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白皮杉醇对青光眼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白皮杉醇低剂量组和白皮杉醇高剂量组.采用光凝法建立青光眼大鼠模型,白皮杉醇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00 mg·kg-和200 mg·kg-1白皮杉醇灌胃.测量各组大鼠眼压;荧光金逆行标记各组大鼠RGCs并计数;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形态;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磷酸化原癌基因蛋白Jun(proto oncogene protein Jun,c-Jun)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rylation c-Jun N-terminal kinase,p-JNK)、磷酸化c-Jun(phosphorylation c-jun,p-c-Jun)、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rylation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ERK)、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phosphorylation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p38,p-p38 MAPK)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眼压、p-JNK、p-c-Jun、p-ERK、p-p38 MAPK和TNF-α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RGCs低于对照组(P<0.05),视网膜组织结构可见空泡和水肿样改变.与模型组相比,白皮杉醇低剂量组和白皮杉醇高剂量组大鼠RGCs显著增多(P =0.003、P=0.002),视网膜组织水肿和空泡样状况改善,p-JNK、p-c-Jun、p-ERK、p-p38 MAPK和TNF-α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均为P<0.05),且高剂量组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结论 白皮杉醇具有保护青光眼大鼠RGCs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AR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及血管形态变化,分析细胞凋亡在糖尿病早期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8只,实验组一次性腹腔注射1%STZ诱发糖尿病模型,成模后4、8、16、24周行视网膜形态学检测,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实验组大鼠早期视网膜血管无明显变化,24周时出现内界膜水肿,各层细胞排列不整,视网膜部分血管管径粗细不一。TUNEL阳性细胞最早于发病4周时出现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数量呈时间信赖性,至24周时涉及到内核层的双极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等,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神经节细胞层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内核层细胞(P〈0.05)。结论糖尿病所致的视网膜凋亡的损伤要远远早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对抗凋亡的发生机制有可能成为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4,ANGPTL4)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分泌型糖蛋白,它与脂代谢、血管生成、肿瘤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等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ANGPTL4在糖尿病性眼病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重要靶向因子.本文就ANGPTL4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可能存在的作用与机制进行探讨,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严重影响了视网膜微循环,从而引起一系列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这些改变最终可导致内皮细胞过度增生,血管通透性改变,异常的视网膜血管形成并发视力减退.本文阐述了高血糖对视网膜微血管系统的影响,从细胞功能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阐明高血糖所导致的细胞损伤效应.高血糖可通过影响细胞连接功能、诱导细胞凋亡以及改变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方式对视网膜血管细胞造成损伤.这将为人们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分子及细胞缺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目前严重的致盲眼病,本文简介了其病因、发病机制、患病率、危险因素等,详细复习了其临床表现,在诊断中重点介绍了其各种分期方法,强调激光光凝是其重要治疗手段,对激光光凝治疗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光凝方法及随访处理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6.
