,撰有等身之著述.明治之初,政府下令废除汉方医学,山田业广带领诸多门人奋起反抗,以求汉方医学得以为继.虽然没有止住汉方医学被废的步伐,但是其对汉方医学的热爱以及其所做的贡献都值得我们永志不忘.  相似文献   

3.
冯青  柳井杜莎  黄一珊  傅延龄 《中草药》2013,44(9):1211-1214
通过对日本汉方685首处方进行研究,探讨了我国经方常用50味药(Top 50)在汉方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平均用量.日本汉方中使用频次排列前50味的药物有41味与Top 50相同.在Top 50中,超过80%的药物在日本汉方临床的平均用量在2~5 g,约有33%的药物最小剂量不足1 g/d,约84%的药物最大剂量<10 g/d,超过50%的药物剂量差值≤5 g/d.  相似文献   

4.
从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的历史角度,系统阐述了日本汉方医学后世派代表性医家曲直濑道三的成长背景和行医历程,首次划分为6个阶段进行了简明概括;结合其医学著作全面探讨了曲直濑道三的学术创新和贡献,首次从建立统一医学体系、树立儒医典范和开创实证医学等3方面进行了概括与阐述,在明晰日本汉方后世派医学诞生发展轨迹与背后规律的同时,以期对我国中医药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日两国对阴虚证和阳虚证理解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汉方医学与我国中医学对于阴虚证和阳虚证的见解,有相似点亦有不同之处。日本汉方医学在解释《伤寒论》中所述的“阴虚证”实指里寒证中的虚证,相当于我国中医学的阳虚证,而其阳虚证则为阳证中的虚证,与我国中医学的阳虚证也不同,实指太阳中风证。然而近几十年日本汉方医学中所论的某些阴虚证和阳虚证却与我国中医学所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战后至现在已经40余年,40余年在日本汉方医学历史上是短暂的,然而日本汉方在这个时期的经历却比任何时期都要充实。其走过了崎岖不平的曲折小路,开拓过发展汉方的多种途径。路已经愈走愈宽,前景也愈来愈明,现已朝着刚刚发现的前景开始新的起步。日本汉方界近数十年走过的这段历程,其中必然包涵着许多经验和教训。了解它必将对我国中医,以致世界同一体系的医学事业有所借鉴和帮助。本文就战后日本汉方医学发展之概况,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介绍,这三个阶段为汉方恢复期、汉方复兴期、汉方飞跃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本汉方医学从没落走向复兴,汉方医学教育随之发展起来。汉方医学的教育主要分三个方面:医科大学生的汉方医学概论教育;汉方专科医生的临床培训和汉方医学的继续教育。分析日本汉方医学教育,课题组得出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的不足之处包括课时不足、师资匮乏、教学内容缺乏规范、过度强调汉方西化。然而日本汉方教育中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提高中医执业医师门槛、选择思想稳固的从业人员、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以及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教育。  相似文献   

8.
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药学之间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本文重点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汉方医学的概况,从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到发展,再到后来的取缔过程作了全面的描述。虽然近代日本在汉方医诊疗和汉方药研发和高科技推进产业化等多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和成就,但是日本法律对汉方医学一直未予正式认可。日本汉方医学兴衰浮沉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国医论坛》是张仲景国医大学主办的。本刊设有:张仲景学说研究、经方实验录、临床报道、专题笔谈、日本汉方医药选译等栏目。本刊为双月刊,每册定价0.55元。欢迎读者到各地邮局订阅,也可向编辑部订购。刊址: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国医大学。《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为中医药学情报检索刊物,收载全国公开发行的中西医药刊物、医药院校学报及其他刊物的文章摘要。本刊为双月刊,每册定价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以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框架为指导, 分析我国现代以汉方医学为主题的访谈及访日见闻实录, 探索汉方医学关注领域及要点。纳入文献主要从汉方医学复兴背景、法律法规、临床工作、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汉方产业、期刊书籍、代表人物、标志事件、组织交流等方面展现日本汉方医学的现代发展图景。其中, 较多文献涉及汉方医学临床诊疗方式、国际交流、药物剂型与市场销售、科研机构与临床研究, 以及大学教育等具体范畴, 而文献中提及的具体事件、立法、组织、期刊、书籍和人物等其他信息, 又为中日两国传统医学对比研究提供了重要索引。今后可以上述各领域为切入点及主体框架, 进一步获取并研究相关访谈及纪实文献, 从而促进国内外传统医学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辰  高慧  闫国跃  阿里穆斯 《中草药》2018,49(17):4178-4183
随着《中医药法》的出台,经典名方制剂的应用引起各家企业的重视。目前经典名方制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专利、质量、临床等方面,缺乏对于普及应用方面的整体研究,其中制剂说明书方面的研究作为应用研究的一个环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分析我国现有的关于中成药说明书研究的文献,多数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具体样本的统计分析以及数据对比和具体建议。研究了128品目的日本汉方制剂说明书及相关用药指导,具体分析了日本汉方制剂和我国中成药在中药经典名方的选择、说明书内容以及目录索引和指导手册方面的差异,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提出了在经典名方目录的确立、用药说明书内容以及索引方式的改善、整体指导手册及应用数据库的确立3个方面的具体建议,以对我国中药经典名方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董晨东  王勇 《中草药》2021,52(22):7072-7077
通过梳理日本汉方目录中的感冒药并查阅日本感冒药汉方制剂的文献、官方政策与标准等,分析日本感冒药汉方制剂的处方标准,并对其上市批准文号与生产厂家进行整理。日本感冒药汉方制剂相关标准收载的内容较为详细,制剂种类与生产厂家数量较多,其中颗粒剂最为成熟。建议加快建立我国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对治疗常见病的经典名方上市应用给予更多关注,并为经典名方剂型开发与改善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对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已上市中成药、日本汉方药处方剂量及日服饮片量与古代医籍、《方剂学》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汉代经典名方的处方剂量在已上市药品中的换算规律,为古代经典名方的剂量换算研究提供参考。共梳理了15个汉代经典名方在已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中的处方剂量,换算结果为一两为0.2~3.8 g。已上市中成药丸散剂一两换算为0.2~0.9 g;颗粒剂、合剂一两换算为1.0~3.8 g。日本汉方药大多按一两不超过1.5 g进行换算。已上市中成药丸散剂日服饮片量为9~18 g;颗粒剂或合剂日服饮片量为45~90 g。日本汉方药均为颗粒剂,其日服生药量大多为10~30 g。  相似文献   

