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陈青垚  王小平  雷星  高亚珍  徐杰  王梁凤  王芳  杨明 《中草药》2021,52(20):6168-6177
目的分析不同砂仁陈皮制熟地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含量变化,探讨辅料砂仁、陈皮在熟地黄加工过程中的炮制作用。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生地黄、砂仁陈皮制熟地黄及缺不同辅料熟地黄炮制品图谱,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SPSS 21.0、SIMCA 14.1软件进行分析,并对7个非糖成分(梓醇、地黄苷D、5-羟甲基糠醛、益母草苷、毛蕊花糖苷、异类叶升麻苷、橙皮苷)和8个糖类成分(D-果糖、葡萄糖、蔗糖、蜜二糖、棉子糖、甘露三糖、水苏糖、毛蕊花糖)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生地黄、砂仁陈皮制熟地黄与缺不同辅料砂仁陈皮制熟地黄炮制品在成分空间上存在差异;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生地黄炮制后,单糖含量增加,寡糖、苷类含量总体呈减少趋势,生、熟地黄之间以及佐以砂仁、陈皮都使地黄成分含量存在差别,且砂仁陈皮制熟地黄中D-果糖、葡萄糖、甘露三糖含量相较于砂仁陈皮制熟地黄(缺砂仁、缺陈皮)分别增加了29.24%、57.14%、44.65%。结论辅料砂仁、陈皮的加入是其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为阐述砂仁陈皮制熟地黄的炮制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考察熟地黄炮制过程中各因素对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探讨提高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炮制时间、炮制方式所制备的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条件:Welch Xtimate C_(18)(4.6mm×250mm,5μm),流动相:0.1%醋酸水溶液-乙腈(82∶18),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34nm,柱温:35℃。结果:地黄经蒸制后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明显降低,但蒸制方式对其影响不显著;蒸制前"回润"则可使毛蕊花糖苷含量明显降低;且地黄饮片较地黄个子在蒸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随时间下降的速率更慢。结论:熟地黄炮制过程中采用生地饮片直接进行蒸制8h的方法可有效保证成品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尚伟庆  贺清辉  张建军 《新中医》2014,46(5):209-211
目的:采用RP-HPLC法研究地黄中毛蕊花糖苷随炮制时间动态变化的情况,建立生地黄和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及异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柱温30℃;流动相为甲醇(A)-0.1%甲酸(B),梯度洗脱(0 min,30%A;30 min,40%A;45 min,45%A;60 min,55%A),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30 nm。比较生地黄不同炮制时间(0 h,8 h,16 h,32 h)的特征图谱,测定地黄饮片中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的含量。结果:毛蕊花糖苷含量随炮制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异毛蕊花糖苷含量随炮制时间增加而增加。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平均含量高于熟地黄,异毛蕊花糖苷平均含量低于熟地黄。结论: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在炮制过程中可能部分转化为异毛蕊花糖苷,将熟地黄中的异毛蕊花糖苷和毛蕊花糖苷共同作为评价熟地黄质量的指标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不同炮制方法的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Welch Ultimate XB-C_(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1%醋酸溶液(16∶84),检测波长:334nm,柱温:30℃,流速:1.0mL/min,检测炮制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结果:改良法及传统法炮制的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相差较大,改良法炮制熟地黄的毛蕊花糖苷含量较高,在0.041 42~1.035 6μg进样量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线性关系良好(R2=1),平均回收率为101.75%,RSD为0.77%。结论:改良法炮制熟地黄操作简便,毛蕊花糖苷含量损失小,可作为熟地黄的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及异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方法,比较鲜地黄及其炮制品中异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变化情况。方法:采用Waters-Symmetry ShieldTMRP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乙酸(18∶82),流速1 m L·min-1,检测波长334 nm,柱温30℃,进样量20μL。结果:在鲜地黄中暂未检测到异毛蕊花糖苷,而鲜地黄通过一定温度及时间的加工炮制后可产生异毛蕊花糖苷。清蒸不同时间的地黄样品中,毛蕊花糖苷及异毛蕊花糖苷含量变化属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且蒸制时间对地黄中异毛蕊花糖苷含量影响较大;鲜地黄在一定温度下烘制可产生异毛蕊花糖苷成分,但烘制不同时间段,其含量变化不明显。