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近年来,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tDCS由于其副作用小、刺激范围大,可以与语言检查或治疗同时实施,因此在失语症的治疗与研究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tDCS由放置于颅骨外的阴极和阳极两个表面电极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恢复期Broca失语患者图命名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5例左侧额叶或基底核区脑卒中恢复期Broca失语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式,对患者分别进行左侧Broca区阳极、阴极、伪刺激tDCS,同时对患者进行图片命名检查,记录正确率,每次间隔时间≥24h。 结果在左侧Broca区实行tDCS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时,患者的图命名平均正确数分别为13.13、9.80和10.15。与阴极刺激和伪刺激下的平均正确数比较,左侧Broca区tDCS阳极刺激可以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Broca失语患者的图命名能力(P<0.05)。 结论左侧Broca区tDCS阳极刺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Broca失语症患者的图命名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tDCS阳极刺激增强了左侧Broca区皮质的兴奋性,提示左侧Broca区及其周围区对于脑卒中恢复期Broca失语症患者的语言恢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刘盼  刘世文 《中国临床康复》2011,(39):7379-7383
背景: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非侵袭性的刺激脑方法,利用弱的电流经颅刺激目标区域引起脑兴奋性的改变。目的:回顾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基本原理、刺激程序、优越性及不良作用及其在脑功能各个区域与脑卒中和脊髓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11PubMed数据库及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检索词为"tDCS,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stroke;经颅直流电刺激,非侵袭性脑刺激"。结果与结论:国外近十年的研究已经确立经颅直流电刺激应用于人类大脑皮质的有益效果,并基本确立了其刺激模式。阳极刺激具有兴奋大脑皮质的作用,阴极刺激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阳极刺激和阴极刺激均有有益的作用,阳极刺激对脊髓损伤的患者也有有益的效果。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研究中,为这样患者的康复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非侵袭性的刺激脑方法,利用弱的电流经颅刺激目标区域引起脑兴奋性的改变.目的:回顾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基本原理、刺激程序、优越性及不良作用及其在脑功能各个区域与脑卒中和脊髓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11 PubMed 数据库及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检索词为"tDCS,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stroke;经颅直流电刺激,非侵袭性脑刺激".结果与结论:国外近十年的研究已经确立经颅直流电刺激应用于人类大脑皮质的有益效果,并基本确立了其刺激模式.阳极刺激具有兴奋大脑皮质的作用,阴极刺激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阳极刺激和阴极刺激均有有益的作用,阳极刺激对脊髓损伤的患者也有有益的效果.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研究中,为这样患者的康复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查左侧Broca区阳极和Broca右侧对应区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图命名是否有促进作用,两者的促进作用是否有差异。 方法:对29例额叶及基底核区脑卒中后(2—12个月)失语症患者进行图命名检查的同时,实施在线左侧Broca区阳极、Broca右侧对应区阴极tDCS,其检查结果与假刺激图命名检查结果对照。三种实验条件间隔时间≥24h。左右侧tDCS随机实施。 结果:尽管部分患者显示右侧对应区阴极tDCS可以提高图命名成绩,但是只有左侧Broca区阳极tDCS可以显著改善失语症患者的图命名能力(P<0.05)。 结论:增强左Broca区皮质的兴奋性,可以促进失语症患者图命名能力的改善;左Broca区及其周围区在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恢复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最小意识状态(MCS)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功能连接强度(FCS)的影响。方法:纳入11例符合MCS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脑外伤10例,脑出血1例;平均年龄37.27±8.36岁,平均病程3.36±0.12个月。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给予1次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rs-f MRI)扫描,随后固定tDCS的电极,阳极固定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阴极固定在眶上区,并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研究。首先给予单次安慰tDCS刺激(20min),单次安慰刺激完成后进行第2次rs-f MRI扫描,然后给予单次真tDCS刺激(20min),单次真tDCS刺激结束后进行第3次rs-f MRI扫描,每次给予rs-f MRI评估同时应用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进行测评。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单次安慰tDCS治疗后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功能连接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次真tDCS治疗后听觉网路(右侧颞下回)、额顶网络(左侧角回及颞叶后部)的功能连接强度(FCS)显著增强(P0.05)。单次真tDCS与单次安慰tDCS比较,默认网络(右侧楔前叶)、额顶网络(右侧角回、右侧中央后回)、感觉运动网络(双侧辅助运动区)功能连接强度显著增强(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静息态脑功能连接产生显著影响,双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网络、左侧额顶网络功能、意识水平相关的默认网络关键节点(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强度增强,可能是这种干预促进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7.
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然而单次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后效往往只能维持几个小时。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的治疗作用。方法:在SD大鼠黑质致密部和腹侧被盖区注射6-羟基多巴胺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并完全随机分成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组、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对前两组大鼠初级运动区进行连续刺激10d,电流强度为80μA,刺激时间为30min/d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照组不施加电刺激。结果与结论:重复阳极或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大鼠平均转速的减小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P<0.05),刺激的后效可持续二三周;而对潜伏期和旋转持续时间改善作用不明显(P>0.05)。若保持两刺激组的刺激时间、刺激强度、刺激位置一致,则发现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较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大鼠平均转速的减小更显著。结果提示使用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能够显著减小帕金森大鼠的旋转运动中的平均转速,且阴极刺激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正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可以调节脑皮质的兴奋性,协助诱导神经可塑性发展。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重要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之一,相比其他神经调节技术,tDCS具有容易操作、安全、价廉等优点,因此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近十余年来越来越多学者研究其在脑功能障碍疾病治疗中的作用。tDCS通过微弱持续的直流电对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兴奋性进行调节,一般认  相似文献   