14.
日本汉方制剂及其特点与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平  林丹  宋菊  阳长明 《中草药》2018,49(9):1985-1989
通过对日本汉方制剂目录、分类、审批、生产销售等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及对其药材、剂型、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提出我国经典名方制剂研究应注意结合临床应用遴选经典名方,尊重中医药理论指导和中医临床应用特点,重视上市后再研究,加强质量控制研究,积极关注已上市"经典名方"制剂的再评价;中药新药研究应加强药材/饮片源头质量控制,基于人用历史开展中药复方新药研究,以"质量源于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开展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加强工艺过程控制和质量标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经典名方是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经典载体,系统开发经典名方既是对中医药精华的守正创新,也是我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长足动力。目前,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技术指导原则鼓励开展研制经典名方,但经典名方研发中的剂量换算、本草考证、炮制方法及制剂工艺等关键环节仍面临诸多难点与挑战。针对经典名方开发存在的共性关键问题,从剂量换算、本草考证、炮制工艺、制剂工艺、已上市品种二次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并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意见,旨在为系统、高效开展经典名方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角度,研究中药相关标准法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意义。针对我国中药提取物和中药材出口情况,提出要借助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平台,推进我国中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完善修订我国药典法规,争取参与国外药典法规的修订;针对中成药出口情况,提出可以借鉴日本汉方药,开展经典名方研究;为防止发达国家利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在传统知识基础上无偿进行二次开发,或进行中药、中成药专利抢注以获取高额利润,提出要谨防我国中草药被生物盗版,及早建立中医药古籍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7.
以日本质量管理体系(QMS)为切入点,从汉方制剂的研制、生产、销售3个环节对日本汉方制剂的发展进行综述,为我国中药的研发及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有必要参考日本良好的管理理念及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借鉴日本汉方制剂发展的成功经验,提高中药材的种植水平、中成药的生产技术水平、中成药制备全流程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药经典名方开发已成为当下中医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其中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成功研制对于整个中药经典名方的申报极为关键。经典名方物质基准既是检测经典名方制剂质量的基准,同时又需反映整方的物质基础。中药成分众多而复杂,单成分的、化药式的研发与质量控制模式难以适用于整体药用的中药制剂的开发,亟需开辟一条中药专属的研发模式。以目前已有的现代科学技术,笔者建议将中药的遗传多态性、提取动力学、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超分子"印迹模板"等结合应用于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研制,探讨中药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质量控制技术,以期全面、准确地阐明药材-饮片-物质基准的成分群量值的传递规律,为推进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制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药方剂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以饮片配伍来组方制药,是一种传统中药应用模式,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应对多因素复杂性疾病,中药方剂具有理论优势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但科学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中药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缺乏科学认知,导致中药方剂发挥疗效的规律认识不足,影响了中药疗效的稳定发挥,也阻碍了中药产品质量的提升。组分中药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突破了仅凭经验组方的传统,实现从饮片配伍到组分配伍的转变,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在3个国家"973"计划项目支持下,以揭示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研发创新中药为目的,围绕"两个相对清楚",开展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开拓了组分中药研究方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扩展,组分中药和效应配伍理论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完善。组分中药理论价值不仅是在新药发现方面,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沟通融合的桥梁,构建了关键技术体系,符合中药行业创新发展的需求。该文着重介绍组分中药研究历程、相关概念和技术发展以及在中医药理论研究、创新中药研发、中成药二次开发和制药技术升级换代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传入日本后,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汉方药产业.日本重视汉方药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汉方药研发、生产、质量和销售管理体系.目前日本汉方药产品受到了国际上的好评,在国际中医药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开发和产品质量管理与日本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学习和借鉴日本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