毛蕊花糖苷与异毛蕊花糖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结论:地黄中异毛蕊花糖苷的产生部分由毛蕊花糖苷转化而来,可考虑将异毛蕊花糖苷也列为熟地黄的质量控制指标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由不同炮制品组方的五子衍宗丸对肾精亏虚大鼠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生精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全生品组、药典组、盐制组,每组8只。通过给予雷公藤多苷片复制肾精亏虚模型(剂量20 mg·kg-1),利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睾丸中生精细胞凋亡情况,运用免疫组化(IHC)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睾丸中B细胞淋巴瘤-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比较由不同炮制品组方的五子衍宗丸中8个成分(绿原酸、鞣花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毛蕊花糖苷、紫云英苷、山柰酚、五味子醇甲)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0.4%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15%A;5~10 min,15%~17%A;10~25 min,17%A;25~35 min,17%~26%A,35~60 min,26%~56%A),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对生精细胞总凋亡率,Bcl-2和Bax表达均有改善作用,且药典组与盐制组有显著作用(P<0.01);同时,药典组与盐制组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全生品组(P<0.05)。药物炮制后组方的五子衍宗丸中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毛蕊花糖苷含量增加;盐制组鞣花酸含量增加,但药典组鞣花酸含量减少;盐制组样品中毛蕊花糖苷、紫云英苷、山柰酚、五味子醇甲的含量高于药典组样品。结论 五子衍宗丸可能通过抑制Bax和促进Bcl-2的蛋白表达来减少大鼠睾丸中生精细胞的凋亡,发挥其补肾益精作用;组方药物炮制后抗生精细胞凋亡作用增强可能与炮制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优选酒炙车前子的最佳炮制工艺,并对车前子生品、酒炙品、盐炙品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以车前子中京尼平苷酸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选择加酒量、闷润时间、炒制温度、炒制时间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优选车前子的最佳酒炙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建立车前子水提液指纹图谱测定方法,通过指标成分含量、不同炮制品水提液的出膏率及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不同炮制品间的差异。[结果] 酒炙车前子的最佳炮制工艺为每100 g车前子加黄酒10 g,闷润60 min,150℃下炒制9 min。经盐炙和酒炙后,车前子中的京尼平苷酸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均较生品显著增加,而两种炮制品并无统计学差异;在出膏率方面,盐炙和酒炙车前子的出膏率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生车前子。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显示车前子生品、盐炙品和酒炙品具有很好的相似度。[结论] 优选出的车前子酒炙工艺稳定可行,并与盐车前子在成分上具有一致性,鉴于酒车前子已不再流通,在经典名方的开发研究中,可考虑用现行通用的盐车前子取代。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及TRAP酶活力检测法评价0.1、1.0、10.0 μmol·L–1的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对破骨前体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采用细胞增殖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法检测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采用F-actin环染色和骨陷窝形成实验检测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对破骨前体细胞诱导形成的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破骨细胞分化相关特异性蛋白TRAP、整合素β3(ITGβ3)和细胞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显著降低TRAP活性(P<0.05),且对破骨前体细胞活力未见显著影响,提示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显著抑制破骨细胞形成。F-actin环染色和骨陷窝形成实验也显示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显著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WB实验结果表明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可显著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特异性蛋白TRAP、ITGβ3和c-Fos等蛋白水平的表达。结论 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RAP、ITGβ3和c-F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先切片再蒸制与先蒸制再切片工艺对熟地黄质量的影响,筛选熟地黄较优炮制工艺。方法:采用HPLC和浸出物测定法对不同蒸制方式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梓醇和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并以毛蕊花糖苷、梓醇和浸出物含量为指标优选熟地黄先切片再蒸制的炮制工艺条件。结果:熟地黄先切片再蒸制的样品中毛蕊花糖苷、梓醇和浸出物含量较熟地黄先蒸制再切片的样品略高;筛选出熟地黄先切片再蒸制的较优炮制工艺条件为浸润水量0.2 L/kg,浸润时间2 h,蒸制时间7 h。