9.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在头皮特定位点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因无创安全、经济便携、操作简单等优点在康复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目前已有研究证实,tDCS对脑卒中、癫痫、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查恢复期失语症患者左外侧裂后部(PPR)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图命名及听理解的作用。方法:采用成组前后对照实验设计,治疗分为A、B期。A期为4周语言治疗,B期为4周tDCS治疗与语言治疗。tDCS刺激电极阳极位于左侧外侧裂后部周围区,阴极位于右肩。刺激强度1.1mA,每次20min。7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在每个治疗期前后进行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PACA)。结果:7例患者经4周A期语言治疗后,图命名和听觉词—图匹配成绩未见显著改变;经4周tDCS与语言治疗后,患者的图命名和听觉词—图匹配成绩显著提高(图命名成绩平均提高64%,听觉词—图匹配成绩平均提高15%)。结论:tDCS阳极刺激左外侧裂后部周围区可以提高恢复期失语症患者的图命名和听觉词—图匹配任务的正确率,其治疗机制可能是由于阳极刺激提高了脑损伤周围区的神经元兴奋性,促进了语言功能的代偿。tDCS为失语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脑卒中早期患者3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CS治疗组18例和伪刺激组19例。在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DCS治疗组在采用tDCS阳极刺激运动皮质M1区的同步进行功能性电刺激踏车(FES-cycling...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梗死大鼠神经行为学、脑血流(CBF)、血管再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组]、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组(A-tDCS组)、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组(C-tDCS组), 每组8只。采用线栓法将MCAO组、A-tDCS组、C-tDCS组大鼠制成MCAO模型。造模后24 h开始给予大鼠tDCS刺激, Sham组和MCAO组大鼠均安装电极, 但不给予电流刺激, A-tDCS组给予阳极电极刺激, C-tDCS组给予阴极电极刺激, 刺激强度200 μA, 每日20 min, 刺激5 d, 休息2 d, 再刺激5 d, 整体周期共12 d。造模前、造模后24 h和治疗12 d后, 采用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法对4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造模后3 d和治疗12 d后, 采用MRI观察4组大鼠的CBF变化情况;治疗12 d后, 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4组大鼠血管的再生情况,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VEGF和CD34...  相似文献   