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宋鄂  董宇  石博  赵生友  吴家祥 《眼科研究》2004,22(2):124-127
目的 评价链脲佐菌素 (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方法 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M ) ,糖尿病 1个月组 (M1)、3个月组 (M3 )、5个月组 (M5)。分别进行视网膜铺片、石蜡切片及透射电镜超微观察。结果 普通石腊切片 :M、M1未见异常改变 ,从M3 开始出现异常改变 ,以M5最明显。表现为视网膜水肿 ,尤其内核层。细胞排列紊乱 ,内核层血管周围水肿更明显 ,节细胞数量减少 ,静脉扩张、渗出 ,并有出血。视网膜消化铺片 :( 1)周细胞数量 :M1与M相比无差别 (P >0 0 5 ) ,而M3 及M5与M相比明显减少 (P <0 0 1)。 ( 2 )毛细血管形态 :以M5时病变最重 ,可见毛细血管栓塞 ,无细胞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无灌注。透射电镜观察 :M未见异常改变 ,从M1开始出现异常改变 ,以M5最明显。表现为基底膜节段性增厚、断裂缺失 ,内皮细胞肿胀变形 ,向管腔内指状突起 ,异染色质浓集居边 ,周细胞核异染色质浓集居边 ,线粒体肿胀变性 ,甚至呈空泡状 ,视细胞外节盘膜结构紊乱 ,内节线粒体肿胀。结论 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可以作为人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背景期病理改变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柴胡皂苷D(SSD)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组、DR组、低剂量SSD组和高剂量SSD组,每组各10只。DR组、低剂量SSD组和高剂量SSD组通过高脂高糖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然后对糖尿病大鼠持续喂养高脂高糖饮食12周构建DR大鼠模型,其中低剂量SSD组、高剂量SSD组大鼠在持续高脂高糖喂养期间分别给予口服1 mg·kg-1·d-1和5 mg·kg-1·d-1 SSD。Con组大鼠全程采用标准饲料喂养,且不给予STZ注射。在喂养方案结束时,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染色评估视网膜微血管的渗透性;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程度;ELISA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组织中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5(Claudin-5)、闭锁小带蛋白1(ZO-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α)、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组比较,DR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的渗透性增加,视网膜毛细血管网中无细胞毛细血管(AC)和周细胞丢失(PL)的相对比例均增加,视网膜组织中TNF-α、IL-6、IL-1β、VEGF-α、GFAP和VCAM-1的表达水平均升高,而Occludin、Claudin-5和ZO-1的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与DR组比较,低剂量SSD组、高剂量SSD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的渗透性均降低,视网膜毛细血管网中AC和PL的相对比例均降低,视网膜组织中TNF-α、IL-6、IL-1β、VEGF-α、GFAP和VCAM-1的表达水平均降低,而Occludin、Claudin-5和ZO-1表达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其中,高剂量SSD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低剂量SSD组大鼠变化更明显(均为P<0.05)。结论 SSD可能通过减轻视网膜微血管渗透性和炎症反应而发挥对DR大鼠视网膜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杞菊地黄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模型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STZ(40 mg·kg-1)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继续以高脂饲料饲养4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观察大鼠视网膜病变情况确定DR模型是否成功。将DR大鼠(48只)分为模型组、羟苯磺酸钙组(5.4 mg·kg-1)、杞菊地黄汤高剂量组(16.74 g·kg-1)、低剂量组(8.37 g·kg-1),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10只)。连续给药4周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和视网膜新生血管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生成素-1(Ang-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Western-blot检测视网膜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视网膜中Ang-1和VEGF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显著升高(P<0.01),微血管数量增加、眼底荧光素渗漏,血清及视网膜中Ang-1、VEGF含量均升高(均为P&...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机图像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惠蓉  田力 《中华眼科杂志》1993,29(4):218-220,T013
  相似文献   

10.
贝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benazepril,BZ)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ip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糖尿病组(DM)、贝那普利治疗组(BZ),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Con)。治疗组每天灌胃给予BZ10mg/kg。24wk后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gⅡ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血管基底膜厚度变化。结果: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血浆AngⅡ水平明显增高(P<0.01),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视网膜微血管基底膜明显增厚;与DM组相比,BZ治疗后大鼠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降低(P<0.05),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则显著减弱(P<0.01),视网膜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明显减轻。结论:BZ可通过抑制血浆AngⅡ水平,减少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VEGF表达,抑制视网膜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与曲尼司特联合使用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相关检测指标的影响,评估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60只,分为曲尼司特(TNL)组、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联合用药(COM)组、模型(DM)组和空白对照(NOR)组。常规饲养12wk测定大鼠血清GSH-Px与SOD,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视网膜TNF-α和NF-κB的表达,观察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形态,并行血管内皮细胞与周细胞计数。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模型各组GSH-Px与SOD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DM与TNL组较NAC组和COM组降低显著。TNF-α与NF-κB在DM组表达均为最高,NOR最低,其余三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以COM组降低为著(P〈0.01)。血管铺片示DM组血管形态以及周细胞与内皮细胞的损害明显,用药后有改善,以COM组为著。结论:NAC与TNL联合使用对DR血管内皮细胞与周细胞的损害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拮抗自由基、炎症反应以及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川芎嗪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03/2017-03我院治疗的NPDR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DR常规治疗)、常规剂量组(DR常规治疗+川芎嗪120mg)、高剂量组(DR常规治疗+川芎嗪240mg)。比较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和眼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高于治疗前,阻力指数(RI)低于治疗前(P<0.05); 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和眼动脉的PSV、EDV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 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和眼动脉PSV、EDV、RI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0%、70%、77%,两组间比较有差异(P<0.017)。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23%、27%(P>0.05)。