结论:熟地黄先切片再蒸制的工艺与先蒸制再切片的工艺有差别;优化了熟地黄先切片再蒸制的炮制工艺,确保了熟地黄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砂仁陈皮制熟地黄炮制过程样品表观颜色、综合甜度与苷类成分含量变化的关联性,为揭示地黄炮制原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自动色差计测量熟地黄样品粉末颜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加热时间点样品中14个活性成分的含量(5-羟甲基糠醛、梓醇、益母草苷、毛蕊花糖苷、异类叶升麻苷、橙皮苷、地黄苷D共7个苷类成分和D-果糖、葡萄糖、蔗糖、蜜二糖、棉子糖、甘露三糖、水苏糖共7个糖类成分),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以糖类成分甜度计算样品综合甜度变化,运用SPSS 21.0软件对砂仁陈皮制熟地黄炮制样品色度值、综合甜度与苷类成分含量进行关联分析,以三角形面积法建立熟地黄炮制样品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结果:在炮制过程中,样品粉末色度值增加,样品表观颜色变深。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加热时间增加,熟地黄样品的苷类成分含量减少,单糖成分含量增加,样品综合甜度增加。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色度值、综合甜度与环烯醚萜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色度值与呋喃醛衍生物含量、苯乙醇苷含量、黄酮类含量,以及综合甜度与呋喃醛衍生物含量、苯乙醇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甜度与黄酮类含量呈明显正相关(P<0.05)。炮制至52 h时样品综合评价指数最高,达0.99。结论:熟地黄样品粉末色度值聚类分析总体趋势与直观区分基本一致,结合样品粉末色度值、综合甜度与苷类成分含量3个指标可对砂仁陈皮制熟地黄进行综合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槐耳菌丝体生物量及多糖为主要指标,探究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中最佳甘草的添加量和发酵时长。[方法]采用液体发酵技术,在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加入甘草提取液,共发酵获得槐耳-甘草共发酵产物,苯酚-硫酸法及DNS法结合测定多糖含量。[结果]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实验中,添加甘草8 g/L、发酵终点设为192 h时,槐耳生物量和胞内多糖产量达到最大值。[结论]运用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可以提高槐耳生物量及多糖的含量,为深入研究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选鲜地黄的闪式提取工艺。方法:以梓醇及干膏得量为评价指标,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及溶剂用量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选闪式提取工艺。采用RP-HPLC测定指标成分含量。结果:最佳闪式提取工艺为加3倍量95%乙醇提取1次,提取时间3 min。结论:优选的工艺快速、合理。  相似文献   

13.
基于HPLC指纹图谱技术对小包装熟地黄饮片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包装材料、不同存贮状态对熟地黄饮片质量稳定性的影响,建立熟地黄最佳贮存养护方法.方法:分别采用3种不同包装材料将熟地黄贮存于3种不同温度及2种密闭环境中,采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以熟地黄指标性成分毛蕊花糖苷为评价指标,评价不同包装材料、不同存贮状态对熟地黄饮片质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PTP铝箔、真空、冷藏条件下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分别为(0.028±0.011)%,(0.026±0.016)%,(0.025±0.014)%.毛蕊花糖苷含量高低顺序为PTP铝箔>聚乙烯塑料袋>牛皮凝膜纸;真空状态>非真空状态;冷藏条件>阴凉条件>常温条件.熟地黄最佳贮存养护条件为PTP铝箔包装,真空冷藏.结论:该优选条件下,熟地黄饮片质量稳定,可为实际生产中贮存熟地黄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离自地黄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诱导子对怀地黄组培苗生长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初步探究其促生作用。方法:以2株Alternaria属内生真菌A.alternata,Penicillium属内生真菌P.axalicum制备不同类型的诱导子,发酵液滤液和菌丝降解液,分别考察其对地黄组培苗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梓醇及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梓醇及毛蕊花糖苷含量。结果:不同菌株制备的真菌诱导子促生作用差异明显,以Penicillium属内生真菌P.axalicum制备的真菌诱导子对怀地黄组培苗促生效果较佳,且以其发酵液滤液促生效果最好。在该培养条件下,怀地黄组培苗株高、鲜重、根长、总叶绿素、梓醇及毛蕊花糖苷含量增加率分别为27.80%,29.49%,22.08%,15.05%,35.98%和68.18%。结论:内生真菌诱导子可促进怀地黄组培苗生长,并提高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在今后地黄内生真菌应用中可做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基于化学模式识别和灰色关联度法的鲜地黄药材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为鲜地黄药材整体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不同产地的32批鲜地黄药材样品,测定各批样品中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梓醇、地黄苷D、铅、镉、砷、汞、铜含量与指纹图谱,采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HCA和PCA均可将32批鲜地黄药材分为4类,但无明显产地聚集现象;指纹图谱中峰1~3、9、10的峰面积及总灰分、浸出物、梓醇含量是体现各产地鲜地黄药材质量差异的主要指标;32批鲜地黄药材灰色关联度为0.036~0.042,灰色关联度差异为0~13.89%,综合质量差异不大。