13.
<正>失语症是卒中患者常见的语言障碍,目前失语症的康复治疗主要还是采取常规语言训练手段。近年来,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应用于大脑皮质功能可塑性调节取得了良好效果,已有多个研究应用于脑卒中失语症患者。在针对失语症的tDCS治疗中,已有多个报道通过左外侧裂后部阳极刺激改善图命名~([1—2])。本病例观察发现进行额颞交界区的阳极tDCS刺激改善了患者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康复》2020,(4):174-174,203,224
慢性下腰痛(CLBP)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对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抵抗作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治疗各种疼痛障碍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本研究评价了tDCS对CLBP患者疼痛强度的影响。这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假对照研究招募了年龄在18岁到65岁之间的患者,每个患者都患有非特异性CLBP。所有受试者都接受了20分钟的真实或假的tDCS。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用数字评分表(NRS)测量疼痛强度,用局部肌电图评估腰肌活动。对于tDCS和Sham组,阳极干电极放在C3/C4位置上,阴极放在M1上。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的各项功能障碍均会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认知功能障碍是其中重要影响之一。非侵入性脑刺激是近年来康复治疗研究的热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两项技术,目前,将tDCS和rTMS应用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tDCS和r...  相似文献   

16.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调节大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物理治疗方法,在临床疾病康复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脑血管疾病,其康复治疗得到广泛的关注。tDCS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康复治疗手段,已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并获得很好的疗效。本文就tDCS作用机理及其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薛翠萍  郄淑燕 《中国康复》2018,33(2):169-173
正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mA)调节皮质神经元活动的技术。于1960年开始应用于心理学研究~([1]),1998年Prior等~([2])发现,微弱的tDCS可以引起皮层双相、极性依赖性的改变,随后有研究证实了这一发现~([3]),从而为t DCS在神经  相似文献   

18.
张阳 《中国康复》2020,(7):389-389
由于M1的兴奋性随年龄而变化,这项研究评估了每天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健康老年人的体力敏捷性的影响。这项随机、双盲、假手术对照的临床试验纳入了32位右利手健康受试者,年龄从60岁到91岁不等。tDCS阳极置于左侧M1上方,阴极置于右侧眶上区域。在刺激状态下,输送1 mA电流持续20分钟。在假刺激组中,使用了相同的配置,tDCS设备在30秒后关闭。两组均连续治疗五天,间隔24小时。使用Purdue钉板测试(PPT)评估手的功能,首先对右手(PPT-R),然后对左手(PPT-L),最后对两只手(PPT-B)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常规言语康复治疗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为tDCS在脑卒中后言语康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6例脑卒中后恢复期失语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采用tDCS分别精准左右额下回三角部区刺激配合常规言语治疗,对照组采用tDCS假刺激配合常规语言治疗训练,2组均治疗5个星期,观察2组患者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成绩变化情况,并在治疗后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进行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在自发言语、复述、命名和失语商(AQ)评分方面均比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DCS左侧额下回三角部区阳极刺激+右侧额下回三角部区阴极刺激,并配合常规语言治疗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可以提高患者的自发言语、复述、命名成绩。  相似文献   

20.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失写症书写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失写症书写功能的影响,为tDCS治疗失写症提供依据。方法:对1例左顶叶梗死后(7个月)Gerstmann(综合征)失写症患者进行10次书写训练和10次书写训练加tDCS治疗。tDCS阳极刺激部位为左侧顶叶(国际脑电图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P3导联位置),阴极放置于对侧肩部;每日一次,每次20min。治疗前后应用汉语失语证心理语言评价对患者进行语言功能检查。结果:书写训练前语言评价显示患者的字形输出词典和字形输出缓冲模块受损。单纯书写训练前后,患者的听写、看图书写、自发书写的正确率无明显改变。书写训练加tDCS治疗后,患者的听写、看图书写、自发书写的正确率显著改善(P<0.05);书写错误,如部件替代、遗漏,笔画遗漏和无反应明显减少(P<0.05),延迟抄写接近正常。结论:tDCS阳极刺激左侧顶叶可以提高Gerstmann综合征失写患者的书写能力,即改善患者的字形输出词典和字形输出缓冲的功能。tDCS为失写症的康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