结论:治疗NPDR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川芎嗪可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且增加川芎嗪使用量可提高治疗效果,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因此,建议使用240mg川芎嗪治疗DR。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它与多元醇代谢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化、脂质氧化及自由基作用、细胞凋亡、DG PKC系统的激活及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就其病理、发病机制及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Netrin-1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DR大鼠模型,使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为了研究Netrin-1基因沉默对DR的影响,构建si-NC和si-Netrin-1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A组(si-NC大鼠)、B组(si-Netrin-1大鼠)、C组(si-NC大鼠+DR造模)、D组(si-Netrin-1大鼠+DR造模)。为了研究外源性Netrin-1对DR的影响,将WT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DR组、Netrin-1组。造模后3个月,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各层厚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Iba1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相比,D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内核层、外核层厚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Iba1及IL-1β、IL-6、IL-12、TNF-α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DR组相比,Netrin-1组内核层、外核层厚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Iba1及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Netrin-1基因沉默可加重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损伤和炎症,外源性Netrin-1则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2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它与高血糖、多元醇代谢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化、细胞凋亡、DG2PKC系统的激活、细胞因子及自由基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就其病理、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DM)是最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且患病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可引起的视力下降甚至丧失,使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因此研究DR的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迫在眉睫。葛根是一种多年生豆科植物野葛或干葛藤的干燥根,也叫葛根黄酮,为临床常用中药,其根中主要含有异黄酮类、葛根苷 ABC、三萜类、生物碱等,具有舒张心脑血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目前,葛根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骨质坏死、DM及其并发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肿瘤疾病的治疗。目前的研究表明,葛根素(Pue)可通过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改善缺血缺氧、降低糖尿病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提高胰岛素生长因子(IGF)表达及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减少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抑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通路及抑制铁死亡等途径对视网膜进行保护。本文就葛根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做一综述,为葛根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俊  周琦  吕红彬 《眼科新进展》2012,32(2):192-195
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长度21~25个核苷酸的单链小分子RNA,它们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增殖和凋亡等。miRNA主要通过与靶基因转录的mRNA部分或者完全互补配对结合,在转录后水平对靶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最近,越来越多证据表明,miRNA在调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密切相关的多种生物学途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调节。本文就miRNA的发现、生物合成和作用机制、功能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7,他引:1  
李媛  卢艳 《国际眼科杂志》2005,5(4):750-75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是血管改变在先还是神经变性在先是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问题。本文综述近年来与DR发病机制相关因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DR临床治疗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蒲黄提取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饲养;DR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A组:蒲黄提取物50mg/(kg·d);实验B组:蒲黄提取物100mg/(kg·d);实验C组:蒲黄提取物200mg/(kg·d)。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蛋白表达水平;q RT-PCR法检测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R组和各实验组大鼠空腹血糖、血清中IL-6、TNF-α含量及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DR组相比,各实验组大鼠空腹血糖均有下降,且实验B组和实验C组大鼠空腹血糖显著降低(P<0.05);此外,实验B组和实验C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与DR组相比均降低(P<0.05)。HE结果发现,DR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结构被明显破坏,细胞出现水肿、间隙增宽;实验B组和实验C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蒲黄提取物可下调DR大鼠炎症水平及VEGF、VEGFR2和Ang-1的表达,从而改善视网膜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