结论:化学模式识别结合灰色关联度法构建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分析结果客观、科学、准确,可用于鲜地黄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5产区17个产地及样地半夏药材中各化学组分进行含量测定,阐明不同产地半夏的化学组分累积规律和整体质量特征。[方法]电位滴定法测定总有机酸含量,UV-VIS法测定多糖及总生物碱含量,水溶性热浸法测定总浸出物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基于药典指标成分琥珀酸含量(2.5 mg/g),各产地于1.06~4.31 mg/g,其中5个产地含量低于药典标准;基于生物碱类含量,在0.50~0.70 mg/g,各产地含量水平相当;各产地样品间浸出物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湖北荆州含量高达497.76 mg/g;各产地多糖类含量差异较大,甘肃产区平均含量总体较高,西和县含量为214.19 mg/g;野生半夏的浸出物、多糖类、有机酸类含量均高于栽培半夏;硫熏后半夏浸出物、多糖类、有机酸类含量均下降,生物碱类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结论]湖北荆州、甘肃西和为半夏的优质产地,两地药材各化学组分总体水平较高;与栽培品相比,野生品半夏化学组分累积量总体水平较高;硫熏过程导致半夏各组分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制川乌炮制废水中6种毒性生物碱成分含量和UC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的方法,总结炮制废水中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HPLC同时测定6种生物碱成分;采用UV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结果 HPLC法和UV法在研究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制川乌炮制废水中6种毒性生物碱成分随着炮制时间的推移有所降低。结论 建立的6种生物碱成分含量和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均简便、稳定、准确,可以为该废水的减毒处理提供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徐卓  戴新新  宿树兰  严辉  郭盛  魏丹丹  钱大玮  段金廒 《中草药》2021,52(23):7323-7330
目的 分析评价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根与叶中5种核苷与14种氨基酸类成分,揭示其动态积累规律,为其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不同生长期的地黄根和叶以及不同产地(河南大封、河南温县、河南南召)的地黄叶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质谱联用技术(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分析不同生长期地黄根和叶以及不同产地地黄叶中核苷类与氨基酸类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 研究发现地黄根及地黄叶中均含有5种核苷类成分和14种氨基酸类成分,2部位中不同生长期2类成分的总含量分别为3.88~16.97 mg/g和4.27~25.32 mg/g;地黄根和叶中测得的2类成分总量分别在10月中下旬和11月上中旬显著升高,达到各自峰值,其中L-谷氨酰胺与L-赖氨酸含量最高,占总含量的60%以上;大部分生长期地黄叶中核苷类和氨基酸类成分较地黄根高,尤其在10月下旬;不同产地地黄叶中以河南南召产者核苷和氨基酸含量较高,总含量最高可达30.756 mg/g。结论 阐明了地黄中核苷类和氨基酸类成分的分布和动态积累过程,为地黄药食两用特性及合理采收期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地黄叶可作为新的食用新资源为机体补充核苷类和氨基酸类成分的建议,为地黄叶资源价值的发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是我国传统中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地黄基因组大小和特征等信息,为绘制地黄全基因组精细图谱提供依据。方法将已知基因组大小的大豆Glycine max和辣椒Capsicum annuum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技术估算地黄基因组大小。然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地黄基因组进行survey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地黄全基因组重复序列比例、基因组杂合度以及GC含量等信息。结果根据流式细胞实验结果,地黄基因组大小介于大豆和辣椒之间,估算地黄基因组大小应在2.00~2.12 Gb。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了132.79 Gb高质量的数据,总测序深度约为66.40×,估算地黄基因组大小为2.03 Gb。根据Kmer分布情况,估算地黄基因组重复序列比例为78.48%,杂合度为1.93%,GC含量为37.27%。从基因组基本结构特征上看,地黄基因组属于高重复、高杂合、大基因组的复杂基因组。结论获得了地黄基因组大小和特征等信息,这些信息将为绘制地黄全基因组的精细图谱奠定基础,也为阐明地黄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和调控途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淡豆豉炮制过程中产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Ts)的微生物(简称产毒菌)进行筛选鉴定、定量分析和产毒能力测定.方法 运用紫外荧光法初筛淡豆豉炮制中各样本的产毒菌并菌落计数;对初筛菌株的18S rDNA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测序结果经NCBI同源性比对、MEGA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